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8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前面講到第六意識的相應心所,有善、有煩惱。這個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它的變化性和造業(yè)性的強大勢力,跟善和煩惱都是有關系;就是它有時候跟善相應,有時候跟煩惱相應,所以就造成了第六意識的行相是變化的,是明顯的。</p>
這個地方我準備了一個小故事,把它講一下,這故事是出自于《坐花志果》,古時候的一個因果的書,《坐花志果》。它說在清朝有一個秀才,這個秀才的家里很貧窮,貧窮到幾乎有時候沒有飯吃,餓肚子。但這個秀才有志氣,他思惟,這古時候的封建制度,自己出生卑賤,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樣一個沒有背景的情況之下,只有考上功名,才能夠出人頭地。所以他人窮志不窮,就努力的去讀四書五經(jīng),慢慢慢慢地把儒家的這個思想,也讀了一點心得。</p>
終于到了有一天考試時間到了,他很想去考試。想去考試但是沒錢,從這個地方到南京的路程沒有路費。他有一個朋友叫王居士,姓王,來找他說我們這些讀書人所期待的一天終于到來了,大家都是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大家都期待這一天,十年的苦讀就期待這一天,我們應該去考試。這個窮秀才說,我是想去考試,但是我沒有車費,王居士說沒關系我資助你。就是這樣資助,他就跟著五六個人到南京去參加考試。</p>
到了南京以后,有一個寺廟叫做承恩寺。在南京有一個承恩寺,這個承恩寺的門口有一個算命的,聽說算得很準。那么這一天大家到了南京以后,離考試還有一段時間,就去找那個算命的算算命。這個算命的人非常厲害,他說你家里有幾個人,家里情況怎么樣,你這次考試是考得上、是考不上,算得清清楚楚的。算到這個秀才的時候,他看到他的相貌只講一句話說,你家離這個地方,來的時候花了幾天時間?說我花了五天的時間從我家來到南京。他說你現(xiàn)在回去還來得及。這怎么回事呢?我要來參加考試,怎么回去呢?</p>
他說:你現(xiàn)在這個相貌,貌枯神浮,死相現(xiàn)前,五天之內(nèi)你一定要死亡。這個貌看起來是枯萎了,就像那個樹枯萎,神浮動,可能你這幾年讀書沒有把身體調(diào)好,貌枯神浮,死相現(xiàn)前,你五天之內(nèi)決定要死的。說是不是能夠改變呢?這個相貌非常明顯,不能改變。這個時候就沒辦法了,心情很不好,不過這古時候人的心情是,好歹有錢沒錢,落葉歸根,死要死在自己的故鄉(xiāng)。王居士也很憐憫他,就給他十兩銀子,一方面給他當路費,一方面給他安排后事。那么這個秀才就帶了十兩銀子,坐著船一個人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去了。</p>
到了第五天的時候,風就吹得很厲害,船沒辦法行走了,就只好就靠在這個岸邊。早上靠在岸邊,到下午的時候很無聊,不能老是待在船上,就到岸邊去走一走散散步。這個時候看到一個婦人大著肚子,懷孕的一個婦人,帶了三個小孩,一個手上抱著,兩個手上牽著,帶了三個小孩,邊走邊哭泣,很傷心的樣子,就往海邊走過去。這個秀才一想,那個地方海邊是沒有人家,她去那邊干什么呢?就去問說,你今天是什么事情那么傷心呢?</p>
這個婦人說,我先生是一個屠夫,個性非常暴惡,我要是做錯一件事情,那是又是罵又是打。他今天要去做生意的時候交代我說,今天有一個人要來買豬,這兩頭豬價錢要十兩以上的銀兩才能夠賣,十兩以下不可以賣,交代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過沒多久,果然有一個人來買豬,大家討價還價,還價討價,好,十兩成交。成交的時候,這個人拿了十兩錢,給了以后就把豬帶走了。帶走以后,我隔壁的一個鄰居剛好來看我,他看到我這個錢,用嘴巴一咬,這個銀兩是假的,表面上鍍一層銀,里面就是一個破銅爛鐵,假錢。我心里一想,這次不得了,這件事情我先生一回來,那準把我打死。我與其要死在杖下,倒不如跳到河里面去死,所以我就準備要去尋短見了。</p>
這個秀才一想,哎呀,我們兩個的命都是很苦惱啊,我今天要死,她也要死,我今天第五天了。起了一念善心,就說你那個銅錢我看看,十兩銀子我看看是真是假,我?guī)湍憧纯?。她說很多人都說是假的,絕對是假的。他說我看看沒關系,我給你看,拿出來。拿出來一看,果然是假的,但是他這個時候就把它調(diào)包,把他自己真的十兩銀子就把它換過來。他說誰說是假的,你看明明是真的,要么你咬咬看?這一咬,唉,果然是真的。哎呀,我過去看錯了,原來這個十兩銀子是真的,感謝你這個恩人,你要是你不告訴我,我還以為是假的,冤枉死了,這個五條命呢。那么就把真的銀子帶回去,歡歡喜喜回去了。</p>
回去以后,這天到了黃昏的時候,他就投宿在一個破舊的古廟,就躺在一個墻壁上就睡覺。睡到一半的時候,有人跟他講話說,“出去出去,趕快出去”,講出這句話出來。他聽了以后醒過來,就有一種力量在推動他,就使令他走出古廟,他走出去沒多久,這個古廟就整個塌下來,剛好塌在他躺的地方。他這一想,唉,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逃過一劫。他前一段時間那個內(nèi)心的那種郁悶,突然間全部解開了。他走到船邊說,我現(xiàn)在不回去了,現(xiàn)在往南京走。這個船夫也莫名其妙,好吧,走就走吧,就往南京開過去。</p>
