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瞋心的生起,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為的因素,一個是非人為的因素。當(dāng)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因為這個非人為的因素,譬如說地震、火災(zāi)、水災(zāi)等等生起瞋恚,但這個時間不多,我們大部份的瞋恚,都是因人而引起的,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生起的。大部份,都是跟明有了性的補特伽羅而生起瞋恚的,很少跟無情的境界生起瞋恚,很少。那這怎么辦呢?就是修慈悲觀,沒有其它的方法。</p>

這個慈悲觀的修行,有兩個次第:</p>

第一個,你先修平等捨。平等捨就是說,你觀想這個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有冤家的因緣,有親屬的因緣,但這樣的因緣都是不決定的,冤親的因緣是個個不決定,說你現(xiàn)在跟他是親屬,你看到他很歡喜,他看到你也很歡喜,其實這件事情是不決定的,可能你們前生是冤家也不一定。你今生是善因緣,來生也可能會變成冤家也不一定,這個冤家跟親屬的因緣都是不決定的。</p>

不決定就是說,先把我們對于眾生的定位先剷平,不要認(rèn)為說你一定是跟誰是好因緣,跟誰是壞因緣。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當(dāng)中這個不平等,高高低低的山先把它剷平,就是修慈悲心,為什么你要剷平?你不先修平等捨,你直接修慈悲觀,你可能就是沒辦法平等,你對某一個人能夠生起慈悲心,但是對其他人可能有困難。所以在修慈悲觀第一個前方便,修平等捨心,觀冤親的因緣是不決定的。</p>

修平等捨以后,接著就正式修慈悲心,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這個時候你應(yīng)該觀想我們在三界流轉(zhuǎn)當(dāng)中,是有無量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母親,有母親才能夠受身。這樣子講,我們無量劫的流轉(zhuǎn),每一個有情都曾經(jīng)做過我的母親,不管是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雖然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我的母親,但是他們曾經(jīng)做過我的母親的事實是不能改變的。知母以后念恩,我們憶念這個母親的恩惠。這個母親從十月的懷胎的呵護,到出生以后的養(yǎng)育等等。</p>

念恩以后我們應(yīng)該要報恩,我應(yīng)該去報答母親的恩惠,就是說,雖然他現(xiàn)在不是我的母親,但是他做我母親的時候,對我的恩惠,這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一定要報答他們。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生起慈心跟悲心,我們愿意把我們每一個功課做完的時候,我們愿意生起善意、善念,觀察無量無邊的有情都是曾經(jīng)做過我的母親,我愿意因為我這一堂功課的功德回向給他們,他們有痛苦,把這個痛苦拔除,他們沒有安樂,我賜給他們種種的安樂。這樣子,慢慢、慢慢地,我們就能夠自己跟一切有情當(dāng)中,建立一個良好關(guān)系。</p>

就是這個瞋心的生起,往往是一個對立,就是我認(rèn)為你跟我沒有關(guān)系,你跟我沒有關(guān)系,你在痛苦當(dāng)中跟我沒關(guān)系,你是不是有安樂,也跟我沒有關(guān)系。那我們很難對眾生生起善意,現(xiàn)在就是不對,我們的思想不能狹隘,我們不能只看到今生,我們應(yīng)該從今生的狹隘的時空解脫出來,看到過去的無量的時空的生命。經(jīng)過無量生命的檢視以后,我們確定,原來一切有情都曾經(jīng)做過我的母親。這樣子就建立我們跟眾生的一個密切的感情,我們就很容易對眾生生起善意,試著我們有一份的心情要去報答他們。</p>

