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蕅祖的注解。此復(fù)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釋。</p>
“此復(fù)解十一善心所也”。這個就重復(fù)地解釋十一個善心所。這是個總標(biāo),看別示?!耙?、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這個善根就是它是一切法的根,就像樹根能夠生起枝葉花果,由于無貪、無瞋、無癡,就能夠生起種種的善法。“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它的體性和業(yè)用,俱如百法中解釋,這個地方就不再分別。</p>
“及”之一字,顯馀翻染諸善心所。謂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不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p>
看這個及,就是這個“行舍及不害”這個及,“及之一字,顯余翻染諸善心所”。這個及是開顯其余的翻,就是相對于雜染的心所,相對于雜染的諸善心所。這意思就是說,基本上我們的內(nèi)心是很復(fù)雜,善心也不完全是十一個,這個只是約相貌比較明顯而安立的,以下又提出了十七個我們所沒安立的善心所。第一個是欣。第二個是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成唯識論》解釋說,這都是開合的不同,這十七個都可以由十一個心所的開合而建立,或者一個,或者兩個,或三個,乃至于多個,就能夠安立這十七個心所,詳細(xì)的大家可以看《成唯識論》。</p>
看最后的總結(jié)。</p>
然皆不別立者,為顯少善能敵多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p>
說為什么善心所只安立十一個,這十七個心所都不安立下去呢?這當(dāng)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為顯少善能敵多惡。這個少善,說我們佛法安立善的目的是要破惡,這個破惡不必太多善,只要有十一個具足就能夠破惡了。你這十一個善法,這光明能夠成就,就能夠破除黑暗了。這十一個善法已經(jīng)足夠了,所以再不必多安立,不必再分心了,這是第一個。</p>
其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真實的斷煩惱是觀諸法的總相。我們在斷煩惱,觀一切法的別相,你觀諸法是不凈、是苦,是不能斷煩惱的。斷煩惱是觀一切法的總相。就是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空性,無自性空是諸法的總相,是從這個地方斷煩惱。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把所有煩惱都破壞掉。斷煩惱是悟解理通,不是像煩惱的安立是迷,差別的情事而成立的,所以也不必安立那么多的善心所,因為斷煩惱是觀一切法空。</p>
這個地方是說少善能敵多惡,蕅益大師提出一個理由,為什么少善能敵多惡呢?他在《觀心法要》說,因為善是隨順我們的本性,惡是違背本性,所以隨順本性的力量強(qiáng),少善就能夠敵多惡,蕅益大師這樣解釋。</p>
古時候有一個小故事,我講一講。說一個深山上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老人往生了,往生以后就請一個看地理的人來看,把老人家的尸體埋在哪里,對后代子孫比較有幫助?就找了一個很有名的地理師來。這個地理師精通地理,對自己也很有自負(fù),來了以后就先到家里面奉茶。山里面這個家庭,送茶的時候就放了一點粗糠在茶的表面上。這個地理師在喝茶的時候,看到表面上有粗糠很不歡喜。你要請我喝茶,這個茶是很好,或者是洞庭烏龍茶,或者什么茶,非常好,但是你這表面上給我撒這一層粗糠是什么意思?內(nèi)心很不歡喜。很不歡喜這一念的惡心,起嗔恨心,就找一個兇地,不吉祥的地給他老人家埋葬。</p>
埋葬了以后,過了幾年,這個事情就過去了。有一天,這個地理師一想,哎呀,他當(dāng)初就是對我一點不禮貌,我也不應(yīng)該這樣報復(fù)他們,找了這么一個兇惡的地給他們,我應(yīng)該看看他們現(xiàn)在是怎么情況?就又回到了那個山上去看,哎呀,不得了,那個房子蓋得特別得莊嚴(yán),那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發(fā)達(dá)了。那么這個地理師就想,我當(dāng)初是找一個兇的地,他怎么會發(fā)達(dá)呢?就到那個山居去問了。</p>
