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面,乙二、明唯識性。</p>
本頌的修學(xué)重點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p>
甚深見就是要教導(dǎo)我們?nèi)绾蝸碛^照生命的真相。從佛法的修學(xué)次第上來說,你剛開始修學(xué)佛法是依止一份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相信三寶有救拔我們的能力,我們希望離苦得樂,所以依止這個信心就皈依在三寶的座下,或者你選擇在家,或者你選擇出家,我們剛開始在修學(xué)佛法就是一份的信心,在支持著我們。</p>
這個信心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要培養(yǎng)正見,你要如何的來觀照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觀照有兩個方向:</p>
一、向外觀照:一般人的觀照都是向外觀照,我們明了的心性是向外去觀察,結(jié)果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虛妄相,也就是說我們向外觀照,就帶動了心中很多的徧計所執(zhí)性,帶動心中很多的妄想。當(dāng)然我們對生命做了錯誤的觀照,也就帶動了錯誤的行為,就招感痛苦的果報。</p>
二、向內(nèi)觀照(內(nèi)觀):佛法的教授是要我們向內(nèi)觀照,內(nèi)觀,就是觀照我們一念的明了分別的心識,我們就能夠了解到整個生命的全貌。</p>
應(yīng)該怎么觀心呢?當(dāng)然這應(yīng)該要有一些佛法的教授,從本論上來說,觀心有兩個重點:</p>
第一個是從體性的觀照;第二個是從它作用的觀照。</p>
(一)、體性的觀照——唯識性</p>
就是說我們在靜坐的時候,在觀察我們明了分別的心識,發(fā)覺我們的心識它是有很多的功能,有時候起善良的功能,有時候起邪惡的功能。我們剛開始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先把這些善惡的功能剝開來,就看到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離開種種對立的,一個清凈平等的心識,這個叫做唯識性,或者說是圓成實性,就是我們整個十法界的共同依止的一個處所。</p>
在唯識性體性觀察的時候,它是一個整體的生命,沒有個別的生命。整體生命觀沒有我跟你的對立。當(dāng)我們安住這樣的一個清凈平等的體性,當(dāng)然我們會安住五分鐘或者十分鐘或者三十分鐘,這個是從假入空。</p>
(二)、作用的觀照——唯識相</p>
你當(dāng)然不可能在那個地方一直待著,你要出來——從空出假。這個時候你又動一個念頭,從一個清凈平等的法界,就回歸到你現(xiàn)前的一個個體的生命,你有你的色身、有明了的心識。那么這個體生命,從本論的觀察當(dāng)然就是一個八識的作用,異熟思量了境的交互作用。那么當(dāng)我們依止迷惑顛倒的因緣,創(chuàng)造了六凡痛苦的果報,我們也可以依止清凈觀照的力量,而成就四圣的清凈的功德。所以當(dāng)我們從空出假以后,發(fā)覺到整個生命是有很多的個體生命,有雜雜的因果、有清凈的因果、有十法界的染凈因果,這個都是唯識相。</p>
所以我們在觀察生命,你可以做一種個體的觀察,原來當(dāng)我們回歸到作用的時候,生命是有差別相的。但是當(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到生命它是一個如的法界,沒有少法可得,雜染法不可得、清凈法也不可得,這就是唯識性。</p>
你能夠同時掌控諸法的唯識性跟唯識相,你就看到整個生命的真相,你就有資格開始去修習(xí)戒定慧,你有資格修行。我們看講義。</p>
乙二、明唯識性</p>
前面的唯識相是講差別相,這個地方的唯識性,是講到我們內(nèi)心一個真實不變的體性,我們看偈頌:</p>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p>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p>
我們把頌文做一個消釋:前面的唯識相是一個諸法的世俗的道理,這個唯識性它是一個諸法的勝義。這個道理它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勝義,這個地方的殊勝,古德說什么叫殊勝呢?因為它有轉(zhuǎn)凡成圣、離苦得樂的作用,就是所有的圣人都一定要悟入唯識性,才能夠轉(zhuǎn)凡成圣。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都不可能轉(zhuǎn)凡成圣,“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道理特別的殊勝。這個道理到底是什么名稱?“亦即是真如”,那么本論給它一個名稱叫真如,為什么安立做真如?這以下解釋了,</p>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p>
