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眾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惡?中國的這些圣賢有很多的辯論,中國的圣賢有兩大的思想,孟子主張性善,旬子主張性惡。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惡是后來才有的。怎么知道?孟子說,你看到一個小孩子掉到水溝里面去,你那個時候并沒有跟他有利害關系,你第一個就生起慈悲心,可見人的本性是善的,那個時候你那個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說人之初性本惡,怎么知道?其實說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惡很容易,因為放逸很簡單,你要一個人修善他很困難,他要在不斷的思惟業(yè)果的道理,勉勉強強去造善,所以造惡很容易造善很困難,可見人的本性是惡。</p>
我們佛弟子對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p>
從唯識的角度,人之初性本無記。</p>
非善非惡,因為它無記,所以它還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不過這個地方人本性我們不是講唯識性,從人的作用、從相用上來說,如果你回歸到本性,當然是清凈的,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無記也不可得。就是說從我們心識的相用上來說,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最初圓點的時候,回到阿賴耶識的時候,是無記的。那么這個善惡都是后來的熏習所累積的一種功能。所謂是無覆無記,是這個意思,這是講到第八識的本性。看第十段,觸等亦如是,觸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樣。我們把它順一順,這個地方很容易了解,</p>
十、云“觸等亦如是”者。謂“觸”等五個心所,亦如第八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也。</p>
當然你這個心所是跟著心王,五徧行,它要跟第六意識活動,第六意識是善,五徧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識是惡,五徧行全是惡,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識的話,那么它完全是無記的,所以心所的善惡是跟著心王決定的,所以觸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識也是無記,也是不可了知。</p>
十一、云“恒轉如瀑流”者?!昂恪敝^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xù),常無間斷?!稗D”謂此識無始以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恒則非斷,轉則非常,非斷非常,因果法爾。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長時相續(xù)而非斷常也。</p>
這段是把第八識在有漏位的一個因果的相續(xù)做一個總結。好,這段我們看補充講表,附表第七:</p>
那么我們研究第八識到這個地方等于做一個總結,做一個收尾了。第八識在有漏位,在《成唯識論》做一個收尾說,因果法喻門,因果當然是一個規(guī)則了,因果法就是個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很難了解,所以講出一個譬喻,以譬喻來成就門,這個門就是通達生命的真相。我們從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這叫做門。這當中《成唯識論》提出一個問答:</p>
問曰:阿賴耶識,為斷?為常?</p>
阿賴耶識是整個有情眾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斷滅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對立的,認為它不是斷就是常了。</p>
答曰:非斷非常,以“恒”、“轉”故。</p>
第一段是總答、總說。第八識的相貌是非斷非常,為什么?因為它有恒跟轉兩種功能,這個恒是指的它的世俗諦,它所表現的相狀世俗諦——因果絲毫不爽。這個轉是發(fā)明第八識的勝義諦——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我們從恒跟轉的角度,就能夠了解第八識的相貌,也就能夠了解到生命的相貌。這段是個總標,我們看別示:</p>
第一個、恒</p>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xù),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p>
先講恒,這個恒簡單的說就是常無間斷,就是我們有情眾生的生命就像一個水流,從來沒有停止的。當我們從真如的清凈本然一念妄動以后,開始有生命到現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沒有停止過。沒有停止這個相續(xù)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果報的相續(xù),第二個是因地的業(yè)力的相續(xù)。</p>
一、果報相續(xù):是界趣生,施設本故。那么我們在果報的相續(xù)是由第八識的執(zhí)受了,所以果報一期一期的絕對不會失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睡覺,你的果報都不會失掉,即使你晚上不做夢,你的果報都還在。因為第八識有恒常執(zhí)受一期一期果報的功能,所以它是施設本。</p>
