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沒有決定性,我們似乎容易了解,你說一切法空,有時候容易誤會。說為什么沒有決定性呢?說你是個人,這件事沒有決定性,你要造了惡業(yè),你以后就不是人了,所以這個人沒有決定性;你繼續(xù)地修善,就能夠到天上去、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人的果報也沒有決定性。這一切法都是這樣,沒有一個決定性,就是說會有變化。那么一切法沒有決定性的緣故,所以因果就能夠從沒有決定性當中,建立了染凈因果;一一無性的緣故,所以安立作無實我和沒有實法,我空法空是這樣安立的,是一切法沒有決定性,安立作我空和法空。</p>
這個地方是說世俗諦跟勝義諦之間的融合關系了。你看徹悟禪師,徹悟禪師是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此膫饔泚碚f,這個人一開始是個讀書人,他不到二十歲就中了秀才。二十出頭的時候要考舉人,生一場大病。生場大病體悟世間無常,放棄了世間的功名,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學過《圓覺經(jīng)》、《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還有《唯識學》,性相二宗都學過,后來到臨濟宗的禪堂去參禪,開悟了。臨濟宗的祖師往生以后,就把這個祖師位交給徹悟禪師。</p>
他接了祖師位也經(jīng)營了一段時間,有一天突然間集眾,在大眾當中宣布,我從今以后改信凈土。那這件事情引起整個禪堂的驚訝,他的幾個師兄弟就不服氣,就出來說師兄,師父臨命終的時候把祖師位交給你,要你領眾大家修禪,你現(xiàn)在改變你的宗旨,這是不可以的。徹悟禪師說,我的心里已經(jīng)決定了。那么他師兄弟說:好,我問你一句話,你回答得出來,你改信凈土,我沒話講。他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娑婆世界如夢幻泡影,極樂世界如夢幻泡影,你為什么要放棄娑婆世界,選擇極樂世界呢?因為都是如夢幻泡影,你道一句。</p>
徹悟禪師說,是的,從緣起的角度,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夢幻泡影,就像做一場夢,醒過來都沒有,覓之了不可得。但是這兩個夢的作用不一樣。這娑婆世界的夢,添夢者也,你越做越糊涂了;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極樂世界你帶業(yè)往生,到那個地方無明沒有破,你還是會認為有一個我。我往生極樂世界,我見到阿彌陀佛,都有一個我的執(zhí)著,還是夢幻泡影。但是極樂世界的夢幻泡影是醒夢者也,你在極樂世界所接觸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它能夠使令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夢的功能,它這個夢中有一種圣道的力量在里面。娑婆世界使令你墮落,添夢者也,所以這兩個夢是不一樣。欸,他一下回答以后,他師兄弟沒話講了,同樣是夢,功能不同。他帶著一部分的弟子離開了臨濟宗的禪堂,就到紅螺山資福寺建立了一個凈土道場。</p>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有時候很難能夠中道。有時候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慢慢慢慢把心中的執(zhí)著給停下來,會有一種很輕松的感覺,過去執(zhí)著有一個我、有一個法,很多的掛礙很多負擔,現(xiàn)在觀一切法空以后心中的分別少了,有一種少分的自在力。但是慢慢慢慢對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忽略了,不知道說“以無性故,得成緣起”,這句話很重要。說我們觀一切法空,同時要能夠善知取舍,因為這個空的安立是約無自性安立的。觀一切法空,但是熾然地厭離娑婆、熾然地欣求極樂,應該是這樣子,才合乎佛法的中道理論。</p>
所以蕅益大師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清楚了,“由無性故,得成緣起,于緣起中,智斷證修,染凈因果,纖毫不濫”。這句話是非常重要,觀一切法空,熾然地斷惡修善;觀一切法空,熾然地厭離娑婆世界,熾然地欣求極樂,應該是這樣子,這樣才合乎唯識的整個阿賴耶緣起。</p>
那么到這里,我們是把整個第八識的有漏位,以“恒轉(zhuǎn)如暴流”,把第八識做一個總結。也可以說是把整個生命的現(xiàn)象,這個不常又不斷,以唯識的角度把它發(fā)明出來。大家有沒有問題?</p>
好,我們再看第十二。最后一句話:阿羅漢位舍。前面的是講到有漏的第八識的一個狀態(tài),主要是以三相——自相、因相、果相,來發(fā)明阿賴耶識的相貌,這個都是講的有漏的第八識。以下是講到無漏的第八識,第八識的一個轉(zhuǎn)依的情況??词q祖的講義。</p>
