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我們剛剛講到種子的生因有兩類:一個是本性住種,一個是習所成種。換句話說,這個種子有一類是屬于我們眾生阿賴耶識當中,法爾就本來具足的,其次就是由我們后天的串習而使令它增長。</p>
這意思就是說,如果第八識是跟煩惱障、所知障相應的時候,這個第八識就是完全是處在有漏位,無量無邊的種子在第八世的藏識海當中,剎那滅剎那生。當我們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一直到“金剛道后異熟空”,就把無量無邊的這些生滅的種子完全都斷掉了。這個時候第八識跟二空智慧相應,它就變成真如了,那是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個就是第八識可以說是真妄和合,看它跟誰相應。它的種子也是有兩類,一個是本性住,一個是熏習成。</p>
那么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種子會不會消失?這個種子,如果說它得果報以后,就異熟的功能,它得果報以后這個東西就消失掉了;就名言來說——名言種子,這個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粗的名言,就是分別起的我執(zhí)法執(zhí),在初地的時候就全部斷掉。但是俱生的分別,俱生的我執(zhí)法執(zhí)的種子,要到成佛才能夠頓斷。</p>
換句話說,在成佛之前對于俱生的我執(zhí)法執(zhí),只是伏住它的現(xiàn)行。所以我們可以從兩類,就是異熟的業(yè)種子,這個得果報就沒有了;但是這個名言就不是,就是分別起的名言,初地這些戲論全部都斷除了;但是俱生的那些微細的我法二執(zhí),要到成佛以后才能夠頓斷,是這樣子。</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當然,我們上次也說過這個無垢識,我們在講《八識規(guī)矩頌》,無垢識它也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無漏的善種子。但是這個時候它有一個不同點,無垢識,佛的無垢識不受熏。說今天的佛跟昨天的佛又不一樣,他又造了一個善法了,沒有這回事。說今天的佛比昨天的佛更圓滿了,沒有這回事情。你一成佛以后,功德就圓滿了,沒有所謂的增,沒有所謂的減。</p>
就是《心經(jīng)》說的,它是也不增、也不減、也不垢、也不凈、也不生、也不滅,那就是一個心經(jīng)的境界。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在形容佛的那一念心,就是這種境界。就是佛那一念清凈明了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大功德法之所莊嚴。他那一念明了性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切的功德都攝持,一切的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都攝持。</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好,那個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就是說它雖然是剎那生滅,但是它有一種殊勝的功力,什么是殊勝的功力呢?它引生自類果報的功能。色法引生色法的果報,心法引生心法的果報。當然這個還有很多差別,心法里面有煩惱、有善心所,各式各樣的,引生各式各樣的自類果報的功能,這個就是有勝功力,它有引生果報的功能。</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也是剎那滅,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的種子也不是一個,它有很多很多,它不斷地變化,不斷不斷的功能。它功能是這樣,它滅了以后,又會生起來。</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就是又另外一群種子不斷地變化,對對對。它是這樣,這個地方是指的阿賴耶識本身,它還沒有待眾緣。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是探討阿賴耶識本身。阿賴耶識它本身所攝持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阿賴耶識里面,本身就剎那剎那生滅。它還沒有表現(xiàn)出根身器界的時候,這個地方指的是它在阿賴耶識本身內(nèi)熏的時候,內(nèi)熏,阿賴耶識本身。對對對,之所以阿賴耶識為什么會剎那生滅呢?說第八識為什么會生滅?因為它有種子。如果它表現(xiàn)在外,這個時候它功能盡了,它就沒有了。這個地方是剎那滅,是指的它在阿賴耶識里面的時候就剎那滅了,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tài),這個意思。</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這個果俱有,我看古德的注解,它沒有特別意義,它這個意義跟第三是很接近,就是有點恒隨轉(zhuǎn)的意思,這兩個意義很接近。有些人是這樣解釋,說果俱有跟恒隨轉(zhuǎn),這兩個意義是很接近。</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如果這個無漏種子,當然無漏種子不是阿賴耶識所攝持的。所以阿賴耶識是這樣,要以護**師的思想是真妄和合,就是有點《起信論》的思想,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是沒有錯。就是相似于涅槃的種子,應該是這樣子。