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個、隨緣消舊業(yè)想。就是說我們這個嗔,這個忍辱不是強忍。強忍把身體搞壞了,也不能持久。就是你要這樣子想,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說這件事情我過去放逸的時候,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事事如意。現(xiàn)在開始修學(xué)佛法以后,人也不如意,事情也不如意,發(fā)動嗔了我不修行了。但是你想一想,有不如意的事情在你的身心出現(xiàn),這件事情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這怎么回事呢?就是我們的身心有罪業(yè)。有罪業(yè)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開始修行戒定慧的功德,那種光明跟罪業(yè)一接觸的時候,就把罪業(yè)的勢力給破壞了,破壞以后,那些剩余的果報就是表現(xiàn)出來,重報輕受。</p>

就是說,這件事情一定跟你的罪業(yè)有關(guān)的,你一定要承當。當你認為說,這樣的不可樂果報一定跟你自己過去的行為有關(guān)系,你就會逆來順受。因為你沒有第二句話,自作自受,這跟別人都沒關(guān)系。一定你過去有這樣子的類似的業(yè)力,才會遇到這樣的境界。這樣一轉(zhuǎn)想以后,我們這種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情就消失了,就會很坦然地把這樣的罪業(yè)給接受下來,這第一個。</p>

其次,當善知識想。前面的隨緣消舊業(yè)是比較消極的方法,這個是比較積極的。就是說,我們在整個成長過程當中,有時候是在佛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沒有人干擾我們的時候去修止修觀,去栽培善根;但是有時候也應(yīng)該要在逆境里面去歷練,你的功德才能夠增長廣大,乃至于堅固。</p>

這個意思就是說,當善知識想,說我們也可以把這樣不如意的境界,過去的罪業(yè)所發(fā)動出的不如意的境界,當作你一種歷練的對象,使令你能夠在逆境當中成長,這也是一個辦法,就對治嗔。就是第一個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第二個是轉(zhuǎn)逆緣成菩提道,把這個惡因緣當作你一個歷練的對象.就是你在佛堂中所修行的法寶,應(yīng)該拿出來歷練歷練,而這樣的歷練絕對不是在順境,而是在逆境當中。這是對治嗔的兩個辦法。</p>

三、癡。于諸事理,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p>

這個是對于諸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二空的真理,迷闇,迷惑暗鈍。那么因為愚癡的關(guān)系,這一切雜染的業(yè)行就發(fā)動出來,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這個癡的過失是非常重,因為我們有一點貪煩惱、一點嗔煩惱,假設(shè)不愚癡的話,我們會深信因果,還有慚愧心。這個愚癡的人他造業(yè)的時候,無慚也無愧。他會認為說這個雞鴨魚肉是天下一道菜,說這個雞鴨魚肉是上帝創(chuàng)造給我吃的,把它殺死,這是沒有過錯的。換句話說,他殺這個雞鴨魚肉的時候,內(nèi)心完全是無障礙的。這樣的罪業(yè)就更重了,無慚無愧所造的罪業(yè)更重了,所以這個癡的過患是很厲害。</p>

四、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yè)。</p>

慢,這個慢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這個恃己于他就是說,你內(nèi)心當中有一點功德了,或者是你福報修得很大,或者你戒定慧的功德栽培得很深厚。這當中你跟其他眾生一接觸的時候,就把自己高舉了。</p>

這個慢的結(jié)果就是生苦為業(yè),也是生起為苦。為什么呢?因為“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因為我們慢心重,很難接受其他人法水的滋潤。說這個高山那么高,你這個水倒下去,通通流光了,不能保存水。一定是這個山谷,那個低的地方才能夠保存水。我們的內(nèi)心當中經(jīng)常保持尖尖高高的,高高在上,其他人的法水都滋潤不到我。我們的內(nèi)心當中長時間得不到法水的滋潤,就很容易造罪業(yè)了。我們造了罪業(yè)也沒有人能夠指正我們,你就會生起苦惱了。所以這個慢心就不能夠接受別人的勸諫和教化,這個是慢的過患。</p>

