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面。我們解釋第三能變的相貌??错炍模?lt;/p>
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p>
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皆三受相應(yīng)。</p>
這一段是講到第三能變的相貌,第三能變的相貌,蕅益大師是以六個門來解釋它的相貌。這個六門,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三段,就是自相、因相、果相,這三段。</p>
第一段,自相。就著第三能變的自相來說“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這個是第三能變的一個自之體相。先講差別有六種。前面的初能變,所謂的異熟能變,二能變的思量能變,它這樣的一種功能的活動,是單獨一個心識而已,沒有差別的。就是一個第八識發(fā)動了異熟的功能,一個第七意識發(fā)動了思量的功能,所以前面兩個能變都是一個單一的心識。</p>
這個第三能變,它是可以說是一個工作團隊,可以這樣講,它是有六個識,有六個差別的識在一起,互相地合作。這樣的一種六個識的合作情況,它的差別是怎么安立的呢?這差別有兩個因緣:第一個是它所依的根有差別,眼識依止它的眼根,耳識依止耳根,乃至于意識依止它的意根,這個可以說是差別。就是這個識在發(fā)生了別功能的時候,它依的根不同,這是第一個差別。其次,就是它的所緣不同。眼識只能夠在色塵的境界活動,耳識只能在聲塵境界活動,乃至于意識在法塵境界活動。這個有差別;就是所依和所緣有差別,所以安立做差別有六種。這個是就著它的別相來說。</p>
“了境為性相”,雖然有六個差別,但是它們六個識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了境,能夠去了別粗顯的境界。這六個識干什么事情呢?就是去了別色身香味觸法的這些,我們能夠理解的這些境界。為什么要安立做了境呢?《成唯識論》解釋說,雖然識都有了別的功能,但是前面的二能變——異熟能變和思量能變,它們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一種不可知的境界,“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不是我們凡夫這樣的一種散亂心所能夠去了知的。前六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我們可以了知的,它的功能特別地粗顯,所以安立做了境能變。當然這六個識的了境,它的活動情況是以第六意識為主,來挾帶前五識在境界上了別,以第六意識為主。</p>
這個是說明第三能變的一個自之體相,它是差別有六種,但是這六種識的活動,它們共同的作用都是了境為性、了境為相。這是我們對于第三能變的第一個認識,就是它的自相。</p>
第二段,因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前面也說過,我們研究這個心識,對于心識的功能可以分成兩類。這個心識的第一個功能,它有造業(yè)的功能,心為業(yè)主。心能夠造作業(yè)力——善業(yè)、惡業(yè)、有漏、無漏。其次,這個心識它能夠受用果報,受用可樂、不可樂果報。這個地方是講第三能變,它在因地上的一個造作情況。第三能變造業(yè)情況是怎么樣呢?“善不善俱非”,它能夠創(chuàng)造殺盜婬妄的罪業(yè),它也能夠發(fā)菩提心,六波羅蜜,積集廣大的功德,這個就是第三能變的相貌,善不善俱非。前面的兩個能變,初能變、二能變,它在因地上的造作都是無記的,它不能夠造善,也不能造惡;這個第三能變的特性,善不善俱非。</p>
我們在研究初能變的時候,看異熟能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nèi)绲囊勒笫前①囈R所變現(xiàn)的。但是阿賴耶識要變現(xiàn)果報,它自己不能做決定,是誰做決定呢?我們看《八識規(guī)矩頌》,說“性界受三恒轉(zhuǎn)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fā)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yè)力牽”。這個“引滿能招業(yè)力牽”,說第六意識帶動了身口二業(yè)去造業(yè)的時候,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可以牽引第八識去投胎。所以第八識雖然是一個果報識——異熟識,但是這個果報體到人天去得果報,到三惡道得果報,它自己不能主宰;那么誰決定這件事情呢?引滿能招業(yè)力牽。</p>
在經(jīng)論中講一個譬喻,說牛可以拉車。這個牛要發(fā)瘋的時候,在顛倒的時候,把車子就拉到三惡道去了;這個牛要是保持理性的時候,理性強的時候,把車子就拉到人天去得果報了。這個車子就是阿賴耶所變現(xiàn)的果報,阿賴耶這個車子不能決定它去哪里。它雖然是個果報識,但是阿賴耶識沒有主宰性。</p>
三界的果報是誰主宰呢?第六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善業(yè)惡業(yè)來主宰這件事情。所以這個牛能夠決定這個車子到人天去,到三惡道去,??梢灾髟?,這個牛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理性強,就造善業(yè);第六意識要是煩惱重,就造了惡業(yè),到三惡道去了。這個善不善俱非,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俱非呢?就開出了五十一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這一段是在解釋,第六意識它的一個善惡的差別相貌。</p>
