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8章 人不能過度消費,雜論對話,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位老者深辨過度消費危害實錄
人物:
- 張先生:前國子監(jiān)司業(yè),精通經(jīng)史治生智慧
- 李公:留洋經(jīng)濟學(xué)博士,深諳西方消費倫理
- 王翁:八旬綢緞老匠人,歷經(jīng)明清商海滄桑
一、財務(wù)崩潰之禍:從傾家蕩產(chǎn)到凍斃街頭
(甲)古今個人破產(chǎn)案例
張先生(翻開明代《越中雜識》):
“崇禎元年,進士徐某授翰林院編修,年俸米120石。見同僚乘坐繡金帷幔的騾車,竟典賣祖?zhèn)魉伟妗顿Y治通鑒》(時價200兩白銀),定制浙東巧匠打造的雕花楠木車,螺鈿裝飾,雇傭四名車夫,每月耗費白銀10兩。而編修年俸折銀僅80兩,不足支付半年車資。次年京察,徐某因‘治裝逾制’被彈劾,削職返鄉(xiāng)時,馬車在途中朽壞,負債百兩,最終‘冬無棉衣,灶無存糧’,凍死于錢塘驛亭——他的舊車現(xiàn)存紹興博物館,輪軸裂痕處還嵌著三枚崇禎通寶,那是賣車時債主特意嵌入的,作為‘貪奢誤身’的警示。”
李公(展示1929年紐約破產(chǎn)檔案復(fù)印件):
“華爾街經(jīng)紀人杰克·威爾遜,1928年通過杠桿交易賺得10萬美元,隨即在長島購置海景別墅(月供3000美元)、定制勞斯萊斯(價值2.5萬美元),每月開銷超過5000美元。他的年薪本為1.2萬美元,卻依賴‘循環(huán)貸款’維持排場。1929年10月股災(zāi)爆發(fā),威爾遜負債50萬美元,銀行收走全部資產(chǎn),妻子也攜女改嫁。晚年他在自傳《黃金囚籠》中寫道:‘我曾用鉆石鋪地,最終卻在垃圾場撿面包皮。1932年冬,我在中央公園長椅上凍掉三根腳趾,而那輛勞斯萊斯的真皮座椅,曾暖過我情婦的雙腿?!?
王翁(指著書齋梁上的舊算盤):
“乾隆年間,蘇州有位綢緞商之子陸郎,十八歲時見揚州鹽商子弟炫耀‘西洋自鳴鐘’,價值500兩白銀,竟偷改父親賬冊,挪用莊銀300兩,又以月息三分借高利貸200兩買下。自鳴鐘懸于廳堂,陸郎每日設(shè)宴炫耀,席間必令仆役‘每到整點報時’,每月耗費酒食銀80兩。不到半年,父親查賬事發(fā),報官究治。陸郎被逐出家門,自鳴鐘因磕碰損壞齒輪,變賣時僅得100兩,不足償還債務(wù)的十分之一。后來聽說他流落到漢口碼頭當(dāng)纖夫,某年冬天拉船過三峽,凍僵在纖繩上,手中還攥著自鳴鐘的殘件——這口鐘的銅殼如今在玄妙觀古玩店,刻著‘乾隆丁卯陸氏藏’的字樣已斑駁成‘貪’字。”
(乙)器物吞噬的連鎖反應(yīng)
張先生(翻檢《閱微草堂筆記》批注):
“紀昀曾記載一事:獻縣有個書生買了一方好硯,值10兩銀子,十分珍愛。后來見同輩有‘端石鴝鵒眼硯’,值50兩,便典當(dāng)了衣服買下。接著又聽說某官員有‘洮河綠石硯’,值100兩,竟偷了繼母的首飾去換。不久,為償還首飾錢,夜里潛入富戶家行竊,被抓送官,判流放三千里。紀昀評論說:‘一方硯臺的貪念,導(dǎo)致喪失性命,不是器物誤人,而是人心自誤?!缃裆倌隇橘I‘最新款手機’而裸貸,與獻縣書生的沉淪軌跡有何不同?”
