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3面。戊三,釋第三能變相。這一大科是說明第三能變的相貌,我們看偈頌:</p>

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p>

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p>

此心所徧行,別境善煩惱,</p>

隨煩惱不定,皆三受相應。</p>

這個第三能變的相貌,我們上一堂課也大略的說到,這個第三能變的主要的一個功能相貌就是“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主要就是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一個是說明第三能變的一個總相,一個是說明第三能變的別相。</p>

我們先講第三能變的總相,這個總相就是“了境為性相”。第三能變在整個生命當中,它的一個主要的功能就是了境,因為它能夠去了別這種六塵的境界。那么這個地方,《成唯識論》提出一個問答,它說識都有了別的功能,為什么初能變、二能變,它們沒有了境的這個功能呢,沒有安立了境的這個名稱呢?</p>

《成唯識論》回答說,因為這個第七第八在了別境界的時候,行相太微細了——不可知,不是我們凡夫,乃至于二乘人所能夠去覺知的,不像是第三能變,它在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活動的時候,是粗顯而了知的;所以單獨的安立第三能變?yōu)榱司?,就是因為它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非常的粗顯而容易了知的,不像第七第八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微細不可知。所以這個“了境為性相”,是說明第三能變的一個總相的功能。</p>

它的別相是什么呢,就是“差別有六種”。這個前面的初能變、二能變都是一個單一的心識在活動,這個第三能變,可以說是一個工作團隊,它在了境的時候,不是單一的心識,它是六個心識一起的相互的資助,來了別六塵的境界。這個差別是怎么說呢,差別主要是兩個地方的差別:</p>

第一個,它所依的根有差別:說這個眼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依止眼根,乃至于意識依止意根,所以它們所依的根有差別,這是第一點。</p>

其次,它們所緣的境界有差別:眼識只能夠在色法的境界里面了別活動,乃至于意識是在這個法塵的境界活動,它們所緣境有差別,所以叫“差別有六種”。就是這六個心識各有它所依的根,各有它所了別的境界;但是呢,它們是在一起做了別的,所以合起來說就是了境為性相,那么開出來呢,就是差別有六種。這一句話等于是把第三能變的一個主要的功能,做一個大意的說明。</p>

我們今天開始從“善不善俱非”這個地方講起,看講義的第十四面,第四科,云善不善俱非,這一科是講這個三性門,是講這個第三能變的它的一個因地的業(yè)性,是什么體性的。</p>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謂此六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即善性攝。若與無慚等法相應,不善性攝。俱不相應即非善非不善,無記性攝也。</p>

我們前面講到個心識,每一個心識的一個剎那,它同時是一個因地的造業(yè),它同時也是一個果報的受用;這個第三能變它在因地的造業(yè)情況是怎么樣呢?“善不善俱非”??催@個藕祖的解釋:</p>

說這個前六識它在了別境界的時候,如果是跟信等十一個心所相應,它就屬于善性的,當然這樣的造作,會帶動我們今生跟來生成就可樂的果報;如果這個第三能變它在境界活動的時候,是跟無慚無愧等惡法相應的時候,那么它就是一種不善性,就是一種罪業(yè)的體性,這樣的活動會帶動我們此生他生一種不可樂的果報;如果是它也不跟善相應,也不跟惡相應,那么這個是無記的體性。</p>

就是這個第三能變的體性,有善性、有惡性、有非善非惡的中庸的體性。我們前面講這個初能變,二能變,初能變當然是異熟能變,第二能變是思量能變,這兩個心識都不造善業(yè),也不造罪業(yè);在我們生命當中,真正創(chuàng)造善業(yè),真正創(chuàng)造惡業(yè)的,主要的都是第三能變——“善不善俱非”。</p>

這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國家的國王年紀很大了,但是他這個身體很健康都沒有死亡;他的兒子一心一意的想要做皇帝,等得就等不及了,等不及就把他父親給害死了,殺父造了逆罪。殺了父親以后當然他自己就做皇帝了,做國王了,在這個世間的五欲當中,得大自在的境界。這一天,在這個山中有一個阿羅漢,他入定以后觀察這個城中的國王,七天以后福報要享盡,就因為殺父的罪業(yè)要到地獄去受苦惱,這個阿羅漢觀察他跟這個國王過去生有因緣,就晚上睡覺的時候,他以這個神足通乘空而降來到這個國王的寢室,現(xiàn)種種的神通。</p>

