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七卷《唯識三十頌直解》

法師慈悲、和尚尼慈悲、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諸位居士,阿彌陀佛。</p>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第十面的“戊二、釋第二能變相”,我們把這個偈頌再念一遍:</p>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zhuǎn)緣彼,思量為性相,</p>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馀觸等俱,</p>

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p>

這個偈頌是說明這個第二能變的一個相貌。這個第二能變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依彼轉(zhuǎn)緣彼,思量為性相。這個第二能變的功能就是一個思量,也就是說,它能夠?qū)λ壍木辰缱鰧R簧钊氲挠^察,所以叫作思量。</p>

這種思量它的所緣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依彼轉(zhuǎn)緣彼。這個第二能變的第七意識它依止第八識生起以后,它并不是向外攀緣的,它是回過頭來,攀緣它所依止的第八識。當(dāng)它去觀察第八識的見分的明了性的時候,它發(fā)覺第八識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我,所以它就在一個生滅變異的一個阿賴耶識的生滅相當(dāng)中,它自己的心中捏造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出來,這個時候就帶動了它心中的四個根本煩惱,就是我愛、我癡、我見、我慢。這個第七識的思量帶動的愛見癡慢這四個煩惱,對我們的生命,產(chǎn)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在《成唯識論》上說,這個第七意識的這個思量,內(nèi)擾第八而成賴耶,外擾前六皆成有漏。</p>

我們解釋一下:它第一個影響就是它向內(nèi)干擾第八識,內(nèi)擾第八而成賴耶。雖然我們每一個有情當(dāng)中的第八識,有無量無邊的業(yè)種子,但是如果單單只有業(yè)種子,是不能得果報的。但是當(dāng)?shù)谄咭庾R在整個無量無邊的這個藏識的業(yè)力大海當(dāng)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的時候,就使令這個業(yè)力,使令這個業(yè)種子有得果報的力量。就是它這個無明會滋潤這些的業(yè)種子,使令它在三界得果報,就使令這個第八識變成一個阿賴耶,恒轉(zhuǎn)如瀑流的一個無窮盡的生命的水流開始流動。為什么生命會不斷地流動下去呢?就是第七意識在整個阿賴耶識當(dāng)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使令它的這個無量無邊的業(yè)力有得果報的力量,這是它第一個影響。</p>

其次,它外擾前六皆成有漏,它不但是對已經(jīng)造成的業(yè)力產(chǎn)生了影響,它也對于你現(xiàn)前所造的每一個業(yè)力有影響。前六轉(zhuǎn)識做了很多的善業(y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的善業(yè),也就是因為第七意識的這個我愛執(zhí),使令我們所造的善業(yè)變成有漏,不能跟無上菩提相應(yīng)。就被這個我愛執(zhí)所染污了。</p>

所以《成唯識論》對于恒審思量做出了一個評論,說它是內(nèi)擾第八而成賴耶,外擾前六皆成有漏??梢姷眠@個第二能變的思量,它對我們的這個心識乃至于生命,的確是有重大的影響,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個影響是一個負(fù)面的影響。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到這個第二能變在有漏位的一個相貌:“依彼轉(zhuǎn)緣彼,思量為性相”。</p>

這個第七意識的有漏位,是什么時候開始轉(zhuǎn)變呢?這以下講到這個它的一個轉(zhuǎn)變的因緣,“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那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講議第十二面的第十科。前面的九科是講到這個染污末那,這個地方第十科講清凈末那,它的一個生起的因緣:</p>

十、云“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者——謂此我執(zhí)相應(yīng)之末那,二乘無學(xué),方得永斷;菩薩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羅漢無有。</p>

先到這里。這個染污末那的對治,有三種的力量可以對治,第一個是阿羅漢,這個地方是解釋這個第一個因緣。說這個我執(zhí)相應(yīng)的這個染污末那,在二乘的這個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nèi)肓藷o馀依涅槃以后,就全部的消滅了。就在這個入了那個無馀依涅槃的時候,他這個我空智慧生起,就把這個染污末那給消滅了,這個是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阿羅漢呢?大乘八地菩薩以上的這個菩薩,方得永伏。這個“無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薩的我空智慧,可以把這個我愛執(zhí)給調(diào)伏,這是講“阿羅漢無有”。再看第二個因緣:</p>

