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一個問,最初的能變相,它的相貌怎么樣呢?我們看頌文。</p>
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p>
這個地方把在有漏的凡夫位的第八識,乃至于到無漏的圣人的第八識,它的一個相貌——染污的相貌、清凈的相貌,把它表達出來。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此以十二門,釋初能變識之相也。</p>
他是根據《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解釋這一段把它分成十二門,不過《成唯識論》講得是廣泛,蕅祖講的略。這個十二門,我們先解釋前面的三門,這三門是有關系。“初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叫自相門,這個異熟是果相門,一切種是因相門。所以合起來就“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這個就是三門:自相門、果相門、因相門。自相門是一個總說,這個總說開出來有兩類:一個是果相,一個是因相。不管果相、因相,都是從阿賴耶的自相里面開展出來的,所以自相是總,果相、因相是約別義來安立的。好,我們看蕅祖的注解。</p>
一、名阿賴耶識者——此云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義故,即約當體自相言也。</p>
這個阿賴耶識,“阿賴耶”是一個印度話,翻成中文叫藏,阿賴耶的意思是藏,就是藏識。為什么叫藏呢?因為它有三種功能:第一個能藏,第二個所藏,第三個執(zhí)藏或者講我愛執(zhí)藏。所以它是當體自相,約著當體的自相來安立阿賴耶的。</p>
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附表,《觀心法要》的附表。附表第三,說明第八識的三相差別。三相差別的第一個是說明自相,就是“初阿賴耶識”,阿賴耶。這當中自相有一個總說,再別示。先看總說,解釋這個自相義。</p>
附表三、第八識之三相差別</p>
一、自相——所謂“自相”者,自之體相也,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之體相?!鞍①囈辫笳Z,此云“藏”,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義。</p>
我們加以解釋。什么叫自相呢?這個自相就是第八識的自之體相,這個“自”就是簡別不是他。我們再往下看,“此識以所謂阿賴耶識為自之體相?!本褪钦f第八識很多的相貌,但是最能夠代表它的相貌的是阿賴耶,就是藏。這當中《成唯識論》講出一個道理,說這第八識有很多相貌,那是為什么以阿賴耶當作它的自相呢?因為阿賴耶有兩個重大的功能:第一個依止,第二個執(zhí)受。</p>
這個依止是約種子。說阿賴耶這個藏,這個倉庫,它能夠使令有情的生命,無量無邊的業(yè)力當依止處,這是一個義。說你這個人業(yè)障很重啊,這個是約什么安立的呢?就是你阿賴耶識倉庫含藏很多的業(yè)力種子。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庫藏,倉庫的功能,你怎么說你業(yè)障很重呢,這句話不能成立。所以這個庫藏的功能有依止義,是無量無邊的業(yè)種子所依止處,這第一個。</p>
其次,它有執(zhí)受。它能夠就著我們這一期的果報加以執(zhí)受,說你這個人長得很莊嚴,這個果報是誰來執(zhí)受呢?阿賴耶識來執(zhí)受。所以阿賴耶識是最能夠表達有情眾生的自相。第八識有很多功能,但是它最能夠表達它自己,它最能代表它自己的就是阿賴耶,因為它有依止義、有執(zhí)受義,所以阿賴耶識為自相。這個是解釋自相的意義。</p>
以下再把它開展出這個藏的功能?!鞍①囈R”梵語,此云“藏”,它有攝持的功能,這個攝持的功能分成三部分:第一個“能藏”、第二個“所藏”、第三個“執(zhí)藏”。那么我們先看能藏。</p>
能藏者——此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之種子于自體中,猶如庫藏能含藏寶貝。即種子為所藏,此識為能藏,此識種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能藏,此約“持種”義立名。</p>
能藏是怎么安立的呢?因為第八識它能夠含藏前七識,諸法的這些善惡的種子于自體當中,就像倉庫能夠含藏各式各樣的寶貝,使令它不遺失掉。這意思就是說,無量無邊的善惡種子是所藏,這第八識的現行是能藏,這個時候種現相望。這個種子跟第八識的現行相對望,稱現行的阿賴耶識是能藏,這個約持種義而安立能藏。</p>