李公(展示東京信用資料庫報告):
“2019年日本內(nèi)閣府調(diào)查顯示:東京20-30歲女性中,17.2%因‘購買奢侈品’背負超過年收入的債務(wù)。某公司職員佐藤美咲,月薪23萬日元,為買愛馬仕birkin包(價值180萬日元),向七家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年利率合計達47.3%。每月還貸18萬日元,僅剩5萬日元糊口,于是每天吃便利店半價便當(dāng)。半年后,因營養(yǎng)不良暈倒在澀谷街頭,被送往醫(yī)院時,懷里還抱著birkin包,包內(nèi)只有半張便利店收據(jù)——這個案例被收錄于早稻田大學(xué)《消費社會病理報告》,標(biāo)題是‘皮革包裹的白骨’。”
王翁(摩挲著案頭殘破的綢袍):
“道光年間,我?guī)熥嬖谔K州織造局當(dāng)匠人,曾見過一位旗人貴婦赫舍里氏,為制作‘鳳凰牡丹緙絲袍’,需要用金線百兩,價值超過千兩白銀。當(dāng)時她丈夫是驍騎校,年俸僅120兩,赫舍里氏竟讓家奴‘拆賣老宅梁上的楠木’湊錢。禮服制成那天,她大擺宴席百桌,席間風(fēng)吹袍袖,金線閃爍如星光。不到三個月,丈夫因‘拆賣官產(chǎn)’被革職,赫舍里氏攜袍投奔親戚,途中遭遇響馬,禮服被搶走,自己也被奸污,投河自盡時,身上只剩破布——這件禮服的殘片如今存于蘇州絲綢博物館,金線處已被蛀出‘欲’字形的孔洞?!?
二、心性腐蝕之毒:從驕奢喪志到倫理崩壞
(甲)物欲侵蝕心靈的軌跡
張先生(展開《袁氏世范》殘卷):
“袁采說:‘小人做仆役時,偷竊主人財物,用來購買虛榮之物,這不僅是貪財,更是喪心病狂。’萬歷年間,蘇州有個書童阿福,為主家收租時,見鄉(xiāng)紳之子拿著‘琥珀鼻煙壺’,就偷藏了10兩租銀買下。主家查賬時,阿福竟誣陷其他小廝,導(dǎo)致那人被打斷雙腿。后來阿福帶著鼻煙壺逃跑,途中賭博輸光,把壺抵押出去,為了贏回壺竟持刀搶劫賭坊,被判凌遲。臨刑前,阿福還在喊:‘我的鼻煙壺呢?’——由此可見,器物的欲望能讓童仆變成虎狼?!?
李公(引用巴黎大學(xué)18世紀檔案):
“蓬帕杜夫人的侍女日記記載:1756年,夫人為取悅路易十五,定制‘鉆石胸衣’,耗費3200顆鉆石,價值相當(dāng)于法國海軍三艘戰(zhàn)列艦的造價。為籌錢,夫人授意財政大臣‘提高鹽稅’,導(dǎo)致普羅旺斯地區(qū)鹽價暴漲三倍,饑民只能吃土充饑。社會學(xué)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分析:‘當(dāng)統(tǒng)治階層的珠寶箱成為百姓的骨灰盒,革命就不可避免?!缃窬W(wǎng)紅為拍‘奢侈品開箱視頻’而借貸,與蓬帕杜夫人‘用他人血淚裝飾自己’的惡行,雖然維度不同,本質(zhì)卻毫無區(qū)別?!?
王翁(指著窗外的修補匠):
“光緒年間,蘇州有個補碗匠的兒子阿貴,見同學(xué)戴著‘鍍金懷表’,就偷了父親攢下的娶親錢20兩買下。父親發(fā)現(xiàn)后,拿扁擔(dān)追打,阿貴竟舉起懷表砸父親的頭,導(dǎo)致父親重傷。鄰里公憤,把阿貴綁送縣衙,縣令判他‘杖八十,徒三年’。阿貴入獄后,懷表被獄卒搶走,三年刑滿釋放時,看見父親已失明,母親已去世,家徒四壁,于是抱著父親的腿痛哭,父親摸著他的頭說:‘如果那表是鐵做的,或許能擋住我一扁擔(dān),可惜是鍍金的,一砸就癟了——就像你的良心?!?
