南宮珞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4章 共聽之禮,深淵集,南宮珞兮,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循圖之焰:以圖騰類結(jié)構(gòu)組合;
沉語之輪:長時不言、以周期性行為暗傳觀念。
—
沈茉凌立于焰心壇外,親赴七席中央,拱手而坐。七方代表環(huán)繞其座,不交談、不解釋,只各自取物入焰心。
帛焰升起三色并燃,異象顯現(xiàn)——帛爐不照帛,而映其身,竟現(xiàn)其半生辭紋回響圖。
斐如意驚然道:“此為‘焰識自影’?!?
眾皆肅然。
—
此刻,沈茉凌開口道:
“中土自建塔以來,千辭萬章,但若焰不能見異言之心,塔焉能稱‘通義’?”
她遂以一案陳請設(shè)立:
“辭源席”:專為非中土聽者所設(shè),不需通帛,不設(shè)口試,僅憑“焰影”、“辭物”、“心溫”三象為據(jù),可入塔議。
同時設(shè):
“義聽議臺”:中土與異辭共席,凡五焰以上共動者,即可參與“焰義同議”,具有對帛律、語編、辭法之修訂建議權(quán)。
此為“聽者首入議制”之始。
—
帛語族中有舊律宗者抗言:“聽者不語,如何議事?”
沈茉凌答曰:
“昔者議事憑言之巧,今后議義憑心之動。”
斐如意補語:
“若千族皆言己辭,則帛將破散;若千族能共焰同感,則義可成紀?!?
—
帛典遂新增大卷,號為:
《焰聽通義·首冊》
首句寫道:
“七辭雖遠,焰心共熱;異語雖深,義心不隔?!?
—
這一日后,“共聽之禮”正式確立為通義紀元的根制。
—
焰聽紀四月初一,長安迎春雨。
細雨連綿三日三夜,義頻塔外七焰未息,塔心帛爐之溫不減。來自十六國的辭使皆已入塔席,亭內(nèi)焰圖自發(fā)重組。
帛心之上,七色焰漸漸融合成一色幽藍,紋似水流,動而不疾。
沈茉凌于帛壇之上,向四方焰席頷首道:
“諸辭異聲,然焰皆生于心。今日之后,不分通語、不分舊族、不分記文與否,皆可為‘焰聽民’?!?
—
帛語族總錄官以此為契機,更新《通義紀總冊》卷首,設(shè)“焰聽民”條:
“焰聽民,非為某族所有,亦非通言之人方可為之,唯依三證入籍:一焰印、二辭物、三心紋?!?
此后長安各通義機關(guān)開始增設(shè)“焰聽廳”、“心焰室”,以焰熱變化采納市民對政議、詞典、學章之回饋。
南市設(shè)“問焰亭”,民可不語,僅坐亭中,玉熱即記;北坊開“辭骨巷”,凡曾藏言于物者,皆可取物入焰。
—
同月十六,塔心三長攜焰聽圖至中朝“義局”,提出改革建議:
將“聽權(quán)”與“辭權(quán)”并列,納入通義公議;
將帛爐七焰拓展至十二,納入文化自治標識;
將異語視為“平焰之辭”,與通言同權(quán)。
此言一出,舊議者震驚,有辭御官怒曰:
“焰無字,何以為法?”
沈茉凌步出帛前,答曰:
“焰雖無字,然字未必真意?!?
她取一辭物——舊時盲人手杖,輕輕橫放焰臺,塔心帛爐竟微響,發(fā)一細焰,正藍而清,焰影印于帛后石面,久不散。
—
塔中長老落淚道:
“或許這就是千年未有之光。”
—
從此,焰聽之碑重刻于義頻塔心,原文覆上新文:
“聽者非旁觀,焰中即主義?!?
碑后首次刻入各異國文字與辭紋,包括:
波斯之鏡文;
婆羅多之節(jié)輪;
高麗之骨音;
室利佛逝之牙辭;
大食古符;
南海陶印圖;
安南母紋線;
巴蜀盲人沙印印跡。
焰聽碑背,全為圖紋,不留漢文。
斐如意立于碑前,言道:
“此碑之后,人可不識一字,但必識一焰?!?
—
當晚,沈茉凌焚香帛下,于夜燈微焰中書寫四句:
“光不耀目,焰照人心;
辭不盛章,語動如塵;
聽非因弱,靜乃為明;
焰不分言,眾心成文?!?
—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深淵集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南宮珞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珞兮并收藏深淵集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