這種心情生起了以后,就算人跟人之間有什么問題,我們也愿意、容易包容,因為人跟人之間有關(guān)系的時候,有密切的時候,他這個沒有對立的時候,他就容易化解瞋恨。所以他這個無瞋、慈悲觀是這樣子生起的,就修這個慈悲觀。我們就是透過這個止觀的力量,慢慢地來調(diào)伏心中的貪欲跟瞋恚,調(diào)伏現(xiàn)行煩惱。</p>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這個無貪無瞋的善根的生起,是約著這個對治道安立的,不是說緣缺不生而安立的。說你現(xiàn)在在這個地方,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你也沒有起貪欲,也沒有起瞋恚,哦,這樣子叫無貪無瞋,不是的,這個叫無記。就是說,這個無貪無瞋就是說,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強大的正念的力量,一種念力的光明在心中保存在里面,隨時準(zhǔn)備對治煩惱,他這個力量是一種正念的力量。不是說這個惡因緣不現(xiàn)前的時候,那種有覆無記的狀態(tài)叫無貪無瞋,不是的。那是一種正念力的栽培生起的。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無貪無瞋無癡是這樣子生起的。</p>

我們就是從前面的一份的信心跟慚愧,這個宗教情操以后慢慢地深入經(jīng)藏,遵修止觀,使令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正念力,來調(diào)伏心中的煩惱的波動。這個時候我們也覺得內(nèi)心當(dāng)中也比較做得了主,不是說像過去心隨境轉(zhuǎn),動不動就起煩惱,就不會像過去的躁動。這個時候我們對于修行的信心也會增長,信心引生智慧,智慧也加強信心。</p>

但是這個時候的無貪無瞋無癡的信心是散亂心,那是一種聞思的智慧生起的散亂心。所以我們還可以再進步,就是從聞思的智慧進步到一個修慧——輕安、不放逸跟行捨。當(dāng)然這個是一種禪定,我們慢慢地理解到禪定對我們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的心思散亂,這個內(nèi)心沒有堪任性,調(diào)伏煩惱方面力量薄弱,所以這個禪定是非常重要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修這個輕安,輕安是禪定的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看輕安:</p>

輕安。遠離麤重,調(diào)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沈,轉(zhuǎn)依為業(yè)。</p>

事實上這個輕安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德,簡單講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禪定有三種功德,在這個《廣論》上說是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是“明”,這個禪定的心情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種昏昧的狀態(tài)。第二個“寂靜”,它不躁動、它不掉舉,明了寂靜。第三個“安樂”,它有安樂的感受,這個安樂的感受就是輕安樂,就是這個地方。這個輕安樂是怎么安立呢?就是“遠離麤重,調(diào)暢身心,堪任為性?!?lt;/p>

我們一個人這個散亂的內(nèi)心,內(nèi)心散亂,色身也就麤重。就是雖然我們沒有生病,但是坐在那個地方總是覺得有一塊肉在那個地方,覺得有一種麤重的感覺。這個欲界的色身是這種境界。那這怎么辦呢?就加強專注,這專注當(dāng)然你應(yīng)該是要先善其所緣境的相貌。</p>

譬如說你念佛,你要把這個所緣境,就是這個佛號的所緣境,在心中分明的顯現(xiàn),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印光大師說念從心起,這念從心起它只是一個作意,它沒有聲相,當(dāng)然不能當(dāng)所緣境。那怎么辦呢?聲從口出,你的嘴巴的振動創(chuàng)造一個聲相出來,然后你再把自己的聲相聽回去,音從耳入,這個時候你就取到你的所緣境了。善其所緣境的相貌以后,心離所緣專一安住,心離所緣相續(xù)安住。你強迫你這念散亂的心,一次一次地安住在這個所緣境。當(dāng)然這個心,我們說這個心的了別性它是因緣所生法。你經(jīng)常用專注的因緣來強迫它,它就會慢慢、慢慢的專注,這個散亂變成了寂靜,所以這個輕安的相貌是先生起心的輕安,這個時候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寂靜的輕安感受。這第一個。</p>

接著這個色身也會有變化,就是這個地方水火風(fēng),這個風(fēng)大這個氣息會變成調(diào)暢,這個氣息就覺得很調(diào)暢,就感到很輕松。不像過去那種麤重心,就是遠離這個身心的麤重,這個身心有一種調(diào)暢。當(dāng)然它的次第是先生起心的調(diào)暢,再生起色身的調(diào)暢。這個時候你的內(nèi)心是一種堪任性,這個堪任性就是一種殊勝的功能,殊勝的功能。</p>

