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定:由這個念的加強,到了定,心于所緣專注不散。這個時候心中破除了粗的昏沉掉舉,現(xiàn)出一種明了寂靜的相貌,就是到定。</p>

五、慧:定中起觀,這個是關鍵點,就是智慧的觀察,觀察生命的真相。這個觀察生命的真相為了什么呢?我們?yōu)槭裁匆^察生命的真相呢?我們講說,“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生命就是一個心識的流動,而這當中呢,你一定要先確定你生命的目標在哪里,你這個心識的流動要引導它到哪一個方向去。</p>

我們先姑且不要說斷惡修善這樣的差別法門,就是你在修行的大方向,一定要立定一個目標,你修行的目的是為什么?這當中非常重要;當然這當中,絕對不是仰信,一定是如實的觀察。</p>

我們在生命當中的大方向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五欲的樂,五欲的安樂;第二個是圣道的安樂,大方向是這兩個,離苦得樂。這兩種快樂有差別。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講到有十五種差別,五欲樂和圣道樂;我們不要講那么多了,我們把這十五個可以融通成三個,把它會成三個:</p>

第一個、障礙和非障礙的差別。</p>

說我們過去也曾經(jīng)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里面接觸的時候,產(chǎn)生了樂受;那么我們來到三寶的境界,我們拜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以后靜坐,憶佛念佛,欸,心中也有樂受;這兩個樂受,有障礙和非障礙的差別。這個障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在五欲境界里面產(chǎn)生的樂受,那個樂的感受有三種障礙,含藏了三種障礙:</p>

第一個煩惱障,這個五欲的快樂當中會帶動煩惱的活動,貪嗔癡慢疑。那么煩惱的活動本身是一個擾動相,它不是寂靜相;不像圣道的安樂,你在佛堂當中誦經(jīng)念佛,那種安樂是寂靜的,是無障礙的。那么擾動相本身對快樂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壞的,因為快樂的擴大增長一定是寂靜的,所以這個擾動的過程當中障礙你的安樂,讓你的安樂的程度降低了——煩惱障。</p>

第二個罪業(yè)障礙你的安樂,當然煩惱一活動就是罪業(yè)了;我們講到罪業(yè)會讓你不安,你心情的不安,這件事情也障礙你的安樂,雖然你在五欲的境界得到樂受,但這個樂受有罪業(yè)的這個加持在里面,使令你心不安,所以這個樂也有障礙。</p>

第三個報障,這個老病死,你身體有老病死的這個因緣出現(xiàn),也是障礙你的安樂。</p>

這個世間的五欲樂,「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yè)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說這個世間的欲樂,它有煩惱障、罪障、報障的夾雜,所以它比不上圣道樂,因為圣道樂的本身,它夾帶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那是寂靜的,是無障礙的;所以這個地方有第一層的差別,障礙和非障礙的差別。</p>

第二個、堅固非堅固的差別。</p>

這個世間的欲樂,它要等待很多的因緣的具足才能夠出現(xiàn),只要有一個因緣有所欠缺,這五欲的快樂就不能出現(xiàn),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壞。在《瑜伽師地論》當中特別講到這個死亡,說這個世間的欲樂再怎么樣的殊勝,你不能帶它到來世,會被死亡所破壞,不能相續(xù)到來世;但是圣道的安樂能夠相續(xù)到來世,你今生當中栽培一個佛法的善根,成就一個菩提,成就一個波羅蜜,你來生的時候,有些人一出生的時候心情就經(jīng)常保持快樂,就是安詳?shù)?,有點境界刺激他,他無所謂,他那個樂受在心中出現(xiàn)很久。為什么呢?他就是有修行了戒定慧的力量,有那種波羅蜜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安樂,能夠延續(xù)到來生;但是你今生在享受五欲快樂的時候,用這個善業(yè)力享受五欲的快樂,你死亡的時候完全破壞了,到來生的時候,完全沒有影響了。</p>

