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五識隨緣現(xiàn),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講到這三個,三句話?!爸^前五轉(zhuǎn)識,皆仗眾緣方得生起現(xiàn)行?!闭f前五識都不是恒常住不變異的自我,那它怎么生起了別呢?皆仗眾緣,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經(jīng)常用第六意識在思惟,要不看經(jīng)典,也不學(xué)《唯識學(xué)》,我們也不知道第七、第八的存在。就是依止第六意識;依止第六意識來造業(yè),也依止第六意識來受用苦樂的果報。我們會認(rèn)為這個第六意識是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會有這樣的思想出現(xiàn)。</p>

這個地方是講“五識隨緣現(xiàn)”,當(dāng)然這個五識包括前六識,這個前六識的生起是隨順因緣而生起。不是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獨立自主體性的,不是的,沒有因緣就不能活動的,就破除我們對第六意識自我的執(zhí)著。說“前五轉(zhuǎn)識,皆仗眾緣方得生起”。</p>

講一個譬喻,“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毖圩R的因緣比較多,比如說它要光明、還要空間,你在黑暗當(dāng)中眼識不能了別。耳識就不要光明了,在黑暗當(dāng)中你念佛,也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但是它要空間。鼻舌身連空間都不需要,七個識。“緣具則不妨俱起,緣缺則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敝v一個譬喻,波濤依止水。這波濤指的前五識,這個水指的是大海,就是第八識。“多少無定,水喻第八識,波濤喻前五識?!边@個地方是講前五識它的俱轉(zhuǎn)門。</p>

再看第六意識的情況。</p>

九、云“意識常現(xiàn)起”等者——謂前五識,所藉緣多,緣有具缺,故起滅不定。第六意識,所待緣少,緣具無缺,故常得現(xiàn)起,但除五位,暫時不行。一者生無想天,二者入無想定,三者入滅盡定,四者極重睡眠,五者極重悶絕也。</p>

“云意識?,F(xiàn)起者”。這個地方就包括了“意識?,F(xiàn)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這個地方是講起滅分位門,單獨講第六意識,前面講前五識,這個地方單獨講第六意識?!爸^前五識,所藉緣多,緣有具缺,故起滅不定”,前五識所需要因緣太多了。第六意識所需要因緣比較少,“緣具無缺,故常得現(xiàn)起”。當(dāng)中除了五種情況暫時不起現(xiàn)行,“一者生無想天,二者入無想定,三者入滅盡定,四者極重睡眠,五者極重悶絕也?!?lt;/p>

關(guān)于這一點看附表第十四,我們根據(jù)《成唯識論》把第六意識的一個起滅分位做一個解釋。附表第十四,先解釋標(biāo)題。這個起指的是第六意識的現(xiàn)行叫起,它生起了“了境”的功能;這個滅就是指的不起現(xiàn)行,叫滅;這個分位指的是它的差別情況,什么情況起現(xiàn)行,什么時候不起現(xiàn)行,它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情況,這叫分位。這當(dāng)中分成兩類:第一個就是前五識,第二個就第六意識。先看前五識。</p>

附表十四——起滅分位門</p>

前五識——前五識須待多緣和合,方得現(xiàn)起,故由生緣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識乃至五識同時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濤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識或一或多現(xiàn)起,第六意識必隨之俱起。</p>

“前五識須待多緣和合,方得現(xiàn)起,故由生緣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識乃至五識同時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濤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了別性,它有時候是一個生起、有時候兩個生起、有時候三個生起、有時候五個都生起;有時候前一剎那一個生起、第二剎那兩個生起、第三剎那五個生起,就是有各式各樣的因緣,就有各式各樣的情況會出現(xiàn)。</p>

就象這個大海當(dāng)中,一個風(fēng)吹過來一個波浪,兩個風(fēng)吹過來兩個波浪,三個風(fēng)三個波浪,乃至五個風(fēng)吹過來五個波浪,就是說這個波浪的生起要靠風(fēng)的因緣具不具足?!笆侵星拔遄R或一或多現(xiàn)起,第六意識必隨之俱起?!鼻拔遄R的了別性,第一剎那活動的時候,假設(shè)第二剎那沒有得到第六意識的資助,那就要消滅,所以它一定要以第六意識當(dāng)分別依,當(dāng)增上緣。這個是講前五識一個起滅分位的情況??吹诹庾R。</p>