他說我當(dāng)初來的時候,你們請我喝茶,那個茶非常好,但是你撒了一點粗糠是什么意思呢?他說,哦,是這樣子的,因為你老遠(yuǎn)趕來,從那個山下走上來,很喘,我怕你吃得太急了,這個茶很熱,你吃急了就燙傷了舌頭,燙傷腸胃,所以撒一點粗糠在上面讓你吹一吹,吹一吹喝得慢一點,保護(hù)你的腸胃。這個地理師說:哦,我了解了,一念的善心轉(zhuǎn)兇為吉,一念的善心。說本來我是給你安排一個兇惡的地,但是你對待人家這么得厚道,這么得良善,兇地能夠轉(zhuǎn)成吉地,為什么?一念的善心。</p>
所以講少善能敵多惡,為什么?因為善是隨順于我們的本性,它得到本性的加持,它的力量大;這個惡法是違背我們本性,本性會對它有所排斥。這個是說明第六意識所相應(yīng)的十一個善心所。這十一個善心所的活動都能夠使令我們今生的身心,來生的身心成就可樂果報。</p>
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這個你可以看看《成唯識論》,它都是好幾個的組合,詳細(xì)的可以看看《成唯識論》。不過《成唯識論》對第一個欣——欣求的欣,倒是蠻重視的,它覺得我們生命的改變是欣,不過這個欣是指的善法欲。這個欣跟欲會不一樣,前面的欲是別境,是通善通惡;這個地方的欣是跟信心、慚愧心、無貪、無瞋、無癡相應(yīng)的一種欲,它本質(zhì)是欲。但是它跟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相應(yīng),所以叫善法欲,這個善法欲安立做欣。《成唯識論》對第一個欣解釋比較詳細(xì),后面就解釋得很略。其實這十七心所都是不離開這十一個善心所。</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不信就是疑啊,根本煩惱。不信跟疑,哦,不同,對。貪瞋癡慢疑,這個疑是“于諸諦理,猶豫不決”,他不是說完全不相信,猶豫不決。這個世間上真的有因果嗎?他的意思就是好像有,好像沒有,懷疑。不信是全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這個疑是什么?它的體性是猶豫不決,他不能決定是有、是沒有,他不能決定;但是這個不信口氣是,完全相信是沒有。</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這個地方是翻對不信。說我送你一個寶,對不對,這個寶本來是可以換很多東西,很多很多的資具。但是這個寶搞臟了,寶已經(jīng)失去它的價值被臟東西搞臟了,你賣給人家人家不要了。說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本來是萬德洪名,他也念佛你也念佛,很多人念佛。有些人念這句佛號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墼鲩L,臨終蒙佛接迎,往生西方;有些人念這句佛號一點都沒有幫助。為什么呢?就是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不信,就把這個佛號給染污了,這個寶被染污沒有作用了。那么我們這個信是相反,清凈,這個寶再拿干凈水一洗過去,那這功德就表現(xiàn)出來,是這樣子。</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根本煩惱都比較微細(xì),隨煩惱是比較粗,是的。</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也是會染污,疑也會染污,就是疑會障礙我們的精進(jìn),它障礙精進(jìn)。因為你疑了以后,你就會不是那么的精進(jìn),悠悠泛泛了。</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這個十大地法就是說,我們的念頭生起有兩個情況。第一個是任運(yùn)而起的,就是由這個觸帶動的,觸、作意、受、想、思。這個人沒什么特別的理想希望,那這是第一種。十大地法所解釋的是指由作意而起的,由作意的,一般都是比較有決定性的,有強(qiáng)大勢力的心念,這個地方叫十大地法。</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隨境界轉(zhuǎn),就是觸,你跟什么境界一接觸,就生起什么念頭。由觸帶動的。這個觸就是根境識的和合,根跟境界一接觸,識就出來活動,對不對?就帶動作意。比如說受戒,我們要沒有受戒,心中沒有什么理想目標(biāo)的,就是我們內(nèi)心要起善起惡,完全是由境界決定。跟染污的境界接觸就起煩惱,來到三寶的地方就起善念。</p>