那含圣者,登地菩薩,入滅盡定,亦暫伏滅,故云滅定無有。</p>

三果以上的阿那含圣者,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就在有生之年能夠入滅盡定,在入了滅盡定的時候,也能夠暫時地調(diào)伏這個我愛執(zhí)。這個是講這個滅定無有,就是這個三果以上的圣人跟初地菩薩,入了滅盡定以后,是可以調(diào)伏的??吹谌N情況:</p>

聲聞初果以上,菩薩登地以上,真無我解,及后得智,二無漏道,若現(xiàn)前時,亦暫伏滅,故云出世道無有也。</p>

這個第三個是出世道,這個道當(dāng)然指的是智慧,就是聲聞的初果以上,菩薩的初地以上,真無我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及從空出假的這個后得智,觀一切的差別相,這兩種無漏的智慧生起的時候,也能夠暫時地伏滅這個染污的末那,所以出世道無有。說這個地方的出世道無有,是指的無有染污末那,換句話說,它這個時候是轉(zhuǎn)成了清凈末那。在《成唯識論》上說,這個恒審思量如果是在有漏位,它是恒審思量我執(zhí)法執(zhí)兩種相貌。如果是在無漏位的時候,它是恒審思量二空平等之理。換句話說,恒審思量的功能是沒有轉(zhuǎn)變的,只是它從一個我執(zhí)法執(zhí)的相貌,而趣向于二空平等之理,如此而已。所以講“無有”,并不是它的明了性失掉了,它那個思量的明了性是在的,只是把染污的轉(zhuǎn)成清凈的。</p>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注解來加以說明??锤奖?,《補充講表》第二十面。這個出世道無有,這個“出世道”當(dāng)然指的是一種出世的無漏的智慧,什么叫作出世道呢?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論文,他有三段的開示:</p>

附表十——伏斷門</p>

先看第一個:</p>

(一)行法</p>

修行的方法。這當(dāng)中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biāo)。</p>

所謂對治道生,斷煩惱者。非如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抵?jǐn)持^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這個對治“道”生,這個道本來是一個道路,這個道路有通達(dá)的意思,能夠使令我們從此方到達(dá)彼方。這個道,這個地方是比喻一種法門,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透過這個法門的修持,能夠使令我們這念心,從染污的此方而趣向于清凈的彼方。這個道,它有這個通達(dá)、有引導(dǎo)的意思。對治道生起的時候,當(dāng)然這個道指的是智慧,來斷除我們的貪瞋癡煩惱,它是什么相貌呢?先做一個揀別。</p>

非如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敵對之謂也!我們剛開始在修學(xué)佛法,多分來說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仰信三寶的功德。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有煩惱的活動,我們當(dāng)然能夠觀察的出來。我們也知道煩惱的活動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傷害的,會傷害我們的安樂,傷害我們今生的安樂,也會傷害我們來生的安樂。所以我們會采取對治的行動,我們剛開始在對治煩惱就是這種情況,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敵對之謂也!你起煩惱,我用佛號跟你拼了。印光大師說的好:“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我們剛開始,就是從這個有相的這種力量來壓抑,來壓制煩惱,你的煩惱強,我這個佛號的力量比你更強。這個都是以一種止,禪定的止的念力來壓制煩惱。</p>

當(dāng)然這樣子的壓制煩惱,一段時間當(dāng)然是有效,但是它沒多久它又出現(xiàn),它就是不能斬草除根,如石壓草,春風(fēng)吹又生。這個時候怎么辦呢?這以下就講出真實的方法。</p>

“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边@一點是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剛開始去觀察煩惱的相貌,是觀察煩惱的表面的作用。說是貪煩惱是一個染著的相貌,這個瞋煩惱是一個憎恚的相貌,是一個燥動的相貌,各式各樣的煩惱有各式各樣的相貌。但是這個地方是講,我們不能去觀煩惱外表的相貌,要深觀,觀察它的內(nèi)在的體性。說這個山中很多賊,我們看到賊跑過來跑過去,跑過去跑過來,這個是看到賊的表面。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個賊它的根本處所在那里,它的根源是從那里生起的?,F(xiàn)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煩惱活動了,我們不能只是在表面的作用上對治。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個煩惱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真實相貌是什么?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怎么去觀它無自性呢?這以下就講出兩個方法:一個是體空觀,一個是析空觀。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是根據(jù)天臺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來開展的,先看這個體空觀:</p>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p>