第六意識——第六識以其與尋伺相應(yīng)故,自能思慮不藉他引故,藉緣少故,現(xiàn)行時多,惟除“五無心位”外,馀一切時?,F(xiàn)起。</p>

第六意識的特色,它有三個。一、“與尋伺相應(yīng)故”,這個地方重要。因為前五識只能夠隨外門而轉(zhuǎn),它自己不能夠生起名言的分別;第六意識能夠隨外門轉(zhuǎn),它也能夠隨內(nèi)門而轉(zhuǎn),不必靠前五識的這些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它也能夠依止第六意識的名言創(chuàng)造出所緣境,然后自己在那個所緣境里面,或者是尋、或者是伺,或者伺、或者尋,在那個地方覺觀,這是主要的因素。</p>

“自能思慮不藉他引故”,那么它有這所緣境以后,就能做種種的計度分別,它不一定要靠前五識的幫忙?!敖寰壣俟省?,第六意識也不要空間,也不要光明,很多因緣都不需要,因為它順隨內(nèi)門而轉(zhuǎn),外面環(huán)境怎么變化,第六意識照樣活動,所以現(xiàn)行時多。但是“惟除五無心位,余一切時?,F(xiàn)起”。這五無心位,我們簡單解釋一下。</p>

一、無想天——謂修彼定,以厭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p>

這個無想天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因地就是以厭患粗想之力而修定。就是外道他感到第六意識這個想,這個名言的分別,擾動他的內(nèi)心,使令他心不安。他不知道擾動的根源是無明——是我,他不知道;他認(rèn)為是有想、有名言分別,所以我就苦惱。怎么辦呢?厭患粗想之力,修無想的加行,這個“想”一生起來就把它舍掉,有想就舍。慢慢慢慢,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他要思惟想的過患,說這個想是怎么回事啊?這個想的分別,就像我們身上長這個瘡一樣,流膿流血,如瘡、如癰、如疽。這個想在我們第六意識心王活動,就像這個瘡一樣,有種種的過患,就是呵責(zé)這個想,放棄這個想。那么一次一次地這樣作意以后呢,哦,就把這個想給停下來;停下來死掉以后,就到這個四禪天去了。</p>

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里面是什么境界呢?“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這個四禪天的高深禪定,暫時把前六識的不恒行心王和相應(yīng)心所都停下來。因為他剛開始修習(xí)禪定的時候的作意,是厭患粗想之力,是以滅這個想為下手,所以安立做無想天。無想天的果報五百劫,前半劫滅,后半劫生。前半劫還有分別,半劫過后就消失了;要出定的時候,后半劫又生起來,無想天。</p>

二、無想定——謂有異生,伏徧凈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名“無想定”。</p>

這個地方跟前面的無想天是一致的,只是前面的無想天是一種果報,是一種異熟,它是一種天的果報。這個無想定他是人,他這個人去修無想定。這是誰修的呢?是凡夫修的,我們佛弟子是不修無想定。凡夫外道他修習(xí)禪定,這個禪定把遍凈天,這個三禪遍凈天的貪愛煩惱給調(diào)伏了;但是不能夠調(diào)伏上界的染,上界就是四空定的貪愛。因為他剛開始是以出離想,剛開始也是呵責(zé)這個想,想要解脫這個想的系縛,使令不恒行心、心所滅,名無想定。把這個想滅掉以后,連帶著把第六意識的心王和所有的心所都停下來,叫無想定。</p>

這個無想定,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為什么那么笨呢?《瑜伽師地論》講出一個理由,周利槃陀伽就是過去,他曾經(jīng)得過無想天的果報五百劫。五百劫當(dāng)中第六意識都不活動,來到人間以后就有等流習(xí)氣,碰到什么事情就不想去分別。所以他出了家以后跟佛陀學(xué)習(xí)佛法,一個偈頌“百日不能成誦”,一個偈頌一百天背不起來。因為第六意識休息太久了,這個機器太久沒有運轉(zhuǎn)生銹了。到無想天還有這個過患,你到無想天去,來到人間的時候使令一個人笨,就有這種情況。這個是講無想定,在那個定中第六意識都不活動。</p>

三、滅盡定——謂三乘學(xué)無學(xué)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滅無所有處之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滅;以加行等,徧厭受想,故亦名“滅受想定”。</p>

