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關(guān)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五章 泥上偶然留指爪,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入潼關(guān),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聞聽著就當(dāng)對方是在夸自己,畢竟寒山拾得兩人大名鼎鼎,他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哦?莫非洞頂畫像就是寒山拾得?”
寒山,隱居天臺寒石山七十余年,自號寒山子;拾得,名氏無考,因兒時為國清寺高僧豐干,化緣于赤城道側(cè)拾得而得名。
傳說寒山與拾得相見如故,情同手足,平時登山覽水,披閱佛經(jīng),誦讀古詩,每有所得,輒題寫于樹石間,其內(nèi)容多為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警勵世俗,后被臺州刺史閭丘胤編成《寒山子詩集》,收詩三百多首,其人事跡也因譏諷時態(tài)、行跡怪誕而廣為流傳。
“……正是。可惜世間流傳多偽,有些堪稱荒誕可笑,唯獨在諸多尤為離奇荒謬的事情面前,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弘辯方丈語意委婉,又見江聞對于聽下去的意思初衷未改,便沒有再故作神秘,繼續(xù)說道。
“師父本無禪師,當(dāng)初也是到了天臺山,才發(fā)現(xiàn)國清寺中上下對于寒山拾得的故事頗為忌諱,起初不敢究其深故,固請再三之后,國清寺方丈才愿意以實相告。”
“師父曾對我們二人說,唐末的僧徒樂于附會,因寒山拾得二人皆居天臺,而閭丘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于取信,遂依托姓名,杜撰事跡以惑后人……”
假的?江聞腦海里閃過一道霹靂,預(yù)料到接下來的事情非同凡響。
隨后,弘辯方丈就將國清寺方丈告訴本無禪師的言辭,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原來那天,國清寺方丈當(dāng)著本無禪師的面,全盤否認了流傳千古的傳說,這讓本無禪師也詫異萬分,但此時的驚詫無論如何,也不及后面聽聞事跡的萬一。
國清寺方丈告訴本無禪師,之所以他們能確定閭丘胤所著詩序,記載事跡皆為編造妄談,是因為他曾整理過國清寺中隋唐高僧流傳的筆記,發(fā)現(xiàn)那些身處同一時代的高僧,竟然從沒有人親眼見過,這位形跡詭誕的詩僧“寒山子”……
根據(jù)高僧筆記記錄,事情一開始是在香積廚僧侶中,忽然流傳起了一名怪人“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時來國清寺外盤桓不去”的怪事,三五時日就有人堅稱看到,卻無人能說清面容,以至于人心惶惶。
那段時間里,眾僧雖然恐懼,卻也只覺有人影隱約不知何在,唯獨寺中一名叫拾得的無父無母的瘋和尚,嚷說自己能看見“寒山子”來了,平時于廊下自言自述,語多詭譎隱晦,仿佛說著一種不屬于這世上的語言。
拾得每天取眾僧殘食菜滓,儲在竹筒中置于廊下,到平明竹筒便消失不見,諸僧以為靈異。偶爾拾得對人說起,“寒山子”乃是從天外而來,身具五濁惡世之征,言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白陽劫數(shù)即將到來,到時候山陵沉沒,汪洋升起,眾生都將不復(fù)存在。
久而久之,拾得瘋得更加厲害,國清寺僧眾在月色朦朧中隱約看見,似乎真有容貌枯悴之人“在廊下徐行,或時叫噪,望空謾罵”,拾得也會跟著望空噪罵,叫囂達旦。
要知道國清寺地處天臺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里極其安靜,兩種不明聲音突然喊叫,猶如平地驚雷,闔寺因之惶恐不安。眾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qū)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擊,神情詭秘地撫掌大笑,隨后揚長而去,
