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p>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p>
在本論當中,天親菩薩把八識分成了三個部分,就是異熟能變、思量能變和了境能變,這三種能變,我們現(xiàn)在所研究的是第三個、了境能變。我們從前面的學習,對于了境能變的作用,能夠知道它有兩個特色。</p>
第一個,它的變化性是最大的。這個變化性,從因地的造業(yè)來說,它能夠造善、造惡、造無記,是剎那剎那地變化,它造業(yè)的時候的變化是最大。其次,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有苦樂憂喜舍,五種各式各樣的感受。它因地的造業(yè),果報的受用,這種變化性是超越前面兩種能變,這是第一個特色。其次,它的造作的勢力最強,不管是因地的造業(yè),不管是果地上的受用,它的勢力都是最強大的。第三能變它有這兩種特色,是不共于前面兩種能變。</p>
而它的變化性和造業(yè)性,還跟它的心所有法有密切的關系。就是說它為什么能夠那么大的變化?它為什么有那么強大的勢力呢?跟它所相應的心所是有密切關系。因此本論的論主,特別在第三能變的地方,就標出了它所相應的心所有法,這當中特別強調(diào)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心所,我們剛剛所念的是善的十一個心所。這十一個心所在第六意識活動的時候,它能夠引生我們此生他生可樂的果報,叫做善。這個善的生起,我們可以分成三個次第:</p>
第一、。我們剛開始第六意識,最初能夠生起善法,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明了性,跟三寶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或者是跟佛像接觸,或者是跟法寶接觸,或者是跟清凈的僧寶接觸,我們感到三寶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相信三寶的功德,一定能夠引導我們在今生、未來的生命當中離苦得樂,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清凈的信心。依止這樣的清凈信心,我們帶著苦惱的身心,就皈依在三寶的座下,做一個三寶的弟子。</p>
既然身為弟子,我們就愿意隨順三寶而修學。或者是自己看經(jīng)典,或者聽法師的說法,慢慢慢慢我們對于佛陀所開示的,這個生命的因緣觀,就有了一點基礎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深信因果。我們會知道生命有快樂的一面,也有痛苦不幸的一面,而這兩種的快樂和痛苦的本質(zhì),都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完全是我們過去的業(yè)力所招感的,善業(yè)招感可樂果報,惡業(yè)招感不可樂果報。</p>
我們依止這樣的一種因果的道理,就會生起慚、愧兩種的善行,開始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因為我們既然希望要離苦得樂,所以就對于善法會加以尊重,不管我們是不是馬上能夠做到,起碼認為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們對于惡法,雖然我們不是馬上能夠斷除,但是內(nèi)心的心情是要輕拒的、排斥的,因為這個會帶動我們未來不可樂果報。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這樣一種,黑暗苦惱的第六意識心中,我們的善心剛開始就是發(fā)動了三種的光明——信心、慚、愧,三道光明就從黑暗當中發(fā)動出來。這時候,我們對于皈依三寶,斷惡修善,深信因果,都是在一個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個是我們在第六意識生起功德的第一個階段。</p>
第二、。我們會慢慢慢慢地會再進一步,就是無貪、無瞋、無癡。這當中主要的就是對法寶的學習,我們開始皈依三寶,這當中正式的就是皈依法寶。在大乘經(jīng)典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里面,我們不斷地聞,不斷地思惟。對于諸法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我們慢慢地學習,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我們這一念第六意識的心,依止這樣清凈名言的引導,就能夠從有相的境界,慢慢慢慢地趨向于無相的第一義諦,跟這個第一義諦在一種無我無我所的境界里面見面,這個時候的心情跟前面不完全一樣。</p>
前面那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的活動,有成功有失敗,我現(xiàn)在斷惡修善成功了,現(xiàn)在失敗了,這個時候得,這個時候失。成敗得失的這種戲論全部停下來,內(nèi)心當中是一種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個時候一切的假名、假相、假用,那種名言的戲論全部停下來。這個時候我們會知道,原來所謂的三寶是存在我們心中的。我們就能夠從有相的住持三寶的皈依,進一步皈依到內(nèi)心的理體三寶,更深入地皈依了。從無癡這樣智慧的善根,也能夠發(fā)動出無貪、無瞋,對世間上的得失,也慢慢慢慢能夠看破放下,知道這都是無常、無我。第六意識的善根就增長了,它也能夠有相行,也能夠無相行,就是無貪、無瞋、無癡。但這個時候的內(nèi)心都是散亂的,散亂心當然多分都還是有相,偶爾能夠跟無相的三寶境界接觸,但是時間少。</p>
