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2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面。戊二,釋第二能變相,這一科是講到這個第二能變的相貌。我們看偈頌:</p>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p>
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p>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p>
并我慢我愛,及馀觸等俱,</p>
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p>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p>
這個偈頌呢,前面兩個半的偈頌,從這個“次第二能變,到隨所生所系”,是講這個凡夫有漏的一個心識;最后那個半個偈頌,“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圣人無漏的心識。凡夫這個第二能變的相貌,我們上次是全部講過了,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有一句話是,“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這個第二能變的相貌,主要就是一個恒審思量;就是第二能變的明了性,對于所觀的境界能夠很專一的、很深入的去觀察。</p>
它去觀察誰呢?“依彼轉緣彼”。</p>
第二能變是依止第八識而生起,它不向外攀緣,它回過頭來還是去明了這個第八識的見分,它對第八識的觀察產生了錯誤的理解,它認為第八識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我,常一主宰的我。那么當然這樣子的一種我執(zhí),就產生了四種根本煩惱的活動——我愛、我癡、我見、我慢。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夾帶了愛見癡慢四種煩惱,在第八識那個地方,乃至于前六識的活動,對我們的心識就造成了兩個重要的影響:</p>
第一個、就是“內擾第八而成賴耶”:第八識這個明了的心識它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本身還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單獨只有種子不能得果報;但是第七意識這個恒審思量夾帶了愛見癡慢去擾動它的時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我愛執(zhí)的相貌出來,就使令第八識的這些有漏的業(yè)力有得果報的能力了;也就是說它推動了整個生死的流動,使令整個十二因緣,因為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開始運轉,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這個說明它對第八識的干擾。它能夠使令第八識的這些業(yè)力變成有一個我,一個主宰的我;有這個我以后這個業(yè)力就有力量得果報了,當然可能是善業(yè)得了一個人天的果報;可能是罪業(yè)到三惡道得果報,都是要有我來做一個主宰來推動的。這個是它對我們心識的第一個影響,“內擾第八而成賴耶”。</p>
其次呢,它對于前六識也是有影響,“外擾前六皆成有漏”:說前六識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造業(yè)的時候,這個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我相出現了;說是這件事是誰做的呢,是我做的,依止這個自我為中心所推動的這一切的業(yè),都變成有限量。就是我們愛著自我這種自私的一種私情,就使令我們即使在行六度的善法,都變成非常有限量。這也說明了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對前六識也是造成了干擾,說是“外擾前六皆成有漏”。</p>
所以這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的確是值得我們注意,它在我們心識當中,可以說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它刺激我們過去的業(yè)力得果報,它也使令我們現在所造的業(yè)力變成了有限量。這個是第二能變在有漏位的一個功能相貌,說是“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帶動了四個根本煩惱的活動,這一點我們都說過了。那么現在值得我們關心的,就是說這樣的一個有漏的恒審思量,是什么時候能夠轉變呢?這以下說明:</p>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講義的第十二面的第十科。第十科是說明這個染污的末那轉成清凈的末那,所依止的有三種的功德力:第一個是阿羅漢,阿羅漢的功德現前,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滅定,就是滅盡定的功德現前。第三個出世道,這個道指的是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現前。三種的功德力能夠對治這個染污的末那變成清凈末那??磁鹤娴淖⒔猓?lt;/p>
十、云“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者——謂此我執(zhí)相應之末那,二乘無學,方得永斷;菩薩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羅漢無有。</p>
先說明阿羅漢的相貌。阿羅漢的相貌在小乘就是“二乘無學,方得永斷”,就是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入了無余依涅槃以后;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禪定不一樣,小乘的禪定只有止的功夫,大乘的涅槃當中有我空的智慧,他就把恒審思量的這個我愛執(zhí),就給消滅掉了,所以說阿羅漢的功德現前的時候,這個是可以對治的。</p>
其次是大乘的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就是無功用行,無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薩的這個我空智慧的現前,也可以把這個我愛執(zhí)給破壞。所以阿羅漢指的是二乘的無學和大乘的八地,他們都有這樣的功力,來消滅這個染污末那。</p>
那含圣者,登地菩薩,入滅盡定,亦暫伏滅,故云滅定無有。</p>
這個滅盡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圣者,還有初地以上的菩薩,他為了要暫時的休息,入了滅盡定。當然這個滅盡定是有我空智慧現前,跟外道的禪定不一樣。這個我空智慧現前,也能夠暫時的伏滅第七意識的這個我愛執(zhí),所以講“滅盡定無有”,這是第二種情況。</p>
聲聞初果以上,菩薩登地以上,真無我解,及后得智,二無漏道,若現前時,亦暫伏滅,故云出世道無有也。</p>
這個出世道的標準就比較低了一點,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菩薩初地以上的真無我解,這“真無我解”指的是根本智,觀察這個真諦理——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后得智是觀世俗諦理。因為那個后得智它是依根本智而起,所以它也帶動了我空、法空的這個隨順的智慧。所以它們兩個“二無漏道”,就是兩種無漏的智慧現前的時候,也能夠暫時的去伏滅這個我愛執(zhí);所以“出世道無有”,這是出世道的這個智慧現前的時候,也能夠暫時的調伏。</p>