比如說:我們說這個牛,牠在拉車的時候比馬有堪任性,它的力量大。但是馬又比羊有堪任性,這道理亦復(fù)如是。說我們一個寂靜的心在造善業(yè)的時候,對這個散亂心有堪任性。我們可以馬上做實驗:說你去工作,當(dāng)然一般的工作是身也麤重,心也麤重,當(dāng)然這個是修福報。那你去工作以后,你馬上去看書,你這一念心很難跟法義相應(yīng)。這怎么回事呢?這法是一個大功德,為什么不能相應(yīng)呢?就是你沒有堪任性,你不能承擔(dān)這樣的法。</p>

這怎么辦呢?你工作完先不要去看書,先去拜拜佛,拜一個一刻鐘或者是兩刻鐘,靜坐個三十分鐘。這個時候你再去看經(jīng)典那就不一樣了。你容易去明白這個文字里面的義,義理容易明白。也容易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說你這個寂靜的心情是有堪任性。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你在修習(xí)這個善法有殊勝的功能。</p>

“對治昏沈轉(zhuǎn)依為業(yè)?!痹诙U定當(dāng)然它是不能有昏沈的,當(dāng)然也沒有掉舉了。轉(zhuǎn)依,這個轉(zhuǎn)依就是說,轉(zhuǎn)捨了麤重的身心,依就是等于就是成就的意思了,成就有調(diào)暢的身心,這就是身心轉(zhuǎn)變了,從麤重的身心轉(zhuǎn)成調(diào)暢的身心,叫轉(zhuǎn)依為業(yè),這等于是說明它的功德。一般我們在判定禪定的生起,都是以輕安這個心所來判定,這個一般的經(jīng)論說是未道地定才能夠生起輕安,欲界定是沒有輕安樂。說這個人有沒有禪定是以輕安來判定。</p>

不放逸。精進三根,于所斷修,防修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yè)。</p>

這個不放逸的心所的生起,它是依止這個精進跟這個三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癡的三種善根。它依止前面的這個無貪無瞋無癡,再加上一個勇悍的力量,加起來,對于所斷修,防修為性。這個“所斷修,防修”是什么意思?就是說以所斷惡,防令不生,以所要斷的惡防令不生。以所修善,修令增長,對于我們修的善法,或者是布施持戒,乃至于止觀的善法,修令增長,這就是精進。</p>

對治放逸,能夠成滿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業(yè)為它的業(yè)用。這個不放逸,當(dāng)然我們一般的心情是容易放逸的。我們對斷惡修善經(jīng)常會忘失,忘掉斷惡修善的一個希望,會忘掉。那這種當(dāng)然有禪定的人那當(dāng)然不同,他就有這個精進、無貪無瞋無癡善根的人,他不容易放逸。所以一般在修行,資糧位的菩薩是最難,他就容易放逸。到了加行位的菩薩那就不同,有禪定的菩薩,他的心情就跟我們一般的資糧位的善心位的菩薩不一樣,他心情也不太喜歡跟人家講話,也不太喜歡外出,他那個經(jīng)常是攝心在道,任運的攝心在道,他任運的不放逸。</p>

不過我們剛開始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心思麤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眾靠眾,依止一個如法和合的僧團。就是說我們?nèi)菀追乓?,但是沒關(guān)系,這個大眾的威德,他有制度,什么時候打板做什么事,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就是說會強迫你自己去斷惡修善。你自己沒有生起斷惡修善的這種自覺力沒有關(guān)系,這個有制度的攝受,這個依止一個僧團他有這種力量。</p>