就是這個世間的欲樂它不堅固,它很容易破壞,你追求的過程很復雜、很辛苦,但是得到以后很容易破壞;而圣道的安樂你得到以后,它能夠「恒轉(zhuǎn)如瀑流」,也可以這樣講,相續(xù)不斷的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的引導你這一念心經(jīng)常保持吉祥安樂的境界,它能夠相續(xù)到來生,它堅固不可破壞;乃至于你到三惡道去,你所栽培的善根都不破壞;所以它有這個堅固,非堅固的差別。</p>

第三個、解脫非解脫的差別。</p>

這個世間的五欲樂在受用的時候,它對于生死的苦惱沒有解脫的力量。你今天福報很大,你享受五欲樂,但是你過去也有罪業(yè),罪業(yè)出現(xiàn)苦惱境界要障礙你的時候,你那個五欲的快樂對苦惱沒有免疫性,它對苦惱沒有對治性,它不能解脫苦惱;那么這個圣道的安樂,它對于苦惱有解脫的力量。就是你在心中有這個修持的戒定慧的力量,產(chǎn)生的樂受,那種寂靜安樂的樂受跟苦惱境界接觸的時候,它對苦惱有對治力,有調(diào)伏力,它能夠解脫苦惱,有這個解脫和非解脫的差別。</p>

所以我們今天的希望,是在寂靜的心當中透過對生命的觀察,而擬定了一個方向,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老實一點說,我們心中還有很多的煩惱和罪業(yè)還沒有調(diào)伏,還沒有懺除,但是你大方向,你經(jīng)常去觀察五欲樂的過失,去觀察這個圣道樂的功德,你真實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在你的心中擬定一個大方向,那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了。說我這個船,我也懈怠啊,我這個船沒什么動力,這當中還有煩惱障礙我,罪業(yè)障礙我,很多的暴風雨;但是我這個船有一個目標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雖然風也吹,雨也打,但是我七弄八弄,我還是朝著這個大方向的目標在走。這個人有目標,他再怎么走,他總是往目標在前進的。說是這個人完全沒目標,他走兩天,進進退退,一輩子在原地打轉(zhuǎn)。</p>

所以我們不要忽略智慧的觀察,你一定要經(jīng)常去思惟五欲的過失,圣道的功德,帶動這樣的一種勝解,帶動一種追求圣道的希望,由這個希望你就能夠帶動如理的作意觸受想思,乃至于帶動種種的善念去對治你的煩惱。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點,還是在這個慧。</p>

我們講這個臨命終,臨命終的因緣有隨業(yè)往生和隨念往生:</p>

隨業(yè)往生:那當然這個時候,第六意識這個第三能變完全失去了主導功能。他這一生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去觀察這個生命的真相,產(chǎn)生希望。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隨業(yè)往生,臨終的時候趕快送到醫(yī)院去,急救、干什么、打針、插管;最后一口氣不來,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什么業(yè)力現(xiàn)前就隨業(yè)力去了,可能到天上去,也可能到三惡道去。</p>

隨念往生:這個是我們在修凈土要掌握的這一點。就是說,你平常要利用你的第六意識在寂靜當中栽培一個強大的心念;這個心念當然是主要以止觀為主,帶動了一個心中往生的愿望,往生的作意觸受想思。當然臨命終的時候,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可能會有一些業(yè)力現(xiàn)前,但是你用你強大的念頭來引導你的業(yè)力,就是用第三能變來引導初能變。心能造業(yè),但是心也能夠轉(zhuǎn)業(yè)。</p>

所以為什么臨命終人,你不要給他打嗎啡。打嗎啡沒有痛的感受,但是你這個嗎啡一打,第六意識的明了性暗鈍了,糟糕了;他修持一輩子,現(xiàn)在第六意識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朝,這個時候就是要靠那個第六意識憶佛念佛,隨念往生,由這個念力來轉(zhuǎn)罪業(yè),結(jié)果他念力提不起來那完了;所以臨終的開導一定要提前做。</p>