開過去以后就找那個相士,那個相士一看到他就說:哎呀,你這個印堂當中充滿了陰德,你前面那個死相,那個枯萎的相貌完全不見了,充滿了光彩和陰德。你這一次不但不死,壽命從現(xiàn)在看八十歲,而且你今生去考一定有功名,轉(zhuǎn)禍為福。果然他這一次去考,就考上了第五十三名,有功名。他后來輾轉(zhuǎn)做到翰林,到了翰林院去做兩品官,活到八十歲。</p>
這個故事講完以后,那個《坐花志果》的主人就講一句話說:“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講出這句話。說這個命不是上帝安排,是我們過去的前六識所造的。你為什么會有這個命呢?為什么你會長壽、短命、健康、乃至于這個多病呢?“命由己作”,是你過去所造的業(yè)力;但是這件事情還沒有得果報之前,都是可以改變的。</p>
怎么改變呢?“福自己求”,你今生的努力能夠改造過去的命運。雖然這個命運,由于你過去阿賴耶識的業(yè)力,有一定的趨勢,就像踢皮球,這個皮球它可能往東往西,有一定的趨勢。但是這個皮球還沒有到達終點之前,你中間再補它一腳,它的方向會改變。雖然命是由過去所做,但是你今生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福自己求。那么這改變,當然不能靠第七、第八改變,就是靠第六意識挾帶了信心、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這十一種的功德來改造我們的命運。好,這是說明這個第六意識的善惡的相貌。</p>
再看第十八面,不定,第六意識有時候是跟這個不定的心所相應,看頌文。</p>
六、不定四</p>
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p>
前面的善根煩惱的體性是決定的,決定是寂靜,決定是擾動,這個體性都是決定。這以下四個心所的體性是不決定,有可能是屬于善,是寂靜;也可能是屬于惡,不寂靜,就是看它在什么情況來決定它的善惡。這當中有四個:悔、眠、尋、伺,我們看蕅祖的注解。</p>
“此覆解是不定心所也”,這個地方重復的解釋,四個不定心所。先解釋它的內(nèi)容。</p>
悔即惡作,眠即眠睡,尋即尋求,伺即伺察。亦如百法中釋。</p>
“悔即惡作”,這個惡作,就是什么是惡作呢?這當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應作而未作。這個事情本來你應該作,但是你沒有作,所以你追悔;其次,不應作而作。你不應該作,但是你作了,這件事情你也追悔,叫惡作。惡作就是兩個:應作而未作,不應作而作,都是惡作。假設你的追悔是對于善法的追悔,做了善以后追悔,這是安立作惡;假設你的追悔是對于惡法的追悔,這個時候安立作善,就是不定,惡作。</p>
眠就是眠睡,就是這個身心都是處在一種暗鈍的狀態(tài),這個也是不定。尋,就是尋求,伺就是伺察。這個尋求和伺察,尋求就是覺,伺就是觀,覺觀。“亦如百法中解釋”,這個我們待會再解釋。</p>
言二各二者,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p>
這個地方是解釋二各二,為什么叫二各二呢?第一個“二”,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這個二就是說,悔眠這個是一組,尋伺這是一組,這叫二。就是不定心所有兩組,悔眠是一組,尋伺是一組,叫二。第二個“二”,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就是說這里兩組的心所,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所以叫做二,通于善性、惡性,叫“二”。所以叫做“尋伺二各二”,就是這個意思。</p>
這個尋伺,尋伺是通于善、通于惡的。什么叫尋伺呢?當然指的是第六意識了,前五識沒有尋伺的,這個主要是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對所緣境的觀察,覺觀,它也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隨外門轉(zhuǎn),外門。就是說第六意識在觀察所緣境,是前五識去接觸五塵的境界,把信息傳遞給第六意識,這叫外門,這是第一個。</p>
尋伺它是內(nèi)門而轉(zhuǎn),就是它不要靠前五識所取得的信息,它自己的第六意識獨頭意識,能夠在這個意言境,就是靠著第六意識的名言去創(chuàng)造一個境界。比如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第六意識就能夠靠著這些名言,創(chuàng)造一個空的相貌出來,然后在這個空的相貌里面去思惟觀察。當然這當中也可能是在佛法的意言境,也可能在世間雜染的五欲的意言境,都可能。總之這個尋伺是內(nèi)門而轉(zhuǎn),完全不靠前五識的幫助。</p>
這個尋伺在《瑜伽師地論》倒是蠻強調(diào),瑜伽師地論把這三界的眾生,它認為眾生整個的升沉,尋伺是一個指標,是一個關鍵指標。它把三界的眾生分成三類:</p>
