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看它的總相,這個第三能變它的別相有六個;但是它的總相就是了境,為它的體性,就是內二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外在的行相就是見分,這個識的四分,我們以后會再說明。先這樣子講,就是內在的體性和外在的行相都是了境。第三能變的別相有六種,六種分成兩類:</p>

:是一類,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識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于眼根了別色塵;乃至于身識依于身根了別觸塵,都是依止根來命名。這個前五識,一般前五識都是合起來說,為什么前五識把它歸成一類呢?《成唯識論》說,這當中有五個意義:</p>

第一個,前五識俱依色根。前五識有五個共同性質,第一個,它們所依止的根都是色法,俱依色根,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前五識俱緣色境,它們所攀緣的境界都是色法的境界,不能去了別心法,不可以。第三個,俱緣現(xiàn)在,前五識攀緣境界就是現(xiàn)在一剎那,它不能攀緣過去,也不能攀緣未來,不可以的,就是只能夠緣當下的境界而已。第四俱為現(xiàn)量,前五識都是不帶名言的,都是現(xiàn)量的境界。第五,俱有間斷。前五識的了別是不能相續(xù),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這五種的共同性質,所以雖然差別有六種,但是前五識可以把它合成一種,因為它有五種的共同性質。</p>

:差別有六種當中,第六識要單獨地生起來,依于意根了別法塵。為什么在這個差別有六種當中,第六識是要單獨呢?</p>

因為第六識跟前五識有三種的差別:</p>

一、這個同樣是了境,前五識在了境是個別的攀緣。這個眼識只能攀緣色塵,耳識只能夠聽聲音,乃至于身識只能夠觸,就是每一個識有它的活動范圍,你不能到我的范圍,我也不能到你的范圍,這是別緣。但是第六意識能夠通緣,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能夠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都可以。所以這一點不同,它能夠通緣,在空間上的活動,第六意識特別地廣泛。</p>

二、在時間上,前五識只攀緣現(xiàn)在;第六意識能夠攀緣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地方又不同。在時間上第六意識是沒有障礙,它能夠攀緣了別現(xiàn)在、也能夠憶念過去、也能夠幻想未來,這個第六意識不管時間、空間都無障礙。</p>

三、前五識不能單獨地活動。就是前五識去攀緣境界的時候,它第一剎那,比如說眼識攀緣色法,它只有一剎那,假設第六意識不生起來的時候,它就消失了。假設它能夠引起第六意識的作意,那么第二剎那,第六意識就可以出現(xiàn)來支持它,變成五俱意識。如果第六意識不支持它,前五識就是一剎那就過去了,有看等于沒有看到,所以前五識不能單獨活動。</p>

但是第六意識可以單獨活動,第六意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它可以不必眼睛、耳朵的幫忙,單獨地攀緣過去、攀緣現(xiàn)在、攀緣未來。當然現(xiàn)在要前五識,它能夠攀緣過去,攀緣未來,不必前五識的幫忙,可以。</p>

這個地方講第六意識,它有三種不共于前五識的。所以說在這個差別有六種當中,我們把第六意識單獨地分別出來,是這樣子。這個是說明第二能變的一個總相和別相,它的總相就是“了境為性相”;它的別相“差別有六種”,是這樣子的。</p>

這樣子我們解釋了三個門,一個是體性門、行相門,這是總相;一個是差別門,三個門。再看第四門。</p>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謂此六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即善性攝。若與無慚等法相應,不善性攝。俱不相應即非善非不善,無記性攝也。</p>

這一段是講第四門,就是三性門,三性:善性、不善性和俱非——非善非不善,三性門。前六識的了別性,它的體性是善、還是惡、還是無記呢?說這個前六識的心王是無記的,但是它如果跟信心、慚愧心相應,就是屬于善性。它也可以跟無慚、無愧相應,就是不善性;或者是都不相應,非善非不善,就是無記性。</p>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我們一路研究過來,會發(fā)覺初能變的異熟和二能變的思量,它們兩個體性都是無記,不造業(yè)。但是誰造業(yè)呢?就是前六識在造業(yè),前六識能夠造善、造惡、造無記,造業(yè)是它;“動身發(fā)語獨為罪,引滿能招業(yè)力牽”。前六識的造業(yè)主要還是第六意識為主,前五識是隨第六意識而轉。所以說一個人是善是惡,我們經常講“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這一念是指誰呢?主要是第六意識。你要成佛做祖,墮坑落塹,是你第六意識決定的。</p>

