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三,通達位。</p>
蕅益大師把這個《三十頌》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說明:第一個部分是唯識相,第二個部分是唯識性,第三個部分講唯識的行位。這個唯識相和唯識性,是就著唯識的教理來發(fā)明諸法的真相。諸法的真實相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p>
:第一個部分是唯識相,這個唯識相就是所謂的依他起性。這個依他起性有兩個情況:第一個情況,就是凡夫雜染的八識所變現(xiàn)的這些三界六道的苦惱果報,這是雜染的依他起;其次,圣人的清凈四智菩提,所成就的種種功德莊嚴,這是清凈的依他起。這兩個都叫做唯識相,很多很多的雜染相貌,很多很多的清凈相貌,而這些相貌都不離開現(xiàn)前一念心識,叫做唯識,加一個唯識。</p>
:這些差別的相狀,這當中有一個共同的道理。說他為什么會流轉(zhuǎn)生死?他為什么能夠成就功德莊嚴?原來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它背后有一個真理。什么真理呢?唯識性,就是圓成實性。這個圓成實性就是所謂的真如,簡單說就是它有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兩個道理,也可以說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說諸法的本性是畢竟空,但是它有雜染的因緣,就現(xiàn)出雜染的果報;它有清凈的因緣,現(xiàn)出清凈的果報。那么這個本性都是畢竟空的。這樣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個道理就是唯識性,唯識性是通于雜染法的軌則,也通于清凈法的軌則。</p>
這兩個道理,不管是唯識相,不管唯識性都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因為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每一個人生死的根源是由于無明,就是我們沒有看到唯識相,也沒看到唯識性。我們活在我們自己名言所安立出來的我相、法相當中,所以就一次一次地招感三界的生死;這個生死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我們自己心中的無明所推動出來的。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yīng)該要破除遍計執(zhí),開展唯識性,然后再開展唯識相。</p>
依止這樣的觀念,就開展出整個唯識的修行次第,有五個次第: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xí)位、究竟位。使令我們不起增上慢,了解這樣的階位,就是我們?nèi)绾蔚拈_展唯識的性相?這當中有五個階位。這五個階位,它的總相都是發(fā)明唯識的性相,但是它的別相有淺深的不同。這個是在唯識修行位次的第三個階位,叫做通達位。我們看內(nèi)容。</p>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唯識相性。其相云何?</p>
說有一類的菩薩他已經(jīng)安住在這個見道位,在見道位當中他是干什么呢?如實通達唯識相性。當然他的次第應(yīng)該先通達唯識性,然后再通達唯識相。他能夠如實通達唯識性相,這個菩薩的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怎么情況呢?看偈頌。</p>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p>
我們簡單地消文一下。說這個菩薩剛開始應(yīng)該是在資糧位,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發(fā)菩提心,應(yīng)該是做這種積集資糧、懺悔業(yè)障的工作。慢慢慢慢的地再做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那么這個時候應(yīng)該都是在打坐當中,都是在修止修觀當中。在暖、頂、忍、世第一的最后一剎那,他在這個寂靜的心中,突然間“若時”,就是在某一個時段里面,“于所緣”,對于他所觀察的境界,或者是五蘊,或者十八界,這一切的色法、心法,他在觀察這些所緣境的時候,“智都無所得”,這個智是指能觀照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我空法空相應(yīng)的一個無分別智。這個時候,當這樣的一種能觀察的智慧都無所得,我們解釋一下。</p>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觀察色心諸法的時候,必須依止佛陀的名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依止這個名言,建立一個清凈的智慧生起來。以這樣的名言來破除所取的相貌,剛開始先破所取,你用這樣的一種般若波羅蜜的法寶,把對外境的執(zhí)著都破壞掉了。在這個加行位最后的時候,這個能觀的智都還存在,依止名言,“現(xiàn)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心中還有這個名言。但是他不斷地在繼續(xù)的修止修觀,止觀的力量慢慢增長,到最后他回觀返照,觀察原來我能觀察的這一念智慧,也是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p>