就是這個人已經(jīng)到了加護病房了,頭腦清楚的時候趕快做心理建設,趕快帶著他修止觀。所以密宗他們那個臨終開導,是帶他修止觀,思惟生死的過患,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把他平常在佛堂當中所栽培的正念帶動起來,依止這個強大的念頭,去刺激他的善業(yè),把善業(yè)引生起來得果報。就是在這個三能變當中,以第三能變的了境能變來引導你的阿賴耶識,當然這個你平常就要用功。那是你平常有這樣的用功的功夫,臨命終再遇到善知識開導的增上緣,那你這個生命就有希望了,這就是十大地法。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能不能主任再把那個業(yè)障…煩惱障,業(yè)障再解釋一下。</p>

師父答疑:業(yè)障,這個業(yè)主要是講罪業(yè),當然這個罪業(yè)指的是還沒有得果報的罪業(yè)。這個罪業(yè),它本身在我們阿賴耶識的內(nèi)心的深處,使令我們不安;所以有罪業(yè)的人,他就是擾動不安。那不安穩(wěn)的話,它淺的來說障礙你的安樂,深的來說,障礙你修學圣道;有些人他修學圣道,他念佛就是不能專心,這就是有罪業(yè);那么他聽聞佛法,聽了半天也沒辦法聽懂,為什么呢?他過去有謗法的罪業(yè),老師講的很清楚他就是聽不懂,或者聽懂了以后馬上忘掉,他這就是有罪障。就是他煩惱也不是很重,但是他過去有這個謗法和五逆的罪業(yè),使令他要熏修戒定慧有困難,有一種負面的力量來障礙他,那這個就要勤加懺悔了。就是罪障障礙你的安樂,障礙你的圣道,就是這樣子。</p>

不過當然這件事情還是事在人為了,你第六意識肯努力啊。我們在研究這個心識,我們一定要掌握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它對生命有一個完全主導的力量,「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能轉(zhuǎn)業(yè)」。你的第六意識你不好好利用,你讓第六意識老是保持散散亂亂,暗暗鈍鈍的,那你要轉(zhuǎn)業(yè)就很難了。你第六意識愿意修止觀,那這件事情就有變化。</p>

我們前面也講到,說是「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yǎng)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說我們今天栽培一個善業(yè),滿設恒沙界的珍寶去供養(yǎng)佛陀,這是一個廣大的善業(yè),當然這個善業(yè)被阿賴耶識保存了。這樣的因緣,比不上你用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去在短暫的一日一夜當中修止觀的力量大,這一日一夜的止觀的力量,超過你在阿賴耶識中多一個善業(yè)。</p>

因為你在阿賴耶識中多一個善業(yè),這個善業(yè)不見得馬上得果報;就算得果報,到天上去,把這個善業(yè)釋放出來一期的快樂,回到人間,你還是原封不動;你那個“恒轉(zhuǎn)如瀑流”的那個水流,還是沒有大方向改變。</p>

但是你第六意識能夠修止觀,成就一個堅定的「欲,勝解,念,定,慧和作意」,產(chǎn)生一個堅定的成就極樂世界的欲望,成就一種這樣的希望和這樣的作意,那對你生命的水流是一個大方向的引導,跟你阿賴耶識當中增加一個善業(yè),那是不可同日而語了。</p>

所以我們在佛堂當中修止觀,乃至于短暫的五分鐘,那你都不要小看;我們可能這五分鐘一念的相應,一念的覺悟,哎呀,這個生命是這樣的,你突然間有所覺悟,有所感覺,出來以后你整個行為改變了,那整個生命是大方向改變了。跟你在外面去做慈善事業(yè),你的思想念頭沒改變,但是阿賴耶識當中多一份的善業(yè),那又不完全一樣,這兩種情況不一樣。</p>

所以這個十大地法的重點就是,教我們?nèi)绾卧谛闹性耘嘁粋€強大的念頭,而這個念頭在臨終的時候,能夠引導我們的生命趨向于光明。雖然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的罪業(yè),但是你不要去觸動它,就是由這個心念來轉(zhuǎn)業(yè),隨念往生。我們?nèi)绾文軌蛟谄匠5膽浄鹉罘?,對彌陀的信愿持名,栽培一個這樣的強大的念頭,到臨終的時候,使令這個念頭現(xiàn)前,引導我們的神識——引導我們的阿賴耶識,跟彌陀的功能感應道交。</p>