十二、云“阿羅漢位捨”者。煩惱斷盡名阿羅漢。即聲聞乘之第四果;緣覺乘之辟支佛果,永斷俱生我執(zhí)。大乘菩薩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執(zhí),皆名為阿羅漢。爾時此第八識不復名阿賴耶,但名異熟及一切種。若至如來位中,并捨異熟識名,但名一切種識,亦名庵摩羅識,亦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也。</p>
這個道理,大家容易了解,我們看:附表八——三位功能</p>
這個地方是講到第八識,它的轉(zhuǎn)依的一種三個位次。第八識的名稱是約功能安立的,不像前六識,前六識是依它的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它是依根來安立它的名稱,所依的根;但是第八識是功能受稱,它有什么功能,就安立什么樣的名稱。</p>
第八識所表現(xiàn)的功能主要的有三個:第一個是我愛執(zhí)藏的功能,我愛執(zhí)藏,這個我愛執(zhí)藏就是阿賴耶識;其次善惡業(yè)果位,善惡業(yè)果就是異熟,異熟的功能;第三個是相續(xù)執(zhí)持,就是一切種識,這三個。這三個也可以說是自相、果相、因相的意思,我們看阿賴耶識的轉(zhuǎn)依的情況。從我愛執(zhí)藏現(xiàn)行位來說,它什么時候轉(zhuǎn)變呢?</p>
一、我愛執(zhí)藏現(xiàn)行位——謂圣位菩薩七地以前、二乘有學及凡位一切異生,此位之第八識名“阿賴耶”。無始以來,為第七識愛執(zhí)為“實我”、“實法”、“我執(zhí)”永不斷故。</p>
我愛執(zhí)藏的現(xiàn)行,是在什么樣的一個情況呢?是圣位的菩薩,大乘的菩薩,七地之前。在七地之前都叫我愛執(zhí)藏,八地就不是了。二乘的有學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這都是屬于有學位,有學位才是屬于我愛執(zhí)藏,無學就不是了。還有一切的凡夫,一切的異生。這個異生就是凡夫,凡夫的身心世界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各式各樣的果報,惑業(yè)苦的差別。</p>
圣人的情況就是同生性,是同樣的依止一個清凈的法身。不管他學唯識、學中觀,方便有多門;悟入到空性的時候,那是“我等同入法性”,那沒有差別。但是在凡位就不一樣,每一個人煩惱的厚薄都不一樣、業(yè)力也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所以叫異生。</p>
這三種情況,第八識都有阿賴耶的功能,都有我愛執(zhí)藏。為什么呢?因為無始以來為第七識愛執(zhí)為“實我”、“實法”,我執(zhí)相續(xù)地沒有斷滅的緣故。所以這個阿賴耶的功能,它只有到第七地之前,到八地以后阿賴耶就破壞掉了,也是在有學位,阿羅漢也沒有阿賴耶了。這個阿賴耶的功能一破壞以后,分段生死就息滅了。</p>
二、善惡業(yè)果位——謂從無始凡夫位乃至菩薩金剛無間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識名“異熟識”,乃過去善惡業(yè)所感總報無記之“異熟果”故。</p>
這個異熟的位就比較廣大了,比較寬廣,這個異熟位比較廣。從無始凡夫位,到菩薩金剛無間道。這個金剛是指等覺菩薩的后心;初心、住心、后心。等覺菩薩的后心,他入一個禪定特別提堅固,就像金剛一樣,破壞一切法,不為一切法所破壞。到無間道,這個無間道是約斷惑,下一剎那就是解脫道,這個解脫道是約證真。一直到無間道這個時候還是異熟,無量無邊的業(yè)力都還在的。</p>
二乘有余依位,說這個阿羅漢已經(jīng)成就涅槃了,已經(jīng)是涅槃了,但是他的色身還在。這個時候這個阿羅漢有時候去托缽,中暑,有一些苦惱的境界出現(xiàn),或者甚至于有一些生命的危險。這表示說,這阿羅漢還沒有入涅槃之前還要去受果報,因為他的異熟功能都還在。這個時候的第八識都叫異熟,是過去善惡業(yè)所感總報的無記異熟果故,他還要去受過去所做業(yè)力的這些果報。所以這個異熟可以說是從佛以下,從阿羅漢入涅槃——入無余依涅槃之前,都還有異熟的功能。</p>
三、相續(xù)執(zhí)持位——謂從凡夫乃至佛果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識名“阿陀那”,即“執(zhí)持識”,能執(zhí)持一切萬有之種子及五根等不失故。</p>
——糅合《成唯識論》——</p>
這個相續(xù)執(zhí)持位,是說從凡夫到佛果,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就是通凡通圣。前面的阿賴耶和異熟都是凡夫,九界凡夫才有;但執(zhí)持識通于凡夫、通于圣人、也通于佛陀的利樂有情。怎么說呢?因為這個時候第八識都是阿陀那,阿陀那翻譯成中文叫執(zhí)持,執(zhí)持一切萬有的種子和五根身,使令它不失的緣故。</p>