行捨。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yè)。</p>

這個行捨也是一種禪定的心所,不是我們散亂心能生起的,說是依止這個精進跟三善根,使令內(nèi)心當(dāng)中生起三種相貌,第一個“平等”。這個平等就是說,遠離昏沈跟掉舉,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這個掉舉,內(nèi)心就是太高了、太浮動、太高。這個昏沈就是太低沈了,這個平等就是保持明了跟寂靜,他是不昏沈、不掉舉,他保持在一個一種平等的相貌。這種明了寂靜,對所觀境,明了寂靜。</p>

第二“正直”,這種所觀境的明了寂靜,這個正直就是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的,沒有間斷,比如說你第一念是這樣子,安住在佛號,第二念也安住在佛號,這就正直了。如果你第一念安住在佛號,第二念跑出去了,這個就是邪取了。所以這個正直就是一種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第三個“無功用住”,前面的平等、正直的一種相貌是任運現(xiàn)前的,你不必再如理作意了,這個是行捨的一個相貌,這是任運現(xiàn)前的,就像這個泉水流出來一樣,不斷地自然流出你的佛號出來。</p>

“對治掉舉,靜住為業(yè)。”你能夠寂靜安住在所緣境,為它的業(yè)用。當(dāng)然這個行捨不是我們散亂心生起的,那是禪定的力量生起的。輕安、不放逸、行捨,這個是成就一種禪定的功德。有了禪定了以后,對于前面的智慧,當(dāng)然是有很大的加持,就從前面的聞思的智慧變成一個修慧。最后這個不害,這個不害就是慈悲心:</p>

不害。于諸有情,不為損惱,無瞋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yè)。</p>

這個不害,就是對于有情眾生我們不加以侵損惱害,一種無瞋為它的體性?!澳軐χ魏?,悲愍為業(yè)?!北瘋麘z愍眾生為業(yè)。這個不害跟無瞋還不完全一樣,在《成唯識論》上說,無瞋是一個慈心,“無瞋”,是你對眾生釋放一種善意,“慈”,要給眾生快樂。你總是日常生活處心積慮的希望眾生安樂,你的心情是這樣子,讓每一個眾生安樂,你有這樣的作意。</p>

不害就是說,不害是悲心,你不讓眾生生起痛苦,不要因為我的因素讓眾生痛苦。你每一個動作都很小心,人家打坐的時候,這個門的聲音要小聲一點;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講話去刺激他。就是你這個身口意都是處處地不去觸惱有情,不去損惱有情,這個是不害。所以無瞋是約著與樂來說,不害是約著拔苦來說的。</p>

這個在四禪波羅蜜說,說他講這個止觀的時候,他說有些人修止觀一帆風(fēng)順,他修止觀的時候,色身也沒有障礙,鬼神也沒有來障礙他,人也不來障礙他,這個人他因地的時候,多分是不損惱有情。有些人他修習(xí)止觀,他障礙很多,他父母親也障礙他,他修行,他父母親不讓他修行,他出了家以后,在道場里面也很多的障礙,他經(jīng)常好不容易在打坐的時候,快要相應(yīng)的時候,就會有因緣來破壞他的功德。這當(dāng)然這一切法是有因緣生起的,就是他內(nèi)心過去有這個觸惱有情的罪業(yè),所以他這個修行的時候,這個就會有問題。</p>

在《小止觀》里面他經(jīng)常講一個事,就是說,修習(xí)佛法你最好是不要結(jié)惡緣。這怎么回事呢?他講這個鬼神道這個修《小止觀》有十科,有一個是對治鬼神變。他說是我們在修止觀,內(nèi)心從麤重到寂靜的時候,這鬼神道他們有一些神通,有一點感,他就知道了,他知道你要成就了,而你的冤親債主剛好不巧,他剛好在鬼神道,這糟糕了。他要到地獄去,沒事,他做人,他也沒有神通,也不知道你有功德,他到天上去,天上心的善心強,他也沒事。就是說,你過去剛好有很深刻的冤親債主,他剛好也在鬼神道,那就有問題了,就有問題了。他就會來障礙你,當(dāng)然這個對治方法就持咒,鬼神變是持咒,強行持咒。總之我們在因地的時候,盡量不要去損惱有情。</p>