這個心王,心王是無記性的。心王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它能夠了別境界的總相而已;這個心所有法跟境界接觸,它能夠了別境界的總相、別相。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第六意識跟五欲的境界接觸,這個時候第六意識是無記的,它不善,也不惡,它只知道這是一個五欲的境界而已。這個心所,比如說它生起一個欲,“欲、勝解、念、定、慧”別境里面“欲”;它對所好樂的境界生起希望的功能,這個是心所。它能夠在一切的功能當中,生起一個希望的功能,這是別相。或者生起一個勝解的功能,有各式各樣的功能,或者是染著,或者是瞋恚,所以這個心所是一種差別的功能。但是這個心王是一個總,它是無記。</p>
這個地方就解釋,第六意識會“善、不善、俱非”,它是由這五十一個心所決定的,由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這五十一個心所決定的。這一大段都是在講第三能變在因地的時候,一個造業(yè)的情況。</p>
第三段,果相。說這個第三能變跟這個果報,跟色受想行識,我們的果報體一接觸的時候,它是什么樣的一個感受呢?皆三受相應(yīng)。因為前面的二能變都是舍受,不管你到地獄去,那個刀山油鍋的苦惱境界,第八、第七意識都是舍受;到人天的這個快樂的果報,它也舍受。但第三能變這六個識在活動的時候,第六識挾帶前五識去受用果報的時候,那可不一樣,皆三受相應(yīng)。這個“皆”指的是整個前六識,都有苦受、樂受、舍受的情況出現(xiàn)。這一段還沒解釋,我們先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五面。這一段是講第六門,受俱門。</p>
六、云“皆三受相應(yīng)”者——謂前六識,皆能領(lǐng)納順違俱非境相。領(lǐng)順境相,名為樂受;領(lǐng)違境相,名為苦受;領(lǐng)非順非違境相,名不苦不樂受,亦名捨受也。</p>
皆三受相應(yīng),這個皆是指誰呢?謂前六識,就是前六識的心王。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能夠領(lǐng)納,我們要是有善業(yè),創(chuàng)造這些隨順我們的境界。或者是惡業(yè)創(chuàng)造的違背的境界,或者是非順非違的境界。如果是順境,是樂受;如是違背我們的境界是苦受;或者是非順非違的境相,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它有這三種差別的感受。關(guān)于這一點,根據(jù)《成唯識論》,我們看補充講表第十二面,附表第十二。</p>
附表第十二,事實上前六識這個第三能變它的感受是有五種,開出來是五種,五受相應(yīng)門。這個受,就是我們這一念了別的心性跟境界一接觸的那一當下,這個時候還沒有去想的時候,心跟境的和合,就有一種受會出現(xiàn)。這種受我們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類:</p>
一、逼惱受。就是這個受給我們的一種感覺,這個內(nèi)心的了別跟境界一接觸,內(nèi)心的感覺是逼迫的,是惱害的,對我們內(nèi)心是逼迫惱害的感覺。</p>
二、適悅度。是隨順的、是喜悅的感受,使令我們內(nèi)心感到舒適喜悅。</p>
三、不逼不悅受。就是中庸的感受,它也不逼、但是它也不喜。有三種感受。</p>
第一個感受,逼惱受分成兩個:一個是苦受,一個是憂受。我們看《成唯識論》解釋。這個苦是屬于粗重無分別,它這個苦受它的相貌有兩個:第一個粗重,它的行相很粗重;其次,它是無分別的,這個無分別是指的什么呢?沒有隨念和計度兩種分別,叫無分別,它有自性分別,換句話說是不帶名言。</p>
這個憂的相貌是輕微的,這個受的感覺,這種逼惱的感受是輕微的,這個輕微是相對前面的苦,不是那么粗重,是輕微的。而且是有分別的,它有隨念、計度兩種分別,換句話說,它是帶名言的。</p>
適悅的感受也是兩個:樂受也是粗重無分別,喜受是輕微有分別。</p>
這樣子講的話,《成唯識論》就進一步把這樣的五種受把它歸納成兩類:一個是屬于身受,就是前五識相應(yīng)的,屬于色身的感受;其次屬于心受,這個心指的第六意識相應(yīng)的,叫心受。屬于身受的是誰呢?就苦受、樂受、舍受,這個都是前五識的;憂、喜、舍是屬于第六意識相應(yīng)的。</p>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這個苦和樂,我們對這樣的感受是一種直覺的。說這個果報,或者是快樂的果報、或者是痛苦的果報出現(xiàn)了,而這個果報的本身是由業(yè)力所感的,完全是業(yè)力,不經(jīng)過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比如說我饑餓,過去慳貪,沒有飯吃,饑餓,這個感受也是業(yè)力所感的;或者寒冷、或者是炎熱,這個都是前五識來領(lǐng)納。</p>
前五識在領(lǐng)納境界的時候,它只能領(lǐng)納當下的境界,它不能緣過去,也不能緣未來。它不能夠把前面的苦累積起來,它也不能對未來有所期待,都不可以。它只能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去緣當下,就是一種直覺的感受,直覺的。這種直覺的感受都是約著每一剎那每一剎那一種自性分別,這種不帶名言的自性分別安立的,這個就是苦受、樂受的定義,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在里面。</p>
