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我們講到的是第八識在有漏位的一個相貌,上一堂課講到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說明這個第八識在了別它的根身器界種子的時候是非常的微細,而不可了知的。那么雖然不可了知,我們可以根據(jù)教理的推斷,乃至于圣言量的觀察,可以證明它的存在。</p>
下一段我們講到“常與觸,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說明第八識的心王的活動,這以下說明它所相應(yīng)的心所。我們看講義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應(yīng)門:</p>
七、云“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yīng)”者,謂與此徧行五心所恒相應(yīng)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lt;/p>
第八識它本身是一個無記性的,我們說過它在整個心識的活動當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惡,它從無始劫到現(xiàn)在,保持一種中立的無記性。那么在中立無記性當中,它在活動的時候是夾帶著五個眷屬,所謂的觸、作意、受、想、思。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謂與此徧行五心所恒相應(yīng)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p>
這個徧行,諸位研究過百法,應(yīng)該知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五個心所。我們簡單的復(fù)習(xí)一下好了,看這個講義,補充講表第十二面,</p>
這個五徧行在我們修行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五個心所。應(yīng)該要注意這五個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首先我們先解釋這個名相</p>
什么叫徧行?為什么這五個心所安立做徧行?</p>
這個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這個行就是活動,就是這五個心所能夠普遍的在一切時間,一切的空間上活動,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時間,或者你是在一個無漏的圣人的時間,都有五徧行。在空間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動范圍是非常的廣泛,所以這五個心所安立做徧行,是這樣安立的。那么這五個徧行我們從兩方面了解:</p>
(一)依迷悟而分二門</p>
一、流轉(zhuǎn)門——觸、作意、受、想、思——《成唯識論》</p>
二、還滅門——作意、觸、受、想、思——《瑜伽師地論》</p>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個生起的次第有兩個差別:《成唯識論》安立的五徧行是從流轉(zhuǎn)門安立的,說是觸、作意、受、想、思,這是《成唯識論》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師地論》安立五徧行是從還滅門,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觸、受、想、思。</p>
1、觸</p>
我們簡單的說明,從流轉(zhuǎn)門的角度,這個五徧行就是我們念頭生起的第一個作用。從凡夫的念頭的生起一定要先觸,什么叫做觸?就是根境識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產(chǎn)生一個心識的了別活動。當你的心跟環(huán)境接觸的時候,這叫做觸,剛開始的接觸?;蛘吣隳罘?,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觸的那一剎那,一句彌陀念誦聽,你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聲音,當你聽到那個佛號聲音的時候,這叫做觸。</p>
2、作意</p>
那么觸就會帶動作意,這個作意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把種子位的功能把它轉(zhuǎn)成現(xiàn)行,就好像是一個人睡著了,把他叫起來。當然這個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說假設(shè)你今天所接觸的是雜染環(huán)境,你到這個大都市去,接觸五欲的境界,那么帶動就是一個雜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寶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觸,所帶動的就是——如理作意。</p>
3、受</p>
這個警覺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帶動了受——就是感受,可能會有苦受或者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的捨受。當然你要起惡念,那就會苦受——躁動,起善念的話就寂靜——樂受。</p>
4、想</p>
受就會引生想,這個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設(shè)名言,這個想我們一般說想象,你這個人很會想象,就是說我們的心跟佛像接觸的時候,剛開始我們的心沒有佛像的影像,我們只有觸、作意、受,剛開始是一種感受,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會創(chuàng)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臉是圓形的,眉毛長得怎么樣?嘴巴怎么樣?我們心中開始安立名言,心中開始說話以后,就能夠把外界的影像轉(zhuǎn)成你內(nèi)心的影像。為什么能夠轉(zhuǎn)變呢?你心中施設(shè)名言,施設(shè)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轉(zhuǎn)成你內(nèi)心的佛像,這個叫做想。這個東西本來是外面的,要轉(zhuǎn)成你心中的影像,當然這就必須要施設(shè)名言。</p>
