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第十面是說明第二能變的相貌。好,我們看頌文。</p>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zhuǎn)緣彼,思量為性相。</p>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p>
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p>
這一段的偈頌是說明第二能變的一個相貌。這個第二能變的相貌,它的一個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說,“依彼轉(zhuǎn)緣彼,思量為性相”。這個第二能變,它的明了性的功能就是一種思量,思量為性相。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第七意識的明了性跟它所緣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它能夠?qū)λ壍木辰缟饘R?、深入的一種思惟度量的功能,很專一地、很深入地去思惟度量它所攀緣的境界。它這樣的一種思量功能,是依止什么而生,然后是在什么境界活動呢?“依彼轉(zhuǎn)緣彼”。它是依止第八識的種子而生起,它還是在第八識的現(xiàn)行,這個明了性當(dāng)中去攀緣。依止第八識而生,去了別第八識的見分。</p>
那么這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第七意識的思量,它在有漏位的時候,它的體性是有覆無記。這個“有覆”的意思就是說,“覆”就是它會覆蓋真如之理,換句話說呢,第七意識的思量會在一切法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真理當(dāng)中,捏造一個我相出來,那么第七意識在它的心識明了性當(dāng)中,現(xiàn)出了一個我相,這當(dāng)中有兩個影響的力量:</p>
第一個,它會影響第八識。因為它去攀緣第八識的時候,認(rèn)為第八識的這樣的剎那生滅的一個心識的流動,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那么這樣子,就使令第八識當(dāng)中無量無邊的有漏業(yè)的種子,有得果報的力量。就是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業(yè)種子,憑什么能得果報呢?就憑著現(xiàn)前一念的無明,有這一念無明的我相滋潤,第八識的有漏業(yè)種子就有得果報的力量。</p>
第八的阿賴耶識“恒轉(zhuǎn)如暴流”,這個水流憑什么繼續(xù)流下去呢?就憑著這個水流當(dāng)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相,就使令這個有漏的水流就從人天流到三惡道,從三惡道流到人天,盡未來際地流下去了。這個就是它對第八識的影響,內(nèi)擾第八而有賴耶。</p>
其次它第二個影響力,它影響前六識,當(dāng)然主要影響第六意識,因為它是第六意識的根。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我相隨”,它使令第六意識在造業(yè)的時候,就認(rèn)為有一個我,在這五蘊當(dāng)中有一個我。依止我去造善、造惡,也就繼續(xù)地創(chuàng)造有漏的業(yè)力——外擾前六而成有漏。</p>
換句話說,這個第七意識的這樣的一個染污的思量,它使令第八識的有漏業(yè)種子能夠繼續(xù)得果報;它也使令前六轉(zhuǎn)識在造業(yè)的時候,繼續(xù)造作有漏的業(yè)力。就使令我們生死的流轉(zhuǎn),就不斷地相續(xù)了。因此我們在修學(xué)佛法的過程當(dāng)中,如果要轉(zhuǎn)凡成圣,就要想盡一切的辦法,使令這樣的一種染污的思量停止下來,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p>
關(guān)于這一點,轉(zhuǎn)凡成圣的方法,使令這樣的一種染污末那的功能停止。我們看附表第十。</p>
附表十——伏斷門</p>
這個伏斷門,我們根據(jù)蕅益大師的《觀心法要》,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行法,先說明修行方法;第二個,說明它的修行的位次,它的一個次第;第三,一個結(jié)勸。先看第一段的行法,就是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使令第七的染污末那停止活動?先看第一段。</p>
(一)行法</p>
所謂對治道生,斷煩惱者。非如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抵?jǐn)持^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這一段是一個總標(biāo)。說我們這個對治道,這個道就是一個法門。就是我們從東邊到西邊去,要有道路才能夠通達;說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盤的彼岸,也是要有道路,這個道路就是法門,對治的法門。那么這個對治的法門是對治誰呢?當(dāng)然對治第七意識的末那。這樣的對治法門生起來斷除這一切的煩惱。</p>