第一個是有尋有伺地,就是從五趣雜居地到這個初禪。這一類的眾生,不管是天人、不管是惡鬼、畜生、也不管是初禪的那種寂靜的狀態(tài),都是有尋伺,這個尋伺是什么?就是在這五欲的境界里面尋伺。這句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對世間的五欲,講一句白話就是有好奇心,很喜歡在五欲的境界去觀察,這個五欲是怎么回事呢?去觀察觀察,體會體會,這一類的眾生都是屬于有尋有伺地。</p>
這個時候又有人問了,這個初禪離開了欲,怎么還“有尋有伺”呢?初禪為什么安立“有尋有伺地”?因為你前面的欲界定、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要到初禪的時候要修不凈觀,來破世間的這個欲的尋伺。不凈觀修成功,把欲的尋伺破壞以后到了初禪。但是能破壞欲的這個不凈觀還在,所以也安立作“有尋有伺地”。雖然所破壞的欲尋伺被破壞,但是能破壞的覺觀還在,所以這個時候還是安立做有尋有伺地。這第一類的眾生,這一類眾生對這個世間的欲樂都是有一種尋伺的沖動,尋伺的欲。</p>
第二個,無尋唯伺地,就是初禪到二禪的一個中間地,就是已經(jīng)離開了初禪,但是二禪還沒有現(xiàn)前。這個時候的眾生他對世間的欲,這種不凈觀,能對治的不凈觀,已經(jīng)從粗轉(zhuǎn)成細了,從尋轉(zhuǎn)成伺,這個伺就是比較微細了。</p>
到了二禪以上,定生喜樂地,這個時候連能破壞的覺觀都不存在了。但這個地方《瑜伽師地論》解釋,說他并不是沒有尋伺,他是在這種清凈的三昧樂里面尋伺了,他對世間的欲樂已經(jīng)沒有好奇心了,不要說是眼睛去看到,連內(nèi)心都不去想它。這個二禪的人是無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就是說,沒有世間的欲的尋伺了,但是他這種清凈的尋伺是在的。</p>
這個尋伺,《瑜伽師地論》,在三界里面把它當做區(qū)分眾生的一個指標。這個地方,我們?nèi)プx三界的三地,當然《瑜伽師地論》把這個眾生分成十七地,有漏眾生就是三地;當然再上去的話就是修行的那個聲聞地、緣覺地、菩薩地了,那是一種清凈的境界?!惰べ煹卣摗返囊馑季褪钦f,我們有時候這第六意識遇到這些境界,偶爾會起善念,也偶爾會起惡念,但是這種偶爾的善惡念,不能夠當做眾生生命的指標,不可以。要以尋伺當指標,因為尋伺它的勢力是最強大。說這個人經(jīng)常在五欲的境界尋伺,雖然他沒有造惡業(yè),但是他遇到惡因緣,一定會造作;說這個人經(jīng)常在清凈的因緣尋伺,雖然他不造善,但是他遇到因緣,也決定會造善。</p>
像《宗鏡錄》就講一件事說,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這不簡單。大禹治黃河,他是一個領導者,治水的過程當中,不要說回家休息,偶爾經(jīng)過家門,“三過其門而不入”,十三年都沒回家,為公為眾。顏淵呢,“顏淵處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淵他讀圣賢書以后,看到這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天下無道,他什么事也不想做,干什么呢?處陋巷,一簞食一瓢飲,能夠自己安貧守道。</p>
《宗鏡錄》永明延壽大師說:這兩個人的功德是一樣,為什么?因為“易地而居,亦復如是”。假設把大禹放到這樣的一個亂世,他也是一樣,邦無道則隱,他也是不做事的。你把顏淵放到一個有英明的君王的時候,他也是一樣為公為眾,三過其門而不入,他也是這樣。因為他們兩個心情是一樣;心情是一樣,遇到這樣的因緣,他也一定會這樣做。《宗鏡錄》講這個觀念,也是跟《瑜伽師地論》相合的,就是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尋伺,去抉擇未來的果報是怎么境界?可以抉擇出來。</p>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p>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利;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wěn)當。</p>
說我們在佛法當中修學很久了,出家有一段時間了,怎么知道佛法是得力不得力呢?“世情淡一分”,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不活動的時候,你看看你內(nèi)心是在尋伺什么情況?你內(nèi)心當中對世間的尋伺淡薄了,對佛法的尋伺增加了,哦,世情淡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得力。其次,“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wěn)當”。說我們知道我能往生西方呢?世情淡一分,對世間的感情的尋伺淡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穩(wěn)當。所以我們在佛法當中的功德,未來的果報,這個尋伺是有關系的,它是一個指標。</p>