五、疑。于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yè)。</p>

疑,“于諸諦理,猶豫不決,障礙善品為業(yè)”。這個疑就是對于這些道理,因果的道理,猶豫不決。這個世間上真的是有一定軌則嗎?真的是因為善業(yè)的因緣而成就可樂果報,由于惡業(yè)因緣成就不可樂果報,是這樣子的嗎?猶豫不決。這個猶豫不決,它有三種的猶豫不決:</p>

:第一個是對法。對法寶的功德,對因果的道理,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懷疑,阿彌陀佛的名號真的是萬德洪名嗎?這樣的一個聲音,真的就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嗎?我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名號一接觸,真的能夠使令我業(yè)障消除,?;墼鲩L?真的能夠使令我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嗎?是真的嗎?懷疑,對法寶懷疑。</p>

:其次對師長的懷疑,這個對師長的懷疑多分都是在末法時代,因為在正法時代的善知識多分是圣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身口意都是清凈莊嚴。但是正法時代過去,像法時代過去,到末法時代,善知識大部分都是凡夫了。凡夫的內(nèi)心有善根也有煩惱,有煩惱也有善根。那么我們跟善知識學(xué)習(xí)的時候,偶爾也學(xué)到善知識善根的指導(dǎo),增上了;但是接觸到善知識的煩惱的時候,我們就很可能會懷疑,這個善知識真的能夠指導(dǎo)我嗎?會懷疑。</p>

會懷疑應(yīng)該怎么辦呢?智者大師說,我們應(yīng)該觀想,說這個寶,在正法時代這個寶都是放在這個清凈莊嚴的地方,我們?nèi)ト毢苋菀?,因為這個寶都是裝在很干凈的地方。但是末法時代的寶都是放在垃圾堆,放在垃圾堆,我們要取寶的緣故,我們應(yīng)該忍受這個垃圾的臭味。說我們末法時代依止善知識,拜了一個師父,跟師父學(xué)習(xí),師父的經(jīng)驗?zāi)軌蛞龑?dǎo)我增上,這個叫做寶。但是凡夫有時候也有一些問題出現(xiàn),我們應(yīng)該忍受。為什么呢?因為你不依止善知識,變成要完全自己摸索,你得不到這整個上師的傳承了。</p>

就像說你現(xiàn)在爬山,沒有人指導(dǎo)你該怎么走,你就拿一個鐮刀自己去開山,運氣好讓你開對,運氣不好你就開到老虎洞里面去了,被老虎吃掉了。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這善知識他有某方面的善根,我們在學(xué)習(xí)他的善根的時候,對善知識的一些過患應(yīng)該要忍受,因為這個寶放在垃圾,我們?yōu)榱巳毜木壒剩瑧?yīng)該要忍受垃圾的味道,這個就是對師長不應(yīng)該懷疑。</p>

對師長不應(yīng)該懷疑,我自己的一個經(jīng)驗,我過去也犯這個過錯。懺公師父過去經(jīng)常跟我們開示說要厚道,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厚道這件事情。后來我發(fā)覺,一個人厚道,他能夠得到師長很大的利益,他能夠長時間地依止善知識,得到善知識很大的加持。換句話說,厚道對我們真的是有利,不管對別人怎么樣,你自己就得到利益,你厚道你自己就得到利益。</p>

因為你厚道的關(guān)系,很容易得到善知識的指導(dǎo),你能夠減少很多冤枉的路,不必到處碰壁。你很快地就能夠把善知識的功德全部吸收過來,然后在你剩余的時間里面再繼續(xù)地增上,你得到很大的便宜。所以厚道的本身是誰得到利益呢?原來是自己得到利益了。我出家很久很久,才知道老實厚道的真實義在這個地方,原來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說老實厚道,我們就能夠包容師長的一些過失。</p>

:疑法、疑師、疑自,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我是一個業(yè)障凡夫,我怎么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國呢?對自己的能力懷疑。這三種懷疑就障礙我們在善法上的修行,我們就不能精進了,這是疑。</p>

六、惡見。于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yè)。</p>

惡見,這個惡見就是“于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招苦為業(yè)”。前面的癡是迷暗,對道理不明白。但是這個惡見它不是,他是對這個道理,一開始是不明白,是的,一開始應(yīng)該是癡;但是他兩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他自己想要去想出一個道理,就是顛倒推求,今天想、明天想,想久了以后,突然間他也想出一個道理出來,但是這個道理是染慧,顛倒的,這個就是邪見。換句話說,這個邪見是經(jīng)過他的顛倒推求的思惟以后才產(chǎn)生的,所以邪見比癡是更厲害。因為癡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他還能夠接受。這個有惡見的人,外道的這些惡見的人,他那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他會想,我這個思想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惟觀察才得到的,他對于其它的正法是排斥的,這叫惡見。</p>