這個地方是講四相不生。這個偈頌是很重要,在整個《中觀論》,這個地方是一個重點。說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觀論》的主要思想是發(fā)明無生的道理。這個無生,當(dāng)然這個地方的所觀境是講諸法,一切的色心諸法,一切的染凈諸法。但是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是說,我們不要觀多,就觀你這念心就好,而且這個心的所緣境還是觀煩惱的相貌,就觀煩惱是什么相貌。這個無生,簡單的說就是無自性,觀察它無自性。這個地方他是用相反的方式來證明它無自性。就是說,我們先假設(shè)煩惱是有自性,我們假設(shè)有自性是不能成立以后,就證明它是無自性。</p>

我們先假設(shè)煩惱這個貪,貪瞋癡的煩惱是有自性。什么叫有自性?就是說:這個煩惱的生起它不必假藉因緣,不必假藉任何的因緣,它就能夠生起它的體性,它有它獨立自主的體性,這個叫作有自性,它不必假藉因緣。我們假設(shè)這個煩惱是有自性,有自性的煩惱它的生起因緣有兩個:第一個是有因緣生,第二個是無因緣生。如果說它是有因緣生,有三種情況:第一個是自生,第二個是他生,第三個是共生,這三種情況。</p>

說是有因緣生,是自生,這個自生,就是自體所生,自己,自己能夠生起自己。自己生起自己,這當(dāng)中有無窮盡的過失,我這一念貪瞋癡的煩惱,不必假藉外在因緣的刺激,它就自然生起煩惱。這樣子,你應(yīng)該一切時生煩惱,因為它自己能夠生起自己。但事實上,我們從實際的經(jīng)驗觀察,我們不是一切時起煩惱,我們有時候也是心平氣和的,所以說,這個煩惱是自己生起自己,這樣子就有無窮盡的過失,跟現(xiàn)實的現(xiàn)量相違背的。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自己生起自己,這樣子就有無窮盡的煩惱,所以這個是不能成立的。</p>

說是他生,這個他,就是他體,他體所生,這個他體,就是自體以外的,都是他體,這個范圍很廣啦!比如說:我們這念心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起瞋心,我們就說:我這個瞋心是外境加給我的,外境所生。這個他體能夠生起這個煩惱,這個在《中觀論》說:這樣子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他體生起了這個自體,為什么這個他體生起自體的時候,兩個都是有自體的?且生起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自體?外境是一個色法,色法怎么能夠生起心法呢?一個不同體性的人,他怎么能夠生起另外一個體性的東西出來?所以這樣子是不能建立的。</p>

所以說,外境是一個色法,它是一個色塵,或者是一個聲音,這都是一個色法,為什么一個沒有明了性的色法,會創(chuàng)造一個有明了性的心法出來呢?所以這個是不能建立的,他生是不能成就的。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知道,比如說: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心的正念強,我們剛拜完八十八佛,剛剛靜坐過,心中有這個戒定慧的力量,攝持我們這念心的時候,我們跟同樣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不起煩惱,可以。如果是他體能夠生起煩惱,應(yīng)該任何一種情況跟這個他體接觸,都要生起煩惱。但事實上,我們正念強的時候,我們不起煩惱,所以說,這個煩惱是他體所生,是不能成立的。</p>

自體也不能生,他體也不能生,是共生啰?自體跟他體的和合。這古德解釋說:說是石頭它壓不出油,沙也壓不出油,石頭跟沙合起來也壓不出油。說自體也不能生,他體也不能生,當(dāng)然這兩個合起來也不能生。所以這個有自性的煩惱,他說有因緣生是不能建立的,因為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能生,有因緣生是不能成立的。</p>