不過當然這個尋伺還跟我們的欲——跟希望而來的,你有這樣的希望,就會有相應的這樣的尋伺,跟希望還是有關系。我們在學佛的剛開始要發(fā)菩提心就是這樣,你發(fā)了菩提心以后,就把我們尋伺的范圍劃分了一個界限。你既然皈依三寶發(fā)菩提心,尋伺的范圍不應該離開佛法僧三寶。就是我們剛開始,把第六意識的尋伺先劃一個界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先把這個大范圍劃起來。</p>
就像受戒一樣,你對十法界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說你這個愿力做得到嗎?先不要講,這個戒體就在一個地方先劃出一個范圍,那么你這個隨行,就在范圍當中創(chuàng)造種種的功德。你剛開始就是先劃一個范圍,活動范圍,你的活動范圍是什么呢?有三個范圍:第一個誓斷一切惡,這個是你所要隨行的范圍;第二個誓修一切善,這也是你的活動范圍;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就是把這個大范圍劃起來。那么我們剛開始也是一樣,先把這個尋伺的大范圍劃起來。它偶爾會跑出界外,你再把它拉回來,拉久以后它就習慣了。這個地方是說不定,尋伺它有善的尋伺、有惡的尋伺,這不決定。</p>
再看第十九面。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xiàn)起分位?</p>
前面已經(jīng)說明第三能變所相應的心所,這個地方是講現(xiàn)起分位,它生起現(xiàn)行的,分位就是它的差別,看頌文:</p>
頌曰:</p>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xiàn),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p>
意識?,F(xiàn)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p>
這個地方有三門,看蕅祖的注解。此明第三能變識之后三門也。</p>
前面已經(jīng)介紹了六門,這個地方解釋后三門,就七、八、九。看七。</p>
七、云“依止根本識”者——謂前六轉(zhuǎn)識,必以第八根本識之現(xiàn)行而為共依。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前六轉(zhuǎn)識種子為各別親因緣也。</p>
“依止根本識”,這個地方是講共依門,前六轉(zhuǎn)識所共同依止的門。前六識的了別是怎么有的呢?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呢?還是自然而有的呢?這個地方是說,它的生起因緣是依止根本識而有。依止根本識而有,當中有兩個情況:第一個謂前六轉(zhuǎn)識,要以第八根本識的現(xiàn)行,就是以第八識的明了性當作它的根本依,就是前六識的共同依止處,這個是增上緣;再看第二個,那么依止根本識怎么說呢?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的前六轉(zhuǎn)識種子,為個別的親因緣。前六識的這個了境能變,它要依止根本識的明了性當增上緣,也要以前六轉(zhuǎn)識的種子當親因緣。</p>
說我們這個前六識善惡各式各樣。有些人第六意識歡喜持戒。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修行禪定很容易,他有事沒事內(nèi)心就歡喜無分別住,你要他研究經(jīng)典興趣不高。有些人你要他打坐,他不能坐太久;但是你要他去研究教理,他起大歡喜,對這個“慧”特別地有歡喜心。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說我們阿賴耶識過去所串習的種子各式各樣,它發(fā)動出來的第六意識的相貌就不一樣,依止根本識。所以前六識的了境,它跟這個種子有關。</p>
其次跟它的現(xiàn)行也有關,第八識的現(xiàn)行。第八識假設是變了一個男人,阿賴耶識是創(chuàng)造一個男人的阿賴耶,異熟,這個時候你的前六識的了別,就以男人為中心發(fā)動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發(fā)動了這樣的一個思想,主要是第六意識。如果你第八根本識是一個女人,你就以第八識的女人為中心,發(fā)動你的思想行為。所以跟現(xiàn)行是還有關系,跟你的種子、跟你的現(xiàn)行都有關系,種子是親因緣,現(xiàn)行是增上緣。當然這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還有所緣緣,還有得無間緣,都要考慮下去,這里指出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緣。</p>
八、云“五識隨緣現(xiàn)”等者——謂前五轉(zhuǎn)識,皆仗眾緣方得生起現(xiàn)行。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緣具則不妨俱起,緣缺則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多少無定。水喻第八藏識,波濤即喻前五識也。</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