非入世間軍陣相殺,對壘抵?jǐn)持^也。</p>
不是說像世間上這個軍陣相殺。你看歷史上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在東邊,劉邦在西邊。西楚霸王的軍隊,拿了一個棋子寫了一個項——項羽的項,西邊的劉邦寫了一個劉字,兩個站在東西兩邊。軍鼓一打的時候,雙方就開始廝殺,看誰的勢力大。</p>
當(dāng)然我們剛開始對治煩惱,智慧栽培的不夠,心中就是在這有相的境界分別活動的時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以佛號強迫煩惱停下來,以更大的勢力來把煩惱給壓住,剛開始自然就是要以止的力量來調(diào)伏煩惱。但是我們還是會在佛法上會不斷地進步,這個時候我們發(fā)覺用止的力量總覺得不徹底,有時候止的力量強,煩惱不動;有時候止的力量薄弱,煩惱又再春風(fēng)吹又生。那這怎么辦呢?</p>
直是以二空智,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這是一個關(guān)鍵。所以這個修行不是硬干,應(yīng)該怎么辦呢?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深觀,去深入觀察。這個深怎么說呢?我們剛開始看敵人都是看到表面,這個敵人從東邊跑到西邊,從西邊跑到東邊,這個就不是深。我們要知道敵人從哪里出來?怎么會有敵人呢?賊窟在哪里呢?這個就是深。我們面對煩惱的活動,貪著心、瞋恚心、各式各樣的相貌,染著、憎恚。我們在這樣的染著、瞋恚、高舉的這個相貌當(dāng)中,再進一步地觀察,這個染著、瞋恚、高舉的相貌當(dāng)中,它的背后的體性是什么?就是深觀,從相狀當(dāng)中觀到它的體性。它的體性“本無自性”,這是一個斷煩惱的主要方法。這是一個總標(biāo)。</p>
我們看怎么樣觀它無自性呢?看蕅益大師的解釋。這個要跟二十一頁配合,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正式說明了,深觀煩惱本無自性的一個方法。這一段非常重要,這一段關(guān)鍵到我們一個人轉(zhuǎn)凡成圣的一個方法,這一段也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忍辱、也精進、也禪定,但是不能夠解脫生死,他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他不能深觀煩惱本無自性。</p>
正妄生時。說我們觀察這個煩惱的體性,就是煩惱活動了,或者是貪煩惱、或者嗔煩惱。那么煩惱活動的時候,這當(dāng)中有兩段的觀法:</p>
第一個觀法:體空觀</p>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p>
第一段就是“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如是因緣,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边@一段是蕅益大師引用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它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饼垬淦兴_的《中觀論》,這個諸法是遍一切的色法、心法,當(dāng)然也遍一切的有為、無為。蕅益大師主要是在觀現(xiàn)前一念心識,觀這一念心。說我們這一念的妄想在活動的時候,它到底是有生,還是無生?這個有生和無生,在《中觀論》有一個名詞叫有自性和無自性。我們先假設(shè)這個煩惱是有自性,這個煩惱有自性,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有因緣生,第二個是無因緣生。</p>
第一、有因緣生——自生、他生、共生:如果有因緣生,它有三種情況,它是自生、還是他生、還是共生呢?就是有因緣生有三種情況,離開三種情況,沒有情況。</p>
(一)自生:假設(shè)它是自生,說這個貪嗔癡的煩惱不必假借外境,自己能夠生起,自體能夠生自體。這種觀念,事實上我們從現(xiàn)量的分別可以看得出來,當(dāng)我們內(nèi)心去分別所愛的境界的時候、愛的人,我們心中是起歡喜心的;我們這一念心去分別所不歡喜的人,我們的內(nèi)心是起嗔恨心。這可見得我們這一念心的活動的狀態(tài),是受境界影響的,這個我們平常很容易感覺得到的,心隨境轉(zhuǎn)。所以說這一念心單獨地能夠決定自己的體性,自己能夠生起自己,這個觀念是不能成立。因為我們這一念心很明顯的深深地受境界的影響,它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性質(zhì),不可以,所以不能說它是自生。</p>