5、思</p>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樣的造作,這個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業(yè)也可能造惡業(yè),這個就是思。流轉(zhuǎn)門當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p>
《瑜伽師地論》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這個警覺來帶動觸,然后帶動受,帶動想帶動思。這兩個差別在憨山大師的《百法明門論》注解當中,他就做出說明,他說凡夫的心不決定,他的心識跟觸有關(guān)系的,我接觸染污的環(huán)境,我只好起惡念,我沒辦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p>
起善念、起惡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觸來帶動,修行者的心念帶動是作意。</p>
我自己決定要起善念起惡念。所以我們講受戒,這個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體的?戒體就是防非止惡,就是你的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唉,不可以,你會產(chǎn)生警覺,防非止惡,趨吉避兇——表示你這個有戒體。也就是說修行人,他在面對三寶的境界許下誓愿,我從今以后要——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那么許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識的活動就不是由觸來帶動,是由作意帶動,他經(jīng)常保持警覺性。</p>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個斷惡、第二個修善、第三個度眾生。那么他有這樣的作意呢,就帶動觸受想思,就造成一種還滅門,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這樣子差別。當然這樣講,這個作意就很重要,一個人修行人是成功失敗,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沒有作意那就由觸帶動。</p>
作意是整個生起善念惡念的關(guān)鍵點!</p>
在《成唯識論》當中講到,這個作意是怎么來的呢?作意在《成唯識論》當中有四種力量而形成作意:</p>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p>
境界力憶念力希望力串習(xí)力</p>
一、境界力</p>
你接觸的環(huán)境會影響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觸這些五欲的環(huán)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寶的境界活動,你就能夠生起善的作意。說孟母三遷:中國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夠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緣。他一開始住在菜市場旁邊,當然孟子很聰明,但這個聰明是不決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惡,那么他在菜市場旁邊的時候,他整天就學(xué)人家怎么樣賣菜,怎么樣去計算這個價錢?他母親一看這不行,這樣下去以后是個賣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墳?zāi)古赃?,搬墳?zāi)古赃吤献泳驼炜慈思以趺礃蛹漓?,怎么樣吹喇叭打鼓,他也學(xué)會了祭祀的禮儀。他母親還是不滿意,這個作意還不好。后來就搬到學(xué)校旁邊,整天看人家讀書,這個時候孟子也學(xué)習(xí)人家讀書,廣讀圣賢之書,久修圣賢之道,產(chǎn)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這個環(huán)境會影響我們的作意,你所接觸的環(huán)境。</p>
二、憶念力</p>
這個環(huán)境消失以后,你說我出家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經(jīng)過去了,我不斷的憶念:可能懷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懷念過去的人事。你不斷的懷念,也會影響作意。說你雖然在三寶面前許下誓愿,產(chǎn)生一個清凈的戒體,有防非止惡,但是你不斷的憶念五欲的境界,會破壞你的戒體、傷害你的戒體。憶念力會主導(dǎo)你的作意。雖然你今天很真誠的面對三寶發(fā)愿,產(chǎn)生一個清凈的作用——所謂的戒體,來保護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憶念邪惡的境界,所以憶念力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作意。你不斷的去想它,你的心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作意。</p>
三、希望力</p>
你對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標也會影響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現(xiàn)世的快樂,追求五欲的快樂,來生去哪里?這跟我不重要,這種人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有些人覺得說今生過得痛苦一點,簡單一點沒關(guān)系,來生往生極樂世界要緊,這個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憶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響你的作意。</p>
四、串習(xí)力</p>
習(xí)慣性的動作,你每天在睡覺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時間到了,你很自然的時間一到你就會去搭衣,就會去拜佛。你的不斷串習(xí),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作意。</p>
