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W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八十章 兵臨城下,求援,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浮生WX,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詩經(jīng)·秦風》中有一首詩歌叫無衣,詩的開頭即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所以當時的情況是,兩個人共穿一件袍子,貧苦人家更是無袍可穿,
后世有詩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此真乃膾炙人口的佳句。
同時也從側(cè)面看到在古代“五花馬”與“千金裘”等均屬于罕見且珍貴的隨身物品,尤其是“千金裘”,普通的農(nóng)人根本買不起,也不敢穿。
故穿得起這些的都是豪商巨賈,抑或達官顯貴之人。
那么過去平民百姓的人,都穿什么過冬呢?以前,嚴冬臘月,皇帝也喜歡給老百姓的福利搞搞活動,要給窮苦老百姓送溫暖。
故送紙衣,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活動,紙衣也被叫“紙裘”。
“人悉以紙為衣,或有衣經(jīng)者”,“方冽寒,人皆連紙褫書為裳褕”。
這時的貧苦百姓遭受戰(zhàn)爭,流離失所,由于沒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紙衣御寒,紙原料成本低,容易獲取,故能大范圍普及。
曹芳在每一年的冬季也會像洛陽的百姓發(fā)放紙衣,之前的曹爽是不會這么做的,但曹爽今年便想在幾個月后的冬季天子發(fā)放紙衣之后,也準備一些發(fā)給洛陽的百姓。
唐朝的時候都是些木棉、草棉的絮拿來做衣服,皇室都不多見,有錢人都買動物皮做的衣服。
皮的衣服,別說過去,現(xiàn)在也不便宜。這個紙裘,不是皇帝送溫暖才有,老百姓為了越冬,也會自己做。
紙裘的材料一般都是楮樹皮,要先將樹皮做成紙,再拿紙來做衣服。
基本方式是用上百張的楮樹皮,制作成紙。
再將這些紙放到一起蒸煮,煮沸后,然后加上胡桃來加紙的柔軟性,然后通過壓制的方式,將這些紙壓成一張,來裁剪衣服。
作為纖維物質(zhì),楮樹皮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做出來的紙不僅柔韌,厚實,而且還不透氣,為了增加保暖功效,紙裘的中間還會放上麻絮之類的填充物。
制成之后,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將紙裘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做好了之后,衣服干凈漂亮不說,保暖性還很良好,不輸皮裘。
對于平民百姓來說,更關鍵的一點是,紙裘舊了破了,還能進行修補,繼續(xù)穿。
大詩人蘇東坡對于修補紙裘就很有經(jīng)驗,他曾說:“紙裘若是要破了,用黃蜀葵花梗六七根,捶碎后,用水浸涎刷,就如同新的一樣?;蛘哂媚鹃?、針葉、搗水沖刷,也可以修復?!?
到了現(xiàn)在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人們大多會選擇穿袍。
袍其實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軍大衣,是上下連體的一件長衣,有內(nèi)外兩層,里面放著柔軟的御寒材料。
材料分兩種,一種比較高檔,用的是蠶絲做的絮;另外一種,有往里面放一些粗麻或者其他的東西,是跟蠶絲特別類似的一種綿絮。
自周朝開始,袍就是一種生活的便裝。
有點像后世的軍大衣和羽絨大衣,主要就是為了御寒用。
在當時,為了讓士兵外出打仗的時候不受凍,給當時的士兵,每人發(fā)一件,里面就是粗麻之類的,也抗凍,這是個標配,就有了戰(zhàn)袍這個說法。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