說是無因緣生,這個煩惱是完全沒有理由就生起,這個無因緣生當(dāng)然我們不能接受的,一切法是沒有軌則,只是個偶然,這個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所以無因緣生事實上不可能。有因緣生不能成立,無因緣生也不能成立,表示煩惱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為它有因緣生也不能成立,無因緣生也不能成立,所以只好說是:“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彼凶孕允遣荒芙?。它只是在某一種因緣的和合之下,所出現(xiàn)的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一種虛妄相而已,它不是我們過去所想像的,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堅固,不是這樣子。它是一種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叫作無生,或者講自性空的意思。因緣生當(dāng)然是自性空,從自性來觀察是畢竟空的。</p>

這個無生的道理,在整個大乘的般若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鍵。這個魏晉南北朝這個道安大師,他一生是弘揚般若經(jīng)的,他自己建立一個本無宗,根本的本,無是有無的無,本無宗,什么叫本無宗呢?他的論點是說: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什么叫本性空寂呢?就是說:一切法不是生起以后再消滅的,不是,根本就沒有生起。就是說:它只是一種虛妄的和合相,煩惱生起了,其實它沒有真實的生起,它是假藉因緣的虛妄的一個和合相,然后虛妄有生,然后因緣結(jié)束的時候,虛妄有滅,它不是真實的生起,然后真實的消滅。</p>

這個般若經(jīng)上說:若法先有后無,諸佛菩薩則犯殺罪。說如果我們生命當(dāng)中,本來是有一個我的,佛菩薩修無我觀,把這個自我給消滅了,佛菩薩犯了殺罪。那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本來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一種因緣和合相而已。我們這個補特伽羅有情,自己捏造了一個自我,這個我是恒審思量捏造出來的,佛法只是引導(dǎo)我們看到了生命的本來面目,恢復(fù)到本來面目,因為本來就是無我。所以所謂的證得空性的真理,只是把捏造的自我消失掉,并不是說本來有一個我,現(xiàn)在我們活生生地把這個我消滅了,不是這個意思。</p>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所以從這四個相貌來觀察,我們找不到它一個生起的真實體性,找不到,知道它是無生。這個無生的意思就是,這個關(guān)鍵點就是它因緣生。因緣生,它沒有真實的體性,緣起性空。它不是說,它生起了以后再消失,不是。其實它生起的就是一種虛妄相的生起,它消失的時候,也是一個虛妄相的消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作無生。這個是我們講利根人,他是觀這個體空觀的。</p>

如果我們這樣的道理在理解上有困難,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叫析空觀。從時間、空間的分析,來理解這個空性的道理??吹诙€:</p>

正妄生時,仍不在內(nèi),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過去,不在現(xiàn)在,不在未來。</p>

前面的這個體空觀是一個不思議境,完全是從理論上的推論。這個析空觀它是從一種思議境,就是我們自己能夠去理解的一個時空上的觀察。說我們這一念煩惱活動的時候,從空間上,它一定有個處所,說:它的處所是在那里呢?在身內(nèi)。它在身內(nèi)嗎?但是我們身體之內(nèi),是心肝脾肺腎的一個血肉的臭皮囊,我們找不到一個有明了性的東西,找不到,所以這個煩惱是在身體之內(nèi)活動是不能建立起來的。說身體之外,離開我這個色身,另外有一個煩惱在活動,在身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是在身外,那我的身體就沒有任何感覺。但事實上,我起煩惱的時候,我的色身是擾動的,所以身外是不能建立。</p>

坐在中間,其實這個中間,《楞嚴(yán)經(jīng)》中間本身就是不能建立,所以本來是一個含糊籠統(tǒng)的概念,不是在內(nèi),就是在外,沒有所謂的中間。所以說,從我們的身內(nèi)、身外、中間,我們找不到一個煩惱依止的處所,如果它有自性,它是一個真實有自體的東西,它一定有一個依止的處所,但是我們找不到它的處所,這是從空間上來觀察。</p>

從時間,就是我們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蕅益大師他也講說是,這個時間是說是:“未生無潛處”: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沒有潛伏的處所;“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闭f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它還沒有生之前,它潛伏在那里呢?如果那個煩惱還沒有在我心中活動的時候,它來之前在那里?找不到;正在生的時候,剎那剎那生滅,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體性;它生完以后,它又到了那里去呢?生已無去處。</p>