這四種力量在《成唯識論》當中,它比較強調(diào)是憶念力,因為外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說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來干擾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觸,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我們生長在穢土,又不是生長在凈土,偶爾要出去辦事、干什么的。所以這個境界力我們盡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p>
重點在于內(nèi)因力——憶念力、希望力、串習(xí)力。這當中《成唯識論》很強調(diào)憶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來加強你的作意。所以你剛開始受戒的時候,那是一個很粗胚的戒體,很薄弱的戒體,那么你戒體要不斷的加強,憶念是個關(guān)鍵。</p>
在窺基大師注解的《唯識二十頌》的疏記當中,他講一個小故事: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的國家,有十六個小國,其中一個小國家,叫做娑婆羅那國,這個國家的國王就是娑婆羅那國王,這個國王他有一個特殊的功德,他長的很莊嚴,那么這個國王對自己的身相莊嚴,他也特別的感到非常的滿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舉辦一個選美大賽,這國家的人,哪一個人能夠比國王莊嚴,賞金一千金。那么辦了很多次選美大會以后,沒有一個人比國王莊嚴,當然這個國王覺得也沒什么意思了,后來有一個大臣就跟國王建議說,國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國家比,你要有廣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國家的人,其他人莊嚴來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莊嚴,你才值得贊嘆。</p>
那么國王就說,印度里面有誰長得莊嚴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說,我聽說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這個人善于說法,而且長得很莊嚴,請他來比比看,你要比勝了,你就是真的是很莊嚴。好,這個娑婆羅國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請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請阿羅漢不是說法,是比莊嚴,當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觀察這個人跟他有過去有因緣,可以度化他,這就答應(yīng)。</p>
迦旃延尊者來到娑婆羅那國,兩個人就在選美大會就比莊嚴,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羅那國王還莊嚴,那么這個時候娑婆羅那國王就甘拜下風,這世間上眾生的根機各式各樣,有些人是你要能夠講道理給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師父,有些人是你比我莊嚴,我就拜你做師父。那么娑婆羅國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師父,拜了他做師父以后就說,師父啊,你是一個阿羅漢,你應(yīng)該知道生命的因緣法,說你為什么能夠長這么莊嚴呢?言下之意就是說他想要修莊嚴法。</p>
迦旃延尊者就說,過去生我曾經(jīng)做一個小沙彌,我做小沙彌的時候,我在僧團是做什么事呢?做清潔的工作,打掃大殿、打掃寮房,洗洗廁所,專門做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掃的過程當中,一個乞丐來向我乞食,小沙彌說,這個東西是來自信施的供養(yǎng),你要吃這碗飯,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這個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飯分一半給你。乞丐說,好!那么從今以后,乞丐每天來跟小沙彌一起工作,打掃大殿、打掃廁所,這個沙彌就把他這部分的飲食分一半給乞丐。迦旃延尊者說那個時候你就是那個乞丐,因為在僧團當中做清潔工作,所以你有福報做國王,有清潔的因緣所以身相莊嚴。</p>
娑婆羅那國王一聽,我過去一生只是在三寶境界里面掃地,就做國王就這么莊嚴。如果我今天能夠盡形壽的皈依三寶修學(xué)佛法,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國家讓給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這個國家的國王,你在這個地方托缽,大家都把好東西給你,你得到那么多恭敬,你沒辦法修行,就把娑婆羅國王帶到隔壁的國家,到阿盤帝國去修行。當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處,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剛好出去外面去說法,就留娑婆羅那國王,這個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p>
這一天剛好阿盤帝國的國王帶著宮女到郊外來游玩,國王當然是一個放逸的境界,到處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后國王就睡覺,宮女就到處跑了。看到一個山洞一個修行人長得很莊嚴,就跟他東問西問。國王醒過來以后去找這個宮女就找到這個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羅那國王,國王當然就產(chǎn)生嫉妒生起嗔心。就問這個修行者說你得到四果沒有?他說我沒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沒有,那么你得到四禪否?也沒有,三禪、二禪、初禪都沒有,這個國王就很生氣,你連初禪都沒有,你沒有離欲,你沒有離欲你怎么能夠調(diào)戲我的宮女呢?就叫侍衛(wèi)去打娑婆羅那國王,看注解上說打得很嚴重,整個人昏睡過去了。</p>
