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3章 貧困只是時間之差,雜論對話,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心無困局,何窮之有
我皺眉問:\"先生說時間可破貧困,但世上有自甘貧困的人,如莊周在泥途中曳尾,陶淵明在東籬下采菊,難道不是以貧困為樂嗎?\"
王翁撫須道:\"莊周的貧困,是外物的貧乏,并非內(nèi)心的貧乏;陶淵明的窮困,是仕途的困窘,并非志向的困窘。《莊子》說:'鷦鷯在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莊子·逍遙游》)這不是安于貧困,而是忘卻貧困。但真正的貧困,不是缺衣少食,而是心志的困頓。西方哲人奧古斯丁說:'貧困之苦,莫大于心自設(shè)牢籠。'(《懺悔錄》)
從前漢代的朱買臣,家貧以賣柴為生,背著柴薪讀書,妻子笑他癡傻而改嫁,后來朱買臣官拜會稽太守,妻子慚愧自縊。這不是貧困困住人,而是心被困于貧困。唐代的寒山子隱居寒巖,衣食不周,卻作詩說:'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皮袋壞,空爭虛富貴。'(《寒山詩》)這是心志超越貧困,并非甘心貧困。
西方哲人蘇格拉底穿著破衣,飲食粗陋,行走在雅典街市,逢人便追問辯難,雖被誣陷致死,卻曾說:'我的貧困,讓我不被外物拖累,得以專注于靈魂。'(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又有印度圣雄甘地,終身穿布衣,親手紡?fù)敛?,卻領(lǐng)導(dǎo)了獨立運動,他說:'貧困并非罪惡,但將貧困視為宿命才是大罪。我生活簡樸,是為了警醒世人,并非甘心困窘。'(《甘地自傳》)
如今的世界,有非洲難民窟中的孩童以垃圾為學具,最終成為博士;有國內(nèi)山區(qū)的女童借著漏窗的光線讀書,竟考入名校。我家鄉(xiāng)有位盲人陳君,幼年喪父母,以算卦為生,但夜夜聽廣播學英語,十年后成為盲校教師,他曾說:'眼盲不可怕,心盲才是真窮。我用十年光陰,鑿開心窗,如今見到光明了。'\"
我又問:\"如果心中先有了窮困的志向,即使有時間,又有何用?\"
王翁正色道:\"《孟子》說:'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給某人時,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饑餓,身受貧困,使他的行為總不如意,以此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孟子·告子下》)西方哲人尼采也說:'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善惡的彼岸》)貧困如同烈火,可以焚毀人,也可以錘煉鋼鐵。晉代的孫康映雪讀書,唐代的李泌以棋悟道,宋代的歐陽修以蘆荻畫地學字,都是在貧困中錘煉心志,終成大器。
近代美籍華人貝聿銘初到紐約時,囊無分文,但憑借建筑才華,多年奮斗終成大師。他說:\"貧困是我最初的行囊,雖然沉重,卻讓我每一步都走得穩(wěn)健。\"(《貝聿銘傳》)又有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幼時隨父移民,家徒四壁,卻堅持寫作,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領(lǐng)獎辭中說:\"貧困教會我等待,而等待讓時間成為禮物。\"(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終章:光陰如舟
我聽后豁然開朗,再次下拜說:\"先生以古今中外的事例,破除了晚生的疑惑,才知貧困并非宿命,實是時間未到啊。但如今世上,有少年急于求成,見他人暴富而焦慮,該如何自處?\"
王翁指著庭院中的流螢說:\"你看見流螢了嗎?它在土中蟄伏數(shù)年,才得半月的光芒。人的成就,也如同這流螢。西方哲人培根說:'時間是最好的醫(yī)師,也是最妙的匠人。'(《培根隨筆》)明代的徐光啟四十歲才開始學習西學,翻譯《幾何原本》,終成一代大家;清代的吳敬梓中年落魄,才著成《儒林外史》,傳之后世。
如今的科技精英,如喬布斯早年輟學,流浪印度,后來創(chuàng)立蘋果公司;比爾·蓋茨從哈佛輟學,積累二十年成為世界首富。這些例子都證明:時間的效力,在于堅韌而非速度。我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耗時二十二年,建成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終成國之重器。他曾說:\"人生如逆旅,貧困是必經(jīng)的驛站,住得久些,才知前路的可貴。\"(南仁東訪談錄)
天地是光陰的客舍,人生是時間的行舟。貧窮者如同行舟負重,航行在江河中,雖慢必至。從前杜甫居住草堂,感嘆\"床頭屋漏無干處\",但詩歌流傳千古;如今的寒門學子,雖經(jīng)十年寒窗,終能躍龍門。西方諺語說:\"羅馬非一日建成。\"(Si vis Romae, Romae eris)我國也說:\"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中庸》)
我起身道謝:\"今日得先生教誨,知曉貧困是時間之差,而非命運之殊。晚生當以光陰為犁,耕破困局,不負此生。\"
王翁點頭說:\"好!記?。鹤蛉盏呢毟F不可追,今日的困頓尚可破,明日的富足在你手中。我家祖訓(xùn)說:'家無三代貧,亦無三代富,唯有珍惜時間者得始終。'你當以此自勉!\"
當夜,星月皎潔,我辭別王翁歸來,只覺周身輕健,如釋重負。才知貧困并非他物,實是時光尚未照耀之處,若以恒心為光,長久照耀,必有豁然開朗之日。這并非虛言,實是古今中外的共通之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雜論對話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并收藏雜論對話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