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面的初能變、二能變,它的心識的活動都是一個單一的心識,但是這個第三能變的活動是有六個心識,六個心識一起活動,當(dāng)然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一起活動。那么這個六識的活動,前面的總相,六識的總相都是了境——它對境界能夠明了分別,但是開展出來有六種識,就是別相有六種。別相有六種呢主要是依根立名,就是這個心識要了別境界,它一定有所依的根和所緣的境;但是因為它和根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所以六識的名稱是依根立名。為什么依根立名呢?這以下就講出來了,它因為這個識和根有</p>
五種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依、發(fā)、屬、助、如”,先看依。</p>
一、依六根而?。哼@個六識的現(xiàn)行,它一定依止六根而安??;就是這個識,它一定有一個房子住,它依止什么呢,依止根而安住。</p>
二、由六根而發(fā):這個了別性發(fā)動的出發(fā)點,說這個箭是由這個弓射出去的;這個六識的了別是從哪里開始發(fā)動呢,它的發(fā)動的原點是哪里呢?是從根發(fā)動出去的。</p>
三、系屬于六根:比如我們的眼睛往左邊看,我們的眼識就往左邊去了別;眼睛往右邊看,這個眼識就往右邊了別。這個眼識一定依止眼根去活動,它系屬于這個根。</p>
四、助六根了別:其實根是不能夠了別的,根是一個色法,是一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真正了別的是識,它幫助六根去了別塵境。</p>
五、如六根之各緣一塵:它隨順六根去攀緣各別的塵境;眼識攀緣色塵,乃至于意識攀緣法塵。</p>
故有六種識也。這個地方講它的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那當(dāng)然是一個總說,第三能變的功能就是“了境為性相,差別有六種”;開展出來是六種的心識的活動。</p>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一、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我們看《成唯識論》的說明:</p>
附表十—: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p>
《識論》云:“了境為性相者,雙顯六識自性行相,以了境為自性故,即復(fù)用彼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了別境,名為識故。如契經(jīng)說:眼識云何?謂依眼根了別諸色,廣說乃至意識云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lt;/p>
《成唯識論》這段的開示,我們分兩段。第一個是一個總相的說明,第二段是別相。看總相:說“了境為性相”,這是總相。說第三能變的一個相貌是了境,它對于這個外在的境界有了別的功能,像第七、第八都不是對外能夠了別的;所以雙顯六識的一個自性和行相,它都以了境為它的一個自性,也是以這個來當(dāng)做它的行相,這個是說明它的一個總相,把六識把它合起來說,就是“了境為性相”。</p>
那么把它開展出來,看它的別相。“由斯兼釋所立別名”,安立它的個別名稱。能了別境界,就安立為心識。這以下就講出一個譬喻,如契經(jīng)說:眼識是怎么安立的呢,謂依眼根了別諸色;乃至說意識是怎么安立的呢?依意根了別諸法。所以了境為性相,這是一個第三能變的總相;那么這個“了境”是怎么了境法呢,“差別有六種”,它們各自去依止它們的根,去了別它們各自的塵境,開展出來就是差別有六種。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表:</p>
這個表,前面兩段的性相是一個總說,總相;后面的是別相,分成兩段,先看總相:</p>
(一)“了境”</p>
“性”─體性──內(nèi)二分</p>
“相”─行相──見分</p>
說這個了境,了境當(dāng)然是第三能變的功能,是“性”,性當(dāng)然是內(nèi)在的體性,是內(nèi)二分,就是證自證分和自證分,這個我們以后再說明。相是外在的行相,就是見分,外在的功能,都是了境,這個是第三能變的總相。它開展出來的別相,就是前五識和第六意識:</p>
前五識:眼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耳識依于耳根,了別聲塵。鼻識依于鼻根,了別香塵。舌識依于舌根,了別味塵。身識依于身根,了別觸塵。</p>
所以它各自有它依止的根,和它所了別的塵境。</p>
第六意識,依于意根,了別法塵。</p>
這個第三能變的別相差別有六種,一般我們是把第六意識獨立起來,然后把前五識又是獨立起來,分成兩部分,這六識的差別是這樣子。為什么呢?這當(dāng)中有三個主要的差別,說第六識和前五識有三種明顯的差別:</p>
第一、前五識它攀緣境界的時候,它是一個別緣,各別的攀緣自類的境界。第六識是個通緣。我們說明一下。說眼識它只能在色塵的境界活動,眼識不能聽聲音的,不可以;耳識只能在聲音的境界活動,去了別,它也不能去看色法;說是前五識的了別是別緣,它們特定的活動范圍。但是第六意識它能夠通緣,這個第六意識的明了性,它能夠去了別色聲香味觸,都可以;它可以跟眼識合作,去了別色塵。它也可以跟這個耳識合作去了別聲音,它可以,它通緣。所以第六意識它這個功能和前五識不一樣。這第一點。</p>