前面的無想天和無想定都是凡夫外道修的,這個滅盡定是圣人修的??此膬?nèi)容。這是誰修的呢?三乘的學(xué)無學(xué)圣人,這個滅盡定起碼要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的心情呢,“止息想作意”,他是想要暫時把這個“想”給停下來。那么他怎么辦呢?以禪定力伏滅無所有處的貪,就是無色界的第三天,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也可能會伏滅非想非非想處的貪。</p>

這地方解釋一下,這個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禪、四空再超越,叫九次第定。這個九次第定,如果你是鈍根的人那要有次第,一定要初禪到二禪,二禪到三禪,乃至于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一定要次第,不能超越;但是你要利根熟練以后,可以從初禪一下子就到滅盡定,也可以從二禪一下子入九次第定,都可以。</p>

這個地方講出其中一個情況,就是從這個無所有處,然后進(jìn)入到滅盡定。他在無所有處當(dāng)中,伏滅了無所有處的貪,使令不恒行。不恒行指的前六識,以及恒行的第七意識的俱生我執(zhí)停下來。因為他有止觀的加行,偏厭受想,這當(dāng)中他所對治的主要是第六意識的受和想,故亦名“滅受想定”。這個是圣人有時候出定、有時候入定,他想要暫時地休息一下,入了滅盡定。這個時候的滅盡定因為有我空的智慧,所以他第七意識的俱生我執(zhí)能夠暫時停下來,所以這個是無漏的,無漏的禪定。</p>

四、極重睡眠——謂由身勞頓故,六情暗閉,前六不行,名“極重睡眠”。</p>

這個睡眠就是色身疲勞遲鈍了,身心太疲憊了,六情暗鈍,這個明了性你耗損太厲害了,使令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這就是極重的睡眠。我們一天當(dāng)中,就有些醫(yī)學(xué)家說我們一天當(dāng)中睡覺,差不多是有一個小時左右是不做夢,那個時候第六意識全面的休息,真正的休息是那個時候。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還是在活動,當(dāng)然是比較輕微。在極重的睡眠不做夢,第六意識也不活動。</p>

五、極重悶絕——謂由疲極風(fēng)熱等緣,六識不行,名“極重悶絕”。</p>

——《成唯識論》——</p>

這種情況或者是太疲勞了,疲勞太厲害以后昏過去了,悶絕;或者是風(fēng)病,有這個風(fēng)邪的病,就是冷??;或者是中暑了,也使令你昏過去了。這個時候前六識都不活動了,叫極重的悶絕。這個是講到第六意識有五種情況是不活動?;氐街v義二十面,這個是說明“意識?,F(xiàn)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lt;/p>

在《成唯識論》把這個識的一個活動情況分成三類。第七、第八是恒時轉(zhuǎn),恒常的運轉(zhuǎn)。不管你在什么情況,不管你在散亂心、在禪定心、在有漏、無漏,第七第八是從來不可能停下來的,第七第八是恒時而轉(zhuǎn)。第六是多時轉(zhuǎn),多少的多,有時候轉(zhuǎn)、有時候不轉(zhuǎn),但是轉(zhuǎn)的時間比較多。前五識少時轉(zhuǎn),它的活動時間比較少。三種情況:恒時轉(zhuǎn)、多時轉(zhuǎn)、少時轉(zhuǎn)。這個地方把前面的三種能變都講完了。</p>

看戊四的結(jié)示。戊四、結(jié)示</p>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p>

前面已經(jīng)廣泛地分別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境能變?nèi)N相貌,這個是說明它的自證分所變的二分所依。這個意思就是說,前面的三能變相是解釋自證分,這個自證分是怎么回事呢?是它所變現(xiàn)的見相二分所依止,是這個意思。</p>

看注解:</p>

“三能變相”——指八識自證分。</p>

“所變二分”——即相分、見分。</p>

相見俱依自證而起,故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p>

“三能變相,指八識自證分”,前面都在講自證分;所變的二分是相分見分?!跋嘁娋阋雷宰C而起,故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前面所說的三能變相的自證分,是見分、相分所依止。這個四分,我們下一次再說明。</p>

這個心識有開、有合的不同。如果我們把它合起來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識,現(xiàn)前一念的了別心識;把它開出來就是三種能變——異熟、思量、了境,三種功能。在這一段文總結(jié)的時候,蕅益大師的《觀心法要》他講一件事說,天臺智者大師解釋《維摩詰經(jīng)》的時候,廣泛地引用唯識的名相。那有人就問智者大師說,《維摩詰經(jīng)》這個是性宗的教理,你怎么用唯識的名言來詮釋呢?</p>