第三、。那么我們就更精進,專一、相續(xù)的用功,就慢慢慢慢地加強我們的止,禪定的力量。我空、法空的智慧有禪定的加持,這個無相的善根就慢慢慢慢地增長。突然間一念的相應,在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境界里面,就把我們?nèi)绲臒澜o破壞掉,就在這個絕待圓融的境界里面一念的相應慧,這太陽一出來以后,就把三界的無明給破壞了,轉(zhuǎn)凡成圣。這個時候就是勤、安、不放逸、行舍,這個是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p>
這個不害的心所,這種慈悲心悲憫心是通于前面三個次第。</p>
換句話說,整個唯識的修行,我們講唯識行——悟唯識境、修唯識行、證唯識果,這個唯識行講明白一點就是從假入空觀。從假入空觀就是這三個次第:從前面的信心慚愧的斷惡修善;到了無貪、無瞋、無癡的這樣的一種無相的智慧;乃至于到勤、安、不放逸、行舍的修慧,到悟入到空性的第一義諦里面去,就從假而入空,這三個次第。這是第六意識的善心所它生起的三個次第。</p>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十七面。第十七面是說,第六意識的相應心所不完全是善,它有時候也起惡。它的惡的相貌,這以下有列出了二十六個心所,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我們看頌文。</p>
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狂諂與害憍、</p>
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p>
這個地方是說明,第六意識所相應的煩惱有根本六煩惱,和二十個隨煩惱,我們今天就解釋六根本煩惱。這個煩惱,蕅益大師的解釋“煩躁惱動,故名煩惱”,這個意思就是說,煩惱的體性是煩躁惱動的。前面的善心所的體性是寂靜的,是隨順于涅槃的。這以下的心所的活動是相反,它是違背涅槃的,是煩躁惱動,它不但煩躁惱動,還會去惱害我們的身心,使令我們的身、使令我們的心也會煩躁惱動。它有攻擊的能力,它自己煩躁惱動,也會破壞我們的寂靜,使令我們煩躁惱動,所以安立做煩惱。那么這當中有六個,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p>
四、根本煩惱六</p>
一、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p>
第一個是貪。這個貪是“于有有具染著為性,生苦為業(yè)”。貪所面對的境界是對于有、有具,就是三界的正報和依報,正報我們或者說是人,依報就是環(huán)境。對于這樣一種人事的接觸,我們產(chǎn)生染著,內(nèi)心當中就著在這個境界里面去了,不可以分開了。不可以分開,這當中產(chǎn)生什么樣的作用呢?生苦,引生我們的身心很大的痛苦。我們對于三界果報的執(zhí)著產(chǎn)生痛苦,龍樹菩薩把它分成三個相貌來解釋。說我們對于五欲的境界染著,這個痛苦是什么相貌呢?</p>
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p>
說我們對于財富——財色名、對于眷屬、對于聲名地位的追求,有三個次第,就是你沒有得到的時候要追求。這當中你為了追求,你要追求別人也追求,這個內(nèi)心的壓力很大。你要減少飲食,減少睡眠,要很努力地工作,使令你內(nèi)心當中有一種逼迫性,因為你根本不敢放松,為了追求欲樂。這個追求的過程當中是苦的、是逼迫的,你不敢放松,這是第一個相貌,諸欲求時苦。</p>
得時多怖畏。好,你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從求學過程,到工作了幾十年以后,得到了你所要的欲樂了,小時候的夢想終于實踐了。你應該快樂了吧?不是,得時多怖畏。你得到以后,內(nèi)心的感覺是怎么樣?多怖畏。你很害怕你所努力的這種欲樂失壞,因為它是如此得脆弱。這個時候你的內(nèi)心也是苦,為什么?多怖畏,你害怕失掉它。</p>
不管你害怕不害怕,世間上的事情是諸行無常。諸行無常是諸法的真實相,它一定會變壞。突然間果然是變壞了,破壞了,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的感受,失時懷憂惱。非常的苦惱,一生的努力如夢幻泡影破壞掉了,這個時候憂又是惱。所以龍樹菩薩說一切無樂時。說我們?nèi)壑篱g的五欲,這個是顛倒的。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一個時候是得到快樂,不管從沒有生起、到生起、到破壞,完全是苦惱、怖畏和憂惱的狀態(tài)。</p>