第二點,前面是講空間,這講時間。前五識只能攀緣現(xiàn)在,不能攀緣過去未來,第六意識能夠通緣三世。這個前五識的了境,它出現(xiàn)的時候是一剎那,攀緣現(xiàn)在,它每一個都是攀緣現(xiàn)在、現(xiàn)在、現(xiàn)在…它不能夠攀緣過去未來;那么第六識能夠去攀緣現(xiàn)在,也可以去回憶過去,也可以去臆想未來,可以的;這是第二個差別。</p>
第三個呢,前五識不能單獨活動,就是第六意識可以單獨活動。前五識的了別性,比如說眼識活動,它只有一剎那攀緣現(xiàn)前;如果第二剎那第六意識不幫助它,它就消失了。所以古人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說視而不見,眼識在看一個東西的時候,假設(shè)你這個第六意識心不在焉不幫助它,眼識就消失了;因為前五識沒有第六意識的幫忙,前五識不能活動,它的了別性不能生起,不可以,它一定要第六意識的資助。那么第六意識可以不必靠前五識的資助,它也可以跟前五識活動,它也可以單獨的獨頭意識在心中修止觀,也可以。</p>
這有三點的不同,所以我們一般的“差別有六種”也可以把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把它區(qū)分出來。這是把第三能變的一個總相、別相做一個說明。這以下再看第二段,了境的三種分別:</p>
(二)了境三種分別</p>
說它的差別是什么樣的分別呢。它們在色聲香味觸法的了別有三種的差別:第一個是自性分別,第二個隨念分別,第三個計度分別。先看第一個。</p>
一、自性分別——謂于現(xiàn)在所領(lǐng)受諸法,于自相上而分別之。</p>
這個自性分別是現(xiàn)在,就是當(dāng)下。這個前六識的當(dāng)下對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在自相上”,這個自相就是自體的相貌,它不帶名言,就像這個鏡子去取相,比如說我看到這個花,我這個眼識去取這個花的相貌的時候,我沒有出現(xiàn)花的名言,因為花的名言一出來,就共相了。因為「花」,這個教室的花,大殿的花,都是花嘛,它就沒有特定的時間空間的一個差別;但是我眼睛取這個花的相貌,我沒有生起花的這個名言,那是取到當(dāng)下的這個花——在這個時間,這個空間這個花,那是自相的分別,直接取到它的自之體相。但是你如果去了別名言,那這個花,那全世界都有花嘛,那就不一定是現(xiàn)在這個花了。所以這個自相就是說,自性分別主要是不帶名言,去取這個當(dāng)下的境界,自相上的分別。</p>
二、隨念分別——謂于昔時所領(lǐng)受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別之。(以其隨逐明記不忘之“念”心所,五別境心所故名隨念。)</p>
前面的自性分別是攀緣現(xiàn)在,這個隨念分別是對于過去,你曾經(jīng)所接觸過的法;那么你在共相上——這共相就是名言了,假借名言的安立,去追憶,去回憶。所以這個隨念分別當(dāng)然主要是念心所,五別境的一個隨念分別。你能夠隨念,這個境界已經(jīng)不現(xiàn)前了,那當(dāng)然是假借名言的引導(dǎo)去做一個分別,所以它是共相的分別。</p>
三、計度分別——謂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三世之不現(xiàn)前諸法,思構(gòu)而分別之。(即“慧”心所)</p>
計度分別就是,不管是存在于過去,也不管是現(xiàn)在未來,只要是不現(xiàn)前的東西,那么你當(dāng)然是假借名言,來把它思構(gòu),再把它計度來分別它,那這個范圍就很廣了,計度分別就更廣了。這個自性分別是不帶名言,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那就帶名言,都帶名言。</p>
這個八識的一個差別,我們看:</p>
一、自性分別───第八識、前五識、第七識、第六識</p>
二、隨念分別───第六識</p>
三、計度分別───第七識、第六識</p>
第八識和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換句話說,第八識和前五識的活動都不帶名言,不能有名言的分別。《成唯識論》它是說為什么不帶名言呢,主要是前五識和第八識行相太微細(xì)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自性分別。</p>
第七意識的分別有兩種:它可以自性分別不帶名言,它也可以計度分別;因為第七意識有慧心所,它那個恒審思量也能夠計度分別。當(dāng)然如果恒審思量是染污位,那它所計度的分別是我相、法相——我執(zhí),法執(zhí);如果它是清凈位,它的計度分別就是二空平等之理,有這個差別。</p>
第六意識的分別是最多了,它可以做自性分別,也可以隨念分別,也可以計度分別,第六意識的活動范圍是最大;所以“了境為性相”,主要是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在六塵的境界做三種分別,就是這樣的。</p>
所以《成唯識論》說,前五識的了別性是隨第六意識轉(zhuǎn),第六意識是善前五識都是善;第六意識是惡前五識都是惡,《成唯識論》是這個意思,前五識是隨第六意識轉(zhuǎn)的。這個地方是講它的一個差別情況。</p>
