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8面,庚二、轉(zhuǎn)釋依三性立三無性。</p>
本論的宗旨是發(fā)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是宇宙間的萬法,這當中包括了凡夫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這些涅槃的功德;這些染凈的諸法,都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xiàn)的,離開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了。這當中呢,天親菩薩把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分成了三個體性:</p>
第一個、依他起性:這個依他起性,就是說我們由于過去的業(yè)力的熏習所成就的一個心識,由這個業(yè)力的熏習所成就的。比如說我們今天造了一個五戒十善的業(yè)力,成就一個人的心識;或者是由過去的殺盜淫妄的業(yè)力,成就一個螞蟻的心識;這個有情眾生的心識的了別性是各式各樣的,只要是由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的心識,這個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當然是有雜染的,有清凈的,有雜染的心識,有清凈的心識。這些心識的了別性,都是由過去業(yè)力的數(shù)數(shù)的熏習所成就的,這一部分叫依他起性。</p>
第二個、遍計所執(zhí)性:這個遍計所執(zhí)就是說呢,我們凡夫的第六意識在面對我們的現(xiàn)前的這一念心識,認為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你內(nèi)心當中在這一念的或者是雜染的心識,或者是清凈的心識,認為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樣的了別功能出現(xiàn)了以后,我們認為說你已經(jīng)安住在遍計所執(zhí)性了。就是你由你的名言的分別,捏造出一個虛妄的我相和法相出來。當你的內(nèi)心安住在這樣的一個相貌的時候,我們稱為遍計所執(zhí)性,你已經(jīng)沒有真實的看到依他起了。</p>
第三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一個道理。當我們內(nèi)心當中安住在恒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樣子就是圓成實性。</p>
就是我們的一個心識,從凡夫到圣人,基本上的一個相貌就是這三個相貌。那么這個地方講「依三性立三無性」,就是由這個中觀的學者來問難,以這個三無性來問難這個三性的道理。我們看這個地方的講義:</p>
庚二、轉(zhuǎn)釋依三性立三無性</p>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p>
唯識學就著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安立了三種體性,但是為什么世尊在《般若經(jīng)》當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佛陀在《般若經(jīng)》當中說一切法空,那么這一切法當然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佛陀說一切法空,在空性當中是如何安立三性呢?那么這個地方看天親菩薩回答說:</p>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p>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p>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p>
后由遠離前,所執(zhí)我法性。</p>
這個地方呢,天親菩薩正式說明,其實唯識學的三性,就是以這個自性空為基礎(chǔ)所安立的;唯識學安立的三性,是不違背自性空的道理的。</p>
看藕祖的注解,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說明第一個偈頌,第二段講第二個偈頌,第三段做一個總結(jié),先看第一段:</p>
前意者,謂即依此三種自性,立彼三無性名,乃是為遣執(zhí)故,密意說為無性耳!非了義極談也。</p>
前意就是指的是第一個偈頌了,“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這個偈頌呢是說明,就是依止這個三種自性,就是說為了避免對三種自性的執(zhí)著,所以佛陀安立的三無性的名稱。所以這個三無性的安立,主要的是要遣執(zhí)故,是要對治凡夫的我法二執(zhí)而安立的。所以這樣子的安立呢,它是一個秘密義的,換句話說它不是一個了義。</p>
佛陀如果是認為這個教法是圓滿的教法,佛陀會公開的說明;當這個教法只是針對某一個執(zhí)著特別重的眾生,佛陀會用秘密的方式,就是使令他聽的到,其他人聽不到。既然是秘密義,可見不是了義極談,他只是對了某一類的眾生,執(zhí)著特別重的人而說的教法。所以這一段意思就是說呢,“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這個三無性的安立,事實上是就著要對治這個三性的執(zhí)取而安立的;這樣安立的角度,是佛陀秘密義而說的,所以這個「一切法無性」它本身不是一個了義的極談。</p>
這意思就是說,佛法的真理,它是有所破斥,但是也有所建立。你一路的建立,那是凡夫的境界了;一路的破斥,這個會落入二乘的境界;大乘佛法的實相,非空非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它有所破斥,但是它也有所承當。所以完全講一切法空,這個不是了義極談的道理,這個只是就著某一類的執(zhí)取重的人,佛陀如是的說的,這一段的大意是這個意思。</p>