當然這個無有,不是說沒有恒審思量的功能,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就是它無有染污末那,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時候的清凈末那是存在的?;旧洗蟪朔鸱ㄔ趯π淖R的態(tài)度是轉變,轉識成智;它不是完全的消滅,不管對異熟、對思量,對了境,都是這個態(tài)度,是轉染污為清凈的明了識。所以“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無有染污末那而有清凈的末那,這句話是這個意思。</p>
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補充講表。補充講表第十,</p>
附表十——伏斷門</p>
我們根據《成唯識論觀心法要》,把這一段的所謂的“出世道無有”,就是我們怎么去對治這個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這當中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講行法,先講它的一個修行的方法。第一段是一個總說,看第一段。</p>
(一)行法</p>
所謂對治道生,斷煩惱者。非如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抵敵之謂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這個地方講這個對治道,這個道本來是個道路,說我們從此方到彼方要依止道路,這個道路指的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它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從苦惱的此岸,而到達安樂的彼岸,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道。當然這個道主要是指智慧,它下面會說明。這個對治道呢,它能夠斷除煩惱,貪嗔癡慢的煩惱。這個斷除煩惱的方法,這以下做一個簡要的說明:</p>
“非如世間軍隊相殺,對壘抵敵之謂也”。</p>
我們斷煩惱啊,它的一個主要的方法不是說是…我們說是楚漢相爭,兩個敵對的一方都站在對方,到時候這個軍鼓一擊雙方面都開始廝殺,我跟你拼了——不是這個態(tài)度。當然,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當然是一點的信心,由這個信心我們思惟煩惱的過失:煩惱會產生罪業(yè),由這個罪業(yè)會引生我們到三惡道受痛苦;思惟煩惱的過患,思惟善法的功德,思惟我們內心當中憶佛念佛,對我們的身心會創(chuàng)造安樂的果報。這個時候會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完全是用這個止的力量來調伏煩惱。剛開始是這樣子,這個是正確的。</p>
但是這樣子呢是如石壓草,石頭把這個草壓住了,但是這個草的生機還在,石頭一搬走春風吹又生。所以這樣的壓抑的方式,只是能夠暫時的壓制煩惱。那么真實的斷煩惱是怎么回事呢?</p>
“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這個地方說到重點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深觀煩惱,本無自性”。我們老實一點說,說是我們是一個凡夫。一個凡夫我們的內心,自然是有一些煩惱的活動;我們剛開始在觀察煩惱的時候,是一個表面的觀察,觀察它的現象,說是有貪煩惱,貪是一種欲望,染著,這件事情我一定要得到?;蛘呤青另P?,嗔恚心一發(fā)動的時候全身熱惱,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我們的確從觀察我們的心識當中,看到了這個貪嗔癡的相貌在心中一直的活動下去,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它這個勢力太強大了,我們也只好隨順。</p>
我們剛開始是這個表面的觀察,看到貪的相貌,嗔的相貌,我慢的相貌;當然我們也會試著對治,但是也可能會失敗,偶爾也會成功,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這個地方要我們深觀,你不要那么表面的,你再觀它的體性是什么?我們不能夠只是觀察它的相貌,說這個煩惱的真實相是什么?這件事情要弄明白的。本無自性這個當然是重點。就是我們剛開始一直認為這個煩惱是有真實體性的,所以我只好隨順它,隨順它而轉,它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堅固。</p>
就是我們在觀心的時候,當然主要是觀到初能變,那個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這個無量無邊的種子,浮現一個煩惱,這個煩惱是由內在的種子跟外在的因緣的刺激,和合以后出現了。這個時候,我們再深觀,從這個因緣的和合相當中再觀進去,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觀到煩惱的本來面目。就是把這些生滅變異的因緣所生法,這些如云如霧的煩惱再把它撥開來,你就會看到了它的煩惱的相貌原來是自性空,是清凈本然的一個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地方是深觀,我們從煩惱的相貌當中再觀進去,看到它的一個真實體性,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對治煩惱當中。</p>
這以下把這個深觀煩惱的內涵再把它開展出來,第二段是一個別明,別明當中的前面兩段是一個方法。</p>
第一個觀法:體空觀</p>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p>
這個地方很重要,說是轉凡成圣的關鍵點就在這個地方。這一段是藕益大師引用這個龍樹菩薩《中觀論》的頌。龍樹菩薩這句話本來是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龍樹菩薩這個偈頌的所觀境是講諸法,這個諸法是包括了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凈的色心諸法,那是所有的法都包括了。不過這個地方,藕益大師他不觀那么多,只觀現前一念的心識,而且還是針對于煩惱;就是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我們觀察現前這一念貪愛的煩惱,它是怎么回事?</p>
一、我們先假設它有自性,它是自性有,它不是因緣有,它是自性有。那么它是有自性,這個有自性的一個貪愛的煩惱,這當中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是有因緣生,第二個是無因緣生,這兩種可能性:</p>
有因緣生有三種情況:自生、他生、共生,三種情況:</p>
(1)說它是自生,說我這個貪愛的煩惱是自己生起的,它不必有任何的因緣,那這當中有過失了,就有無窮的過失了。說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起貪愛的煩惱,是偶爾起貪愛的煩惱,如果貪愛的煩惱它能夠自己生起自己,那它應該一切時要生起,因為它不必假借外緣;但是這樣子的話,這個貪愛煩惱應該一切時現前,但事實上我們貪愛的煩惱,只是在某一種因緣才出現,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就它自己能夠生起自己,這件事不能成立。</p>
(2)說是自己不能自己生起,那么他生,這個「他體所生」;他體就很多了,外在的境界所生的,或者是上帝鬼神所生的。那么他體所生這個地方也有過失,說是為什么他體會生出一個跟自己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他體跟自就是不一樣?說他生起了你,結果你跟他的體性又不一樣,這當然是不合道理的;兩個都有自性的東西,他把你生出來了,結果你跟他的體性不一樣,那這個就是不合道理。</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