這個國王說你是個人呢還是非人呢?阿羅漢說我是一個人啊。當然這個時候國王看到阿羅漢顯神通,哎呀這是一個圣者,就起了這個信心,歡喜心。阿羅漢就跟他講說,你因為殺父的因緣七天以后要死亡,死亡以后你要到這個地獄去受大苦惱;這個國王他對這阿羅漢生起信心以后,再這么一個開示,就發(fā)動他的慚愧心了,就向阿羅漢懺悔了,阿羅漢說,現(xiàn)在唯一能夠救你的就是念南無佛,你要七日七夜憶念南無佛,無令間斷,這樣子才能夠滅你的罪業(yè)罪障;這國王當然有這個罪業(yè)逼迫,一個人被苦惱逼迫的時候,他那個精進心生起來就專注的念南無佛。念到七天的時候,他吃飯的時候一口氣喘不過來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到地獄去了,當然是一個刀山油鍋的苦惱境界。</p>

但是因為他在生前,曾經真實的念佛,那個善根吶,有善根的人和沒善根的人還不一樣,有善根的人跟苦惱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就把他的善根逼出來,他就開始念南無佛;那么念南無佛的時候,刀山油鍋的那個境界就慢慢慢慢就消失,旁邊的罪人看到他念南無佛,也跟著念南無佛,這個時候很多地獄眾生就念南無佛,那么后來大家心力互相的資助,這些人都從地獄里面解脫出來了。這國王從地獄出來以后就投胎在一個人家,后來長大以后就跟這個阿羅漢——當初度他的阿羅漢出家,后來也成就阿羅漢果了。</p>

這個地方是說生命的一個變化,就是“善不善俱非”,我們這個時候可以對這個阿羅漢做一個檢討。說他當初在做國王的時候,生起的惡心殺父親,是誰呢,是第六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后來發(fā)了出離心,修四諦法門,成就圣道的一念的清凈心現(xiàn)前的,又是誰呢,也是第六意識。所以這個第六意識啊,藕益大師說是“成佛做主,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說你發(fā)菩提心修種種的波羅蜜,成就佛道的是你一念的心識,一念覺悟的心識。墮坑落塹,你起惑造業(yè),造廣大的五逆十惡的罪業(yè)到三惡道受苦的,也是第六意識,這是迷悟的不同。</p>

我們前面講這個初能變,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當然是生命的根本,那么阿賴耶識的相貌說是恒轉如瀑流。它這個心識,不常又不斷,恒轉如瀑流;這個心識的水流,當然是相續(xù)不斷的流下去,有時候到天上得果報,有時候到人間得果報,有時候到三惡道得果報。但是第八識它自己不能決定它要在三界哪一個地方得果報,第八識不能決定,要由第八識里面的業(yè)力來決定;而這個業(yè)力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就是第三能變那個第六意識創(chuàng)造的。所以真正…我們說第八識是個水流,生命就是一個水流,這個水流可以流到天上去,流到人間,流到三惡道。但是這個水流的主宰者,引導者就是第六意識。</p>

《八識規(guī)矩頌》說這個第六意識,是「性界受三恒轉異,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fā)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yè)力牽」。這個「性界受三恒轉異,根隨信等總相連」,主要是講第六意識的善惡的變化。第六意識的體性,情緒變化是很大:你可能早上起了惡念,下午就起善念;也可能你過去生一直造了罪業(yè),到臨命終起善念;它這個念頭各式各樣的變化。</p>

而這個變化對我們生命有什么影響呢?</p>

「動身發(fā)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yè)力牽」。它第六意識所造的業(yè)力,會牽引阿賴耶識去得果報。所以阿賴耶識這個水流,它流到人間流到天上它自己不能做主,阿賴耶識不能夠做主的?!敢凉M能招業(yè)力牽」,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去牽引阿賴耶識投胎;所以在整個造業(yè)的過程當中,我們說第六意識是主宰者,心為業(yè)主那就是第六意識了。所以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個是講到這個第六意識因地的造業(yè)情況。</p>

