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生意畢竟是生意,雜論對話,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嶺南“十三行”的老買辦有句口頭禪:“生意要像廣式老火湯,火候到了,湯里的肉和料自然分出層次,混不得。”乾隆年間,行商潘啟官與英國商人瓊斯訂了生絲合約,恰逢瓊斯母親病重,潘啟官遣人送去廣府的陳皮普洱,卻在合約交期上寸步不讓——“送茶是念你千里為商的不易,按期交貨是守我十三行的規(guī)矩?!焙髞憝偹狗耆吮阏f:“跟潘先生做生意,好比對著太陽喝茶,暖是暖的,卻不晃眼?!?
- 《清稗類鈔》中的“拒情妙法”:有徽商遇故友求賒瓷器,明知其不善經營,卻道:“你若信我,先隨我學三個月驗貨?!比潞?,故友見他驗瓷時“敲紋聽聲如相面,觀釉辨色似斷案”,自覺火候不足,主動放棄賒貨——“真正的人情,是不讓你踏進你踏不進的門?!?
- 日本“三菱商社”的中國師承:巖崎彌太郎曾研讀《晉商興衰史》,學來“人情三不越”:不越契約之界,不越市價之衡,不越雙方之能。甲午年間,他拒絕了日本軍方“低價購煤”的人情要求,卻在戰(zhàn)后向中國災區(qū)捐贈了三倍于利潤的醫(yī)療物資——“生意上的事,讓炮火說話;人世上的事,讓人心說話。”
四、當“賬房先生”遇見“江湖兒女”
運河畔的“聚源當鋪”里,老朝奉李老爺子有本“活賬本”:孤寡老人的冬衣當票,右下角畫個藍圈,到期前三天必遣伙計去提醒;讀書人的字畫當票,左下角畫個紅叉,當價必比市價高三成——“生意不是冷鐵,是暖玉,得讓人摸到體溫,卻不能暖到化了規(guī)矩?!痹袖顜屠洗竽米?zhèn)饔癜庵府斻y,李老爺子驗完貨說:“按市價折八百兩,您若急用錢,先支五百兩,余下的存在賬上,按月給您算利息——漕幫的弟兄們過河,若需典當,憑您這扳指印記,當價加一成?!?
- 現代商道的“老理新解”:某跨境電商創(chuàng)始人初創(chuàng)業(yè)時,拒絕了舅舅“走后門拿低價貨”的提議,卻在公司盈利后,為舅舅的小作坊定制了自動化生產線——“當年您借錢給我讀書,是人情;如今您想靠關系拿貨,是亂了生意。但您的手藝值這個價,我按市場價下訂單,您按標準供貨,這才是長久的情?!?
- 西湖茶會上的“生意禪”:龍井村的茶農老周賣茶,從不對熟客說“便宜點”,卻會在明前茶上市時,給每位老客多裝一小罐“試新茶”——“茶價是跟著雨水、茶芽走的,亂了價,便是騙了您對這杯茶的喜歡。多給的這小罐,是謝您年年肯來,聽我說說今年的蟲災與陽光。”
暮色漫進“德聚源”的窗欞時,楊掌柜在侄兒的賬本上畫了兩道線:左邊是王寡婦家的賒賬,明碼標注“臘月十五前結清,逾期按市價加一成利”;右邊是另起的紅格,記著“明日遣人送兩袋面粉至王寡婦家,記‘義濟’項,與生意賬無關”。筆尖劃過紙面,墨痕如運河的堤岸,將“生意之河”與“人情之田”分得清清楚楚,卻又在堤腳留了涵洞——讓河水能潤田,卻不讓田泥淤了河道。
楊二柱抱著新賬本出門時,見王寡婦正攥著那張寫滿明細的黃紙,指尖輕輕摩挲著“限期結清”四個字,眼里卻沒了往日的惶惑——街角的風掀起她的粗布圍裙,露出里面半塊沒吃完的油餅,金黃的酥皮上,還沾著“德聚源”新出的胡麻香。原來最好的生意之道,從來不是用冰冷的算盤趕走人情,也不是用人情的溫水泡軟規(guī)則,而是讓生意如秋日的胡麻油,熬得出滾燙的香,也凝得住清涼的度——如此,方能在商海的波峰浪谷間,既守得住船頭的羅盤,又留得住船尾的燈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雜論對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并收藏雜論對話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