修菩提心,就是你剛開始不要說是主動的去給眾生安樂,先不要講高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剛開始修菩提心的人,先修不損惱眾生,就是你經(jīng)常注意你的身口意,就是我不要讓一切眾生因為我的關(guān)系而生起痛苦,就是修這個法,這個就是不害。這個是修大悲心的基礎(chǔ),這個東西沒有辦法修好,你修大悲心那沒辦法的,這個是基礎(chǔ)。換句話說,這個十一個心所的生起,它是先從信心、慚愧心,是這樣生起,然后生起一種無貪無瞋的一種止觀的智慧,再修輕安、不放逸、行捨的禪定。當(dāng)然這個不害是通于前面三個的。這個就是我們一個善法生起的一個因緣。</p>

好,這個我們回到講義里面來,就把蕅益大師的文順一順:</p>

此覆解十一善心所也。</p>

這個是重覆地解釋十一個善心所。十一個善心所:</p>

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釋。</p>

這個是說明這個十一個善心所。</p>

“及”之一字,顯馀翻染諸善心所。</p>

這個“及”就是說,事實上這個我們心中的善良的心不是只有十一個,我們的心所很復(fù)雜,只是把比較明顯的標(biāo)出來而已。以下在《成唯識論》他也提出了這個有十七個心所,我們把它念一念:</p>

謂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不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p>

因為這十七個事實上是前面的十一個的開合不同,就是每一個事實上就是信、慚愧,乃至于不害的一個或者兩個的組合,所以事實上前面的十一個也可以代表這十七個,所以這不再說明。</p>

然皆不別立者,為顯少善能敵多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p>

為什么不把它單獨起來呢?因為,這當(dāng)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少善能敵多惡”,就是說,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修學(xué)佛法當(dāng)然主要是斷惡修善,在自利的角度是斷惡修善。但是它的次第是先生善才破惡。所以這個四悉檀,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就是為什么要先生善破惡呢?因為你沒有生善,你根本沒有辦法破惡,問題在這個地方。就是你心中沒有光明,你不能破除黑暗的,你對煩惱一點辦法都沒有。</p>

這個我曾經(jīng)跟這個天主教的神父談過話,在幾年前,這個天主教也是出家,也修梵行。我說你們這個煩惱活動是怎么對治?有沒有什么對治的方法在天主教當(dāng)中?他說我們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就去打球、去游泳,把這個體力發(fā)洩掉,轉(zhuǎn)移目標(biāo)。當(dāng)然這也是一個方法,但是這樣子是沒辦法對治,這不是真實的對治,這其實是一種逃避,就是把這個注意力轉(zhuǎn)移一個方向,但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這個煩惱的活動乃至于煩惱背后的顛倒都存在的。所以我們發(fā)覺佛法還是有真實的力量。就是佛法它有一定的軌則來引導(dǎo)你來對治煩惱,就是你要先生善,你要根據(jù)這樣的一個修習(xí)方法,生起一個無貪、無瞋、無癡的善根,乃至于行捨、不放逸這個善根,然后再去對治你心中的煩惱。所以它是“少善能敵多惡”。這個從臨終來說,這個帶業(yè)往生就更清楚了。</p>

你看那個宋朝,《凈土圣賢錄》講那個宋朝一個張善和居士,張善和居士他一生是殺牛的,殺了一生,他的家族是殺牛的,他從小就開始?xì)⑴?。臨終的時候,那個地獄的火現(xiàn)前,那個中陰身不得了,他這個人還有善根,生起怖畏,剛好有一個出家人為他開示要念阿彌陀佛,他剛把這個香點起來,一點香念佛號,念不到十句,這個時候,他就說佛來了,就走了。那你看,少善能敵多惡,殺牛殺了一生,為什么十句佛號就轉(zhuǎn)變呢?就把這個罪業(yè)給改變過來?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理由,為什么善法能夠破除惡法?</p>