這個能和所,能就是主動,所是被動。我給你錢,這個行為是誰決定的,是我。我要不給你,你就沒錢了。所以我是能給,你是所給。這個能所就是,能是主動,所是被動。從這個功能,阿賴耶識是跟種子一對望的時候,它是能藏,種子是被它所藏。所以它對望種子,是一個能的功能,是個能藏,這第一個。</p>
其次所藏,當它面對前七轉識現行的時候,它又變成被動,它是所了,我們看。</p>
所藏者——此識能受前七識之熏習,為前七識之所熏及所依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即前七識現行,以能熏義稱能藏,此識之現行,以受熏義稱所藏,此時現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所藏,此約“受熏”義立名。</p>
那么當第八識跟前七識來對望的時候,它能夠受前七識的熏習。前七識的這些活動,或者是善業(yè)的活動、惡業(yè)的活動,或者是名言的活動,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名言的活動,就能夠熏習阿賴耶識。這個時候第八識是為前七識所熏,而且是所依止,就像庫藏是寶等所依。這意思就是說,前七識的現行它有能熏義,它能夠決定種子的善惡。前七識造善,這個種子就是善;前七識造惡,阿賴耶識的惡種子功能就增長。所以前七意識是有決定性,它是主動。第八識的現行是受熏,它沒意見,我只是接受你的信息。我把你的這些善惡的業(yè)種,有漏無漏的名言種子保存下來,所以我是接受信息的人?!艾F現相望”,第七意識的現行跟第八識的現行,這個兩個對望,現行阿賴耶識又變成被動了,它是所藏。這個時候是約受熏義而安立所藏,因為它受熏。再看執(zhí)藏。</p>
執(zhí)藏者——謂第七識無始以來,恒執(zhí)此識為自內我故。即第七現行為能執(zhí)藏,此識現行為所執(zhí)藏。</p>
前面的能藏、所藏都跟第八識有關;這個執(zhí)藏,這第八識是被冤枉。怎么說呢?這個執(zhí)藏的整個角色的扮演,第八識完全沒有意見,這是發(fā)生在第七意識。我們看,說這個執(zhí)藏的功能怎么出現呢?就無始以來,第七意識產生顛倒了。它去觀察第八識的時候,那個明了心識的活動剎那剎那生滅,它恒常執(zhí)著這個第八識為自內我。哦,原來第八識的明了性是不生不滅的,是恒常住、不變異的。說我們得到一個人的果報,阿賴耶識也不生不滅,它就是一個明了性,恒常地去觀照這一切的根身器界;你變成一個惡鬼的果報,第八識也不生不滅。所以它就以這個第八識為常一的我。這個時候,第七意識的現行是能執(zhí)藏,它是能執(zhí)著,第八識是它所執(zhí)著。</p>
不過這個地方,在《楞嚴經》蕅益大師講出了很多話來為第八識辨解,說這件事情跟第八識沒關系。第八識之所以變成我愛執(zhí)藏,是第七意識有問題,不是說我用禪定把第八識給消滅。因為這個業(yè)力異熟的功能沒有錯,我今天把果報變現出來,沒錯嘛。是你要執(zhí)著為我嘛,你要把那個我執(zhí)去掉,不能夠說是第八識有過失。第八識是剎那生剎那滅,由前七識熏習的。所以這個地方,第八識之所以扮演我愛執(zhí)藏,這個跟第七識有關,它完全沒有意見。</p>
“有此三義,故名此識為阿賴耶識?!币驗橛星懊娴哪懿兀?,我愛執(zhí)藏,所以安立第八識叫做藏,藏識。它是一個倉庫,能夠收集無量無邊的種子,也能夠變現一期的果報,所以叫做藏,它有依止和執(zhí)受義?!叭涣x雖具三,而正取第三執(zhí)藏義,名此識曰藏,即阿賴耶識,以我愛執(zhí)藏過失重故?!彪m然這個自相有三種義,但是主要的是以這個執(zhí)藏為它的代表。</p>
我們一般講阿賴耶識的自相是什么,就是我愛執(zhí)藏,叫阿賴耶。為什么?因為我愛執(zhí)藏過失特別重。就是我們有情眾生在生命流轉,主要的因素不是阿賴耶識的持種義,也不是受熏義,主要是我愛執(zhí)藏才會流轉。不過當然,這個我愛執(zhí)藏是第七意識引生的,所以我們修行是破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zhí),第八識才能轉變,你不是破第八識。</p>
這以上,就是解釋第八識的自相門。我們再看第二段,二、果相門。</p>
二、名異熟識者——由過去善惡業(yè)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主。以此異熟識體,望前善惡業(yè)習,業(yè)習是因,此識是果也。</p>