就是由止觀帶動了勝解,由勝解帶動心中的希望,由心中的希望帶動我們?nèi)缋淼淖饕夂陀|受想思,是這樣子的,這叫十大地法。而這整個,主要是在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完成的。</p>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就是說那煩惱障是屬于名言,那業(yè)障是不是屬于業(yè)種子,這樣呢?</p>

師父答疑:對,煩惱障屬于名言種子,名言種子的生起主要是前七識,包括第六意識,還有第七意識——就是我法二執(zhí)了;因為一個人的思想跟我執(zhí),法執(zhí)是有關的。我執(zhí)、法執(zhí)重的人,他的思想就不一樣;我執(zhí)、法執(zhí)淡薄的人,思想也不一樣;所以名言種子是前七識所熏習的。那業(yè)種子就不牽涉到第七識了,業(yè)種子只有前六識所造的。</p>

這個名言種子完全受我執(zhí),法執(zhí)的影響。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思想,和一個發(fā)菩提心人的思想,是不完全一樣,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名言種子跟第二能變,跟第三能變都有關系,那主要是屬于煩惱部分的。當然我執(zhí)當然是引生煩惱障,所以一個人的煩惱粗重,跟我愛執(zhí)的這個輕重都是有密切關系的;業(yè)種子那就完全是前六識所造的這個行為。</p>

其實我們在對治方面,主要是對治煩惱。說懺悔業(yè)障,其實這個業(yè)障,無量無邊的業(yè)障誰能夠懺悔干凈呢?你就是心若滅時罪亦亡,「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站在凈土的角度,偏重在改變你的念頭。</p>

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他所有的罪障都滅除了?也不可能嘛。他六生成就阿羅漢,他無量劫在生命當中打滾,造了多大的罪業(yè),他跟我空的真理相應以后,入涅槃了,所有的罪障不能得果報了,其實就是“緣缺不生”。他無明滅則行滅,他已經(jīng)沒有去滋潤這個罪業(yè),沒有滋潤罪業(yè)的力量那個罪業(yè)不能起現(xiàn)行;我們真正業(yè)盡情空是成佛,才能真正業(yè)盡情空,那“金剛道后異熟空”,每一個人都帶業(yè)修行的。那么說圣人他有業(yè),他為什么不得果報呢?他沒有煩惱的滋潤,這個業(yè)不能得果報。所有的業(yè)種子的全部的消滅——金剛道后異熟空,成佛以后異熟識被破壞了。</p>

所以我們真正的懺悔業(yè)障的重點在對治煩惱。</p>

就是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罪業(yè),但是你這一部分的煩惱被消滅了,這個罪業(yè)不能得果報了,它沒有這個煩惱的滋潤。然后我們在這當中趕快栽培一個強大的憶佛念佛的念頭,然后把這個凈土的業(yè)調(diào)動起來,讓凈土的業(yè)先得果報,到了極樂世界,那好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那個地方成就法身菩薩,再乘愿再來。這個時候所有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永久不能得果報了,它沒有增上緣,沒有煩惱的滋潤不能得果報。這個修行是這樣子的。</p>

不像是外道他有自性執(zhí),外道說這個業(yè)一定要全部受完才能夠成就佛道,所以怎么辦呢,修苦行;躺在有刺的荊棘上刺在身上,躺在這個有冰水的地方把自己泡起來;為什么呢?我要滅我的罪。其實這個色身是沒錯,「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罪的關鍵點還是心中的煩惱,修無益的苦行…,他認為業(yè)是有定性的,一定要修苦行,用最快的速度把業(yè)給消滅,這個是錯的。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業(yè)是無自性;業(yè)是由心來攝持的,你心一轉(zhuǎn)業(yè)就轉(zhuǎn)了。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我們講這個業(yè),心去造業(yè),還是由心引導這個業(yè)力,萬法唯識嘛。所以我們學唯識學要往這樣的真理上來會歸。</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