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把三無性的安立把它說出來了。這個三無性是怎么安立的呢,這有三段。先看第一段:</p>
初依“徧計所執(zhí)”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p>
第一個相無性,這個相無性簡單就是相空了,相貌是空的,這空是空掉這個相貌。這個空相貌的時候呢,它所對立的是一個遍計所執(zhí)性。為什么呢?“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花故”。這個遍計所執(zhí)性的出現(xiàn),是我們內(nèi)心當中認為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有一常一主宰的我。說我們平常的內(nèi)心的活動,這個了別性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有時候是快樂的,快樂的了別性出現(xiàn),我們會認為我很快樂,這個快樂的整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常一的我。那么有時候是痛苦的,我們認為我很痛苦。有時候我們是充滿了自信,有時候我們充滿了這個自卑。這個心識的活動,事實上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是我們在整個生滅法當中,捏造一個常一主宰的我相出來,這樣的我相叫做「相無性」,因為這個相貌是不存在的。那種快樂的相貌,那種常一主宰的我的相貌,那個我很快樂那個相貌是不存在的;那個我很痛苦,那個我也不存在。所以這個地方的空,是相空,不但是體空,連相也空。</p>
這個遍計所執(zhí)性,它在三諦當中是真諦理,發(fā)明空義的,發(fā)明我空、法空的真理。不過這個地方的真諦,唯識學安立這個真諦,跟中觀的真諦是不一樣的:</p>
中觀學派的真諦,是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樣子講的話呢,它那個空是普遍的在一切法上的安立空性,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唯識學的真諦是說遍計執(zhí)是空的,就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以這個地方是不一樣。唯識學并不認為說,因緣所生法是空的,不這樣子認為,是說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依他起的是如幻有,這個有是應該肯定下來,這個東西不能說是空,這個是不空的。所以這個地方,在這一點上跟中觀的學派是不一樣了,所以唯識學安立的空,跟中觀的空的內(nèi)涵不一樣。</p>
中觀的空是全盤的否定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唯識學的空是說,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你心中的遍計執(zhí)所出現(xiàn)的這一切的我相、法相,這些都是空的,相空的,這種相貌: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冤家,這個人是你的親屬,各式各樣的妄想,這些都是畢竟空的。但是唯識學認為,由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色心諸法,這個東西不能說是空,它有它的因緣的如幻如夢的功能作用,這一部分不能說是空。所以這個地方的遍計所執(zhí)性,是建立了真諦理,從唯識的角度安立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再看第二個:</p>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zhí)自然性故。</p>
依他起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生無性」。為什么講生無性呢?這個生當然指的是它的自體,它的自體是空的。說是這種如幻如夢的事情,是托這個業(yè)力的因緣而生起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認為它是自然而生的,它沒有一個自然的體性,它不是自生。所以這依他起性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切法,那是一個世俗諦的境界。</p>
不過當然這個依他起,在唯識的依他起,跟中觀的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樣:</p>
中觀依他起的世俗諦,這個中觀學派只是講到三界的因果,所以中觀學它沒有安立這個清凈的因果,它沒有安立,這個世俗諦是講到三界這些雜染的因果,所以中觀的學派它這樣的思考,世俗諦基本是沒價值的,因為世俗諦就是三界的雜染因果。</p>
但是唯識學派的依他起性,它包括了雜染的三界的因果,也包括了佛菩薩這些清凈的因果。所以這個依他起性,在這個大乘唯識的建立當中,是建立了十法界的染凈因果都是世俗諦,這個地方也不一樣。所以這依他起性?事實上是建立了世俗諦,前面是屬于破斥的,這個地方是安立一切法。</p>
不過唯識學講依他起性,它也沒有說有真實性,它說是「生無性」;就是從體性上是空,但是相上是有的,它的相貌,作用是有的。不像前面的遍計執(zhí)是連相貌都是空的,是龜毛兔角,那自己捏造出來的。那這個依他起性,它是有這個如幻如夢的作用。就像你做夢,做夢你有這個夢境,雖然是無常、無我,但是你不能說它不存在。那么這個地方說是「生無性」,這個空只能夠說體性是空的。這個是講世俗諦了。</p>
第三個圓成實性:</p>
后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徧計所執(zhí)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p>