再后來,拾得的行為也越發(fā)怪異,對著諸多佛像越發(fā)不敬,總是說“寒山子”要來接渡他走了。
拾得原來擔(dān)任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于大雄寶殿,于釋迦牟尼佛像前與佛對食。又一日指與諸羅漢像,口中嚷著:“憍陳如!你這聲聞小果?。 彪S后旁若無人地比劃著快子,呵呵大笑。還有一次廚房里的食物被烏鴉偷吃,拾得便責(zé)罵護法加藍未能謹守職責(zé),還以木杖打圣像。
國清寺高僧見其情形越發(fā)怪異,便將拾得鎖在了柴房,下令徹查此事,很快果然在山民中訪得一則訊息,十年前曾有一名燕趙而來的游方僧借宿門下,也是作著如此打扮,可他的荒誕行徑惹得寺僧不耐,便拿杖棍逐趕毆打,最后因傷重死在了寒巖之上,最后正是拾柴的拾得講他收殮入葬,埋在寒巖不知什么地方。
僧人們最后一次見到拾得,是他不知為何頓開鎖銬,來到了香積廚入座,一如往常用齋。隨后拾得放下碗快,嘴里罵著“賊!賊!”,便容貌枯悴衣衫襤褸地走出寺門,嘴里念著荒誕恐怖的經(jīng)文,雙足漸漸凌空其行若飛,直奔寺北的寒巖而去,越走越快直至眾僧追趕不及……
當(dāng)初等到國清寺眾人追到寒巖,拾得早就杳無蹤影。而就在寒巖上,眾僧發(fā)現(xiàn)附近山臨峭壁,多蔓藤蘿,間生短竹,更有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錯立如屏,有一道黑影正拉著僧人走入巖中,而山崖正緩緩遁巖而合。
僧眾呆立當(dāng)場,無數(shù)的山石樹木、荒屋墻壁之中,給人以頭暈?zāi)垦5目植栏校畮r深處,竟然藏滿了種種晦澀艱深的古篆殘文,字勢甚古,后人抄錄研究許久,郡中士庶無一能知者。
據(jù)《全唐詩》拾得小傳中記載,“……后寺僧于南峰采薪,見一僧入巖,挑鎖子骨,云取拾得舍利,方知在此巖入滅,因號為拾得巖?!敝链耸暗玫纳酪呀?jīng)赫然無疑,唯獨“寒山子”的真?zhèn)紊?,卻依然沒有人能夠知曉。
江聞忽然想起直到后世,寒山的存在似乎也是一個謎團,許多人試圖考證,卻連確切的生平年月都無法找出。
“弘辯方丈,如你所說寒山竟是恍忽幽微之人,詩集又是真是假?他從來沒人瞧見,那這門《寒山功》后世又是如何肇生的?”
“《寒山子詩集》多有后人附會,但‘寒山子’此后蹤跡杳然,倒也不是無人見過,只是古來寥寥數(shù)人,兼且語焉不詳罷了……”
老和尚低誦佛號,似乎在斟酌著江聞是否適合承接這個訊息,思索再三之后終于回答道:“閭丘之記載荒謬無徵,近于盲詞小說。如必考其實,與其信閭丘之偽序,母寧信光庭之《拾遺》,以光庭所記之徐靈府,年月出處皆有可考,正與寒山相先后。”
江聞陷入了思索。
按弘辯方丈所說,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已經(jīng)有眾多好事者詳細考證,發(fā)現(xiàn)了其中穿鑿附會的地方,比如所說唐代縣名的謬誤、閭丘胤官職配飾的失實、前后所屬時間的不一、所集寒山詩的疑問、寒山拾得入滅的虛幻等等,基本證明其為后人的偽作無疑。
同時期記載里唯獨足具說服力的,反而出自五代十國間,蜀地弘道五十載的道門領(lǐng)袖杜光庭筆下。
他所著的《仙傳拾遺》記載,唐武宗時期高真道士徐靈府來天臺山時,曾在山中見過“寒山子”,言其“怪逸神秘,塵寰不容”,于是乎“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也就是親自去寒巖一帶收錄寒山詩,解出古篆之中奧妙,隨后才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余首”,變成現(xiàn)在的《寒山子詩集》模樣。
自此除外,徐靈府所得的《寒山功》也傳于杜光庭,杜真人后坐鎮(zhèn)青城山清都觀,《寒山內(nèi)功》自此才改頭換面,從天臺山佛門的密不外穿,轉(zhuǎn)為流入了江湖之中。
“但凡論及神仙之說,未免也太過無稽,弘辯方丈,除此之外還有誰見過‘寒山子’么?”
江聞忽然問道,似乎對談話轉(zhuǎn)入索隱稽古有些不耐,再問起了更多細節(jié)。
安仁上人沉默稍頃,終于也緩緩回答道:“由唐至元,何只一人見過!”
