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補充講表第十二面,附表六、五遍行心所。這個五遍行心所在唯識的心所是非常得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對我們凡位和圣位,這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五遍行它扮演一個很關(guān)鍵的角色。我們雖然講過了兩遍,《百法》講過一遍,《八十規(guī)矩頌》講過一遍,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再扼要地提示一下。遍行這個遍就是普遍,這個行就是活動。</p>

為什么講這五個心所是遍行呢?因為它能夠在四個地方普遍:</p>

:第一個、它遍一切的心王,八識的心王一活動就有它,遍一切心。</p>

:它能夠普遍在善性、惡性、無記性的活動。有的心所只有在善,有的心所只有在惡。比如說慚愧,慚愧只能夠跟善心所相應(yīng),不跟惡心所相應(yīng)。這個五遍行它能夠跟善、跟惡相應(yīng),它跟善相應(yīng),就加強善的功能;它跟惡相應(yīng),加強惡的功能。遍一切的性——三性。</p>

:遍一切的三界九地。像嗔心所只有在欲界里有,色界、無色界不能有嗔心,這個嗔心一現(xiàn)起,他禪定就破壞了。這個禪定的人起一點貪煩惱是無所謂的,愛著這個三昧樂無所謂;你在禪定里面起嗔,定境一定失掉,所以這個嗔不能夠普遍三界。但是五遍行它遍一切的地,遍一切三界九地。遍一切心、一切性、遍一切地。</p>

:遍一切時,遍一切的有漏、無漏之時,凡夫有五遍行,圣人有五遍行。所以說叫做普遍的活動,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這四種的狀態(tài)里面能夠普遍的活動,所以安立做遍行。這當(dāng)中我們有兩段的說明,關(guān)于這個五遍行。</p>

(一)依迷悟而分二門</p>

根據(jù)《成唯識論》的安排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是流轉(zhuǎn)門;根據(jù)《瑜伽師地論》的安排次第,是把作意放前面:作意、觸、受、想、思。</p>

一、觸:這個觸就是根境識的和合,當(dāng)然這個根境識的和合,一開始是先有根和境的接觸,然后識再生起了別。那么當(dāng)這個識一出現(xiàn)的那一剎那,根境識的和合,識也生起的那一剎那,我們安立做觸,這三個同時接觸了。</p>

二、作意:這個觸了以后就有作意,這個作意它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它對心王有警覺的功能,“警覺應(yīng)起心種”,它可以把這個心王——八識的心王,把它從種子位把它警覺,生起現(xiàn)行,這第一個;其次它有引導(dǎo)的功能,它引導(dǎo)八識的心王跟所緣的境界接觸,它能夠警覺和引導(dǎo)。</p>

三、受:經(jīng)過引導(dǎo)以后,對于境界就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者是不苦不樂的感受。</p>

四、想:那么有這個受以后就有想,就開始取相,取到這樣的一個境界相。當(dāng)然這個取相就是要有名言,安立有名言。這個人是個好人,這個人是個壞人,這個人跟我是好朋友,你跟我是不好的朋友。而這個分別是怎么來的呢?就是想,安立各式各樣的名言,就把外在的境界轉(zhuǎn)成你心中的一個相貌。而從外境變成你心中的相貌,這怎么變化的呢?就是施設(shè)名言。你要不講話,外境就是外境,你的內(nèi)心還是清凈的;所以我們心中會有相貌,一定有名言的,有名言。</p>

五、思:有了名言以后就會落入到思,這個思就是一種內(nèi)心的造作了,就開始帶動業(yè)性。這個思心所的下一個次第就是引生尋伺,由這個尋伺就引生善惡的心所了。所以這個思心所使令內(nèi)心在善性、惡性的造作。</p>

因為《成唯識論》把觸放在第一個,《瑜伽師地論》把作意放在第一個。憨山大師解釋說,因為《成唯識論》是約凡夫安立的,凡夫的五遍行是由觸決定的。說這個人能不能生起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跟他所接觸的境界有關(guān)。這凡夫的內(nèi)心不決定。他要跟好的境界接觸,就起善;他跟不好的境界接觸就起惡。所以說他是由觸來引導(dǎo)作意,這凡夫的境界是這樣。</p>

《瑜伽師地論》是約著三乘的修行人。三乘的修行人是以作意做引導(dǎo),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個正意念的力量。境界怎么樣,那是一回事。我自己要做得了主,他是由作意才引生觸、受、想、思。所以憨山大師就把這樣兩個不同的安排,加以融通了:一個是約凡夫的流轉(zhuǎn)門,一個是約修行的一個還滅門,這兩種次第。</p>

所以這個作意心所就是很重要了,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會起善起惡,雖然是由思心所來控制,但是思心所是由想來的,這個想由受來的,受是由觸來的,觸是由作意而來的。所以追根究底,還是一個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引生的,關(guān)鍵就在這個地方——作意。</p>