我也講一個小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的壽命很長,一直做國王,他的太子就不歡喜,不歡喜就用計謀把他的父親給殺死,殺死以后就自己做國王。做國王以后他殺了父親就犯了五逆,心中不安,雖然做國王心中不安。有一個大羅漢在禪定當中,就看到這個國王七天以后就要死掉,要墮入到無間地獄去。這個阿羅漢就起慈悲心來告訴這個國王說,你七天以后,因為你殺父的罪業(yè),到無間地獄去受這個地獄油鍋的果報。這個時候國王聽到以后就起慚愧心,那這個應該怎么辦呢?</p>

阿羅漢說,你現(xiàn)在你除了懺悔以外,有一個方法能夠救你。就是你要念南無佛,念佛,念個七天,白天也念,晚上也念——勿令間斷,記住這句話,阿羅漢就走了。這個國王當然心中怖畏,就開始念佛,念佛以后到第七天中午過后以后,他就死掉,死掉以后就到地獄去了。到地獄以后,他看到那些刀山油鍋猛火,就知道他到地獄去了。因為前面有念佛七天的因緣,他就能夠念佛,就念南無佛。他一念的時候,地獄很多眾生都苦惱,也同時念南無佛,那么這個時候這刀山油鍋就消失掉了,這些人就從地獄里面出來。這個國王從地獄以后出來,又做一個人,又遇到這個阿羅漢,這個時候阿羅漢為他說法,就證得須陀洹果。</p>

我們看這樣一個人的變化,他當初去殺父是什么心情呢?是第六意識,一念的惡心;他最后的懺悔、念佛,最后的得度,是哪一個心呢?也是第六意識。所以在這個八識當中,真正造業(yè)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善、不善、俱非”,它的活動性很大,它能夠在一生當中積集廣大的功德,它也能夠使令在你一生當中積集無間地獄的業(yè)力,而這個造作者不是第七、第八,就是第六意識挾帶前五識去造作的。所以這個第三能變,它不能保存種子,也不生起執(zhí)著,但是它負責造業(yè)。</p>

不過這個地方,“善不善俱非”,我們把這個觀念再講一下。在中觀的學者和阿毗達磨的學者只安立前六識,不安立第七、第八有一個問題,就是會讓人家誤會這個問題出在第六意識。說我們會造惡業(yè),我們會造有漏的業(yè)力是怎么回事?是第六意識,很容易產生這樣誤會。所以我們要到達涅槃,一定要把第六意識給停下來,因為涅槃是清凈的,不容許第六意識的了別性活動,不允許。但是我們如果把第六意識,再把它開出第七、第八,就知道問題在恒審思量,就還第八識,還第六識一個清白。原來第六意識是無辜的,就是第六意識沒有錯,就錯在那個“恒審思量我相隨”,是在第七意識。</p>

第六意識在修我空法空,把第七有意識轉變了,這個時候八識都變成清凈的四智菩提。所以大乘的涅槃為什么容許有明了性,就是它開展了八識,在八識當中,把病源找出來。假設你不安立八識,我們會誤會這個問題在第六意識,就會把第六意識息滅,灰身泯智了。所以這個地方講“善不善俱非”,第六意識通于善,也通于不善。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p>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謂徧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與第六識相應。若前五識,但除慢疑見三種根本煩惱,亦除四不定,十小隨煩惱,馀皆得相應也!</p>

前面的“了境為性相,差別有六種,善不善俱非”,是說明了境能變的六個心王它的體性,它的相貌;這以下是說明心所相應門,它所帶動的眷屬。這些心所有:</p>

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皆得與第六意識相應。</p>

這個心所,先講第六意識相應,它有遍行。就是這些心所是普遍一切的心、普遍一切的地、普遍一切時、普遍一切性,四種普遍,它的活動范圍是普遍的。別境,那么這個別境剛好跟前面的遍行相反,它是要在特別的境界才出現(xiàn)的,欲、勝解、念、定、慧,它是緣別別境而得生,不是在一切的普遍的境界能夠活動,是特別的境界。那么這個遍行和別境都是通善通惡的,它的體性都不決定。</p>

