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心中的影像,第一剎那出現(xiàn)的時候是業(yè)力所現(xiàn)的,這個是沒錯的,我們的確從業(yè)力當中會出現(xiàn)影像。但是當?shù)诙钌鸱謩e的時候要小心了,我們開始隨順自己的無明,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名言一動,帶動我法二執(zhí)。所以在這個緣起上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p>
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鞓I(yè)呢?我們好端端的這個心為什么會造業(yè)呢?因為有無明,有無明就產(chǎn)生活動,有活動就有生老病死。這個無明就是你心中的遍計執(zhí),你一直認為這個境界是有真實性的,不是你心中安立的,是有真實體性的;所以我們?yōu)槭裁粗v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p>
怎么辦呢?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我們一定要從今以后,切斷我們過去的名言,把過去的等流性的名言,從今以后把它消滅,還諸法一個本來面目。這個時候,系縛我們的業(yè)力就慢慢的松脫了,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滅。我們講大死一番就是這樣子,不是說身體大死一番,就是你從今以后,你不再相信你心中的名言。</p>
唯識學說是破名言,跟外道講無想,那不完全一樣:</p>
外道的無想是看到境界,我不知道這個境界怎么來的,我只是無想,那是逃避,那是跟愚癡相應;唯識學是明白的知道這個境界是由業(yè)力所現(xiàn)的,然后再加上我名言的安立,產(chǎn)生很多的變化;這個人產(chǎn)生,是個冤家,是一個親屬,是一個好人,壞人。那我們今天修無分別智,修唯心識觀,就是破除名言所安立的法,就是名言。雖然它是無分別智,但是它心中是用佛法的思想,佛法的名言,來破除世間的名言,跟外道說完全無想不一樣。其實你完全無想,你還是不明白諸法的實相,那是暫時讓自己不要去想任何的事情,那是跟愚癡相應的;等到你又恢復想的時候,你還是一樣隨順你過去的顛倒妄想。這種無想,對這個顛倒的心識沒有對治的力量。</p>
唯識學說破除名言,它是觀想,觀想這個境界的差別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我把這個一切的境界,這個心中的名言全部把它洗掉的時候,我就看到諸法的實相了。那是有觀想,有智慧相應的。</p>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jīng)典,我們看佛陀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上說,“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我們無量無邊的業(yè)力,業(yè)障怎么來的呢,是心中的妄想;我們安立了很多顛倒的名言,然后在顛倒的名言當中造了很多生死的業(yè)力,因為無明就緣行,緣識,生老病死。但是這樣子,我從此以后不想了嗎?不是。佛陀在《觀無量壽經(jīng)佛》經(jīng)上也贊嘆了思想,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說,當我們想要跟彌陀感應道交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去觀想,我們要對彌陀安立好的名言,阿彌陀佛的圣號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世界有不退轉(zhuǎn)的功德,圓證三不退。</p>
所以我們對于名言的意思就是說:</p>
我們破除世間的名言,但是我們同時要建立佛法的名言,不是讓你無想。</p>
就是我們從今以后,把過去那種等流的虛妄的名言消滅掉;然后從今以后,熏習佛法清凈的名言。這個時候我們生命就會有變化,我們整個那個生命的水流,那個方向就會改變了。就是三界的業(yè)力慢慢的消滅,往生的愿力,凈土的業(yè)力慢慢的增長。因為你心中的名言改變了,心中名言改變的時候,你心里的作用、整個方向都改變了。就是我們有所破壞,但是有所建設,唯識學是這個意思,不是無想。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剛才主任有開示說,我們在那個妙慧有三個次第聞思修。那剛才主任在唯心識觀所開示的,是不是就是我們假如每次都是根據(jù)這個方法,就是相當于修慧上面?</p>