澫益大師做了一個重要的解釋:他說這個善法是隨順佛性的,它是一種真實心生起的;那惡法的生起是隨順于無明,它是一種虛妄心生起的,就真實能夠破除虛妄,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說為什么我們無量劫來生起的煩惱能夠在短的時間能夠調(diào)伏,這不合道理??!因為煩惱不是起一生,生生世世起煩惱,從一個薰習(xí)的角度,不斷地薰習(xí)、不斷地增長廣大。怎么你一生修行就有進步呢?因為真實能夠破除虛妄,就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一樣,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善法不必多,就這十一個就夠了,這十一個就代表一切了,少善能敵多惡。</p>

“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蹦钱?dāng)然主要的是修道理,因為這個道理一通以后,全部都通了。當(dāng)然這個真理主要是我空的道理了,主要。我們明天開始介紹煩惱的心所,你會發(fā)覺不管是貪瞋癡慢疑,乃至于嫉妒心、憍慢心,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我生起的,你一定有一個自我的意識在那個地方生起,才有這些煩惱的眷屬活動。所以它這個對治煩惱,調(diào)伏煩惱它有別相觀,就是這個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但是要講斷煩惱,它一定是觀到煩惱的總相,不是觀別相,一定是觀到空性,要講斷煩惱的話。</p>

就是每一個煩惱都是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當(dāng)然主要的是觀我空,觀照我們明了流動的心識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主要是這個。所以“悟解理通”就是說,其實對治煩惱的總相是我空觀,這個我空觀一修以后,所有的煩惱都能夠得到調(diào)伏。不像煩惱的生起是在一個事相上,這個貪煩惱的所緣境當(dāng)然是可愛的境,瞋煩惱是不如意的境,每一個煩惱生起都有各式各樣的境界,那是在事相上安立的,那又不同。這個是講到這個十一個善心所。</p>

還有七分鐘,我先回答一個小問題:</p>

問:“請法師慈悲,再解釋一次有因緣生當(dāng)中的共生應(yīng)如何解釋?為何不能成立?”</p>

答:“說是我們先假設(shè)諸法是有自性,有自性是有因緣生或者是無因緣生,有因緣生有自生、他生、共生。這個一般的注解,我看過很多的注解,對共生都沒有明顯的說明,倒是很強調(diào)自生。因為我們一般人的心情總認(rèn)為一切法是自生。說是我看到這個杯子,我第一個念頭是認(rèn)為這個杯子自己生起自己,它自己決定它的性質(zhì)。這個杯子的功能是它自己決定的,它不受外在因緣的影響。當(dāng)然這個思想是錯謬的,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去看這個杯子的相貌是不同,不能夠說它自己決定它的性質(zhì),應(yīng)該是每一個補特伽羅的心識來決定這個性質(zhì)。</p>

說自是不能生起,他也不能生起,這一般的注解是說,那共生就容易理解,因為你一個東西不能生起它,另外一個東西也不能生起它,這兩個放在一起怎么能夠生起。所以古德講出一個譬喻,說是石頭里面不能生起油,沙也不能生起油,沙跟石把它放在一起也攪不出油出來,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子。這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為什么這兩個放在一起可以生呢?</p>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他這個是說有自性,就是說兩個有自性的東西放在一起不能生起。當(dāng)然我們佛法講因緣生,那都是講如夢如幻的,那可以,有眾多的因緣生起,那就是有共生的意思。但是佛法講這個眾多因緣生,我們不認(rèn)為這個眾多的因緣是有自性的,我們說是如夢如幻的。</p>

那現(xiàn)在的假設(shè)是說,有一個獨立自性的自體,還有一個獨立體性的他體,這兩個都是有獨立體性的,這兩個把它放在一起,能夠生出第三個東西出來,它是這樣的意思,這當(dāng)然是不合理的。就是說你要承認(rèn)一切法是無生,那你講共生可以,眾多因緣生可以,但是你先決條件要先承認(rèn)一切法是無生,是這樣子的;那你要認(rèn)為是有自性,那這個共生就不能建立?!?lt;/p>

好,我們先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fēng)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xué)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jì)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jì)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