善十一心所,它的體性是決定,它的活動能夠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安樂果報。煩惱,這個體性也決定,它的煩躁惱動,可以使令此世他世得到苦惱果報。隨煩惱,隨順根本煩惱而生,它也是惡法。不定,這個是體性不決定,有四個。共有五十一個心所,皆得與第六意識相應。</p>

這看得出來,第六意識善惡的變化很大,它可以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惡。這第六意識說翻臉就翻臉,說改變就改變,它的變化很大,它能夠跟普遍的五十一個心所相應。再看前五識相應的心所。</p>

若前五識,但除慢、疑、見三種根本煩惱,亦除四不定、十小隨煩惱,余皆得相應也。</p>

前五識因為它不能夠做名言的分別,所以它不能有慢、疑、見的活動。它也沒有不決定,它都是決定的;也沒有十隨煩惱,其它都得相應。這是一個總說,它的相應心所。</p>

前面的附表第十一,我們是少說了一段。附表第十一,是一個了境為性相,然后再說明這個附表第二十五面。前六識在了別境界的有三種的分別:第一個是自性分別,第二個隨念分別,第三個計度分別。</p>

一、自性分別——謂于現(xiàn)在所領受諸法,于自相上而分別之。</p>

這個自性分別是約現(xiàn)在,就當下,你所接觸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在它的自相,這個自相就是一切法它的自體的相狀。比如說你今天看到這朵花,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沒有花的名言,但是你已經取到它的相貌,就是得到它的自相。一般我們講花,這是一個共相,為什么?花有很多的花,凈律寺也有花,蓮因寺有花,全世界都有花。但是你今天取到的花,是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的一個花的相貌,這個是它的相貌,不共于其它花的,這叫自相。這樣的一種分別是不帶名言的,叫自性分別,它只是約現(xiàn)在,不能攀緣過去,也不能攀緣未來。</p>

二、隨念分別——謂于昔時所領受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別之。</p>

這個隨念分別它的所緣境不是攀緣現(xiàn)在,也不是攀緣未來,是對于過去你曾經所接觸的這些境界。已經過去了,你假借名言,在共相上去追念分別,這一定要假借名言,這個就是共相。我們看這個括號,以其隨逐明記不忘之念心所,就是五別境心所,故名隨念。這個隨念分別,它的性質主要就是那個念,別境那個明記不忘的“念”。它能夠去憶念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假借名言,在共相上而分別,隨念分別。</p>

三、計度分別——謂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三世之不現(xiàn)前諸法,思構而分別之。</p>

它能夠對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些法都是不現(xiàn)前,離開這個境界,它能夠對這些離開的境界去思惟,去度量而分別,這個主要是慧心所,計度分別。</p>

這三種分別,一個是自性分別,不帶名言;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都帶名言。不過隨念分別主要是一種念。我們修止,我們要修禪定,就要靠隨念分別;要修智慧就是計度分別。不過計度分別它有兩種:如果不如理作意所引的,那就是一個分別這世間的五欲,這個就是煩躁惱動的境界,流轉門。假設這個計度分別是如理作意,依止我們清凈的佛法,這個時候是寂靜安樂的,還滅門。所以這個計度分別對我們的關系很大。</p>

我們再把八識合起來,就是第八識和前五識只能夠自性分別。因為第八識和前五識都不帶名言,它們的了別性都不能夠有名言在里面,所以對所緣境界只是得到諸法的自相。第七意識有兩種分別:一個自性分別,一個計度分別。因為第七意識它有慧心所,恒審思量,這個恒審思量是慧心所,所以它能夠自性,也能夠計度。第六個意識就是廣泛,它能夠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三種分別都可以。</p>

那么我們講這個“了境為性相”,這當中在了別境界,前五識在了境是自性分別;第六意識是三種分別都具足,有這樣的差別。那到這里大家有沒有問題?</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如果說第七意識它是在凡位,所謂凡位就是說,當你第六意識不修我空、法空觀的時候,第七意識的計度分別就是染污的。如果第六識一修我空觀法空觀,第七意識的計度分別就跟二空平等之理相應,就變成清凈,是這樣子的,所以跟第六意識有關系。第七意識染污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也可以修觀來對治第七意識,是可以的。</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是的,它是這樣。因為前五識和第八識的活動的行相都很微細,就像第八識。我們講第八識有五遍行,就是這個作意、觸、受、想、思。它也是有想,為什么第八識不帶名言?就是因為前五識和第八,它們的活動都是很微細。在《成唯識論》解釋,這個五別境,真正的有影響力的還是第六意識——欲,勝解,念,定,慧,我們下面會講到,真正有影響。表現(xiàn)在前五識的,這個前五識的五別境,主要還是隨第六意識轉。</p>