再看第五科。第五科是講這個心所相應門。</p>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謂徧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與第六識相應。若前五識,但除慢疑見三種根本煩惱,亦除四不定,十小隨煩惱,馀皆得相應也!</p>

這個第六意識它在生起,造業(yè)的時候,它當然不是單一的心王,它帶動它的眷屬,就是有五十一的心所。這五十一個心所在百法當中分成了六位:</p>

第一、遍行。就是說,這樣的一些心所,「作意、觸、受、想、思」,它是普遍的在一切的時間,空間上活動。</p>

第二、別境。這個欲、勝解、念、定、慧,它不能普遍,它是在一個各別各別的境界活動,跟前面的遍行剛好相反,它是在一種特別的境界活動。</p>

第三、前面兩個都是非善非惡,通善通惡,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惡;這個善心所,就是決定是善,有十一個。就是這十一個心所的活動,會帶動我們今生跟來生成就安樂的果報,有十一個善心所。</p>

第四、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有六個。</p>

第五、這個隨煩惱,就是隨順根本煩惱而起,是根本煩惱的等流叫隨煩惱。這個煩惱當然就是惡法了,它的活動會帶動我們今生來生痛苦的果報。</p>

第六、不定,就是這四個心所是不定的,不決定是善,不決定是惡。</p>

總共五十一個心所,“皆得與第六意識相應”。所以這個第六意識它的情緒變化是很大,它有時候跟善,有時候跟惡。這前五識的話呢,它去掉這個「慢疑見」,就是這個「慢疑見」的煩惱,都是要有計度分別才可以,沒有計度分別不能起「慢疑見」;還有四種不定,還有十種隨煩惱,總共是有三十四個心所。馀皆得相應也!前五識的心所比較少,因為它只能夠自性分別。這個是講心所。</p>

這心所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在《成唯識論》說這個心所有三層意思,安立做心所:</p>

第一個、恒依心起:就是這個心所它不能單獨活動,它一定要依止心王才能夠生起活動。這“貪嗔癡慢疑”的心所一定要依止心王,或者是初能變的心王,或者二能變,或者三能變;它是恒常的依止心王而生起,不能單獨生起,叫“恒依心起”。</p>

第二個、與心相應:這個與心相應就是說呢,這個心所在活動的時候,它所依的根和所緣的境界,和心王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說眼識它依止眼根攀緣色塵,那么它所帶動的這個貪嗔癡慢疑的心所,也是要依止眼根而攀緣色塵。它跟心王經常是相應的,它的根和境都相應。</p>

第三個、系屬于心:這個心所生起以后,它系屬于各自的心王。比如說我們生起一個貪煩惱,這個貪煩惱如果是跟第八識相應,這個貪煩惱就微細了,當然,第八識沒有貪煩惱。如果說是這個貪煩惱是跟第七意識相應,那么第七意識的貪當然是我貪了——我愛。那么這個貪跟第七意識相應的時候,這個貪心所就非常微細,“不可知執(zhí)受”,不可知的境界。那么如果這個貪心所跟第六意識相應,那就非常明顯粗猛;所以“系屬于心”就是說,每一個心所生起的時候,它一定要系屬于各自的心王,它跟隨順的這個心王在那邊活動,系屬于這個心王活動,有這個粗細的不同。</p>

所以因為: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叫心所。</p>

這個心王本身是一個了別性的一個總相,比如說第八識當然是異熟,第七意識的心王的功能是思量,前六識的心王當然是了境;但是同樣的了境,它帶動不同的心所,就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相貌。所以心王是一個總相,是無記的。那么這個心所是內心的一種差別的相貌,差別的功能,差別的情緒,那當然就有善有惡,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心王的活動它一定有它的眷屬。</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曲

全球畸變:我靠水果刀殺穿世界

寒山寺外風來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

妙妙醬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