智者大師說:</p>

夫分別界外,結(jié)惑生死,當(dāng)細(xì)尋天親;</p>

若觀門遣蕩,安心入道,則何過龍樹。</p>

他說性相二宗要加以融通的運用:如果我們要分別界內(nèi)界外的這些結(jié)惑生死,說我們?yōu)槭裁磿蟹侄紊?,有變易生死呢?要把這個病源找出來,當(dāng)細(xì)尋天親,好好地研究天親菩薩的唯識的教義。唯識的教義把生死根源分成“恒審思量我相隨”,它有第七意識的俱生,有前六識的分別。所以我們在找病源的時候,不但是細(xì)的生死,說這個為什么造惡業(yè)呢,惡業(yè)的相貌有“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乃至于“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這各式各樣的病,有粗的病、有細(xì)的病,這些病相都必須要依止唯識來學(xué)習(xí)。</p>

如果講到要觀一切法空,“若觀門遣蕩,安心入道?!币^一切法空的時候,則何過龍樹。龍樹菩薩的中觀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直截了當(dāng)?shù)囊龑?dǎo)我們第六意識超越假名,直接進(jìn)入到無我、無我所的第一義諦。你要觀一切法空,那是中觀最殊勝。這兩個必須配合。</p>

透過唯識了解我們的病源,透過中觀來觀一切法空。因為你一開始都不了解這病源,你觀一切法空,是空掉誰呢?像外道一樣也知道他生病了,但他不知道病因在哪里,怎么辦呢?干脆把第六意識給息滅,結(jié)果錯損菩提。你把第六意識息滅干什么呢?你一開始造業(yè)是第六意識,你發(fā)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也是第六意識。你把第六意識息滅了,你整個生命就第七、第八,就是無覆無記了,這個是不能夠解脫的。其實你那個高深禪定當(dāng)中,講明白一點,“恒審思量我相隨”它繼續(xù)活動,禪定不能把第七意識停下來,不可以。</p>

乃至于阿羅漢的滅盡定,那個恒審思量的法執(zhí)都還在。你看大乘經(jīng)典,似乎對二乘的偏真涅槃非常不以為然。你看《維摩詰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就是很多的二乘人去跟他問,他就托病弘道。去跟他問候病,他跟那些二乘人辯論的時候,他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他以蓮花來比喻這個大乘的功德,萬德莊嚴(yán)。說這個蓮花不能生在高原陸地的那個清凈的地方,不可以;那么生長在哪里呢?卑濕污泥乃生此花。說你阿羅漢入了滅盡定,把第六意識停下來,那內(nèi)心很清靜了,但是不能發(fā)菩提心了。因為第六意識是發(fā)菩提心的因,你沒有第六意識,你哪能夠靠第七、第八發(fā)菩提心呢?不可以。說這個卑濕污泥,他是一個生死凡夫,但是他有第六意識。他有第六意識遇到苦的境界,能夠發(fā)菩提心,就著這菩提心的善根,還超過二乘人,起碼他有第六意識。</p>

所以我們要不研究唯識,不明白哪些是所破,不明白什么東西是要保留,不明白,我們沒辦法揀擇。觀一切法空,全部都破壞掉,煩惱也破壞掉,善根也破壞掉,就會有這樣的過失。所以智者大師提醒我們,要分別這一切的善惡的名相,“當(dāng)細(xì)尋天親”,這點是很重要。就是我們要下藥,你要知道什么病毒要破壞,什么樣的細(xì)菌對我們身體有幫助要保存下來,不能一股腦的所有的通通破壞掉,使令你身體虛弱,不可以這樣,要揀別。那么這個揀別就必須從心識當(dāng)中開出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境,然后從這個當(dāng)中去觀察到病源在哪里?把病源消滅,但是這里有好的東西通通要保存,因為你要發(fā)菩提心,還必須要靠這些,不能一股腦的消滅。</p>

我們是已經(jīng)把心識的三能變相介紹到這個地方。大家應(yīng)該也知道,心識里面問題出在哪里?哪些是無辜的?哪些是有過患的?這個地方應(yīng)該清楚。</p>

我們今天講到這。</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fēng)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xué)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jì)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jì)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