前五識不能說它能夠勝解,它決定要怎么樣就怎么樣,不可以,完全由第六意識來決定。所以前五識的很多的心所,其實是隨第六意識而轉?;旧鲜沁@樣,前五識的差別就是它不帶名言,不帶名言就不能隨念,不能計度了。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這朵花,我們心中有花的名言,這個名言怎么有的?絕對不是眼識生起來,主要是第六意識。你可以試試,第六意識不動,你看到它就是一個這樣的相貌,一個花的相貌。這個時候你心中沒有話,就像鏡子把這個相貌現(xiàn)出來,但是你心中不能說話,你第六意識不動,前五識不能創(chuàng)造名言,不可以。</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就是它的自相,是的,因為你看到它,就看到它的自之體相,這個相是它的相貌,跟其他的不同。這個花是這里的花,跟其他的花又不一樣。</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第七意識我們上次有學過,第七意識它只能夠攀緣現(xiàn)在,不能攀緣過去,不能攀緣未來,它只能過去攀緣現(xiàn)前的阿賴耶。它如果能夠攀緣過去的話,你想想看,它會認為阿賴耶識是恒常住不變異的嗎?它能夠回憶,唉,我前一剎那緣的阿賴耶不是這樣子啊,現(xiàn)在有變化了,它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阿賴耶識是無我無我所的,是不是?如果它能夠回憶過去的話,你想想看,它會對阿賴耶產生我相嗎?不會嘛。因為它每一個剎那都緣到阿賴耶識的現(xiàn)在,它就認為現(xiàn)在、現(xiàn)在、現(xiàn)在,所以它認為阿賴耶識都沒有變化,是這樣的。如果它能夠回憶過去的話,它把過去的相貌跟現(xiàn)在的相貌一比,就知道阿賴耶識是有變化性的,它就會知道。</p>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在研究八識,應該要有開有合。開出來是八個識,但是合起來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你不要以為有八個自體。就是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識,有三種主要的功能在那個里面活動:一個是異熟的功能,一個是思量的功能,一個是了境的功能。這一念心識具足三種功能,但是這三種功能就是這一念心識,一念心識具足三種功能。</p>

每一個功能就挾帶它相應的心所,異熟有異熟的心所、思量有思量的心所、了境有了境的心所,這個地方就帶動了整個心識的造業(yè),整個心識的受熏,整個心識的變現(xiàn)果報。這一切的因果就從這樣的一個心識當中創(chuàng)造出來,妙因妙果不離開現(xiàn)前一念心識。當然這一念心識也不斷地變化,前一剎那的異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剎那的異熟、思量、了境又不同。</p>

《唯識學》為了讓我們不要含糊籠統(tǒng),什么叫現(xiàn)前一念心性?太籠統(tǒng)了。就開出了三種能變,這當中有異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在里面,而這三種功能的變化就產生了心識的剎那剎那變化。是這樣子的,這個生命就是這樣子的,就是“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凹s現(xiàn)在果談過去因,則塵點劫前猶若今日;約現(xiàn)在因計未來果,則恒沙劫猶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我們要把這句話好好地背下來,思惟思惟,你就知道這個能變的心識的相貌。</p>

這個因果是怎么安立的?這個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怎么安立的?為什么現(xiàn)前一念能夠安立過去、現(xiàn)在、未來?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么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時間相怎么安立的呢?哦,“只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是對望前面,對望后面,這個假名上安立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但是究竟來說,其實“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p>

在當念當中,開出了三種功能:異熟、思量、了境。而每一個念頭的異熟、思量、了境都有變化,前一念的異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剎那異熟、思量、了境是有變化的,隨著因緣有變化。但是變化它又相續(xù),相續(xù)而變化,變化而相續(xù),就使令了生命的相續(xù),因果的相續(xù),就是心識的相續(xù)帶動了因果、帶動了生命的相續(xù)。</p>

那么“了境為性相”,這個前六識的了境,我們先到這個地方。</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