當他能夠體悟到,連能觀察的智慧都無所得的時候,“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他的內(nèi)心跟唯識的實性就完全接觸了。他為什么這一念明了的心可以跟真如理接觸呢?因為離二取相故。就是剛開始我們這一念心跟真如有兩種的障礙:所取相、能取相的執(zhí)著,有兩個遍計執(zhí)。這兩個遍計執(zhí)的障礙都去掉以后,我們這個明了性就跟真如理完全相應(yīng)了,安住在唯識的實性,就是圓成實性或者真如。為什么能夠安住呢?因為離二取相故,離開了這種能取、所取的遍計執(zhí)。</p>
看蕅祖的注解,這當中分成兩段:第一段是釋名,第二段述義。先看解釋名稱,什么叫做通達位?</p>
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真理,亦名“見道”。</p>
他這一念心是體會真如,真實的體達契會了真如?!绑w會真如”這句話是說,前面的加行位對真如的認識,是依止名言安立的,那個真如是名言真如。就是以名字言說所建立的真如,我們這一念心跟名言真如接觸,也是好。但是這個時候,這一念心跟真如理是真實相應(yīng)了,完全相應(yīng)了,叫通達位。“初照真理,亦名見道”。從無始劫來經(jīng)過一大阿僧祇劫,終于見到真理了,所以叫見道,這個道指的是真理,見到了真理。當然不是眼睛見道,是這一念明了的心識見到了真理。這個是解釋菩薩的這個通達的一個意思??此膬?nèi)涵,什么叫做通達呢?</p>
謂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p>
說這個菩薩經(jīng)過一大阿僧祇劫修行,連無分別智的執(zhí)著都消滅了,都無所得。不取種種的戲論,說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這個是善、這個是惡,這種不管是能分別的、所分別的這些種種的差別相貌,這些戲論,完全都停下來?!盃枙r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這個時候安住在圓成實性了。</p>
安住在圓成實性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就是能證的真實智慧跟所證的真理是平等平等,“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這個時候是沒有能所,平等平等,如如智去照如如理的時候沒有能所,“能所雙亡,諸相叵得,平等平等”。離開了能取的相和所取的差別的相,都沒有了,一切的差別相都停下來,那是一個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境界。</p>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師。這個禪師他去參訪法眼文益禪師,這個禪師就把他修行的境界講出來了,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如何?”就是我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止修觀,心中的一個情況是“萬里晴空”,心中這個虛空里面的烏云都消失掉了?!耙惠喢髟隆保^察的智慧現(xiàn)前,晝夜六時現(xiàn)前?!叭f里晴空,一輪明月,如何?”,這個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呢?請老人家?guī)臀矣∽C一下,以心印心。法眼禪師說:“猶是階下漢?!蹦氵€是一個凡位的境界,階下漢。這個禪師是有慚愧心的,馬上跪下來說,“請師接上階?!闭埳蠋熃右腋M一步,“請師接上階?!?。法眼禪師說:“月落后再來相見?!?lt;/p>
這解釋一下,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這個是很難得的境界,你那個能觀的智慧,經(jīng)過長時間的栽培,那個勢力就非常強大,所有烏云都被你消滅了,太陽出現(xiàn)了,但是你那個能所的境界是存在的。所以你要更進一步,就是月落后再來相見;“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等到你能觀察的智慧那種執(zhí)著都消滅了,這個時候再跟真理相見好了。禪中講話相見不是說我跟你相見,說你要跟真理相見,月落后再來相見,月亮下來了,才能夠相見;你那個智慧都還執(zhí)著還在,不能相見,那個是加行位的境界,還在對治的過程。</p>
所以說“月落后再來相見”,也就是這句話,“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這個時候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都不可得,安住在一個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真如理當中,是這個意思。這當中的差別,前面是講它的內(nèi)涵,這個見道位有兩個差別,有真見道、相見道,我們看。</p>
然“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真如,不變相故,名為“挾帶”。若“相見道”,是后得智,變相觀空,仍名“變帶”。</p>
這個通達位,第一剎那跟真理相應(yīng)的時候叫做真見道,下一個剎那叫相見道。我們看,這個真見道是屬于根本智。根本智是親證真如,不變相故,名為挾帶。什么叫不變相故呢?我解釋一下。在《成唯識論》是說,我們凡夫這個心識,凡夫的第六意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它有四分:能緣的是見分,所緣的是相分,有能緣、所緣。但是這個通達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理相應(yīng)的時候,只有見分,沒有相分。因為如果說他的見分跟真如接觸,他又變帶自己的相分,那就不是親證真如了,那一定是帶名言了,這句話懂嗎?</p>
