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我們講到伏斷門,對于染污的第七意識的一個伏斷的方法、位次、還有第三個結(jié)勸。我們看第三段的結(jié)示勸修,這一段是藕益大師的一段開示:</p>
(三)結(jié)勸</p>
由七識妄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遂使五度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雜染。若欲出離輪回,必先勤觀“無我”。</p>
藕益大師對于我們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識的一個病相,先把它標示出來。說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到底哪個地方出了毛病呢?</p>
“由七識,妄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p>
這個心識的一個罪業(yè)的根源,就是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恒審思量它去攀緣第八識的見分的時候,妄起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這個妄起,它還不是真實生起,它是虛妄的生起,只是我們一直認為它是真實的,從本來面目來觀察,它本身就是一個虛妄相。以這個自我為中心產(chǎn)生了愛見癡慢。當然這樣子對前六識產(chǎn)生很大的干擾,前六識造這個五度,造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一直認為有一個我在造作,不能忘掉這個我相、人相,都變成了一個有漏的業(yè)力。所以它是一個無明的染污,推動了整個十二因緣的活動;就是這個無明,無明一動就入行、乃至于入識、乃至于生老病死。</p>
所以我們從這個雜染的緣起當中,“若欲出離三界輪回,必先勤觀無我”,一定要把這個我們心中恒審思量所捏造的我相消滅掉。就是說,唯一能夠轉(zhuǎn)變?nèi)疚勰┠堑?,就是“勤修無我”,沒有其他的方法,這個是唯一的方法,這也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就是你只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是靠念佛持咒,對第七意識這個染污末那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是沒辦法對治的,沒辦法對治;那只有一個方法是“勤修無我”。這一段是把這個病相先說出來。怎么修無我呢?這以下就說明它的藥相:</p>
然此第七識之俱生我執(zhí),細故難斷。必先用第六識與相應(yīng)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俾無我正解種子,漸薰?jié)u著。</p>
至成熟位,方得無漏實智現(xiàn)前,又即此無漏實智,數(shù)數(shù)勤修,然后四煩惱種,方得永斷。</p>
這個第七意識的俱生我執(zhí)是非常微細的,非常微細的俱生我執(zhí)。當然它的斷,第七意識是不能自己斷除自己,它不能改變自己;怎么辦呢?這以下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加行智,第二個是根本智。</p>
一、加行智</p>
我們剛開始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加行智“必先用第六意識與相應(yīng)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這個修行還是靠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它的一個修行,它有一定的次第:</p>
(1)你剛開始要持戒,第六意識要依止佛陀的戒法,你要明白的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是善業(yè),什么是罪業(yè)。從這個持戒當中,斷惡修善,讓你內(nèi)心當中的罪業(yè)慢慢的減少,身口意當中的善業(yè)慢慢的增長廣大,剛開始是持戒為本。</p>
(2)第二個次第就要修禪定了,你一定有一定的時間打坐,或者念佛,或者持咒?!靶挠谒墝R话沧?,心于所緣相續(xù)安住”,由這個專注力來調(diào)伏心中的散亂和昏沉,內(nèi)心當中,慢慢的變成明了,寂靜的狀態(tài),內(nèi)心當中成就止的功德。</p>
(3)在持戒和禪定的基礎(chǔ)之下,再現(xiàn)出智慧,正確的智慧。什么叫正確的智慧呢,這以下說明了,“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這地方很重要。這個觀慧,不是你在那個地方胡思亂想,你一定是隨順圣言量,佛陀所教戒的一個操作軌則;佛陀告訴你,什么是空觀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知道它是因緣所生,它不是自性生,它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自體的東西,突然間蹦出來,不是,它是由很多的因緣而生。</p>