回到講義來,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前六識的一個功能,“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有一個總相和別相的差別。我們今天講到這里。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p>
這個心識的活動,我們在研究唯識學(xué),要把它做開合的差別,開合的不同。當(dāng)然合起來說就是:</p>
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約現(xiàn)在果,談過去因,則塵點劫前,猶若今日。約現(xiàn)在因,記未來果,則無量劫后,猶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dāng)念。</p>
就是,如果把現(xiàn)前一念心識合起來,整個過去、現(xiàn)在、未來,整個十法界過去現(xiàn)在的因果就在你一念心識;你從你這一念心識當(dāng)中,可以看到你的過去,也可以看到你未來的生命相貌。簡單的說,就是一念心識就代表了你整個生命的所有。</p>
但是開出來就是三能變:有異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這個異熟當(dāng)然是一個倉庫了,阿賴耶是藏,它含藏?zé)o量無邊的種子,含藏?zé)o量無邊的業(yè)力。這思量當(dāng)然是一個染污的根源,它在這個廣大的倉庫當(dāng)中捏造一個主宰的我,使令這個阿賴耶識的業(yè)力變成有力量得果報。但是,第七、第八本身沒有調(diào)伏,沒有修持的功能,它沒有轉(zhuǎn)變自己的功能。</p>
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第六意識了,“差別有六種”;就是你真正在心識當(dāng)中,引導(dǎo)你趨向光明,引導(dǎo)你趨向離苦得樂的,這個第三能變是站在一個主導(dǎo)的角色。你的生命是趨向于痛苦,趨向于安樂,第六意識站在一個主導(dǎo)的角色;在我們的心識當(dāng)中,它是主導(dǎo)的。你可以使令第六意識放縱,讓它在廣大的五欲境界活動,來增長你心中的罪業(yè),到三惡道去受痛苦;它也可以在三寶的境界發(fā)菩提心,修習(xí)止觀,調(diào)伏你的煩惱,積集廣大的功德,使令你的阿賴耶識變成一個廣大的功德,使令你未來的生命充滿安樂,它也可以。</p>
關(guān)鍵點在這個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p>
所以我們現(xiàn)在討論到整個心識的主導(dǎo)中,站在主導(dǎo)中心的一個“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這是我們心識的一個主導(dǎo)的地位。我們趨向于善良,趨向于邪惡,主要是前六識,這當(dāng)中主要還是第六意識。這個前面的思量能變和異熟能變,它們本身沒有引導(dǎo)的功能,它們只能隨順過去的習(xí)慣去作用。它過去是怎么樣,現(xiàn)在就怎么樣;要調(diào)整它,是要靠第六意識修觀,否則它自己不能調(diào)整自己。</p>
學(xué)員提問:可不可以請主任再解釋一下什么叫做“自相”。</p>
師父答疑: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自相就是我們?nèi)チ私膺@個東西,我們不要用名言,這一念心直接跟這個境界接觸,取到它的相貌,如鏡取相,不帶名言。比如說我們看這個花,我們心中不要說它是花,這個時候我們?nèi)〉剿淖灾w相,在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空間,我們?nèi)チ藙e一個花的境界。但是心中開始產(chǎn)生花的影相的時候,心中開始名言活動了,其實我們跟現(xiàn)前的境界已經(jīng)脫軌了,我們開始在注意心中的名言了;這個時候,對它是共相了。</p>
共相就是共于一切法。就是我們心中出現(xiàn)名言的時候,我們開始注意我們心中的名言了,是不是,我們跟現(xiàn)前的花已經(jīng)脫離了,那我們開始在共相在分別它了;這個花,有凈律寺的花,有蓮因寺的花,那就不同了。我們眼睛在看這個花,但是心中在思惟的已經(jīng)不是這個花了,是我們過去所了解的各式各樣的名言在那個地方分別,那是共相的分別了,就是夾帶名言的就是共相分別,是這個意思。</p>
學(xué)員提問:那是不是我們看到任何境界的第一念都一定是自性分別。</p>
師父答疑:是的,第一念的話,多分都是自性分別;但是第二念以后,第六意識一定會帶動名言,這習(xí)慣了,你一定會心中會帶動名言。當(dāng)然這個福報大的人,他名言好一點,他經(jīng)??吹绞裁炊己芸鞓?;同樣的境界,福報大的人,比較厚道的人,他會往好的名言去安立。刻薄的人,他看到第一念的時候,他安立比較差的名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我們只有第一念去受用外境,第二念以后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是這樣子。所以為什么我們?nèi)畮讉€住在一起,每一個人心中的感受會不同,那我們安立的名言不同。</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