</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如果是屬于異熟的話,就消失了;如果是名言,那就不能夠說會消失,名言。如果是熏,我們講能熏,誰是能熏呢?前七識,對不對?就是心法才能夠熏。如果你看到一個色法,色法不能熏阿賴耶識,只有明了性的、有造作性的才能夠熏。比如說你得到一個天的果報,這個果報不能熏阿賴耶識的,不可以,這是果報受完就沒有了;但是你在天的果報當中,會很起很多的想法、思想,這個是能熏的。名言種子會熏,果報是不能熏的,色法是非能熏,能熏就是識才能夠熏,要有明了性才能夠熏。</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應該是第八識,不應該講阿賴耶識,第八識是有真有妄;但是你講阿賴耶,阿賴耶識是就妄的這一邊來說,因為我愛執(zhí)藏。所以為什么阿賴耶識到了不動地前才舍藏,八地的時候阿賴耶識就被破壞掉了,沒有阿賴耶識了。還有一個不生滅的心。</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是的,唯識學派有兩種說法:有一種學派是認為,第八識全部都是妄;有一種學派的說法是認為,第八識是真妄和合,所以你成佛的時候,并不是把第八識全部破壞。不是這樣的態(tài)度,是把它妄的部分去掉而已,是這樣子的一個道理。</p>
好,我們看第九面,種子類別。前面是講到種子的體性和它生起的因緣,這以下是說明種子的種類。</p>
(三)種子類別</p>
在《成唯識論》當中把種子分成兩大類:第一個是有漏的種子,第二個是無漏的種子。這個漏就是一個煩惱的異名,或者是貪、或者是嗔、或者是癡。為什么叫漏呢?就像我們一個人身體長瘡,流膿、流血,流出這不凈物。意思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門頭也是發(fā)動出煩惱,就像是流出很多的不凈物一樣,這叫做“漏”。那么有漏,就是有煩惱相應的種子。</p>
一、有漏種子</p>
這當中分成兩類:第一個是屬于名言種子,第二個是業(yè)種子。這個名言種子,就是由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所熏習的種子,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當然也包括第七意識,應該是前七識的名言分別所熏習的種子。不過第七意識是微細的,那個思量是微細的;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是粗的,粗分的。由前七識的名言分別,剎那剎那的分別,所熏習的種子叫做名言種子。這個業(yè)種子就是只有第六,主要是第六意識,就不講第七意識了。這個業(yè)種子是第六意識的思心所,所發(fā)動的身口意的造作,這叫做業(yè)種子。</p>
:這個名言種子,它會引生一種善性、惡性、無記性的一種三性的等流果。比如說你今天起了善念,這個善念也會相續(xù),會熏習到阿賴耶識一種善的功能,善念的功能,它有一種等流性,等流果。</p>
:這個業(yè)種子,它引生一種三界六道無記的果報,善業(yè)成就一種可樂的果報,惡業(yè)成就不可樂果報,這都是無記的,這個受完就沒有了。</p>
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名言種子。因為異熟的種子、業(yè)種子它得完果報就消失了;但是這個名言種子,它會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地相續(xù),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這個名言種子,在《成唯識論》里面講到,它主要兩大功能:第一個它能夠發(fā)業(yè),第二個潤生。</p>
一、發(fā)業(yè):就是說,這個名言種子能夠發(fā)動業(yè)力。什么叫名言種子呢?“名言”這句話怎么說呢?這個名言就是一個思想,就是第六意識相應的“作意、觸、受、想、思”那個想,“于境取相為境,施設種種名言為業(yè)”,它能夠生起各式各樣的名言,由名言就產(chǎn)生了一個思心所。這個名言是怎么有呢?是由作意來的??赡苁侨缋碜饕庖艘粋€善的思想,不如理作意引生一種邪惡的思想。所以這個“思、想”是發(fā)動業(yè)力的一個根源。</p>
比如說我們講這個“業(yè)道”,一個業(yè)道的成就要有三種因緣:第一個意樂、第二個加行,第三個究竟。說你這個心中要先有意樂。比如我們講殺生,殺生你一定要一個意樂。要有一種殺心,這個就是名言,你一定要有一種想要殺對方的一個思想。由這個意樂去推動你的身口的方便,叫做加行,可能是用毒藥、或者用刀杖,各式各樣的方便。意樂、加行、究竟,把對方給殺死了,叫究竟,這個業(yè)道就造究竟了。所以我們講業(yè)道的成就,主要還是要靠意樂的推動,所以名言種子有發(fā)業(yè)的功能。</p>
二、潤生:其次它能夠潤生。比如說我們講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善惡種子,在這個藏識海當中,剎那剎那生滅。那么到底是哪一組的業(yè)種子要起現(xiàn)行呢?這跟你第六意識起的善念、惡念有關。如果你臨命終的時候起善念,這個善念會滋潤這些善的業(yè)種子,先讓它得果報;如果你臨命終起惡念,這個惡念也會先滋潤你的惡業(yè)種子,使令它先得果報。這個名言種子它能夠潤生,它能夠使令業(yè)種子成熟而得果報,所以這個名言種子非常重要。我們講懺悔業(yè)障。懺悔業(yè)障主要是要改造你思想的相續(xù),斷相續(xù)心,這倒是很重要,斷你的相續(xù)心,惡念的相續(xù)。</p>
前段時間有一個居士來找我,他說他的母親生了重病,這個人很孝順,他因為母親生病的因緣,他就發(fā)愿了。他本來經(jīng)常在身口意經(jīng)常會造作一個惡行,這個惡行他沒辦法斷,控制不住。種子起現(xiàn)行,現(xiàn)行又熏種子,他心中的意樂勢力非常強大,強過他的正意念,以他自己的力量不能斷這樣的煩惱,也不能斷這樣的惡行。那因為母親重病的因緣,他就發(fā)愿,從此以后要把這個惡行消滅掉。那么他發(fā)了這樣的一種善念,懺悔發(fā)愿以后,開始生病了。他問我說,這樣子是不是他母親的這些業(yè)障跑到他身體里面來?</p>