一、真:首先解釋這個真,這個真就是唯識實性,它是真實的,不虛妄的,不像我們平常起念頭,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這個念頭是不斷的變化,這叫虛妄。好像說一個魔術(shù)師拿一個手帕,手帕一下子變成一個兔子,一下子變成一個野狼,一下又變成兔子,這些都是虛妄,但這個手帕是真實的,真實就是說它有真實體性,第一個解釋真。</p>
二、如:常如其性故,它是不變化的,它是真實而不變化。你不管造善業(yè),它也是一個如的相貌,你造惡業(yè)它也是如的相貌,所以它有資格稱為真、也有資格稱為如。那么這種道理是非常殊勝的,只要你能夠跟這個道理接觸,你就有轉(zhuǎn)凡成圣、離苦得樂的功德,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此乃遠(yuǎn)離我法二執(zhí),二空妙智所顯,即諸法之勝義,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p>
這個地方把真如做一個說明,就是說它為什么能夠開顯,你要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觀照,它才能夠顯現(xiàn)。當(dāng)顯現(xiàn)以后,它就永遠(yuǎn)不消失掉,它在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不斷的引導(dǎo)你離苦得樂。但是剛開始你要去開顯它,要依止二空妙智來開顯??吹诙巫鰝€總結(jié):</p>
在凡不減,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凈;常如其性故,即唯識之實性也。</p>
說明真如的內(nèi)涵。什么叫真如呢?就是我們凡夫的煩惱罪業(yè),不能使令它減少,圣人無量無邊的波羅蜜的修學(xué),也不能夠使令它增加。我們一般所能夠想象的東西都是有變化的,你的心也是會有變化。你要修行戒定慧,你的心就感到快樂法喜,但這個法喜它沒有資格稱為真,因為它會有變化。當(dāng)然你要是放逸的時候,你那個寂靜法喜的心就消失掉了。就是我們的心,當(dāng)然你要是不觀心,你一天到晚向外觀察,你就不知道你的心有變化,但是你要經(jīng)常靜坐,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不斷的變化。你做什么事,你的心就會有出現(xiàn)什么樣的相貌,那么這些都是唯識相。</p>
但是在變化當(dāng)中有一個法是不變化的,凡夫的雜染法,不能染污它;圣人的戒定慧,也不能夠使令它增長清凈,它永遠(yuǎn)是保持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狀態(tài),這個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體性,禪宗說的本來面目。在這個地方唯識學(xué)給它一個名稱叫做圓成實性,或者叫真如。</p>
這個地方我們也說明一下,從一個修學(xué)的角度,真如應(yīng)該是我們生命追求的目標(biāo)。禪宗經(jīng)常說是:把心帶回家。這個應(yīng)該就是我們的家。就是說你為什么布施?你為什么要持戒?為什么要忍辱?為什么要修禪定?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心帶回家,把這種生滅的心回歸到真如。</p>
當(dāng)然真如它是這樣子的:說真如它是在凡不減、在圣不增,現(xiàn)在理論上我們也有真如,說我凡夫的時候起煩惱,也沒有破壞真如,因為它不生不滅,也沒有垢凈相,也沒有增減相。為什么我們今天不能受用真如?這個地方有個道理,就是說我們的心本身也具足真如,但是我們的心有遮障,我們心中有徧計執(zhí)。我法二執(zhí)的內(nèi)心的了別活動,就障礙我們趨向真如。所以你要趨向真如,要做一些破障——就是修習(xí)我空、法空的無分別智,把心中的徧計執(zhí)破壞了,你心中本來具足的真如就顯現(xiàn)了。先修我空法空破徧計執(zhí),證得真如以后,接著再證得依他起性。</p>
所以唯識三性是先破徧計執(zhí)、證得圓成實性——真如,然后再從空出假,修無量的法門通達(dá)一切的差別相,再證得唯識相。先證得唯識性再唯識相,你在沒有證得真如之前,前面這些所修的這些差別法,都是染污的。在佛法比較高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都是不及格。所以唯識的修行一定先證得圓成實性,再證得依他起性。</p>