二、從因地上來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第八識它能夠不斷不斷的去吸收你每一期所造的善惡業(yè)力,使令業(yè)力不失不亡,不管你在三界流轉多久,它都有辦法把你所造的每一個業(yè)都保存下來,你有本事流轉,它就有本事記錄下來。</p>
他說他絕對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那些聰明人——愛迪生、孔夫子,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說:假設生命只有今生,每一個人生命都是從今生開始啟動,他才活幾十年,他怎么有那么高的智慧,你看孔夫子講的話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們看到…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有那么高的智慧,一定有前生的累積,生生世世就是讀書人。所以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就是說你看到這個世間上,不要說看到前生了,你看看今生各式各樣的功能,這個人一出生他從小就喜歡持戒,他這個人從小他不喜持戒,他喜歡修禪定,有事沒事就能夠雙腿一盤就寂靜住,有些人就喜歡修智慧。如果人生都是從父母出生才開始啟動,不可能幾十年當中有這么大的差異,不可能!一定是有前生功能的累積的。所以說這個功能,業(yè)力有相續(xù)性,果報也有相續(xù)性,這是第一個。</p>
第二個、轉</p>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p>
這個轉當然是講變異,它不但相續(xù),但是它變化。因滅果生,非常一故。你前生生命跟今生的生命不同,你來生的生命也一定跟今生不同,要微細的說,你昨天跟今天就不同,我們每一個剎那的生命都在變化,你說我現在的生命感到很快樂,其實你講很快樂的時候,你是形容你前一剎那的生命,阿賴耶識頓生頓滅、頓生頓滅,它釋放業(yè)力的時候也不斷的變化,它為什么會變化?因為在因地上它會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你每起一個念頭?就會去改造第八識、就會去熏習第八識,所以它不但是相續(xù)性,也有變化性。</p>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p>
那么這個相續(xù)就遮止了斷滅之見,轉變就遮止了常見,簡單的說就是生命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在因果的道理是法爾如是的,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也不是佛陀創(chuàng)造的,是本來就是這樣子,是佛陀發(fā)現的而已。在這個地方是說明了,我們可以從相續(xù)而變化,變化而相續(xù),來了解阿賴耶識,你也就了解到整個生命的相貌。我們看下面有一個注解,把它講一講。</p>
譬如暴流,前后相續(xù),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斷常,可喻此識。</p>
阿賴耶識是怎么了解它呢,它就是像一個急速的水流,它的水流的相續(xù),對望前面它是一個果報,你對望前生來說,你現在受用果報,但對望來生,對望后面來生你又在創(chuàng)造一個因地,所以它非斷非常,從非斷非常當中,也可以了解到整個生命的真相。</p>
為什么要用暴流來形容阿賴耶識呢?在《成唯識論》當中提出有三種相似的義理。就是阿賴耶識是跟水流有三層相似的道理:</p>
又有三義相似:一者:能漂溺故。</p>
第一個能漂溺故,水流能夠漂溺有情,使令有情眾生在水流當中不得自在,阿賴耶識它是我愛執(zhí)藏,它攝藏很多的業(yè)力。所以第八識沒有被破壞之前,我們不可能解脫生死的。這個飄跟溺有所不同,飄就是你這個人在水當中你還能夠呼吸的到,表示阿賴耶識也是釋放是善業(yè),安樂的果報;這個溺呢,沉到水里面去了,不能呼吸的。這是個善、惡道理。但不管漂,不管溺都在水中,就是在生死大海當中。所以第八識有漂溺有情的義理,跟水相似。</p>
二者:轉識間斷,此不斷故。如波濤有起滅,而流不斷。</p>
這個地方是講它相續(xù),前六轉識有時候間斷——你要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識不活動。第八識不管是睡覺,乃至于你在高深的禪定,乃至你在無想定,第八識都是存在的——就像水流它不斷存在。你這個波浪,要有風的刺激才有波浪,但水流一定會存在。</p>
三者:習氣及心所法恒隨轉故。識所執(zhí)受之內習氣,猶如水內之魚;識所相應之觸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p>
—《觀心法要》—</p>
這個水流當然里面很多東西,魚就是種子,那么水流上面有很多的草,就是第八識明了的功能,它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p>
這三層意思跟水流接近,所以用水流來形容第八識。</p>
我們這個第八識的有漏位,到這個地方就全部講完了。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今天的進度到這個地方,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有關第八識的問題。</p>
恒轉如瀑流</p>
你從這句話好好想一想,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你會知道。你會知道整個生命的過程,當然你知道,你就知道怎么改變。改造生命,你連生命是怎么樣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改造?你頂多是積集善業(yè),不能說改造生命。</p>
