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7面,這個地方講到種子的體性。</p>

《成唯識論》為了解釋這個種子的內(nèi)涵,它講到種子有六種的相貌:第一個是剎那滅。說這個有漏位,我們凡夫在有漏位的時候,它的種子是剎那生滅的,它保存在第八識不是一種寂靜的相態(tài),它是不斷不斷的生滅,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個它釋放果報的時候,它也使令果報也是頓生頓滅。就是它這個因地和果報在釋放的時候,這兩個是同時的,沒有前后——果俱有。這兩個都在強調(diào)一個因地的生滅、一個果地的生滅,這個是講第八識的種子在有漏位是生滅性的,這是第一個內(nèi)涵。</p>

三、恒隨轉(zhuǎn),謂要長時一類相續(xù),至究竟位,方成種子。</p>

這個恒隨轉(zhuǎn)是說,雖然這個種子是生滅的,但是它可不會消失,它恒常隨著第八識而運轉(zhuǎn)。說第八識善惡種子的功能,是長時間的一類相續(xù)的運轉(zhuǎn),一直到佛果的究竟位才會消失掉,這樣子才合乎種子義。說是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善業(yè)的種子、惡業(yè)的種子,只要我們還沒有對治,沒有修止觀去消滅它之前,它永遠存在,它也可能暫時不表現(xiàn)出來,說你這個人看起來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但是那個是暫時的一片風平浪靜,我們講“山雨欲來風滿樓”,那暴風雨還沒出現(xiàn)。你內(nèi)心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罪業(yè)還沒得果報,很多五逆十惡的罪業(yè)。但是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那是一種暫時的安樂。因為這個第八識的種子是恒隨轉(zhuǎn),不管是業(yè)性的種子,不管是名言的種子——一種思想的種子,都是恒常相續(xù)的。</p>

我們看《阿含經(jīng)》會知道這件事情。說是這個難陀尊者,難陀尊者他過去生是在這個欲界天受這個天的果報。從欲界天來的人,就是前生欲界天的人,他就習慣受用殊勝的五欲樂,貪煩惱特別重。難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佛陀善巧把他度化出家了。出家以后當然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陀的這種法的力量不可思議,就像光明,就把他心中的這個我愛執(zhí)破壞了,我愛執(zhí)破壞以后,就觀察身心世界沒有一個我,所有煩惱都熄滅了。但是這個習氣還在,難陀尊者去托缽的時候,看到女眾,他還是歡喜看這個女眾,上下打量。</p>

上下打量這個居士就譏嫌了,你這個比丘不持戒,你看到女眾這樣子東看西看,就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陀說這個難陀尊者是一個阿羅漢,他內(nèi)心沒有煩惱,這是一個習慣動作,就是這個恒隨轉(zhuǎn),他的內(nèi)心當中還有這樣的習慣。說這個舍利佛尊者,那當然是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內(nèi)心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境界。但是他過去生曾經(jīng)五百世做毒蛇,這個嗔心的那個種子都還在,所以舍利佛的這個身影它印在動物的身體,就是有這個動物從他身體爬過來,跟他的色身的影子接觸的時候,那個動物害怕顫抖,就是舍利佛尊者他散發(fā)出一種嗔心的習氣,那這怎么回事呢,恒隨轉(zhuǎn)。</p>

所以說呢,我們講是金剛道后異熟空——「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后異熟空」,這種無量無邊的有漏種子,不管是煩惱種子,名言種子,一直要到金剛道后,那當然是成佛了,才能夠徹底消滅,你說佛還有習氣,沒有這回事情,佛陀是無量無邊的有漏種子全部都消滅了,佛陀的身口意沒有任何的過失。在成佛之前,我們曾經(jīng)造過的業(yè),我們曾經(jīng)打過什么妄想,這種功能是恒隨轉(zhuǎn)。雖然它剎那剎那的生滅,但是它的功能卻是相續(xù)不斷的,除非你去修止觀,你曾經(jīng)很努力的對治,否則這個功能在你的內(nèi)心當中是不會消失掉的,它暫時不表現(xiàn)出來是一回事,但是它是存在的。</p>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p>

這個意思就是說它的體性是決定的,我們看說明,“謂隨因地”,說這個種子它有這種善惡的因力,生善生惡的功能是決定的。說這個善種子決定招感可樂果報,惡種子決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件事情是決定的。這個種子在心中剎那生滅,又恒隨轉(zhuǎn),而這個每一個種子的功能,善性的種子,決定創(chuàng)造可樂果報,惡性的種子決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事情是不會混濫的。</p>