昏睡過去以后,一直到黃昏的時候,迦旃延尊者回來以后,才用這個水把他潑醒,才醒過來,醒過來以后傷痛非常嚴重。當然娑婆羅那國王沒有離欲,他就生起很堅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師父說,師父,我在山洞里面沒有去招惹這個國王,這個國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報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軍隊,把阿盤帝國消滅,把國王抓到懲罰這個國王。迦旃延尊者說不要這樣做,你這樣子做就造成殺業(yè),會有痛苦的果報出現(xiàn)。娑婆羅那國王說,師父,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不能改變,不能再改變,這件事一定要做。那么迦旃延尊者說這樣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著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這個山洞里面睡一個晚上。</p>
迦旃延尊者是阿羅漢,他就會給他一些夢境,給他一點消息,娑婆羅那國王在當天晚上做夢的時候,他就夢到他回到他的國家,向他弟弟借軍隊,浩浩蕩蕩興師問罪打阿盤帝國。剛開始是氣勢很旺還打勝了,到最后因為他太驕傲了,后來就被阿盤帝國全力反攻,反而是打敗了,打敗以后娑婆羅那國王就被抓住了。阿盤帝國國王就說這一次的戰(zhàn)爭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這么多的人你要負完全責任,就送到這個斷頭臺準備砍頭。等到劊子手要砍頭的時候,娑婆羅國王產(chǎn)生一個非常堅定的追悔之心,師父啊,趕快救我!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場夢,當然在夢境當中,他想要報仇的惡念也消失了。后來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為他講四圣諦法,苦、集、滅、道四種因緣,他證得初果,當下證得初果。</p>
這是窺基大師《唯識二十頌》的注解講到這個故事。那么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羅那國王剛開始起的一個邪惡的作意,一念之間,所以說,你看他這個惡念沒有消滅,他要真的去打仗,他來生肯定到三惡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鍋的果報。但這個惡念能夠破壞以后,證得初果。你說這個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間呢?</p>
關(guān)鍵點就是你惡念起的時候,你這個惡念怎么破壞它?——就是憶念力。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接觸染污的環(huán)境,這個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遠離惡因緣,那么進一步就修止觀了,你一定要有這些佛法的道理,來疏導(dǎo)你的惡念,來消滅你的惡念。你惡念消滅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變化:</p>
所以生命是由心識所主導(dǎo)。問題是你這個心識是不是有抗拒惡法的力量——這就是個關(guān)鍵點!</p>
我們不能夠說心中不起惡念的,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惡念?所以印光大師說凡夫之人一定會起惡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當然這個心常覺照就是你要憶念三寶,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憶念力來轉(zhuǎn)變你的作意。</p>
好,那么我們回到講義第八面。第八面講到第八識的心所是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觸、受、想、思。兩種的差別。看第八段,相應(yīng)唯捨受,什么叫捨受?</p>
八、云“唯捨受”者?!笆堋庇腥N,謂苦樂捨。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唯與捨受相應(yīng)也。</p>
第八識它能夠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果報,那么當然它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果報以后會把它執(zhí)受,它在執(zhí)受的時候是用什么感受?它產(chǎn)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識變現(xiàn)刀山油鍋,它也是不苦不樂。第八識變現(xiàn)人天的安樂果報,它也是不苦不樂,它完全沒有任何苦樂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識有粗重的樂受跟苦受,這個是講到它的一個果報的受用情況。</p>
九、云是“無覆無記”者。性有三種,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性;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性,亦名惡性;于善不善損益義中不可記別,名為無記。就無記性,復(fù)分為二,若與染污相應(yīng)名為有覆無記;若無染污,其性白凈,名為無覆無記,今第八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yīng),故是無覆無記也。</p>
這個地方是講三性門,第八識生起了別的時候,前面是講果報受用,這是講因地的造作。第八識在所緣的境界根身器界種子的時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惡?它完全是無記,而且無記當中它是無覆無記,第七意識我們后面會講到,第二能變講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也是無記的,但它是有覆無記,覆有兩層意思:</p>
第一個、覆蓋義:它覆蓋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說它會產(chǎn)生我執(zhí),雖然無記,但是會執(zhí)著有一個我,覆蓋真如理。</p>
第二個、障礙義:它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會排斥你,叫做覆。這個覆有覆蓋義跟障礙義。</p>
第八識完全沒有覆蓋,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識造善,它也不參與,它也沒有意見,你第六意識造惡它也沒有這個意見,它也不障礙,它也不幫助你,就是這樣子,它完全是無覆無記。</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