我說不是這樣子,阿賴耶識受熏,是受你自己的業(yè)力熏習,別人的業(yè)力不能熏習你的阿賴業(yè)識。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不斷地造作這個惡業(yè),這個惡業(yè)累積的時候,你沒有事情。這個名言種子一方面發(fā)動業(yè)力,一方面滋潤它。那么你現(xiàn)在把名言種子的勢力給破壞了,這個時候就重報輕受,會把你那個惡業(yè)先逼出來,重報輕受。所以你如果繼續(xù)造作下去,你這個業(yè)種子要到地獄去了、餓鬼道去、畜生道去了。因為你母親的因緣你發(fā)了善愿,這個時候你在轉(zhuǎn)業(yè)的過程當中,會把你過去所累積的罪業(yè)先逼出來,這些毒先逼出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剛開始在修行的時候會很多障礙,就是這樣子。</p>
你看《密勒日巴尊者傳》就很明顯明。密勒日巴尊者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他不是走正道的,他是學那個邪術降雹,害了很多的人、畜生。他為了報復他的一個姑丈,還有姑姑?搶奪他的財產(chǎn),他是以瞋恨心來學這些咒術。后來他遇到他的上師,瑪爾巴上師以后,瑪爾巴上師要他修苦行,先滅他的罪。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剛修行的時候,障礙重重,后來他才知道上師的慈悲。就是說他從邪道轉(zhuǎn)成正道這個過程當中,這些業(yè)種子要先處理掉,就是你的名言已經(jīng)改變了,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思想了,但是你這些業(yè)種子要先處理掉。</p>
像阿羅漢也是這樣,阿羅漢心中的名言,粗分的這些分別的煩惱的名言,都停下來了。有余依涅槃,他的心就是涅槃,但是為什么有余依呢?他那些業(yè)種子還在,所以阿羅漢有時候身心還有些相續(xù)的苦。這個我們上次也說,舍利弗尊者一個大阿羅漢,他有時候病了,連起來都不能起來,佛陀說法的時候,弟子用單架抬著他來聽法的。一個大阿羅漢,他還有一些剩余的業(yè)力。</p>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異熟果報跟業(yè)種子有關、跟名言種子也有關系。這些無量無邊的種子,這些芽,還必須要有這個愛取的水去滋潤它,惡的愛取滋潤惡業(yè)的種子,善的愛取滋潤善業(yè)的種子,使令它得果報。這都是屬于有漏。</p>
二、無漏種子</p>
一、生空無漏種子;二、法空無漏種子;三、俱空無漏種子。</p>
生空無漏種子引生二乘的道果;法空無漏種子和俱空無漏種子,引生菩薩及佛果。</p>
第一個、生空觀:這個生空就是我空,簡單說就是我空。就是我們色受想行識里面,“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這個生空觀主要是有兩種觀法:</p>
:一個是屬于《阿含經(jīng)》《阿毗達摩論》的析空觀,就是從無常觀起。無常,觀它的一個生滅變異,它會有生滅相、變異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因為它無常,無常的相貌就是苦,為什么?我們哪一個人愿意生滅呢?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情是喜歡寂靜。而這樣的變化的本質(zhì)就是苦,不管快樂、不管痛苦,只要它變化就是苦??啾硎臼裁矗勘硎疚覀儗ψ约旱纳鼪]有自主性,因為我們不希望苦,但是我們卻不能夠使令苦消失,可見得這個生命體沒有主宰性。無常而知道苦,由苦能夠知道,我們生命體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完全是業(yè)力的支持,這是一個觀法。</p>
:其次就是體空觀,就是根據(jù)《般若經(jīng)》,“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不必經(jīng)過無常、苦、無我了,直接從緣起性空,就能夠把你這一念心,從有相的境界引導到無相的境界去了,一下子就過去了,頓根人修的。這個緣起性空觀,跟外道的禪定不太一樣。我們看外道也希望寂靜。外道的禪定,當他得到禪定以后,他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但是他這一念明了寂靜的心是不生不滅的,這念心是能受用,這一切法是我所受用。</p>
這跟佛法的空觀那種意境是不一樣的,我們講空觀跟明靜不動,那是不同意境。在《成唯識論》說,一切的圣人成就空觀的時候,他的意境是“能所雙亡,諸相叵得”,沒有能所對待。你說外道修禪定,這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我能夠分別的那一念明了心是寂靜安住的,這個很明顯是有一個能所的,有能所。但是我們修空觀的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安住在空的時候,內(nèi)心一切的分別都停下來?!拔?、你、我相、人相”,這些都停下來,內(nèi)心當中是無我無我所,沒有對待,那個內(nèi)心是一種絕待圓融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對待。所以這個地方跟外道還不一樣的,外道只是修禪定,那個境界跟空心的境界是不一樣。這個叫生空無漏種子,引生二乘,當然菩薩也是修我空觀。</p>
第二個、法空觀:進一步去觀察這一切的生死、一切的涅槃的法都是因緣生,都是要假借阿賴耶識的種子出現(xiàn),離開了這個心識的因緣,這些法就不存在,就是法空觀。</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