師父答疑:它這個觀法,“知己內(nèi)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這個觀法是通于聞思修的,你不管聞慧、思慧、修慧,都是這個內(nèi)涵,只是說就著淺深,你對這個道理理解的淺深安立聞思修。但是你對這個道理的理解,不管你是聞慧、思慧、修慧,都是理解這個道理的。</p>
學員提問:那再請主任慈悲開示就是,那在理解這個道理;那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照剛才主任所開示這個唯心識觀這樣子次第,這樣子可以一直觀過來?</p>
師父答疑:當然是可以。你就是觀察,當我們心中開始分別三界的業(yè)力的時候,我們觀想:其實這個境界都是你心中名言安立的;你心中不要動名言,所謂的冤家、所謂的親屬,其實都不可得。</p>
就是我們開始在分別三界的人我是非的時候,你馬上警覺,其實這個境界不是我想像的這樣子。我所想的是我自己的名言安立的,其實它不是這樣子的,它是一個業(yè)力所現(xiàn)的因緣所生法,一個無常、無我的法而已。但是我一定要把它捏造成這個樣子來傷害自己,或來干擾自己,那是我自己的名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p>
所以說,我們應該是在三寶當中多安立名言,意思就是我們現(xiàn)在少跟三界的眾生再結緣,再安立名言;三界的名言應該想辦法讓它淡薄,對于阿彌陀佛那種清凈的名言要多加強。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極樂國土好夢者也,極樂世界醒夢者也,三不退轉(zhuǎn)的功德。你一定要讓自己啟動你對三寶的名言,而消滅你過去三界的名言,這個時候你生命就會有變化了。當然這個唯心識觀,這個地方重點在破除三界的名言,是這個意思。</p>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問答釋疑。這個地方把前面的止觀再做一個問答。</p>
(三)問答釋疑</p>
問曰:若必證見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則初心修觀,即應便觀真如,何故《大乘止觀》乃令先觀徧計,次觀依他,后觀圓成耶?</p>
這是藕益大師講完唯心識觀以后,他自己安立的問答。說唯識學的修觀次第,它一定先破遍計執(zhí),證得二空真如理,然后再觀依他起性;先證得根本智,再修后得智。那么這樣子講我們初心修觀,應該直接觀二空真如了,為什么要先破遍計執(zhí),先觀遍計本空,再觀依他如幻、再觀圓成實呢?這個地方提出這個問題。說我們既然所破的是遍計執(zhí),要證圓成實性,那我們直接觀真如就好了。</p>
答曰:</p>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觀真如,必將妄計一個無名無相,曠若虛空者,以為真如,便成徧計執(zhí)。此情最不可救,以不達諸法當體無性,墮惡取空,不知所觀空理,正是第六識之相分。</p>
就是假設我們一開始,對于我們所現(xiàn)的這個諸法的境界,我們就肯定,欸,這個境界就是真如嘛,它就是佛性的顯現(xiàn)。這樣子,我們會妄計一個無名無相,曠若虛空的,以為它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而事實上,你所說的真如是你心中妄想所捏造的,那剛好是遍計執(zhí)。這樣的情執(zhí)是最不可救了,因為你還是不能夠通達諸法的當體無性;這個空的意思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你這個空是墮惡取空了,這種空是第六意識的相分,心中的名言所現(xiàn)的影像。</p>
這意思就是說,唯識學的重點先破執(zhí)、再肯定!你看在整個權教的法門,不管是通教,不管是別教,不管是唯識或中觀,它在修觀,都先破執(zhí),先否定自己;開口遍錯,動念即乖。你動一個念頭,你一定思惟這個念頭都是妄想,戲論,你自己心中的過去等流的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所安立的名言。慢慢慢慢破執(zhí),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以后,這個時候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個時候,天臺的圓教是肯定自己,你所做的任何念頭都是對的,都是清凈無染的。</p>
如果你一開始就用肯定的方式,那你很容易錯認消息:</p>