這個關(guān)鍵點就是在這個“現(xiàn)在”,不在現(xiàn)在,這個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nèi)菀桌斫?,還沒有生起之前,或生了以后,這個不可得,容易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心不可得呢?我們這個心識的活動,說是:謂體才生,無間必滅。說是剎那剎那生滅,說我現(xiàn)在很生氣,其實你講這句話的時候,那個生氣的相貌已經(jīng)過去了,那個念頭已經(jīng)過去了,就是它沒有住相,正生無住處。所以說,現(xiàn)在心也不可得,因為你講現(xiàn)在的時候,那個已經(jīng)流動過去了。所以我們結(jié)論:覓心了不可得。就是心識它只是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虛妄相,它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體的我,沒有的。</p>

這個析空觀,這個觀心,就是業(yè)識無常觀的意思。用無常的智慧,來觀這念心。我們總是認(rèn)為這個心是一個常住不變的一個連續(xù)的明了性,但是當(dāng)我們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把它切割了以后,我們發(fā)覺心是流動相的,這個流動相當(dāng)然是生滅變化的,那就不是一個自我的一個相貌。這個是析空觀,這個是從時空上的分析,我們知道這念心的真實體性不可得。</p>

第三段的總結(jié):</p>

生即無生,終無自性;自性既無,他性何有;自他既無,豈有共性;有尚叵得,況無因生。</p>

這個四段,前面是說有因緣生不可得,說生即無生,因為它這個生起,只是一個因緣的和合相,從本性上來觀察,是沒有真實的生起的自體,所以終無自性;自性不可得,他生當(dāng)然不可得;自他都不可得,當(dāng)然不可能共生;有尚叵得,況無因生,有因緣生不可得,無因緣生不可得,所以說他是:是故知無生。</p>

看第三段總結(jié):</p>

如此研觀,勿令休息,解種薰發(fā),惑種自消。</p>

——《觀心法要》——</p>

我們依止前面的體空觀跟析空觀的方法來觀照這念心識,勿令休息,這個東西,你一定是有一定的定課,每一天有一定的這樣的時間修止、修觀。這樣,解種薰發(fā),惑種自消,慢慢地,使令心中的光明智慧增長,心中的無明就能夠慢慢地消滅。這個空性的智慧是我們轉(zhuǎn)凡成圣的一個基礎(chǔ),是整個三乘圣道的基礎(chǔ)。</p>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xué)佛法,主要的是依止這個信心,說是深信業(yè)果,斷惡修善。我們仰信三寶的功德,我們深信因果絲毫不爽,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從這個信心當(dāng)中生起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這一念心開始生起這個業(yè)果的觀察,我們會想辦法克己復(fù)禮,雖然我們有煩惱,但是我們以這個業(yè)果的真理來調(diào)伏自己,使令這一念心慢慢地減少惡法的勢力,增長善法的勢力。剛開始是依止善業(yè)而安住,剛開始是這樣子的,這個是很正常的次第。當(dāng)然這個善業(yè),它有安樂的境界,它使令我們安樂,但是我們應(yīng)該是還可以再進(jìn)步。</p>

就是這個善業(yè),畢竟是個有相,我們經(jīng)常依止善業(yè),就使令自己有一個得失的心情,有所得。有所得啊,內(nèi)心就容易有這個擾動不安,弟子心不安。這個時候,我們會要求自己再進(jìn)一步地找一個更深刻的一個皈依處,就是般若波羅蜜,妙智慧到彼岸,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時候,我們從這個業(yè)力的角度再觀察,所謂的罪業(yè)、所謂的善業(yè),都是假藉因緣而生,說是這個煩惱是因緣所生法,善心也是因緣所生法,這兩個如云如霧的所生法,我們再把它撥開以后,就深觀到它的本性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個時候,我們找到的皈依處,那是一個真實的皈依處,不可破壞的皈依處,真實地安住下來。</p>

