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不逼不悅受: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不逼不悅叫捨受。</p>
苦、憂、樂、喜:</p>
苦是粗重無分別,憂是輕微有分別;</p>
樂是粗重無分別,喜是輕微有分別。</p>
我們解釋一下:苦樂這兩種感受是一種身受,身受是前五識相應(yīng)的。前五識我們說過,前五識的分別只能夠自性分別,不能夠帶名言,它沒有計度分別。也就是說色身的感受它是一種直覺。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感到肚子餓,饑餓,沒東西吃這種直覺,寒冷——你沒有衣服穿,這都是直覺,這種直覺的感受是由過去的業(yè)力所變現(xiàn)出來的,跟業(yè)力有關(guān)系,苦受跟樂受是這樣。</p>
憂跟喜它是一種心理的感受,是由心中的分別而引生的,跟業(yè)力沒有關(guān)系。所以我們的感受——我們受用果報跟業(yè)力有關(guān)系,也跟你的分別心有關(guān)系。比如說我們看有些人他過去的善業(yè)很強,你看他人長得也莊嚴,福報也大,身體也健康,所以他身體的感受都是樂受,但是他心中就是不快樂,悶悶不樂,這是憂,心中有憂,這種感受就是內(nèi)心的分別,不是外在的物質(zhì)能夠改變的。</p>
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jīng)過佛法修學的人五種感受統(tǒng)統(tǒng)具足,苦、樂、憂、喜、捨都具足。從《成唯識論》的角度來說,修行者只能夠有苦受,不能夠有憂,因為憂是你能夠決定的。就是說我們今天有痛苦,這個不要說凡夫,阿羅漢都有痛苦。阿羅漢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要是遇到環(huán)境的刺激,他也是有直覺的苦受,他心中沒有憂,所以這個憂應(yīng)該是要消滅的。</p>
在《論語》當中,有一天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問孔夫子說“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孔夫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說你一個君子…,當然君子他還不是一天到晚在房間里面坐,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很多的善法,但是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不管遇到任何逆境,他心中不憂不懼,不憂愁不恐懼。這個時候司馬牛就問孔夫子說“不憂不懼,是謂之君子也乎。”說只有不憂不懼的標準就能夠做君子嗎?我看了很多人,他的心情也是不憂不懼。</p>
孔夫子看這個司馬牛好像沒有懂他的意思,就進一步解釋“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般人,當然他沒有事的時候也不憂不懼,但是你能夠內(nèi)省不疚,你能夠平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經(jīng)過你的回光返照以后,你又能夠不憂不懼,這個是君子,內(nèi)心當中一天的所做完全依止道理而行,不隨順欲望——君子不憂不懼。</p>
一個修行人,可以有痛苦的感受,但這個痛苦的感受在唯識學中它是一剎那的。其實我們一天當中,我們一生當中苦受跟樂受的時間很短,除非你真的是生活資具缺乏太厲害,只要你能夠把飯吃飽,衣服穿的暖,其實苦受樂受對我們影響很少,大部分都是憂,因為你這個思想打妄想,它纏綿不斷。憂很可怕,你能夠?qū)σ患虑閼n愁十年二十年,你說我沒有飯吃,餓一個小時,飯恢復(fù)以后苦受就消失了。但是你對一件事情的執(zhí)取,這個事情就算過去了,你那個憂還是不斷的存在,所以這個地方心里的感受影響是很大的。</p>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修無住,一個人會產(chǎn)生憂,他的生起原因:你注意觀察一個人對這件事情很多的憂愁、掛礙,你一定是有所住,你一定是對某一件事情很執(zhí)著,從這個地方產(chǎn)生憂。所以阿羅漢他的心沒有憂愁,阿羅漢的心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內(nèi)心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阿羅漢的心跟一切法接觸的時候,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所以他能夠保持正念。是這樣子的。</p>