說你有一千塊,這一千塊怎么有呢,這一千塊的和合相怎么產(chǎn)生的呢?某甲借你三百塊,某乙給你三百塊,某丙給你四百塊,是三種因緣的和合,那表示說你這一千塊是虛妄相;因為它隨時…,其中有一個人問你要回去,這一千塊就消失掉了,它不是自性生,不是你的口袋本來就有一千塊,是因緣而生,因緣而生它沒有自性,它隨時會破壞的,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和合相而已。</p>
那你一定是依止這樣的大乘教理,或者是體空觀,或者是析空觀如實觀察,使令這個無我的這種正確理解,這種種子的功能,慢慢的“漸熏漸著”,慢慢的熏習(xí),一次一次的熏習(xí),心中的光明一天一天的增長廣大。</p>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我們在趨向的時候,剛開始是帶相觀空的,剛開始心中一定是依止佛陀圣言量的引導(dǎo),才能夠趨向于這個無相的真理;你剛開始沒有佛陀的圣言量的引導(dǎo),你心中沒辦法去觀的。說我出家以后,我都不學(xué)教理,我只要實修就好,其實你不學(xué)教理,你根本沒辦法修行。你就是拜拜佛、持持咒、念念佛,把心中的煩惱壓一壓;但是你修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煩惱原封不動。</p>
為什么?因為一切法因緣生,你一生當中所創(chuàng)造的因緣,沒有一個對煩惱有對治力,沒有!說這個房間有一堆垃圾,你都不去掃它,它永遠在,它不會自然消失掉。這個垃圾不會自然出現(xiàn),它一定是有染污的因緣的累積,才會出現(xiàn)垃圾;這個垃圾的出現(xiàn)是因緣生,也一定有人拿掃把和畚斗的因緣去掃它,它才會消失掉。</p>
說你一生所修行的方法,沒有一個方法對煩惱有對治力,但是你卻期望煩惱消失,這個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你一生當中從來沒有修這個觀慧,它怎么消失呢?它根本就沒有消失的因緣。所以說哎呀你出家二十年、三十年,煩惱還在,這個很正常,因為你都沒有對治它嘛,你就是念念佛,持持咒,就是這樣子。</p>
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說,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治煩惱的因緣,但是你要遵循他的軌則,你心中這樣的操作這個軌則,它的確對煩惱有對治力的,什么軌則呢?</p>
“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你就根據(jù)佛陀的這些語言文字的引導(dǎo),你隨順這個方向觀進去,就對了。當然不是一次,你經(jīng)常的一次一次的重復(fù),使令這種觀照的智慧“漸熏漸著”,心中的光明慢慢的增長。一分的光明破除一分的黑暗,兩分的光明破壞兩分的黑暗,不斷的用功,就會有下一個功德。</p>
至成熟位,方得無漏實智現(xiàn)前。到了這個見道位的時候,根本智現(xiàn)前,無漏實智,那是我空、法空的真實智慧現(xiàn)前。這個實智,這真實的智慧跟前面的加行智不同,前面的智慧是帶相觀空,這個真實智跟無我真理相應(yīng)的時候,心中沒有文字相。說我們剛開始,從此岸到彼岸要坐船,要依止船的引導(dǎo),我們才能夠超越這個大海,但是到了大海岸邊的時候,這個時候船不需要了,這個時候文字相可以消滅掉了;這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真理相應(yīng),可以不必靠文字的引導(dǎo),這叫“無漏實智現(xiàn)前”。</p>
“又即此無漏實智,數(shù)數(shù)勤修”。那當然是見道以后的修道位了。修道以后還是修我空觀、法空觀,當然那是甚深的我空觀、法空觀了,對治俱生的煩惱;然后四煩惱的種子才慢慢的永斷。這是從一個初地的根本智再加行,再修進去,斷這個俱生的煩惱??吹谌蔚慕Y(jié)勸。</p>
今人輒談六度萬行,而于破執(zhí)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回,不亦難乎?!</p>
——《觀心法要》——</p>
我們一般人的一個毛病,出家以后就“輒談六度萬行”,出家以后當然很有理想,是難得,要怎么樣去廣度眾生,建立佛法。但是對于心地的破執(zhí)法門“曾不究心”,從來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那么這樣因緣的后果呢,“求出輪回,不亦難乎”。</p>
這個事情是說,我們講現(xiàn)前一念心識,佛法講心識當然是講“整個生命”的意思,簡單的講整個心識的活動,就代表整個生命的一個活動。佛法是認為現(xiàn)前一念心識是有因緣生的,這當中有兩個因緣:</p>