所以佛法有說是所謂的重報輕受,說是你…說你前幾生是很放逸,你前生也很放逸,再前生也很放逸。但是你今生很努力修行,你很努力的持戒、修善、懺悔。你一修行,這個不得了了,你過去放逸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事;你一努力修行的時候,所有的業(yè)障都現(xiàn)前了。那這個時候我們會質(zhì)疑了,為什么我們修善卻招感不可樂果報?不是這個意思。</p>

這是怎么回事呢?“性決定”,就是說,你在第八識當中曾經(jīng)累積了很多的罪業(yè)的功能,這個功能在你的心中,剎那滅、恒隨轉(zhuǎn),你今生因為布施、持戒、懺悔的力量,把這個強大的勢力給破壞了,這個毒逼出來就重報輕受,本來你這個罪業(yè)要到地獄去的,受刀山油鍋的。但是因為你努力的修行的緣故,把這種強大的勢力給對治掉,把這個病毒先提前把它逼出來,就讓你有點小小的病痛。</p>

換句話說,我們要深信,你布施持戒的因緣絕對不會招感不可樂果報,因為這個是不合道理的。因為每一個種子的體性是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你造了善的業(yè)力,是暫時沒有起現(xiàn)行,它被累積起來了,把這個罪業(yè)先逼出來了。所以說這個叫做性決定,這種善惡的功能是決定的,不能混濫的。</p>

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和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p>

說我阿賴耶識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善種子、惡種子,在我的心中“剎那滅,果俱有,恒隨轉(zhuǎn),性決定”,那它什么時候表現(xiàn)出來呢?我今生那么努力的布施持戒,每天拜八十八佛,做早晚功課,這個廣大的善業(yè),什么時候出現(xiàn)讓我受用呢?</p>

待眾緣,要等待因緣。說“此要待自眾緣和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必須等到這個善業(yè)的力量成熟了,你才能夠去受用你今生修持的果報。這待眾緣是揀別自然外道,說一切法是自然的,說這個人他今生又很健康,又很富貴,又很莊嚴,是完全沒有理由的,是自然的,生命只是個偶然。所以這樣子呢,佛弟子就是說要待眾緣,就是你這個善業(yè)要變成可樂果報,惡業(yè)要變成不可樂果報,都要等待因緣的成熟,是這個意思。</p>

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p>

這個意思是否定了外道的一因多果論。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果報體有很多的差別:有些人他健康,但是卻長的丑陋;有些人他莊嚴,他可也是多病。我們一生的身心世界,累積很多差別的果報,那么外道就說了,這些差別果報就是一個因而已,就是大梵天。這個叫一因多果,一個因地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果報,放在你的身心當中。</p>

這個《成唯識論》論師是不同意的,就是引自果,說各別各別的身心果報,是由各別各別的業(yè)因引生的。說這個人他過去生,他雖然是布施了使令他富貴,但是他過去生嗔心重,嗔心重他相貌丑陋,但是他曾經(jīng)有善心去做一些慈善事業(yè)啊,他今生有福報力,有福報力但是他丑陋。也就是他過去的因地的時候各式各樣,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也錯綜復(fù)雜,而每一個果報都是各別各別的因地去招感的,這樣子就是可以去對治這個外道的一因多果論,是這個意思。</p>

這個意思是說明,我們可以從六個方向來理解這個種子,它是“剎那滅,果俱有,恒隨轉(zhuǎn),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從這個六個角度,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種子它是一個如何的相貌,最后我們做一個總結(jié):</p>

謂此種子與本識及所生果(法),非一非異,體用因果,理應(yīng)爾故。</p>

這個種子和第八識,和它的所生的果法,這三個是「非一非異」的,什么叫非一非異呢?就是體用因果,有兩層因果:說種子和第八識這個是體用的關(guān)系,種子和第八識;說種子和現(xiàn)行這個是因果的關(guān)系。</p>

這當中《成唯識論》講一個譬喻,說這個大海,整個大海是第八識,那么為什么有大海呢?當然是里面有水,這個水是種子,這個水當然有染污的水,有清凈的水,各式各樣的水,在這個大海當中漂過來漂過去,剎那滅剎那生。這個風一吹的時候,就把這個種子變成了波浪,就把海水變成了波浪,這個波浪就是現(xiàn)行。所以我們從大海、海水、波浪,我們可以明白這個第八識的種子和現(xiàn)行的相互關(guān)系了,是這樣子的。</p>

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講到我們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種性,他講一個故事:說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蓮華色比丘尼是在所有比丘尼當中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當然是一個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證得阿羅漢果以后,這個比丘尼當然是發(fā)了慈悲心,就離開了這個阿蘭若,她所作皆辦了嘛,就來到這個人世間,建立很多的念佛會,來攝受眾生。</p>