好,我們回到講義,那么這個地方講到前六識,它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有三受,開展出來就是苦、樂、憂、喜、捨五種感受。這個地方我們先把第三能變,九科里面的前面六小科做一個說明,它的重點當然是了境,這個了境它在造業(yè)的時候是具足善業(yè)、惡業(yè)跟無記業(yè);受用果報的時候具足苦、樂、憂、喜、捨,所以它不管是因相果相都非常非常的明顯。</p>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有關(guān)第三能變。我們要是不學佛的人,一個人的內(nèi)心完全沒有經(jīng)過佛法的訓練,他的這個心的三能變,我看主要是由初能變來引導,就是異熟。這個人他生長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他的業(yè)力變成一個果報,他要跟誰結(jié)婚,生出什么樣的小孩,做什么事情,大概就固定了。恒審思量——隨所生所系它就在這一期的果報當中,就安立一個我,這個我一輩子就是心隨境轉(zhuǎn),他前生造什么業(yè),今生就受什么果報,一點都不能改變,他應(yīng)該快樂,應(yīng)該痛苦應(yīng)該怎么樣?完全固定。所以一般人沒有經(jīng)過佛法的訓練,第三能變很難發(fā)揮作用,他的了境能變就是隨環(huán)境而轉(zhuǎn),在什么環(huán)境就做什么事,只好這樣子,一點法子都沒有。</p>
但是修行者的不同點,他第三能變很厲害,他能夠改造環(huán)境、改造命運。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初能變的力量,跟前生的因緣的確有關(guān)系,你今生造什么業(yè),你今生的生命的確會受影響,但是第三能變它能夠做一些扭轉(zhuǎn),所以修行者的重點在第三能變,他不會向生命的這種等流性屈服,他知道要去求生凈土,斷惡修善,改變水流的方向,當然就是靠第六意識。</p>
我們第六意識剛開始先是思惟業(yè)果,先從有相的觀察,我應(yīng)該斷惡修善,剛開始。慢慢的從斷惡修善當中觀察沒有一個自我意識,修無住去對治恒審思量,從無住當中得到解脫。當然你無住當中又生心,又念阿彌陀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五蘊身心,然后依止彌陀的圣號,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你一方面能夠觀察我空法空,去解脫你對五蘊的執(zhí)取,一方面一心皈依阿彌陀佛的圣號,那么你這個佛號念起來會比一般人念的得力,很多人念佛他是這樣:他對佛號也是有皈依,但是對五蘊身心執(zhí)取也很重,這兩個方向——拔河,看誰力量強。所以</p>
念佛人不修般若法門——吃虧!</p>
佛號真的能救拔你,問題是你對五蘊的執(zhí)取也很重,兩個都要,那么怎么辦?五蘊的是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當然隨五蘊而轉(zhuǎn)。所以研究唯識學,你會把生命的狀態(tài)看的很透徹,你會知道誰出了問題?就是問題不是在你的色身,你看外道的苦行,外道來看這個事,我自己起煩惱怎么辦呢?用刀子把這個手剁掉,這個手沒有錯;我不吃飯,吃飯也沒錯,你這個果報就是要吃飯的,初能變變現(xiàn)欲界的果報就一定要吃飯、睡覺。你一直沒有把問題點找出來,那么當然一切法因緣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這個罪業(yè)的因緣沒有找到,它的因緣就不斷的活動,只好這樣子,你一直沒有找到還滅的因緣。</p>
但是你研究唯識學,你能夠知道誰出的狀況?誰沒有錯?你很清楚,哪一個地方要斷,哪個地方要保留,你就很清楚了。</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這個唯識學,我希望大家聽過以后,稍微復(fù)習一下,《成唯識論》它是先把三相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它后面講到流轉(zhuǎn)的地方講的很詳細,生死為什么會流轉(zhuǎn)?由三能變帶動,那么如何還滅?如果你前面都不復(fù)習,你聽到后面你就會有困難,希望大家有空,拿出來稍微復(fù)習一下。好,回向。</p>
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p>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p>
若有見聞?wù)呦ぐl(fā)菩提心</p>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