這個時候我們會問了,既然世間的欲樂是不可以染著,不可以安住,那什么是我們的安住處呢?在《維摩詰經(jīng)》里面講一件事,說有一個持世菩薩,執(zhí)持的持,世間的世,持世菩薩。這個持世菩薩是一個出家比丘,他在山中打坐修行止觀的時候,這個魔王要來擾亂他。魔王擾亂他不是現(xiàn)魔王的相貌,現(xiàn)出釋提桓因的相貌,帶了一萬兩千個天女唱歌跳舞,來到他的茅棚。這個釋提桓因,就是魔王變的釋提桓因就說,哎呀,你這個比丘是不得了,能夠在這個地方精進修行,我為了表示對你的供養(yǎng),把一萬兩千天女全部供養(yǎng)你,持世菩薩默然。</p>
這當中維摩詰居士就出現(xiàn)了。維摩詰居士一出現(xiàn)的時候,當然魔王也是有他的福報力,他這一念心跟維摩詰居士一接觸的時候,“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他也知道維摩詰居士功德不可思議,大威德的境界。維摩詰居士就說,你要把這個一萬兩千個天女供養(yǎng)這個比丘,這是不合乎佛制的。我是一個居士,我代他接受。這個時候魔王內(nèi)心很害怕,因為他知道這維摩詰居士大威德,他就要帶著宮女離開,但是沒辦法離開,一步都不能動。虛空就講話說,魔王,你要把宮女,你已經(jīng)講出的話,你要供養(yǎng)給維摩詰居士,才能離開。那魔王沒辦法了,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一萬兩千個宮女就供養(yǎng)給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就完全接受,帶著宮女浩浩蕩蕩回到他那個大富長者的家宅去了。</p>
回去以后,他就問宮女說,你們在天宮里面做什么事?她說長者,我們在天宮里面整天就是游玩,這個五欲樂很快樂。這個大富長者就呵斥五欲樂,這個五欲樂有很多過患,有煩惱、有罪業(yè)、老病死。宮女說,我們就是從小到大就是受著五欲樂,你叫我們放棄五欲樂,那是干什么呢?他說有大乘法樂。大乘法樂是怎么樣呢?他就教他們開始發(fā)菩提心,修習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種種的波羅蜜。</p>
經(jīng)過一段時間,這些宮女發(fā)菩提心以后,感到身心的寂靜安樂,她覺得這個大乘法樂是超過于擾動的世間欲樂。一段時間以后,這個魔王又來到這個大富長者的家宅。他說,長者,我聽說菩薩要修布施波羅蜜,要把所有都布施給眾生,你應該把這一萬兩千個宮女再布施給我才對的。那么維摩詰居士說:好,布施給你,還你。</p>
宮女要回到天宮就來跟維摩詰居士告假,她說長者,我現(xiàn)在的心情厭惡世間的欲樂,好樂大乘的寂靜法樂,那么我現(xiàn)在回到天宮以后,應該怎么修行?怎么辦呢?維摩詰居士說了,你回去以后修一個法門,修無盡燈法門,你把你在這個地方所修學的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把大乘法樂的這些方法功德,回去輾轉(zhuǎn)地贊嘆,告訴其他的宮女,使令每一個人都能夠厭惡世間的欲樂,好樂大乘法樂,那么這個時候天宮就改變了,大家就好樂大乘佛法。哦,這個方法好。維摩詰居士就是這樣善巧方便,使令這一萬兩千個宮女回到天宮以后,就修無盡燈法門,使令天宮的宮女慢慢慢慢地好樂大乘法樂。</p>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內(nèi)心一定是有所住。有所住的境界,佛陀要我們放棄世間的欲樂,他不完全是消極的,悲觀的。因為佛陀也指出有另外一種快樂是值得我們安住的,就是放棄了世間的欲樂,能得到更殊勝的三昧樂和涅槃寂靜樂。這兩種快樂是沒有過患的,沒有這種生苦,沒有這種苦惱,沒有怖畏,沒有憂惱的過患,沒有這種過患。這個是貪,這是我們所要對治的第一個。</p>
二、嗔。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p>
其次是嗔,這個嗔是對于苦苦具的一種憎恚,“于苦苦具,憎恚為性,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這個嗔就是我們第六意識跟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情一接觸的時候,產(chǎn)生一種憎恚。這樣的憎恚的情況,就使令我們第六意識開始不安穩(wěn),發(fā)動一些不安穩(wěn)的惡行,為它的作用。</p>
古德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這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六波羅蜜的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為什么安排這個忍辱呢?講一個譬喻,說我們布施、持戒賺了很多的珍寶,但是沒有一個安全的庫房來管理,這個珍寶就被賊給破壞了。這個庫房是誰呢?就是忍辱波羅蜜。說我們前面修了布施持戒以后,假設沒有忍辱波羅蜜的保護,這個火一燒起來的時候,功德林都燒光了。前面的貪煩惱的活動使令我們身心生起苦惱,但是它不會破壞善根。但是嗔煩惱的活動不是,它這種不安穩(wěn)性會破壞我們的菩提心,破壞我們的施、戒、忍、禪定、乃至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它會破壞善根。所以這個嗔心的過患是超過前面的貪煩惱。</p>
這個嗔心的對治,蕅益大師開了兩貼藥:</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