隨順于染污的因緣,那就是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隨順煩惱的活動就造了罪業(yè),這個罪業(yè)就到這個刀山油鍋三惡道得痛苦的果報,這個是一種因緣;其次是隨順一種清凈的因緣,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勤修我空觀、法空觀,消滅心中的煩惱,增長自己的功德,趨向于安樂的境界。這兩種因緣,大方向是這兩種因緣。</p>
這當中呢,當然破除染污就是破執(zhí)。這個事情是這樣子,說我們發(fā)了菩提心,發(fā)了菩提心當然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你出了家,剛開始不要一下子就去做這個廣大的佛教事業(yè),先不要這樣子,因為你一開始就往這個方向去做啊,等到你佛教事業(yè)做的差不多,年紀也大了,福報也夠了,這個時候你后面的日子就很苦惱了;而且你這樣子,你不勤修無我觀,你以自我為中心所帶動的善業(yè),你很難避免造罪業(yè),很難避免。你這時間當中造了善業(yè),你可也造了罪業(yè);而且你心中的煩惱,你也很難對治;那個我愛執(zhí)的力量,加持了所有的煩惱變成非常堅固,就使令你心不安了,你到年紀大的時候心不安了,雖然有福報但是可也有罪業(yè)。</p>
所以你一開始,藕益大師的意思,你一開始出家,發(fā)了菩提心非常好,好好的修學(xué)佛法,在心地上下功夫——先把我空觀、法空觀的智慧弄明白,先把心中的戒定慧的功德生起,心中有一點調(diào)伏力量了,再去廣度眾生。那么因為你在出家之前就有基礎(chǔ)了,你去廣度眾生的時候,當然它有時候會有點差錯,有點失控;但是你以前有這個基礎(chǔ),你一下子就能夠恢復(fù)功力,你馬上就能夠檢討自己。你已經(jīng)有基礎(chǔ)以后,你會隨著你出家的日子的增長,你那個戒定慧的光明還會不斷的增長廣大,歷事煉心,這個時候是歷事煉心。你一開始沒有基礎(chǔ),就去廣度眾生,那就是麻煩了。</p>
所以講,“今人輒談六度萬行,而于破執(zhí)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回,不亦難乎”。因為你都沒有在這個地方創(chuàng)造一個解脫的因緣,當然不可能解脫了,這是藕益大師對我們的勸勉。</p>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這個地方是說明第七意識的染污末那的一個…它的一個對治力,“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阿羅漢滅定”那是一個功德相了,我們前面的補充講表伏斷門,主要是扣著“出世道無有”,就是這個出世無漏的我空,法空智慧是怎么的修行,才能夠?qū)χ芜@個染污末那。這個地方把第二能變講完了,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xué)員提問:主任慈悲,就剛才講到說觀現(xiàn)前一念心識之剎那生滅,它也是沒有住相。那前面有講到說“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那這兩個的差別是怎么說呢?</p>
師父答疑:“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當然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它事實上沒有住相,生就是滅;那但是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我們會取一個點出來討論,取出一個點。就是我們看電視,我們先按個暫停,“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好像感覺上有一個東西存在,對不對。那是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取出一點——“望前名果,望后名因”,那事實上它沒有住相,你根本取不到一點的。就無生嘛,它根本沒有生起,它是一種虛妄相。就像我們做夢一樣,我們在夢心的時候出現(xiàn)很多境界。其實那個境界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那是依止我愛執(zhí)所變現(xiàn)的相貌出來,那是顛倒的心所現(xiàn)的。</p>
那你這個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它對治顛倒,所以顛倒所帶動的那些生死業(yè)力就消滅,因為它的根源是從這邊生起的,煩惱跟罪業(yè)的根源是我愛執(zhí)生起,所以你雖然不是對治煩惱,但是你對治我愛執(zhí)的時候,“無明滅則行滅”,你從根本上對治,它所有的煩惱和罪業(yè)就改變了,因為它的根源在這個地方。當然我們很多粗重的煩惱還非得靠對治法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慈悲觀…”,這都是有需要的。但是根本觀呢那是勤修無我,這是根本觀,是這樣的。</p>