講到這個地方,等于整個唯識學(xué)的對生命的判定(甚深見)全部結(jié)束了。我們看:</p>
乙三、明唯識行位</p>
這以下講到修行的方法跟修行的位次:</p>
論曰: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依幾位,如何悟入?</p>
前面講到甚深見,講到我們一念心有它的相,唯識相有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境,帶動整個染凈的因果。唯識性我們剛剛講過了,它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它是沒有什么相狀可得。要悟入唯識性、相,應(yīng)該怎么悟入呢?看注解,蕅益大師的注解:</p>
一問“誰人悟入”?</p>
二問“幾位悟入”?</p>
三問“如何悟入”?</p>
蕅益大師把這段論文分三段,第一個是什么人悟入?這個地方講到修學(xué)唯識觀的根機是什么根機?第二個幾位悟入是講到它的修學(xué)的過程。第三個如何悟入是講修學(xué)的方法,這個地方等于是提出了三個問,誰依?幾位?如何悟入?誰依就講根機;幾位是講過程、它的次第;如何悟入是講方法。蕅益大師就把這個論文分成三個部分。那么看下面的論文,這個是天親菩薩的論文:</p>
謂具大乘二種種性。</p>
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p>
二、謂習(xí)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已聞所成。</p>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謂五位?</p>
這個地方是回答前面的三個問題,先回答說一個人能夠悟入唯識的性相,到底是什么樣的根機?這個地方講:謂具大乘兩種種性,這個不是人天種性能夠修的,也不是二乘種性,要大乘種性。大乘種性又必須要具足兩種種性:</p>
第一個、本性住種(信心):他必須要有本性住種,就是說無始劫來依附在我們第八識當(dāng)中有一種無漏的善根,這個地方的善根是它對大乘佛法,有一種大乘的信心,這個是第一種——本性住種,要有信心。</p>
第二個、習(xí)所成種(智慧):他聽聞到大乘的法界等流正法,聽到諸佛菩薩所開演的這些大乘法門,能夠加以信解、加以理解,要有智慧。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缺一個都不行,不能減少。這兩個種性,蕅益大師的注解,我們把它看一下,看:</p>
附表二十——“大乘二種性”差別表</p>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論文的注解,他把它分成三段來揀別,先看第一段,補充講法第四十三面:</p>
一、現(xiàn)見有人,未聞教時,渾若不知;既聞教已,便速開悟,是有本性種子,亦有薰習(xí)種子故也。</p>
有一種人,他這種人是非常的殊勝,怎么說呢?他還沒有學(xué)佛之前當(dāng)然是渾若不知,一個人沒有經(jīng)過佛法的開導(dǎo),他的心糊里糊涂的,跟著感覺走。有一天他可能參加爐香贊,或者參加法會以后,他也聽聞到佛法的這些法義,這個時候便速開悟,內(nèi)心當(dāng)中就出現(xiàn)光明了,他就知道這個生命應(yīng)該怎么做,何去何從。這種人跟佛法的文字義理接觸的時候,便速開悟,表示說他有這種本性住種的信心,跟習(xí)所成種的智慧的善根,這兩個都具足,他過去也有信心,也有智慧。</p>
二、復(fù)見有人,未聞教時,茫然不知,既聞教已,雖不頓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種子,未有薰習(xí)種子故也。</p>
第二種人是比較差一級的,他沒有聽過佛法之前,當(dāng)然也是茫然不知了,整天打妄想。但是他聽聞教理的時候,他雖然不明白,但是深生渴仰,他相信這是宇宙間的真理。這種人是有本性住種,但是沒有習(xí)所成種。就是說他一聽到有法師說法起大歡喜心,他就每天放下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神體力去聽經(jīng),聽完以后你說法師講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是歡喜聽。這種人他是有信心,但是過去智慧的善根栽培不夠,有本性住種,沒有習(xí)所成種。第三種人是最糟糕的:</p>
三、復(fù)見有人,未聞教時,茫然不知,既聞教已,與不聞同,絕不飡採,都無信樂者,原無薰習(xí)種子,又無本性種子故也。</p>
——《觀心法要》——</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