但這個蓮華色比丘尼歡喜跟這些有錢的、富貴的這些婦女來往,特別喜歡攝受這些富貴的女眾出家。這有錢的女眾就說,師父啊,我們不能出家。蓮華色說為什么不能出家呢?這些女眾說,我們福報很大,煩惱又重,出家以后一定會破戒的。蓮花色比丘尼說,破戒就破戒啊,沒關(guān)系啊,她說師父啊,破戒到地獄去啊,這怎么說沒關(guān)系呢?蓮華色比丘尼就說,我過去的因緣說給你們聽聽看。</p>

說我過去生是一個戲女,演這個唱戲的女眾,因為這個劇情的需要,我演一個出家眾,就穿一件袈裟的因緣,當然在演的過程當中,她也去揣摩做一個出家人的心態(tài)。哦,這么一次就跟三寶結(jié)下了因緣。這個世間上跟三寶有緣,這件事情就好辦了,她生生世世就遇到三寶的住世,繼續(xù)的栽培善根,就做在家的優(yōu)婆塞,或者是優(yōu)婆夷,這個善根慢慢的增長。一直到迦葉佛時代,就正式在迦葉佛的座下,剃度做一個比丘尼,做一個比丘尼,煩惱太重破戒了,破戒后她到三惡道去了。</p>

但是這個有善根的人畢竟不一樣,有善根的人,她這個痛苦的果報接觸的時候,它刺激她的善根,她容易起慚愧心,就容易從三惡道解脫出來。就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得到人的果報,就到釋迦牟尼佛地方出家,這一個時候善根成熟,就證得阿羅漢果。說是這個…我們內(nèi)心當中的種子,“剎那滅,果俱有,恒隨轉(zhuǎn),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就是這個善根進去以后,它不會消失的,它不會因為罪業(yè)而消失。</p>

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又講出一個公案:他說有一個婆羅門,外道婆羅門,這婆羅門當然是邪知邪見。他有一天喝醉了酒,就跑到這個僧團寺廟外面大喊大叫,說“我要出家,我要出家?!贬屽饶材岱鹂吹揭院笃鸫髿g喜,叫目犍連尊者趕快把他抓進來剃度,剃度以后,他剃完度以后,他當然就累了就睡覺。睡醒以后,哎呀,我怎么跑到這個出家的寺廟,我是一個外道,怎么來到這個地方,他就還俗去了。</p>

還俗去了這個弟子就說了,說佛陀,他是一個外道,邪知邪見,他喝醉了酒才想出家,你老人家怎么把他剃度了呢?釋迦牟尼佛說,我觀察這個外道,無量劫來都沒有跟三寶結(jié)緣,這是不可思議,跟三寶都沒有結(jié)緣。他今生因為喝醉酒的因緣,生起一念善心想出家,機不可失。所以佛陀的大悲心,趕快幫他種一個善根。因為我們一個人他曾經(jīng)很認真的在三寶面前正式的宣布,我弟子某某從今以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三寶的加被之下,我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化。他發(fā)了菩提心,他內(nèi)心當中,就有這樣的善種子,這個種子在他的內(nèi)心當中,“剎那滅,果俱有,恒隨轉(zhuǎn),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p>

當然我們今天看出家眾,在律上很嚴格的標準。但是以無量劫的因緣來觀,就算一個出家眾破戒,我們做居士的還沒有資格批評他。因為他曾經(jīng)…他如果說他出家的當時,很真誠的發(fā)了菩提心,他栽培這個善根也不可思議,這種體性不會因為后來的罪業(yè)而破壞,因為善業(yè)引生可樂果報,罪業(yè)引生不可樂果報。當然,他到三惡道是在所難免,但是他的善根,這種引自果——各別各別引生自類果報,這種功能是不會消失的。</p>

所以說,我們內(nèi)心當中,在智者大師說,他把這個有情眾生分成四類:</p>

第一種、根利遮輕:這個人是最好的。說舍利佛,目犍連尊者,他們無量劫來煩惱和罪業(yè)就特別淡薄,善根也特別強。所以他雖然沒有遇到佛陀,他們那個煩惱淡薄,一下子就得到禪定了。煩惱和罪障輕,內(nèi)心都有禪定的功能,遇到佛陀以后,七天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那個遮障淡薄,善根的力量又強,佛陀的指點,一下證得阿羅漢果。</p>

第二種、根利遮重:說這個人善根特別強,但是煩惱、罪業(yè)也特別重。舉一個例子,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那個鴦掘摩羅,鴦掘摩羅他這個嗔心重,被他師父的誤導,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師父要他殺一千個人,殺到最后這個城里面都躲起來了,沒有人可以殺了,他要回去殺他的母親。后來佛陀出現(xiàn)后度化他,為他講這個因緣法,使令他煩惱淡薄,煩惱消滅,出了家以后,他在現(xiàn)生證得阿羅漢果,現(xiàn)生,出家以后證得了阿羅漢果。</p>