過去有一個禪師去參訪一個善知識。這個禪師問善知識說,說到這個壞劫的時候大三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說這個劫火生起的時候把世界都燒壞了,那我們的常住真心壞不壞呢?這個善知識說,壞,會破壞。這個禪師就不服氣了,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滅,怎么壞呢?這個善知識說,你所說的常住真心是會壞的,不是佛所說常住真心會壞;就是你對常住真心,你自己所理解那個常住真心,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跟佛陀詮釋的常住真心,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觀想有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一個相貌出現(xiàn),你認為那是常住真心,其實那是你心中妄想所現(xiàn)的影像,那當然是壞;我說壞的是你心中自認為的那個常住真心,那是你第六意識所捏造出來的影像,那是會壞的。</p>
所以我們剛開始,不從破執(zhí)法門下手,一開始就肯定,那你就容易錯認消息。其實你自己的執(zhí)著心,變現(xiàn)一個空性的影像,你說哎呀,這個就是真理了。其實不是,其實還是你心中的名言安立了一個法,你還是一個遍計執(zhí)。這種情況呢,如果你這樣子錯認消息,有兩種情況:</p>
假使一切時中,空境現(xiàn)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撥萬行,一祇可生無色天中。若因見此空故,破戒破見,直墮阿鼻大地獄矣!</p>
你捏造一個空的相貌,當然這個空的相貌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不是一個真理;但是你又不破壞戒行,廣修萬善,那么這樣子生到無想天去了,因為你無想,以空為所緣。</p>
這個是這樣,這個空境現(xiàn)前他去觀這個空的時候,他心中是有所得的,因為佛法的理性,不是能夠用見聞覺知的去現(xiàn)起影像。就是你明白圓成實性,那種明白是智慧去觀察真理,那是沒有能所的,沒有影像的;但是你心中明白有這件事情,有這個道理。心中去觀察這個圓成實性,是一個道理,它不是一個相貌,不是一個影像。</p>
就是你這一念心去明白道理的時候,生起覺悟的時候,你自己知道有這件事情,但是心中是沒有影像的,沒有影像,是無所得,但是你清楚的知道有這個道理。</p>
但這個時候要是空境現(xiàn)前,你認為有一個虛空的相貌存在,而你認為這個虛空的相貌就是圓成實。這個是有所得的心,那剛好是一個心中的影像,而你一直觀這個空的影像,到最后就生在無想天去了。因為你就是這樣熏習這個因緣嘛,用虛空的因緣來熏習這念心,就出現(xiàn)了無想天,那這是有福報的了。</p>
如果說你“若因見此空故,破戒破見,直墮阿鼻大地獄矣”。如果你在這個空相當中而撥無因果,造了罪業(yè),那就到阿鼻地獄去了。這個就是你錯認消息的后果。</p>
總結:</p>
所以一切大乘法門,皆令眾生,即于現(xiàn)前諸法,強觀無實;既知無實,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qū)嵭?;既悟?qū)嵭?,方能從體起用。</p>
——《觀心法要》——</p>
所以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一定是先面對一切的因緣所生的色心諸法,“強觀無實”。強觀就是勉強自己去觀察我們心中所現(xiàn)的這個我相,法相是不真實的,先破執(zhí);這個我相、法相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安立的,境界本身不能產(chǎn)生這樣的相貌。所以,我們心中所安立的這個我相、法相是不真實的,先破除。知道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悟入圓成實。不過當然知道如夢如幻,這個只是理論上的理解,沒有說一個事相的很精細的了解。知道這個色心諸法的相貌,是恒隨緣,而能夠不變;不變當中又有隨緣,知道有隨緣的如夢如幻的這樣的道理。</p>
所以我們剛開始先悟圓成實的理,然后再從圓成實里面出發(fā),依體起用,那是善能分別諸法相。你看到一個人富貴,你馬上知道這個人怎么富貴,他在某一生某一劫生起什么布施,或者有各式各樣的因緣,所以他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果報。但這個時候你在觀察的時候,沒有夾帶你個人的自我意識了,完全是隨順因緣法,他過去造什么業(yè),這一生得什么果報;他造什么業(yè),這一生得什么果報,那是善能分別諸法相,那是開始去學習依他起,從體起用。</p>
所以我們剛開始先破除遍計執(zhí),先修我空觀、法空觀,破遍計執(zhí),看到了圓成實性。然后從圓成實的道理出發(fā),從體起用,廣學無量法門,觀察眾生差別的根機,那是去學依他起了,那是從空出假的境界。</p>
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先大死一番。這大死一番就是說,從唯識的角度,就是我們買了一部電腦,不幸的是這電腦里面有病毒,所以由這個病毒所寫的任何程序都帶有病毒的成分,所以我們應該要把這個電腦的程式先全部洗掉,統(tǒng)統(tǒng)不要用,然后再灌一個新的資訊進去。</p>