這個惡見在《瑜伽師地論》上把分成兩類:</p>

一個是屬于減損的惡見,這個減損,說世間上是有因果的,我們認為沒有因果。這怎么回事呢?就是外道修習(xí)禪定,從欲界定、到未到定、到初禪,就發(fā)起了神通。在禪定當中他看到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生前皈依三寶,護持三寶,修了很多善業(yè),臨命終的時候起一念嗔心墮落到三惡道去了。他會說,哎呀,這個世界上果然是沒有因果,你看他這個一生造了那么多善業(yè),臨命終到三惡道去了,原來善業(yè)是不能有功能去得可樂果報,惡業(yè)也沒有功能去得不可樂果報,這個世間上是自然而有的,完全是憑個人的運氣。這樣子講斷惡修善變成沒有意義了,就撥無因果。這因果道理本來是有的,撥無,所以叫做減損,把諸法實相給減損,這第一個。</p>

其次就是增益,說我們色受想行識五蘊里面都是剎那生剎那滅,業(yè)力的支持而有的。那么我們在五蘊當中想出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就是我們認為這個生命是有六個元素——“色受想行識我”構(gòu)成的,把這個我多出來,這個就是增益,增益的邪見。</p>

這兩個都是屬于惡見,或者是增益,或者損減,都是屬于惡見。這樣的惡見就會發(fā)動一些罪業(yè),使令我們苦惱,所以招苦為業(yè),招感痛苦是它的作用。這個是六個根本煩惱。</p>

五、隨煩惱二十</p>

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小隨煩惱;無慚,無愧——中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大隨煩惱。</p>

這以下有隨煩惱,這個隨煩惱就是隨順根本煩惱而生起。那么隨順根本煩惱而生起,這當中有兩個情況:第一個是單一的,它是某一個煩惱的等流,比如說忿恨惱,都是嗔的等流,單一型的。第二個是混合型的,比如說這個覆,覆藏,我們有一種煩惱、有罪業(yè)把它覆藏起來,不發(fā)露,不向善知識,不向佛菩薩發(fā)露。這個就是包括了貪和癡混合的,兩個煩惱以上混合所成。那么不管單一型、混合型,都是由根本煩惱所流出來的,所以叫隨煩惱。隨順根本煩惱而有,這個就是隨煩惱。這以下在百法都說過了,我們就不再詳細分別。</p>

看蕅祖的注解。此覆解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也,亦如百法中釋。這個地方就重復(fù),重復(fù)的解釋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百法當中解釋過了,就不再分別。</p>

頌中與字、及字、并字,顯隨煩惱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尋伺等。這個“及”就是說,隨煩惱事實上不止二十個,我們第六意識的情緒的一種復(fù)雜性,決定不是二十個,只是就著它功能比較明顯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安立二十個,其它的詳如《成唯識論》所解釋。這個地方是講到第六意識所相應(yīng)的有二十六個煩惱,根本煩惱和隨煩惱。</p>

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這個尋伺有清凈的、有染污的,染污的尋伺也是一種煩惱,染污尋伺。這個尋伺是不決定的,不定心所,如果是染污尋伺那就是煩惱,這個尋伺我們待會會說到它的相貌。</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因為不害就是說,對有情眾生,“于諸有情,不為損惱”。我們在修學(xué)的過程當中,雖然我們不能有實際的行動去利益眾生,但起碼不要損惱眾生,起碼。不管你是在信心、慚、愧的有相的修行,或者無貪無嗔無癡的無相行,乃至于成就禪定,這整個過程當中都不能夠去損惱眾生。就是說,你成就功德的目的事實上是要利益有情,不是說,我為什么成就功德?成就功德以后我來調(diào)伏你們,你們大家都聽我的話,佛法不是這種態(tài)度。佛法所有的功德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所以他從頭到尾都要跟不害相應(yīng),應(yīng)該是這樣子。</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fēng)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xué)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