你看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這個遮障很重了。但是佛陀引導他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種智慧的光明,它能夠沖破遮障,遮障不能遮止它。當然這個煩惱重的人,罪業(yè)重的人,在修行可能會有很多的逆境,因為你要轉(zhuǎn)變這個業(yè)力有逆境。但是畢竟這個智慧是不能障礙的,光明的智慧是不能被遮障障礙的——根利遮重。</p>

所以這個人他宿世栽培的善根強,但是煩惱也重,這種人多數(shù)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可能難免到三惡道去。但是他只要遇到三寶住世,他善根發(fā)動的時候,他也很快就成就圣道,是這種情況。這種根利遮輕的人,他多數(shù)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間,等待佛陀的出世,等待佛陀的啟發(fā),那最好了。</p>

第三種、根鈍遮輕:說這個人他在世間上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本身出生就沒什么煩惱,他也不太造什么罪業(yè),是一個謙謙君子。但是他遇到三寶,他不相信佛法。這種人得度就困難,他也不容易到三惡道去;但是他要成就圣道就困難,因為他不相信佛法,就不能修學圣道。</p>

第四種是最差的、根鈍遮重:善根也薄弱,你跟他講三寶的境界,他也不相信,煩惱又重。這種人的生命,多數(shù)都在三惡道了,偶爾到人間,時間不會太久,一下子又墮落。</p>

所以我們這個種子有這些差別,善根的差別和遮障的差別,四種差別,再看種子的生因:</p>

(二)種子生因</p>

為什么會有這些種子呢?我們解釋。這當中有兩種的情況:第一個是本有,第二個是新熏,先看本有:</p>

一、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名“本性住種”。</p>

說我們無始劫來,這個第八識的異熟識當中,“法爾”,就是本來如此,它不需要任何的因緣,它就具足有生起十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種色心諸法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不必有因緣的熏習,本來具足的,叫“本性住種”,是這種情況。第二種叫新熏:</p>

二、新熏。謂無始來,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熏習而有,名“習所成種”。</p>

這個種子,有一種情況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動現(xiàn)行,然后去熏習阿賴耶識,然后才變成了這樣的一種功能,這樣的種子叫習所成種。</p>

我們在《成唯識論》的這個傳承當中,基本上《瑜伽師地論》是偏重在本性住種,《瑜伽師地論》說一切眾生有五種種性:第一個是無性種性,或者叫一闡提種性。說這種人他沒有出世的善根,他不可能成就圣道,一輩子都不可能成就圣道,永遠不可能成就圣道,你跟他講出世法他不會相信,只能夠修習人天的善法,無性種性;第二個是聲聞種性,這個人他一定能夠成就阿羅漢果;第三個是緣覺種性;第四種是菩薩種性,你跟他講菩薩法他能夠信解;第五個是不定種性,他有可能會入聲聞的種性,也可能會入菩薩種性,就是他這個三乘的因地是不決定的。</p>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只有菩薩種性跟不定種性能夠成佛,其他的是不能成佛的。所以《瑜伽師地論》對于一切有情的判定,認為是五種種性,而這五種種性是很難改變的,所以似乎是比較偏重在這個“本性住種”。而這個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他強調(diào)“習所成種”,認為一切的善根是后天栽培的,是熏習而有的,多分是有這兩個傳承。</p>

在本論當中,這個十大論師,他有三種的說法,看這個講義:</p>

一、凈月(論)師等——唯立本有。</p>

二、難陀(論)師等——唯立新熏。</p>

三、護法正義——本新合論。</p>

凈月論師就說,是“唯立本有”,說我們內(nèi)心的種子,只有“本性住種”,沒有“習所成種”,當然他這個主要是根據(jù)《瑜伽師地論》。不過這樣的說法有一個過失,就是他忽略了一個人后天的努力,而事實上也忽略了阿賴耶識它有受熏的事實。阿賴耶識受熏嘛,我們今生的努力造作,說我這個人善根薄弱,但是沒關(guān)系啊。說“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沒關(guān)系,我今生再不讀就更遲。我靠著今生的努力,人家花一倍的時間,我花十倍的時間,欸,這個事情會改變,就是“唯立本性住種”,就忽略了后天的努力,這個是不圓滿的。</p>

難陀論師說是唯立新熏,說一切的種子都是后天的熏習而有的,這個主要當然是有《攝論》的依止,不過這個地方的說法也有過失?!冻晌ㄗR論》的論師就提出了說明說,說如果種子只有現(xiàn)熏,這當中有一個重大的過失。</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曲

全球畸變:我靠水果刀殺穿世界

寒山寺外風來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

妙妙醬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婆媳雙飛楊鈺瑩閱讀

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