但是你受了戒以后心中有一個希望,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心中有這樣的希望以后,即使遇到了染污的境界,你都能夠作意排在前面。你要自己作意去憶念你的戒體,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你這個作意怎么生起呢?就是你那個欲,你在三寶面前所發(fā)的愿力,那個誓愿,是這樣子。不過當(dāng)然,你這個希望是由勝解而來,你剛開始一定思惟過受戒的功德,由這個止和觀的力量,思惟受戒的功德,思惟破戒的過患,你才能夠發(fā)動這樣的希望。</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這個第三能變的相貌是很多變化。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前面的初能變、二能變的體性,無始劫來是一類相續(xù)。你看第八識的異熟,第七意識的思量,不管白天、不管晚上都是無記的。但是第三能變“善不善俱非”,可能白天起善念,下午就起惡念,乃至于前一念是善念,下一念就惡念。這個第三能變的心識,情緒非常復(fù)雜,可以看得出來,它的變化性很大。</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這個是約多分來說,其實你輕安的時候不昏沉,也不會掉舉了,因為你輕安的時候是明了又寂靜。不過多分來說,你一個人輕安出現(xiàn)了以后,多分來說是不昏沉了,不會昏沉了,因為你有堪任性,那個心力很強(qiáng)。這個昏沉就是沒有堪任性,沒有造業(yè)的功能,明了性失掉了。這是約多分來說,其實你得定的時候,昏沉掉舉都會失掉。</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這個分析是這樣,當(dāng)然佛法都是從觀察。這個析空觀是從現(xiàn)象的無常去分析,從現(xiàn)象界,從有相的境界。哦,我昨天跟今天的身心有變化了,昨天的身心跟今天的身心都是有相的境界,這是從事相的變化,慢慢慢慢的分析,無常,所以是苦,因為我們的心,誰愿意擾動變化呢?這不隨順我們心意???,所以我們不能做主。如果我們能做主,誰愿意痛苦呢?如果我能夠主宰我的身心,我就應(yīng)該要遠(yuǎn)離這樣的變化;但是我不能遠(yuǎn)離,表示我沒有主宰性,是業(yè)力主宰。無常、苦、無我,所以,無我里面觀一切法空。這個叫析空觀,它是從現(xiàn)象的變化。</p>
但是體空觀不是,體空觀,它不管你昨天前天怎么樣,它從理性從道理上。先假設(shè)一切法是有生,是有自性,那么它有自性是怎么生呢?是自生、他生、共生呢?找不到,找不到它的一個生的因緣,它也不是自己生起,它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它無因生嗎?無因生也是不能成立。所以結(jié)論“一切法無生”,從無生的道理當(dāng)中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因為從來沒有生,你找不出它一個生的理由,找不到。這個是從理論上分析的,那是利根人。</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因為一個道理的成立,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含糊籠統(tǒng)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也可以這樣講。但是你不要去分析,你憑什么說它如夢幻泡影,憑什么講這句話?你這樣子分析過以后,能夠經(jīng)過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你很認(rèn)真觀察以后,再來講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個理解就不一樣了。</p>
我們一般都是含糊籠統(tǒng)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你問他說,你憑什么說它如夢幻泡影,他講不出個理由。講不出個理由就是含糊籠統(tǒng),沒有勝解,沒有勝解就沒有力量。就是別人講夢幻泡影,我也講夢幻泡影,就是這樣子,反正《金剛經(jīng)》這樣講,我也跟著講。這樣子你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就沒有力量,你跟你的無始劫的無明,那個自性執(zhí)一接觸的時候,沒有力量。</p>
那你如果真正的照龍樹菩薩《中觀論》,這四個觀念去觀,你知道一切法從來沒有生起,這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虛妄創(chuàng)造的,它從本質(zhì)上根本就沒有生起。不是說一切法生起了,我們修空觀把它破壞,不是。而是一切法本來就無生,佛陀引導(dǎo)我們觀到本來面目。那這樣子的理解又不一樣了,一切法本來無生。不是說先有一個我,本來我們的生命是有一個我,然后我們修我空觀把這個我給消滅了,不是這樣子;而是本來就沒有的,這叫無生,是這樣子。</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