就是通達位那一剎,那個見分跟真如的理性接觸的時候,他不變現(xiàn)相分,沒有相分,就是那一個明了的見分存在而已。但是那個見分跟真理是相應(yīng),它是沒有能所,沒有一個所緣境,沒有一個所緣的境界存在,它不變帶相分。如果你還有一個所緣的相分,那一定是加行位的菩薩。所以講不變相故,他去親緣真如的時候,不會變現(xiàn)一個真如的相狀再去攀緣,他不必,他直接契入真如,所以不變相故。這個時候是離二取相,離能取、所取相狀,就是那一個明了性存在,他也不執(zhí)著那個明了性有真實性。</p>
若相見道是后得智,變相觀空,仍名變帶。</p>
但是見道位只是一剎那,下一剎那叫做相見道,這個智慧是從根本所引生的,所以又叫做后得智。后得智是一個什么情況呢?變相觀空。這個變相觀空是說,這個菩薩他一路走過來,從資糧、加行到通達,跟真如相應(yīng)以后,他能夠從這一念清凈的心中流出很多很多的方便,來度化這些還沒有悟入真如的眾生。我們講文以載道,文字能夠詮釋很多的道理。但是一個人跟道相應(yīng)的時候,也能夠開展出很多很多的文字。</p>
你看禪宗講話很多很多的方便,有時候“德山棒”、“臨濟喝”。你去見德山禪師,他什么話不講,就一棒打過去;那臨濟宗就是呵斥你;或者是有的禪師,什么祖師西來意?喝茶去,吃餅去。他能夠以種種的方便,來引導(dǎo)你這念心跟真如理相應(yīng),這個叫做變相觀空,他可以從這樣的一種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當中,變現(xiàn)出很多很多的方便,引導(dǎo)你跟真如相應(yīng)。</p>
不過當然,我們娑婆世界六根的耳根特別利,所以釋迦牟尼佛引導(dǎo)我們主要是用聲音,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聲音。這十個聲音當中聲音的高低曲折,我們這一念心跟這十個聲音接觸的時候,就能夠有這個道,有這個道在里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就是十個聲音而已,但是它能夠表顯一個真理。</p>
其它的國土就不是了,有的國家佛陀都不說法,香積佛國,你去問佛陀什么是如來真實義?給你一碗飯吃,你把這個飯吃完了以后,唉,你了解了。有些是天衣佛國,你問什么是祖師西來意?給你一件衣服穿,你穿進去,你色身跟衣服一接觸的時候,哦,你明白道理了。這個變相觀空,這個時候他可以把他覺悟的這個真如的空理,能夠變帶各種各樣的相狀,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這種都是可以見聞覺知的,叫相見道,這叫后得智,這個后得智不是學(xué)習(xí)而來的,是根本智開展出來的。</p>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后“相見道”,證“唯識相”。</p>
真見道是見道了圓成實性,跟真理真實相應(yīng)了;相見道是從真如的理當中,它能夠開展出很多很多的方便法門,透過這個方便法門,能夠引導(dǎo)一切眾生也能夠悟入到唯識性。</p>
頌但說“真見道”者,以“真見道”勝故。</p>
這個地方但是強調(diào)“智都無所得”,主要是在發(fā)明根本真見道。因為有真見道就一定有相見道,所以真見道是殊勝,以它做代表。這個是講到通達位菩薩的情況。從次第來看,這個菩薩在修學(xué),一開始先要從假入空,然后再從空出假的,看這個意思。就是一開始要先得根本智,從根本智當中開展出后得智,是這個意思。</p>
大家有沒有問題,關(guān)于這一點?</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這個是凡夫的情況。但是一個通達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相應(yīng)的時候,只有見分,不能有相分。有相分的話就沒有跟真如理完全相應(yīng),因為我們的相分都是影像相分,所以這個時候是沒有相分。</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相見道主要是引導(dǎo)眾生趨向于空性這一部分,那至于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都還是要學(xué)習(xí),這個你都還是要學(xué)習(xí)的。但是就著你所覺悟的真理這部分,你從山下走過來了,到達山頂了,你可以從山頂當中告訴山下人,往這邊走、往那邊走都可以,你可以引導(dǎo)他趨向你所覺悟的真理。但是于很多很多的法門,無量無邊的三昧,無量無邊的陀羅尼,你還是需要親近十方諸佛,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這個所知障部分還需要繼續(xù)學(xué)習(xí)。</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他這個是這樣,我們今天看到花??吹交ǖ臅r候,我們是變帶自己的相狀,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今天我福報大一點,我看到的花比較莊嚴,他福報差,他看到的花就比較差,所以一談到相分就有差別相。但是你不能夠說圣人所見到的真理不一樣,你說你這個圣人福報大,你看到的真理比較大,他看到的真理比較小,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真理不能夠變帶相分,因為一旦落入相分,那一定各個不同。各個不同的時候,就不能講十方的圣人,都安住在同樣一個真如的境界,那就是每一個所覺悟的真理就不一樣了,所以如果一落入相分就有差別相。</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也不一定是有名言,就是有業(yè)感的意思,這個相分第一剎就是有業(yè)感,業(yè)力。而我們這念心跟真如相應(yīng)的時候是不討論業(yè)力了,那是一個圣境,不是一個凡夫的境界,那是一個圣境,圣境只有一個,無差別的??赡苣氵@個菩薩你是修念佛法門,他是從禪宗悟入的,他是從天臺、華嚴都沒關(guān)系,但是跟真理相應(yīng)的時候,那個如的境界一定是一致的。</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