就是從唯識的角度,我們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影響第六意識的我執(zhí)和法執(zhí),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你一開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名言,你心中安立的名言都是錯誤的。你認為這個人怎么樣,那個人怎么樣,這個地方怎么樣,那個地方怎么樣,其實你都沒有看到真相,你所感受到的信息都是你過去的等流習氣的名言加上去的。所以你剛開始先不能相信你自己,在唯識學的意思就是你一開始先否定自己。</p>
說這個過去禪宗的教導,我聽我過去的老和尚達公說的,禪宗在禪堂,你進禪堂前三年你一定是少講話,你一講話,開口便錯,他一定打你香板。因為你剛開始那個思想名言沒有經(jīng)過凈化,那你講出的話都是我執(zhí)、法執(zhí)相應的。他一定是你開悟以后,禪宗的禪師是這樣,你一開悟后,你怎么講都對;但是你沒有開悟之前,你一講話,你在禪堂里面眼睛亂瞄,過去,啪一巴掌,看什么看,哪一塊磚塊是你的?你只要動一個分別心,一定挨香板。他就是打的念頭死,他要你破除你心中的名言。</p>
然后你大死一番以后,你心寂靜下來。這個時候你再來看世間,你是一個客觀的角度來看世間,哦這個人他長的很莊嚴,過去有這個善業(yè);這個人有福報,這個人有罪業(yè),這個人很苦惱有罪業(yè)。你在觀察世間的諸法,完全是隨順因緣法在觀察,沒有你個人的名言了,沒有了;這個時候你講什么話都對了,你完全是隨順整個生命的因緣在活動,沒有加上你個人的我執(zhí)跟法執(zhí)在里面。</p>
所以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你一開始不能肯定你自己。雖然我們觀想我們這一念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給我們很大的信心。但是你如果從今以后肯定自己,你肯定下來的是夾帶無量無邊無明的一個自己,那非常危險啊。所以唯識學的意思先破,先破執(zhí),先徹底的否定自己,是這個意思,把自己大死一番以后,然后再大活,再直下承當。從唯識的角度是這個修習方法,就是先把你的思想徹底的洗干凈,然后再建立清凈的名言,是這個意思。</p>
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末學請教,剛才主任講到這個圓成實。這個圓成實是說,它修我空觀、法空觀,破遍計執(zhí),然后再顯現(xiàn)那個圓成實性這個理。那是不是說…你說圓成實性,講過它是一種隨緣不變、又不變隨緣。但是好像在唯識不是說它只有隨緣不變的意思嗎?</p>
師父答疑:對對對,你的問題問的非常好。這個圓成實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其實你修我空觀,法空觀,只是看到不變這一部分,對不對?它的意思就是說,圓成實是本來就存在的一個東西,每一個法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花,它有隨緣的作用;它因為隨順因緣,現(xiàn)出花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體性還是不變,還是我空、法空。每一個東西,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p>
但是對我們來說,不能顯現(xiàn);因為我們被它的外相迷惑了,我們在這個外相當中,安立我們各人的我相的名言。我們先修我空觀、法空觀,把這個遍計執(zhí)消滅以后,我們不是先看到這個花,我們先明白這個花的道理。所以圓成實是假借我空、法空顯現(xiàn)出來。</p>
就是說,這個道理本來就存在的,但是你修我空觀、法空觀以后,使令這個道理顯現(xiàn)了。因為它被你的遍計執(zhí)遮止了,其實,我空觀,法空觀是破遍計執(zhí)而已。但是問題是,你遍計執(zhí)一破,這個道理就顯現(xiàn)了,它是這樣子的。</p>
雖然說我空、法空它只是在這個真理當中的一部分,但是問題是我空、法空它破除了我法二執(zhí),這個道理就顯現(xiàn)出來了。這個道理你明白以后,你再來分別,哦這個花是什么相貌,這個時候你的分別就不夾帶你各人的愛憎取舍了,那是隨順那樣就是那樣的因緣。</p>
所以你是先修我空觀、法空觀,破你的執(zhí)著,讓這個道理顯現(xiàn)出來,那是一個道理,那不是一個相貌。如果你認為有一個相貌存在,那又落遍計執(zhí)了。那是一個諸法的道理,一個真理。哦,原來世界上是這么一回事情,這個道理明白后,你再來去分別諸法相,是這個意思。所以圓成實是破遍計執(zhí)以后顯現(xiàn),就是說,它之所以不能夠顯現(xiàn)就是因為有遍計執(zhí)的關系,是這個意思。</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