(乙)倫理崩壞的實證
張先生(指著《二十四孝圖》批注):
“郭巨埋兒奉母,雖然迂腐卻存孝心,但過度消費的人大多棄孝如敝屣。南宋有個太學(xué)生李某,父親生病需要10兩銀子抓藥,他卻用20兩買了‘端石鴝鵒眼硯’,說‘硯臺貴則字貴,字貴就能求貴人贈藥’。父親等不到藥,氣得斷了氣。李某扶棺時,還把硯臺藏在袖子里,怕被殯葬的人看見。后來李某參加省試,考官見他文章華麗卻‘提到父親喪事沒有哀辭’,就黜落了他的名次,鄉(xiāng)里人都唾棄他,稱他‘硯臺孝子’——如今‘用父母血汗錢買奢侈品’的人,和李某有什么不同?”
李公(展示1980年代紐約家庭法院記錄):
“投資銀行家羅伯特·金,1987年股災(zāi)后仍維持年薪百萬美元的消費水準(zhǔn),住曼哈頓頂層公寓(月租金2.5萬美元),送子女讀年費10萬美元的貴族學(xué)校。1990年他的資產(chǎn)縮水到不足百萬,卻拒絕降低生活標(biāo)準(zhǔn),妻子要求變賣游艇,羅伯特竟毆打妻子致其流產(chǎn)。法院判決書稱:‘被告將物質(zhì)享受置于親情之上,其消費行為已構(gòu)成對家庭的暴力?!税负?,美國心理學(xué)界提出‘消費型人格障礙’概念,指因物欲扭曲人性的人。”
王翁(解開衣襟露出舊疤):
“民國十六年,我在觀前街開綢緞鋪,看見學(xué)徒阿明偷取柜上銀元,買‘英美煙草公司’的最新款‘大炮臺’香煙,每包價值大洋二角,夠貧民吃三天。阿明每天叼著煙招搖,說‘抽煙要抽最貴的,做人才能顯氣派’。某天夜里,我查賬發(fā)現(xiàn)虧空,阿明竟拿煙槍打我的頭,導(dǎo)致我左額留疤。后來阿明被趕走,流落到上海,為了買‘哈瓦那雪茄’參與黑幫搶劫,被‘?dāng)嗍謹嗄_’丟在黃浦江畔——我這個傷疤每到陰雨天就疼,讓我明白‘煙槍雖小,能害人性命’?!?
三、信用崩塌之患:從眾叛親離到無家可歸
(甲)古今信用破產(chǎn)案例
張先生(翻開《宋史·隱逸傳》批注):
“北宋處士林逋說‘忠信廉潔,是立身之本’,但過度消費的人必定違背這個原則。政和年間,有個舉子趙某,見同學(xué)用‘澄泥龍虎硯’,就偽造父親印章,從汴京‘交子務(wù)’貸款50兩買‘歙硯金星’。后來父親到京師,交子務(wù)拿著借據(jù)索債,父親氣得吐血而死。趙某被國子監(jiān)除名,返鄉(xiāng)時,鄉(xiāng)里人都叫他‘偽印賊’,沒人肯賣吃的給他。趙某餓極,想偷鄰居家的雞,被打斷雙腿,爬到父親墳前絕食而死,手里還握著碎硯——如今‘用假證明貸消費款’的人,和趙某一樣走向‘信用死穴’。”
李公(引用英國《經(jīng)濟學(xué)人》1873年報道):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有個帽商約翰·布朗,1872年看見顧客戴‘海貍皮大禮帽’(價值20基尼),就用自己的‘信用背書’作擔(dān)保,向三家商號賒購?fù)蠲弊?2頂,想轉(zhuǎn)賣獲利。沒想到第二年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海貍皮帽暴跌到5基尼,約翰負債300基尼,三家商號聯(lián)名起訴,法院判他‘破產(chǎn)’,在《倫敦公報》公示他的名字。約翰從此不能從事任何商業(yè)活動,妻子帶女兒改嫁,他淪為‘街頭清道夫’,每天掃街時,必定避開戴海貍皮帽的行人——這個案例被收錄于劍橋大學(xué)《信用倫理史》,標(biāo)題是‘一頂帽子的信用葬禮’?!?
王翁(指著賬冊上褪色的人名):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雜論對話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并收藏雜論對話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