安仁上人顯然也探訪過寒山拾得的蹤跡,講述徐靈府并非唯一見過“寒山子”的人。
首先就另有中唐詩人徐凝,是以詩歌記錄“寒山子”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疑似在寒山子生前見過他的唐代詩人。徐凝懷才不遇后隱逸山林,在五絕《送寒巖歸士》中寫道:“不掛絲纊衣,歸向寒巖棲。寒巖風(fēng)雪夜,又過巖前溪?!彼坪蹙褪窃诔甏稹昂阶印钡牡皆L。
而直到百年之后的宋代,依舊有人與“寒山子”不期而遇。
北宋李撰字子約,曾任于越州余姚,也號稱在天臺山中遭遇過“寒山子”,一切詳情問之不答,隨后就性情大變篤信佛學(xué)。程門立雪的大儒楊時,在為他撰寫的《李子約墓志銘》中也用春秋筆法提到:“公諱撰,字子約,姓李氏,本唐諸王苗裔……曾獨謁寒山子……公晚尤深佛學(xué),家人私竊怪之,莫敢問。手書《寒山詩》一首,意若示諸子者,大抵以攻人之惡,伐己之善為戒……”
本無禪師禪師為此,親自登上了寺西南的寒巖之上,發(fā)覺寒巖半山腰如雷噼刀削一般,那里崖壁裸露陡峭,瘦石嶙峋直上直下,尋常人都難以行走,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遭遇之人。
宋元之際的畫師顏輝工于鬼怪,筆法怪異,也曾在山中藏下了一幅怪畫,似乎就是自己于山林幽暗中偶遇寒山和拾得破顏大笑,令人毛骨悚然的圖景,最后此畫被本無禪師臨摹回悉檀寺,悄悄藏刻在了石洞之中……
“《寒山功》就如‘寒山子’,尋常人難以得遇,可若是有緣人遇見,就將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因此老僧自稱苦練幾十年,實則未有一日之功,全是命定之?dāng)?shù)。”
安仁上人語帶諸多隱晦,仰起清癯憂損的面容,獨看著江聞?wù)f道,“《寒山功》究其根源,仍是出自華嚴經(jīng)中的華藏世界,無窮寶珠相互輝映,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混同因果,故此才能止住老僧的修持不退,但對于常人并無裨益?!?
江聞心中駭人,沒想到天臺山的佛門功夫之中,也有如此邪門的地方,善走歪路看來并非是南少林的專利,而悉檀寺也是因為本無禪師一通操作,結(jié)果被怖惕鬼等希夷事物纏住,無法解脫。
自己先前為了止住五臟六腑的內(nèi)功廝殺,誤攝取了安仁上人的寒山內(nèi)勁,結(jié)果老和尚內(nèi)力枯竭隨即無礙,自己的卻因為被寒山內(nèi)勁纏上,功力因之大損……
“二位大師,江某如今倒是徹底湖涂了,這雞足山悉檀寺到底是不是佛國了?怎么看二位的意思,避畏之意還要大過禮佛之心?”
江聞還打算開開玩笑,弘辯方丈卻猶為鄭重地朝著江聞行禮,安仁上人也一并隨同,僧袍揮動引得燭燈搖動,瞬間幻化出無數(shù)虛影。
“阿彌陀佛,檀越如今遭遇怖惕鬼,恐怕只是冰山一角。這雞足山固然是天開佛國、地涌化城,可如《維摩詰經(jīng)》所言,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乞手足頭目髓腦,如是言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弘辯方丈的辯才無礙,已經(jīng)有舌綻蓮花之能,說出的話卻讓人渾身雞皮疙瘩,“大菩薩、善知識?;髂拢粤钊司M不退,故此天魔在老僧二人的眼中,皆是菩薩……”
江聞越聽越覺得頭皮發(fā)麻,一種冷意從他的心底滋長蔓延開來,心中的恍然就隨著涼意一同抵達——難怪這兩個老和尚處處蹊蹺,還一口咬定雞足山是“佛國”,原來是這個意思!
“……原來在二位眼中,佛光普照的世間佛國,無異于魔氣森森的無量魔國啊……”
打一個比喻,好比一頭聽話勤懇的牛,同樣也需要偶爾鞭策。持鞭者不是為了折磨牛,而是讓它更好的精進前行,但若是牛經(jīng)不住折磨而死,這是好是歹?人若真獻出手足頭目髓腦而死,眼前的菩薩又算是善是惡?
自己又不打算前往極樂世界,此時究竟是誤打誤撞,來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兩名老僧合掌誦經(jīng),說完這些似乎卸下了心中的重擔(dān),最后才對江聞?wù)f道。
“江檀越,老僧已經(jīng)命品照在山下等候,女施主如今昏迷之事,恐怕只有品照的緣法能夠化解——只是這孩子希求神通,不知無常,卻不知諸法空相皆為夢幻,神通到底都是幻法,有勞施主多為勸戒?!?
江聞緩緩點頭,知道老和尚此番指點恐怕是破了某種戒律,卻不知道品照會將他帶到什么地方,又有什么辦法能喚醒駱霜兒。
江聞推開窗,只覺得這處天開佛國四野魔氣森森,地涌化城皆是森森白骨,不知前面又有什么事情在等著自己,可是身后早已沒有退轉(zhuǎn)的余地,縱是龍?zhí)痘⒀ㄒ惨絺€究竟。
“檀越,悉檀寺如今已無大礙,王妃禮佛老衲自有辦法應(yīng)對。若是女施主得以順利醒來,二位切勿再踏入悉檀寺。從今日起雞足山日益兇險,還望多多珍重……”
“阿彌陀佛……”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入潼關(guā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入潼關(guān)并收藏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