學(xué)員提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修無我觀的時候,好像煩惱起現(xiàn)行的時候好修,可是如果沒有起現(xiàn)行的時候怎么修?</p>
師父答疑:沒有起現(xiàn)行也是可以修,你就是先認清楚什么是我,把我的相貌弄清楚,就是“我者,常一,主宰”。然后你再觀察你這念心的活動,是不是有常一主宰的體性;你會發(fā)覺你心識的流動,它只是在釋放業(yè)力,心中的業(yè)力不斷的釋放出來,它有各式各樣的善心惡心,那都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釋放出來,它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你經(jīng)常這樣子修,會使令你個性調(diào)柔、善順。其實這個東西平常就要修,你觀察到你心中的流動。</p>
所以經(jīng)常觀心的人你會看到你心中的生滅相;我們一個人不觀心的人,不觀照心識的人,會認為我們這念心是一條直線的;我們這念心是不生不滅,是常住不滅的,我們經(jīng)常不觀心的人,一直認為這個心是很堅固的,那他遇到境界的時候,那煩惱發(fā)動就很堅固了。那你平常就是觀心,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識它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它就像一個水流一樣不斷的流動,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都是假借因緣所生,從本性上是畢竟空的。你就隨順佛陀的這個引導(dǎo)的文字觀進去。這當中呢,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那只是一個阿賴耶識的業(yè)種子顯現(xiàn)的一個相貌。</p>
這個時候會使令你煩惱淡薄,而且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也容易對治;煩惱是虛妄相,它只是一時的因緣,你也容易對治,你要轉(zhuǎn)它會比較簡單一點;它不是我們過去我們所認為那么的堅固,不可動搖,不是的,這個時候我們也是用佛號來對治它,那就不同了?!吧钣^煩惱,本無自性”,是這樣子的。</p>
好,我們再看講義的戊三、釋第三能變相。這個是講到這個了境能變——第三能變,這以下有一個問答,看講義:</p>
戊三、釋第三能變相</p>
問言:如是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p>
前面的說到這個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思量能變有兩種相貌:在染污是思量我執(zhí)、法執(zhí);在清凈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思量能變講完以后,講第三能變,其相云何??促薯灒?lt;/p>
頌曰:</p>
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p>
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p>
此心所徧行,別境善煩惱,</p>
隨煩惱不定,皆三受相應(yīng)。</p>
這一段是講到第三能變的一個相貌??磁鹤娴淖⒔猓?lt;/p>
此以九門釋第三能變識之相。而先舉前六門頌也。</p>
這當中總共有九門來解釋第三能變,現(xiàn)在我們的偈頌是先舉出九門當中的前六門來說明。這個六門看第二段,這六門當中,當然主要的心王的活動是一二三門:第一個是差別門,第二個是體性門,第三個是行相門;一個是內(nèi)在的體性,一個是外在的行相,這當中,我們是先講第二、第三,再講第一。因為這個第二、第三——這個體性、行相是一個總相,這個差別門是一個別相,就是這個第三能變有總相,別相。我們看這個第二。</p>
二、云“了境為性”者——六識皆以了別塵境為自性也。</p>
三、云“了境為相”者——六識即以了別塵境為行相也。</p>
前面初能變的行相是異熟,它有成熟業(yè)力的功能;第二能變的是思量,它能夠?qū)λ壘匙錾钊氲乃嘉┒攘?。那么第三能變的行相是什么呢,了境,它能夠去了別這個六塵的境界,它廣泛的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里面去了別、去造作。這個是第三能變的一個功能相貌,這是總相,再看它的別相:</p>
一、云“差別有六種”者——謂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發(fā),系屬于六根,助六根了別,如六根之各緣一塵,故有六種識也。</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