這個水流的觀念,我們修行人對做夢要小心,看這個夢境,會有一點消息,在唯識學上說做夢有三種因緣——第一個是第六意識引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第六意識不斷去思惟一件事情,到晚上的時候,第六意識停不下來,繼續(xù)的去思惟,結果就做夢。這個是你白天的第六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佛菩薩的三昧力,你可能是修本尊相應法,跟哪一個佛菩薩一直修相應了,佛菩薩會給你點消息,這是他力的因緣。所謂的佛菩薩的三昧力。</p>
第三個就是我們今天要強調的,第八識的種子起現行。就是說如果諸位有因緣修一個加行,比如說我要拜懺,我曾經知道有一個罪我要拜懺,修懺,或者持咒。我一天拜懺六個功課,或者一天八個時段,每一個時段拜一個半小時,拜完休息一下,然后再拜、再休息再拜。拜八個時段。你用功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fā)現你會出現一個夢境,就是說你這個夢境你就知道,可能你見到三寶,或者你夢到你吐出臟東西、或者夢到你洗澡,這個就罪業(yè)消滅之相——見到好相。</p>
就是說當你不斷的修止——修清凈的止觀來對治第八識種子的時候,在經論上說,第八識的種子罪業(yè)的功能要被破壞的時候,要變化的時候,它會釋放一個信息就是夢境。所以第八識在釋放信息的時候,往往都在夢境,你從夢境的判斷就知道你最近的修行是怎么回事了,恒轉如瀑流,這個水流里面含藏很多的東西,有大小魚、礦物質,含藏很多的善種子、惡種子,是這個意思。</p>
第八識的恒轉如瀑流,我們剛開始了解生命的相貌,先了解這個恒——恒常相續(xù),就是因果絲毫不爽。剛開始就是說:你要相信你造的善業(yè)一定會被記錄下來,這個善業(yè)會招感安樂的果報,我今天去佛堂拜佛,每拜一拜的佛,對我的生命會產生一個安樂果報的影響,所以你剛開始對生命的了解,先從恒字下手,相信因果絲毫不爽。從這樣的一個信心來強迫自己斷除惡業(yè),增長善業(yè)。所以剛開始是先觀察恒字,慢慢慢慢的,你因果的觀點建立的時候,就開始觀察轉字,雖然因果絲毫不爽,但是因果可以變化。</p>
在《凈土圣賢錄》講一個公案:</p>
宋朝有一個吳瓊居士,口天吳,瓊是左邊一個王字,右邊一個北京的京叫瓊,這吳瓊居士看《圣賢錄》說他小時候家很窮,父母親很早就往生了,是孤兒,孤兒就沒辦法生存了,只好長大就到寺廟出家去了。到寺廟里面炒菜,做典座,做了幾年他覺得沒有意思,出家生活沒什么意思了,就還俗去了。</p>
還俗以后,他就賣雞賣鴨,把雞買過來,殺掉以后切一切再賣出去,賣了沒幾年,這個時候他的身上長一個毒瘤,就是眼睛的地方長了一個像雞蛋的瘤。這個人過去曾經出過家,多少聽過佛法,知道這恐怕是業(yè)障現前的,這個只是花報而已,果報在三惡道,水果要開花,只是先開個花,還沒有正式生水果,所以這個時候他起大驚怖,就不敢做這個殺業(yè)了。又跑到寺廟去了做凈人,開始懺悔念佛,一方面為大眾師服務服勞役。</p>
看《凈土圣賢錄》說做了三年,也沒有多久,很真誠的懺悔。后來有一天就跟大眾師說“我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請大家為我助念?!敝v完以后就坐到佛堂中間,別人幫他助念,就在結跏趺座的時候,助念當中當下就往生了。——宋朝的吳瓊居士。</p>
所以,轉什么意思?</p>
就是說這個人曾經本來造過罪業(yè),本來造罪業(yè)要到三惡道去的,在這個罪業(yè)不決定,它可以轉變,你愿意起善心它就會有變化。就是說不管你過去造了多大的罪業(yè),都可以改造,都可以懺悔。因為生命所有的功能都累積到第八識,第八識的功能就是轉,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你修行沒有用了,你修行有什么用呢?它一定要這樣子,你來生一定要去哪里,不管你修不修行都要去哪里,你這個修行就沒有意義了。那么一切法就不是因緣生,是自性有。</p>
所以轉字也很重要——就是說:</p>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p>
你要相信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你一念的愚癡造的罪業(yè),你也可以因為一念的覺悟,修行戒定慧來破壞來改變它。所以當我們知道生命有它的相續(xù)的因果,因果絲毫不爽,但是法性本來空寂,雖然法性本來空寂,可是因果絲毫不爽,生命它是相續(xù)而變化、變化而相續(xù),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那么你就掌握整個生命的真相,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第八識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它是整個生命的依止處,整個生命的大倉庫。大家要去想一想佛法的道理。</p>
你要能夠去消化才會產生力量!</p>
你要去思惟才會產生力量!</p>
我們這次的《唯識三十頌》只考一次,就期末考。期末考有默寫跟問答,默寫占百分之四十,這個偈頌你要全部背下來?!段ㄗR三十頌》在唯識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程,那么只有三十個偈頌,但是總持了整個唯識學所有的思想,所以背誦占四十分,那么百分之六十我會出幾個問答題,那么這個問答題可能跟講義沒有關系的,但是你要懂,你只要上課懂,你就能夠寫得出來,考慮一些觀念問題,占百分之六十。有關唯識的觀念,從唯識的角度,它對生命的看法,從唯識的角度上如何返妄歸真,怎么修行,那么你一定要用唯識的方法寫,因為你在考試考《唯識三十頌》,你用其他的方法,你用中觀的理論,用小乘的思想都是錯的,就是說這個課程,它是從唯識的角度來開展整個菩提道的一個理論,甚深見和廣大行,所以以后我們的考試你要根據課程的理論跟方法來回答。那么當然考試的題目一定是上課講過的。</p>
好,我們回向。請合掌:</p>
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p>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p>
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p>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