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睡到下午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五章:旱魃將至,叔嫂在一起的小說,一覺睡到下午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時之間劉辯沒想明白劉焉這個太常卿能有什么要事,以至于繞過尚書臺直接向他稟陳?</p>
“且先讓太常卿在偏殿等候,這個時辰恐怕太常卿還未用朝食,讓中廚為太常卿也送一份朝食去,孤先去沐浴更衣?!?lt;/p>
待劉辯沐浴更衣后,這才見到已經用完朝食的劉焉,劉焉也顧不上太子還沒用膳,起身行禮后將一份竹簡呈上:“臣請殿下閱覽此疏?!?lt;/p>
高望接過竹簡遞給劉辯,一封毫不起眼的竹簡中竟書寫了令劉辯頓時色變的內容。</p>
中原各郡入夏之時還下了兩場雨,但到今日已經有二十余日沒有下雨了。</p>
“太史令那邊怎么說?”</p>
“靈臺這些時日觀察風云天象,太史令謂旱魃將至?!?lt;/p>
魃,旱神也。</p>
也就是說旱災將至。</p>
劉辯忍不住嘆了口氣,天災難擋啊。</p>
漢末是小冰河期,小冰河期本身對降雨量的直接影響并不明顯,但其導致的氣候降溫會對降雨模式產生影響。</p>
氣溫的下降會導致蒸發(fā)減少,進而影響水循環(huán)和降雨分布,所導致的結果便是某些地區(qū)原本氣候濕潤地區(qū)降雨量減少出現旱災,而在原本氣候干燥的地區(qū)則是降雨增加出現洪災。</p>
“今年……恐怕不得安生了。”</p>
盡管還沒有看到這場旱災的破壞力,可劉辯幾乎已經看到無數百姓家破人亡的慘烈了。</p>
這些時日盧植沒有教授劉辯多少古文經,而是教授他許多輔以處理庶務的學識。</p>
比如農桑!</p>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lt;/p>
這是盧植希望劉辯能時刻銘記于心的一點。</p>
盧植本是不曉農桑之事的,然而他有一位好友名為崔寔。</p>
崔寔是農學大家,有《四民月令》存世,又在《政論》中談論當世便利之事數十條,指切時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p>
而他曾聽崔寔提起過一點,為何先秦和漢初之時同樣是旱災,卻也沒有后漢的旱災這般驚人的破壞力,難道真是一句當權者失德能解釋的嗎?</p>
崔寔經過多方考證,發(fā)現了一個被天下官吏都忽視了的根本原因——那竟農作物本身!</p>
兩漢時期農作物品種變遷,冬小麥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在后漢已經徹底取代了粟類作物的主糧地位。</p>
尤其是冬小麥秋播夏收的習性,使得許多干旱地區(qū)可以通過種植冬小麥增加收成。</p>
而且冬小麥的收獲要遠勝粟類作物,石磨的普及和制面技術成為了冬小麥徹底取代粟類作物的最后一根稻草。</p>
然而冬小麥也有一項致命弱點,不耐旱。</p>
盡管比起春小麥而言冬小麥的耐旱性已經大大增強,但相比粟類作物卻是差之千里。</p>
而旱災的來臨往往都是在夏季的四月,冬小麥卻正好是夏季播種,此時此刻恰是冬小麥的抽穗期,因此旱災產生了對冬小麥堪稱致命的打擊,其結果往往不是減產而是絕收!</p>
“明日舉行朝議,比二千石以上官員無病不得缺席!”</p>
對于這場即將到來的旱災,劉辯無力阻止,也來不及做防災措施,那么剩下的便是提前準好賑災事宜,以及利用這場旱災做些文章。</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叔嫂在一起的小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一覺睡到下午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覺睡到下午醒并收藏叔嫂在一起的小說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