前面的依他起是一個因緣所生的事相,或者是因為雜染的因緣出現(xiàn)的雜染的五蘊,或者是由清凈的因緣出生佛菩薩的功德,這個依他起都是事相。那圓成實性呢,是無量無邊的事相當中,所依的一個理論;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一個理論。這樣子的理論,這個空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勝義無性」。就是你對這個理論,你不能產(chǎn)生執(zhí)取。你產(chǎn)生執(zhí)取,那也落入遍計執(zhí)。</p>
我們之前也講過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師他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禪師看這個樣子是讀過《楞嚴經(jīng)》的。他說《楞嚴經(jīng)》講這個常住真心是不生不滅的,那么當這個世間上到壞劫的時候,大火燃燒的時候,把所有的世間都破壞了,那么常住真心壞不壞呢?他就提這個問題問這個善知識。善知識說壞;這個禪師不服氣了,說這個常住真心怎么能夠壞呢?善知識說,我說壞,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你心中所認為的常住真心,那個是會壞的;不是佛陀說的常住真心會壞。</p>
因為佛陀說常住真心,那是一個理論,那是一個道理。你今天讀了經(jīng)典以后,你認為常住真心是一個東西,是一個事物。哦,我心中有一個事物存在,這個事物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你在你這個生滅的心中,捏造一個這樣的影像出來,那當然是會壞,那是遍計執(zhí)所收攝的。佛陀說的理論,是要你去隨順的,不是一個東西的。</p>
所以說呢,當我們對圓成實性也產(chǎn)生執(zhí)取的時候,那佛陀只好用「勝義無性」來破你,破你心中的執(zhí)取。你心中認為那個圓成實性,結(jié)果是遍計所執(zhí)性。所以為了防止你對圓成實性的執(zhí)取,佛陀只好又安立一個「勝義無性」,來做一個防備的工作。</p>
但你不能說圓成實性沒有。因為宇宙間的確,生命的運轉(zhuǎn),它的確遵循了一定的規(guī)則。它不管是雜染的生命,不管是佛菩薩的生命,這無量無邊的因緣當中,它的背后有一個道理存在,那個道理就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這個道理是佛陀他發(fā)現(xiàn)的,不是佛陀創(chuàng)造的;佛所覺悟了這個道理了,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不能夠說這個道理是不存在的,“非謂全無勝義性也”。所以說呢,「三無性」是這樣子安立起來的,是防止我們對三性產(chǎn)生的執(zhí)取。所以說</p>
既三無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離識,無性又豈離識哉?!</p>
這個三無性,當然唯識學是講三無性,不過一般人我們很少用三無性這個名相。我們一般人在發(fā)明諸法實相,多數(shù)都是安立三諦理,就是把這個生命分成三部分:</p>
第一個是真諦。這個遍計所執(zhí)就屬于真諦了,這個你心中所安立的所安立的我相,法相,這些都是不存在的,這個真諦理就是發(fā)明一切法空,這些要全部洗掉的。因為是你自己的心中捏造出來的一個影像,事實上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的——龜毛兔角,烏龜根本沒有毛,兔也沒有角。所以這個遍計所執(zhí)是屬于真諦理,我空,法空的道理。</p>
依他起性是世俗諦,就是我們隨順染凈的業(yè)力,出現(xiàn)的這些染凈的十法界因果,這個是屬于世俗諦。那么圓成實性這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道理,就屬于中諦的思想。所以唯識學就是安立了這個三諦,來配這個三性。</p>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就是剛才講到依他起,就是說中觀的學者他是只講到那個三界的因果?</p>
師父答疑:三界的因果,是的。所以你看,中觀的學派只安立二諦,是不是,我們學過《教觀綱宗》知道。他那個二諦的安立,就是認為三界的因果是世俗諦;我空,法空的真理是真諦。就是生命只有兩個選擇,你要么在三界流轉(zhuǎn),要么你在空性安住。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在中觀的學派,最后的目標是趨向偏空涅槃,那個通教的思想。在唯識學,它的生命觀就更廣大了;你看它的依他起性,是講十法界的染凈因果,表示了所謂的佛還是有生命的,就什么是佛?佛是有明了性的一個有情,所以從這個唯識的思想里面,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觀念,無量的生命。</p>
就是說,事實上我們不一定要把生命消滅掉的。所謂的涅槃它也可以…真正的涅槃是一種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種非空非有的境界,那種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所以它的圓成實性就是這樣安立出來的。所以唯識的依他起是講十法界的染凈因果都有了,有染分的依他起,有清凈的依他起。前面我們看是“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是我們的分別心的因緣所變現(xiàn)的。當然這個分別心有凡夫的這種雜染的分別心,或者是有圣人那種清凈的分別心,就出現(xiàn)了染凈的這些依他起的相貌出來了,是這樣子的。</p>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看三十面。</p>
以上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竟。</p>
前面的二十四個偈頌,是說明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的相貌跟作用,講這個功能作用。</p>
乙二、明唯識性</p>
這個地方是說明這些染凈的作用所依的一個理性,所依的一個真實的理性。我們看偈頌的地方:</p>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