這個菩薩的階位,它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剛開始的十信,那是完全靠這個信心,靠一念的宗教情操,來支持自己斷惡修善。在這個十住位,它就是要空性的智慧來調(diào)伏自己的這一念心。我們?nèi)绻f,完全不修我空觀,我們依止自我來修學(xué)佛法,就是心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依止這個我來斷惡、來修善。這個地方有什么過失呢?就是容易退轉(zhuǎn)。因為你這個有所得的這個自我,當(dāng)你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yè)的時候,那個強大的勢力的時候,你有時候會有無力感,你那個有所得的心,以自我為中心,要你發(fā)菩提心,你發(fā)動不出來。</p>

你說是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這個煩惱無盡誓愿斷你就發(fā)不出來。但是你能夠深觀煩惱本無自性,你能夠知道我們這一念心的煩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從本性上來觀察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個時候,你能夠很堅定地發(fā)動出來說:煩惱無盡誓愿斷,可以的,乃至于佛道無上誓愿成,也是可以的。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雖然是非常地多,但是從我們的清凈本性來觀察,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你發(fā)菩提心,你就容易了。</p>

所以這個空性的智慧,它跟菩提心是要同時操作的,你沒有修我空的智慧,你很難發(fā)菩提心的。當(dāng)然,我們自己經(jīng)常修我空觀,也會使令自己的身心調(diào)柔善順,我們自己有點過失要進(jìn)步,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們都不修我空觀,我們身口意有一點過失,這個過失很堅固,要超越很難超越。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如此研觀,勿令休息,解種薰發(fā),惑種自消。這兩個方法都是可以操作的。好,我們再看第二段,這個第二段講位次:</p>

(二)位次</p>

前面是講修行的方法,這個是他講伏斷的位次,這當(dāng)中有三個位次:</p>

第一個、補特伽羅我見相應(yīng)——一切異生,二乘有學(xué),七地以前菩薩,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p>

這個補特伽羅指的是有情眾生,我執(zhí)我見所相應(yīng)的,就是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學(xué)、七地以前的菩薩,他的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是緣阿賴耶識,生起補特伽羅我見,那當(dāng)然,這個是我執(zhí)相應(yīng)的,第一個。</p>

第二個、法我見相應(yīng)——一切異生、二乘、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xiàn)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p>

這個是法執(zhí)的。法執(zhí)它所攀緣的是異熟識,前面的第七意識恒審思量的我愛執(zhí)是緣阿賴耶識,這個法執(zhí)是緣異熟識。</p>

第三個、平等性智相應(yīng)——一切如來,菩薩見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現(xiàn)在前位,彼緣“無垢識”“異熟識”,起“平等性智”。</p>

——《成唯識論》——</p>

這個平等性智,當(dāng)然指得是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時候第七意識是緣無垢識跟異熟識。我們解釋一下:如果是菩薩,菩薩的平等性智,當(dāng)然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他沒有阿賴耶識,但是他還可能有異熟識,所以他會緣到異熟識,如果是菩薩,他的平等性智會緣到異熟識,有可能的;如果是佛,當(dāng)然他只有緣到無垢識,他的異熟識已經(jīng)消滅了,有這兩種差別。</p>

這個地方我們值得注意,這講到這個種性的問題。這個種性跟恒審思量的我執(zhí)、法執(zhí)有關(guān)系。天臺宗講這個觀心,它講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空大家容易了解,前面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在空性當(dāng)中是雜染相、清凈相都不可得。這個即假,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這當(dāng)中智者大師把它匯歸成四個種性,這個性相:</p>

第一種性相就是三涂種性的性相。他說:什么叫三涂種性呢?就這個人的這念心,是增上的惡性,就是這個人我執(zhí)很重的,我愛執(zhí)很重。這個人他完全的生命當(dāng)中,是放縱自我,那個自私的心很強,他完全不在乎別人,他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這種人當(dāng)然偶爾也會造一點善業(yè)。但是,智者大師說,這種人的生命,大部份是在三惡道度過,偶爾有一點善業(yè)來到人間,但是一下子就失掉人身,又到三惡道去了。這個是三涂種性的,就是增上惡心,這個恒審思量里面那個我法二執(zhí)非常地堅固的,也很難接受真理,很難教化的。</p>