其次這個憂、喜,是完全第六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跟你的過去的善惡業(yè)沒有關(guān)系的。就是前面的苦樂是由業(yè)力所感,憂喜是由分別所生,就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計度功能,產(chǎn)生了憂,也產(chǎn)生了喜。這個就跟一個人的煩惱有關(guān)系。</p>
一個比較悲觀的人,煩惱重的人,你說他坐在這個地方,也沒有一些苦惱的果報來刺激他,肚子也是吃得很飽,身體也健康,環(huán)境也是很舒適,但是他心中就是悶悶不樂,就是憂。心中有這個憂的感受,這個是有煩惱的干擾,當然也可能是有罪業(yè),造了罪業(yè)了,就是有憂、有懼。那么煩惱淡薄的人,他的內(nèi)心感受不一樣,就是喜會強一點,他也沒有這些各式各樣的環(huán)境的干擾,可能就喝一杯開水而已,內(nèi)心很多的歡喜,這個人多數(shù)積了很多的善業(yè)。</p>
所以這個憂和喜,完全是約你煩惱的厚薄和這個業(yè)力——你今生所造的業(yè)力,這個還沒有果報,但是就有這個憂、有這個喜的感受會出現(xiàn),這個跟過去的先業(yè)沒關(guān)系。</p>
這個第三能變它的感受大致上是這五種。這五種,我們一般凡夫的心情,要是一般人,苦樂憂喜舍都具足的,五種感受都是有;但是如果修行人這五種感受會有變化。這個苦樂是先業(yè)所感,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修行人剛開始會把這個憂給消滅掉。你看世間上這個君子,《論語》上說,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問孔子說:要到什么樣的情況才有資格稱為君子?“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把君子內(nèi)心的狀態(tài)標準講出來。說身為一個君子,當然一個君子不是一天到晚在家里面,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很大的理想,把家庭處理好,把國家天下治理好。但是他內(nèi)心的狀態(tài)不憂不懼,對這個得失成敗不憂不懼。</p>
孔夫子這樣講,這個司馬牛似乎還不能了解,什么是不憂不懼?他又問說:“不憂不懼,是謂之君子也乎?”就是不憂不懼,就能成為君子嗎?很多人我看那樣子,外表看起來也是不憂也不懼,這樣子就能稱為君子嗎?“不憂不懼,是謂之君子也乎?”孔夫子知道司馬牛對不憂不懼還不了解,就進一步解釋說:“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個就不容易了。說一個君子,他能夠內(nèi)省,不是去看別人,就是去檢討自己的身口意,向內(nèi)去檢討自己的身口意。檢討的結(jié)果,不疚,沒有愧疚。這個疚本來是病,生病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整個行為都合乎禮,我們講合乎因果的道理。你在一天當中的身口意都能夠“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p>
這意思,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把煩惱和罪業(yè),靠著對因果的仰信,使令身口意的罪業(yè)慢慢的降低、善業(yè)增長。我們對未來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知道我們下輩子的果報是光明的?!皟?nèi)省不疚,何憂何懼”?內(nèi)心當中,乃至于面對死亡的時候,是無憂無懼的。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透過煩惱和罪業(yè)的減低,可以把這個憂的感受給降低。</p>
如果要進一步的時候,阿羅漢圣人,要入了圣位的人,連喜都沒有了。阿羅漢他的心情“不取亦不舍,無喜亦無憂,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阿羅漢他就算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跟六塵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不管是國家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各式各樣的這些因緣的變化,內(nèi)心“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于一切法不受,他能夠不受一切法,憂也不可得,喜也不可得。</p>
但是阿羅漢,從唯識的經(jīng)論上解釋,他要出了定,他的生命還沒結(jié)束,就是他過去如果還有剩余的罪業(yè),他苦受、樂受還是有的。他在這一期這個相續(xù)的身心當中有苦、也有樂,但是他沒有憂、沒有喜。他出定到人間去托缽,你誹謗他、贊嘆他,他沒有憂、也沒有喜。</p>
如果他入了滅盡定,那苦和樂也不可得。他入了滅盡定的時候,“苦樂憂喜舍”,這五受完全不受,不受一切法;只有一種涅槃寂靜樂出現(xiàn),那是一種超越有相的境界,出世間的一種無漏的圣境的境界。這個是講到第三能變它的一個感受的變化,就是通過修持也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化。</p>
好,這一段就是在解釋第三能變,有六個門來解釋第三能變的相貌,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