這個是說明果相門。由于過去善惡的業(yè)習成熟之力,就是第八識能夠把過去所累積的這些善惡業(yè)力的種子,加以成熟。成熟以后,它就能夠招感這一期生命的無記果報,或者是到天上去變現了天的依正二報,莊嚴快樂;或者變現出地獄的刀山油鍋,卑賤苦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因為第八識有成熟的力量,有成熟業(yè)習的力量?!耙源水愂熳R體,望前善惡的業(yè)習,業(yè)習是因,此識是果?!闭f業(yè)習是因。阿賴耶識為什么會變現這個果報呢?這不是上帝的意思,是我們自己過去的善惡業(yè)習,因。阿賴耶識是個果,它變現了什么什么,這個是由因所招感的。</p>
我們再看《觀心法要》,看它的果相。</p>
三、果相——此識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惡業(yè)的異熟果故,為有情眾生異熟總報的果體,此約“異熟”之功能,為此識之果相。</p>
就是第八識能夠引生三界四生五趣的異熟果,它是有情眾生異熟的總報果體。不過這個當中,我們講過,第八識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的感受,也沒有名言。所以第八識變現果報的時候,它還是一個依他起性,沒有名言、也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快樂痛苦一直要到第三能變才會出現,這個名言是第二能變就出現。在初能變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只是變現出一個天的果報,一個地獄的果報。但在這個初能變的過程當中,這個時候沒有名言的,也沒有苦惱、快樂的感受。到了第二的思量,就有名言;到第六意識,那就很多快樂,很多痛苦,當然也會繼續(xù)造業(yè)。所以異熟總報果體是無記。此約異熟的功能為此識的果相,這個是講果相門。</p>
再看第三,一切種。</p>
三、名一切種識者——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F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fā)起。諸法現行是果,此識是因也。</p>
前面的阿賴耶識是扮演一個果報的相貌,這個時候它又扮演一個因。怎么說呢?因為此識一類無記。因為它的無記,所以它能夠受前七轉識染凈現行法的熏習,而且把熏習所成就的種子執(zhí)持不失,“持前七識諸法的種子”?,F前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都是由此識所藏的種子所發(fā)動。</p>
說這個人為什么會發(fā)動這樣的行為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呢?因為阿賴耶識有這樣的種子。所以講諸法的現行是個果。他會表現這樣的行為,會表現這樣的思想,因為他過去有這樣的栽培。這個人為什么有持戒的善根呢?他過去有持戒過,有這個持戒的種子在阿賴耶識當中。這個人為什么對教理有善根呢?這些善根不是上帝給他的,他自己栽培的。所以諸法的現行是果,此識又是表示一個因。</p>
好,我們最后再把《成唯識論》因相,再念一下。</p>
二、因相——此識能執(zhí)持一切有漏無漏色心等諸法之種子,又能與有漏無漏色心諸法種子令生現行,以能生起現行之種子對望諸法為因,此約“持種”之功能,為此識之因相。</p>
這個約持種,這個解釋大家都清楚了,就不再解釋了。這個一切種識,里面有一些內容還要講,種子的一些差別跟一些種子的變化,在《成唯識論》講很多。我們下一堂課再把“一切種”,這個地方簡單再解釋一下。就是今天我們講阿賴耶識的三相:自相、果相、因相。當然今天第八識之所以能夠成就生命的相續(xù),我們的生命能夠相續(xù),主要就是第八識有三相,有阿賴耶識的自相,有異熟的果相跟一切種的因相,才能夠在一切法無我當中形成一個生命的相續(xù),主要是這個三相門,后面的內容是扣著前面的三相門在解釋。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漏盡阿羅漢怎么樣?漏盡阿羅漢是指佛?阿羅漢,你既然講漏盡阿羅漢,這個漏盡是解釋阿羅漢的功德,他是阿羅漢,怎么他是佛呢?對不對?阿羅漢就是小乘的四果,漏盡是解釋他的功德,他把三界的漏——三界的煩惱都停下來了。他跟佛不一樣,阿羅漢很多東西還不知道。阿羅漢把這些染污的無知都息滅了,這些煩惱的邪知邪見,我見的煩惱息滅。但是不染污的無知,很多因果的差別他還不清楚的。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義,阿羅漢還不完全清楚。但是這些不染污無知,這種無知不能招感三界的果報,跟佛有差別。</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