(二)他生:不是自生,是他生的嗎?他體所生。說這個外境把我們這一念心給創(chuàng)造出來,說這個色法把心法創(chuàng)造出來,是這樣子嗎?比如說,我們內(nèi)心去面對這些食物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我們所歡喜的食物。當(dāng)然有時候在某一種因緣之下,我們這一念心遇到所歡喜的食物會起貪;但是有時候我們吃得很飽了,或者這個東西事實上剛剛已經(jīng)吃得很多了,我們這一念心跟所愛的食物一接觸的時候,這個貪煩惱不活動,甚至于有一種厭惡的心生起。所以說他體的境界能夠生心,也不能成立。為什么同樣一個境界,他生起的心會不同?可見得境界是生起這一念心是不能成立,所以他體也不能生這一念心。</p>
(三)共生:自體也不能生,他體也不能生,共生當(dāng)然是更不能生。所以說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它不是自己生起,也不是他體生起,也不是共同生起,那么有因生就不能成立了。</p>
你說無因生,無因生當(dāng)然更不能成立了。我們稍微懂一點因果的人,都知道一切法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一切法不會自然就有的,這不是自然外道。煩惱自然會生起,這個一般人是不能接受,所以無因緣生當(dāng)然是要破除的。那么它不是有因緣生,也不是無因緣生,那結(jié)論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就是無生。</p>
就是說這些煩惱的活動,我們不要去看它的相貌,深觀它的體性原來是無生,它只是一種虛妄的活動而已,并不是我們剛開始認(rèn)為的它是如此得真實,如此得堅固,不是。</p>
道安大師,東晉彌天釋道安,道安大師他一生弘揚般若經(jīng),創(chuàng)立了一個“本無宗”,一切法本來就沒有。這個本無宗它立了一個宗旨,說“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我解釋一下。一切的諸法,這一切諸法包括了生死的雜染法,也包括涅槃的這些清凈法,那么這些法本性來觀察是空寂的。我們一般人的思想是認(rèn)為說,哦,這個法生起,這個人出生了、這個人老了、病了、死了,這個是從現(xiàn)象界的觀察。但是當(dāng)我們深觀它的體性的時候,其實它從來就沒有生起,就本性是空寂。不是說它生起以后死亡,不是,它一開始就無生。</p>
因為你說它生起,它有自性生起,那么它怎么生起呢?它自生,是他生,是共生呢?我們找不出它一個生起的一個因緣,所以結(jié)論它是無生。所以“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正是說這句話,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有生是虛妄的,是一種表相的有生。</p>
這個無生的道理,在佛法是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的中觀,通于唯識,通于天臺,這個無生道理是通前通后的。你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他講現(xiàn)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空,當(dāng)然通于中觀的“一切諸法,本性空寂”的即空;這個即假呢,一念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智者大師說什么叫做心具十法界呢?他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從無生理,所以性具十法界。我們這一念心因為無生,所以這一念心它性具十法界,它有任何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地獄的法界,有任何的可能性成就佛法界。</p>
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并不是說一切都是現(xiàn)成,一個倉庫打開來,什么都具足,不是的。他是從“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因為一切法無生,所以性具十法界。所以這個無生的道理,是我們從理論來觀察,我們煩惱活動生即無生,它是一種虛妄相的,不真實的,從根本上來觀察不真實。</p>
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這句話,不過這句話的重點在因緣所生法。比如說我今天看到這個花瓶,我們的心情不認(rèn)為它是因緣所生法,不認(rèn)為它是待眾緣而生的。我們認(rèn)為說花瓶的性質(zhì)它自己能夠決定,它能夠承載花。它為什么能承載花呢?因為它自己有這樣的性質(zhì),這個性質(zhì)是這個花瓶自己生起來的,這個是顛倒的。它能夠承載花是要因緣所生,如果這個花瓶丟到火里面去,溫度升高了,它的相貌破壞了,它就不能承載花了。所以花瓶是自己不能決定它的性質(zhì),要待眾緣。</p>
我們這一念心也是一樣,要等待眾多的因緣,才能夠生起各式各樣的活動。所以既然是因緣生,龍樹菩薩說“我說即是空”,是這樣的情況安立做空的。這個就是觀察這一念心只是因緣的和合,虛妄有生。這是一個觀法,這樣的觀法是比較微細。</p>
其次有另外一個觀法。</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