第二個是人天種性。人天種性他那念心是增上的善心,說他也有煩惱,但是他能夠克己復(fù)禮,他能夠適當(dāng)?shù)乜酥谱约旱倪@個自私的心情,這個私欲,使令這個私欲的活動有一定的軌范,這種人他是多數(shù)來說,是在人天里面流轉(zhuǎn)的多,他偶爾會有點罪業(yè)到三惡道,但是他的根性是善良的多,他處處為別人著想。有些人他做什么事,他會為別人著想,這種人的心地,他就算偶爾造了惡業(yè),到三惡道去,但是雖墮惡道,終不久留,因為他的根性是人天的種性強,他一下子從三惡道出來,他大部份都是在人天種性,人天的果報活動,這個是人天種性,第二個種性。</p>

第三個是二乘種性。他內(nèi)心當(dāng)中那個出離性強,就是他那個我愛執(zhí)已經(jīng)慢慢調(diào)伏了,但是法執(zhí)還是很重,他跟我空智慧相應(yīng),這種人遲早證得阿羅漢涅槃。</p>

第四個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的特色,就是菩提心,他我執(zhí)也淡泊,法執(zhí)也淡泊,這個人是成就菩薩果位的。</p>

所以我們講,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就是我們在這念心識當(dāng)中,要判定這個人的生命的果報的差別,這個恒審思量是一個重要的一個指標(biāo),這個可以看得出來。就是你從恒審思量的一個輕重,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什么種性,可以看得出來。當(dāng)然,恒審思量它只能夠判定,因為第七意識它沒有調(diào)整自己的能力,主要要靠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來調(diào)整。但是第七意識在我們的心識當(dāng)中,它是一個重要的一個觀察點,它的我愛執(zhí)跟法執(zhí)的輕重,這當(dāng)中會影響到我們那個種性的差別,這個是講位次。</p>

(三)結(jié)勸</p>

由七識妄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遂使五度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雜染。若欲出離輪回,必先勤觀“無我”。</p>

說是由于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生起一種我執(zhí)的相貌,由我執(zhí)當(dāng)中,帶動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個根本煩惱,這當(dāng)中向外就染污了前面的五度的諸行,使令我們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的時候,一直認(rèn)為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我,這樣子就變成有漏的業(yè)力,也就是一個雜染的一個推動了整個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若欲出離三界輪回,怎么辦呢?必先勤觀無我。就是我們唯一能夠改變恒審思量的,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唯一能夠調(diào)整恒審思量,就是無我的智慧,唯一的方法。什么是無我的智慧呢?</p>

然此第七識之俱生我執(zhí),細(xì)故難斷。</p>

這當(dāng)中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加行智,第二個是根本智。先看加行智。</p>

必先用第六識與相應(yīng)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俾無我正解種子,漸薰?jié)u著。</p>

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本身沒有修觀的能力,就只有靠第六意識的慧心所。這個我們解釋一下:從一個道次第來說,我們一開始要先持戒,就是依止這個戒法的攝持,來斷惡修善。因為這個罪業(yè)是障道的,因為罪業(yè)本身是擾動的,它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所以我們剛開始應(yīng)該要避免造罪業(yè),積極地修習(xí)善業(yè)。斷惡修善以后,這個時候你身心會比較安定,這個時候要修禪定,就是修這個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xù)安住。這個專注的力量,使令內(nèi)心能夠超越昏沈跟掉舉,達(dá)到明了寂靜的狀態(tài),達(dá)到一個止的功德。這個時候,在這個戒定的攝持之下,在一個寂靜的心中,再去修無我觀。</p>

這無我觀怎么修呢?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講這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緣滅,煩惱亦復(fù)如是。煩惱它有一定的因緣而生起,它也能夠隨順一定的因緣而消失。當(dāng)然煩惱的生起的因緣很多,有內(nèi)在的種子的因緣,當(dāng)親因緣;有外在境界的刺激,當(dāng)增上緣;還有我們的不如理作意等等。重點是還滅門,這種煩惱消失的因緣,我們一定要依止圣言量,你不能自己捏造一個方法出來。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夠說:我們修行的時候,就是念念佛,把心靜一下。這是止的力量,只是暫時把煩惱壓住而已。</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fēng)曲

全球畸變:我靠水果刀殺穿世界

寒山寺外風(fēng)來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xué)

妙妙醬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jì)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jì)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