唯識學很明顯地說明,我們成佛以后,佛是有生命的,很明顯,執(zhí)持識,就是阿陀那識。這樣的思想,在小乘的學者和中觀,不明顯提說佛有明了性,不明顯。只有在大乘的唯識、還有法華、涅槃的思想,才明顯地提到說成佛以后,這個佛是一個有生命的自體,是有明了性。而這樣的明了性安立作阿陀那識,這個識就是了別,它也能夠執(zhí)持佛陀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這些善的種子,和佛陀清凈莊嚴的根身,所以一切種識的功能就通凡、通圣、通佛。</p>
這個是說明第八識的轉(zhuǎn)變,“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后異熟空”。不動地的時候,就把阿賴耶識這個藏識給破壞;到了金剛道后,要成佛之前,那一剎那入了解脫道,就把異熟的功能給破壞了,無量無邊的業(yè)力是業(yè)盡情空了,分斷生死了了,變易生死也了了。這個一切種識是通一切位。那么這樣子就把整個第八識的三相,它的轉(zhuǎn)依的情況做一個解釋了。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第八識到這里結束了。</p>
這第八識,我們探討到這個地方初能變,就是第八識,在一個第八識的境界當中,沒有加上前六識的分別,也沒有加上前七轉(zhuǎn)識的思量。其實這個思量是有的,從阿賴耶識角度,這當中已經(jīng)有思量。所以可以看出來第七、第八是分不開的,因為它這個阿賴耶,我愛執(zhí)藏,就是和第七識合在一起了;但是這個時候前六識的分別還沒有出現(xiàn),這個叫初能變。</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他那個斷,是說他入了無余依涅槃;菩薩在生死當中,他那個種子在的,但是它不起現(xiàn)行,菩薩。不過這個是這樣,阿羅漢如果從涅槃出來,他還有一些我執(zhí)的習氣,俱生我執(zhí)還有一些習氣。天臺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火,說聲聞人如燒木成炭,我執(zhí)被我空的智慧的火燒成炭了,已經(jīng)不是木頭,但是還有炭;緣覺乘如燒木成灰;這個菩薩連灰都不可得了。所以阿羅漢他入無余依涅槃,那當然是我執(zhí)永斷,不再來三界;但是他回小向大的時候,還有一些“我”的習氣。</p>
他有時候表現(xiàn)出來就是,欸,這個阿羅漢是一個大阿羅漢,你看難陀尊者是一個大阿羅漢,但是他在街上看到女眾,也是上下打量。這個我執(zhí)引生煩惱障,但是他沒有煩惱,他就是喜歡這樣看過來看過去,這個沒有煩惱滋潤,但是習氣。你看畢陵伽婆蹉,畢陵伽婆蹉過去是五百世的婆羅門,那種高貴種性,慢心很重。他成就阿羅漢以后,要過這個河流不坐船,他要河神去斷流,把這個水流斷掉以后,他從地上走過去,“小婢,斷流”。這是阿羅漢他已經(jīng)沒有我執(zhí),但是還有習氣,菩薩連習氣都沒有了。</p>
但是這個種子,在唯識角度,那個俱生的我執(zhí)、俱生法執(zhí)的種子是不能斷的,要到金剛道后那最后一剎那才頓斷。俱生的我執(zhí)、法執(zhí)都是伏住,到最后的時候,一念的相應慧頓斷俱生的我執(zhí)法執(zhí);但是分別起的是在初地的時候就破壞,分別起。到八地的時候,伏住的俱生我執(zhí),八地的時候,俱生我執(zhí)永遠都伏住了。所以八地的菩薩行菩薩道跟前面不一樣,八地菩薩行菩薩道看到眾生有需要,他能夠沒有任何的考慮舍生命。因為他沒有我愛執(zhí)藏,沒有執(zhí)著有一個我,所以他能夠以生命來行布施了,跟前面的七地、六地還不一樣。他也不入無余依涅槃,就在這個生死,他又有愿力來到人間得一個果報。</p>
他伏住俱生我執(zhí),他不是斷,伏住。但是菩薩是沒有煩惱,永遠伏住,沒有煩惱。八地沒有分別我執(zhí),也沒有俱生我執(zhí)的煩惱,都沒有。他這個也不是名言種子,是一個習慣動作,這個名言種子是由我發(fā)動的,有一個無明發(fā)動。他這個不是名言種子,是一個習慣動作。因為串習,就像我們早上起床,知道我的缸杯在右邊,就隨手一抓就拿到缸杯了。這個時候內(nèi)心沒有作意,就很習慣了,因為你經(jīng)常這樣子拿,拿久就知道要這樣拿,那是一個習慣的動作。</p>
學員提問:……</p>
師父答疑:它這個是說,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后它不起現(xiàn)行了。其實這個種子,以唯識的角度,這個種子的斷除,俱生的種子斷除要金剛道后才能斷,俱生的。你不必靠第六意識分別就有我執(zhí)的,不必靠第六意識的分別。就是說,這個無想定的天人入了無想定,還有一個我的執(zhí)著,那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分別停下來了,這個我執(zhí)著怎么來的呢?俱生的。這種種子要到金剛道后才能斷除;但是分別的我法二執(zhí),初地就破壞了。這第八識是講得范圍比較廣,因為它牽扯到整個生命的因果,因果的相續(xù)、因果的變化,所以我們也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來研究。</p>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