在《瑜伽師地論》當(dāng)中我們看,第二個,以四力成就作意。就是說影響我們作意有四種力量:</p>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p>

第一個、境界力。就是說你所接觸的境界,這對我們一般的不定性的凡夫,外境是很重要。說我們這一念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觸,就容易不如理作意;我們凡夫來到三寶的門中,經(jīng)常在佛法僧的熏習(xí)之下,就容易如理作意。所以這個境界,它會決定我們的作意,這第一個。</p>

第二個、憶念力。說這個境界已經(jīng)消失了,我已經(jīng)從這個凡夫的塵勞世界,來到山中的三寶境界,但是我還是不如理作意。這怎么回事呢?就是憶念力,你經(jīng)常去憶念過去這些放逸的境界,你也容易不如理作意。說這個境界不現(xiàn)前,但是你數(shù)數(shù)地憶念,容易生起不如理作意。當(dāng)然你數(shù)數(shù)地憶念法義,佛法僧的境界,你就容易如理作意。所以你的憶念也會影響到你的作意。</p>

第三個、希望力。說我們有些人,我的希望就是追求世間的五欲樂,有些人是這樣的希望;有些人知道世間的五欲是苦惱的、是無常的,這個是不能久住的,我希望追求出世的涅槃。那么這兩種不同的希望的人,會引生不同的作意。說這個人,希望得到五欲樂的人,這個人的作意,他引導(dǎo)的心王,多數(shù)都是在那些放逸的雜染境界活動,多數(shù);那個喜歡得到涅槃的人,他作意心所就容易引動心王,就會引動你去拜佛、誦經(jīng)、修止觀。這兩個作意為什么會不同呢?就是各式各樣的希望。</p>

說我們受戒,一個沒有受戒的人心中是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就是說,我遇到好的因緣,人家放生了,我也去放生;我遇到不好的因緣,這個壞朋友請我去干殺盜婬妄,我也跟他去干殺盜婬妄。就是我心中的善念惡念,完全是跟我所接觸的境界來決定。當(dāng)我們?nèi)ナ芙涞臅r候,我們面對佛法僧的境界,對十方的有情無情許下三種誓愿。對一切的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個時候叫有本期誓,或者講要期誓愿。這個時候你心中有這樣的希望以后,就是我們講戒體,一種善的種子。這個種子在你阿賴耶識當(dāng)中,你生起隨行的時候,你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就生起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簡單說那個隨行就是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怎么來呢?就是你當(dāng)初的那一念希望,因為你曾經(jīng)許下一個心愿,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你的希望力會影響你的作意。</p>

第四個、串習(xí)力。你經(jīng)常這樣的作意,習(xí)慣了以后,你作意的心所也容易活動。你經(jīng)常在八點半的時候去拜佛,時間到了你就會作意,欸,拜佛的時間到了。那么會警覺你這個心王去拜佛的作意是怎么來呢?因為你昨天也拜佛,你前天也拜佛,你上個月也是這個時候拜佛,你去年也是這樣這個時候拜佛。就是說你經(jīng)常在這個時候去作意拜佛,這個時候它就容易活動。所以你數(shù)數(shù)地去串習(xí),對你的作意也是有影響力。有四種的力量來決定你的作意,當(dāng)然這個作意包括了如理的作意,也包括不如理作意。</p>

我們講一個人造善造惡在一念之間,其實就是在你作意的當(dāng)中。你看我們過去也講過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娑婆羅那國王。這國王長得非常得莊嚴,身相莊嚴,他對他的莊嚴也是非常的滿意。昭告天下人:哪一個人能夠找到一個比我莊嚴的,有黃金的重賞。這個時候有一個臣子就跟國王報告說,說佛陀的弟子有一個迦旃延嚴尊者,他長得比你更莊嚴。那么這個國王就把迦旃延尊者請到宮里面來,請到宮里面不是請阿羅漢說法,是比莊嚴。迦旃延尊者他進到王宮里面,所有的王公,男男女女,看到迦旃延尊者,就被他的莊嚴所攝受。國王一看的時候,哎呀,他真的比我莊嚴。這個凡夫也各式各樣,有些人你講個道理我同意,我就皈依你;有些人你長得比我莊嚴,我就皈依你。這個國王就皈依,你比我莊嚴,那我皈依你了,就皈依迦旃延尊者。</p>

皈依了以后就問迦旃延說:師父,你一個大阿羅漢你有神通,說你為什么那么莊嚴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你是什么因緣那么莊嚴?我也要修這個因地。迦旃延尊者說,我過去劫的時候在寺廟是做一個小沙彌。小沙彌,我就喜歡整天的打掃這個寺院的環(huán)境,掃廁所,掃地,各種各樣的打掃清潔工作。有這么一天,有一個乞兒,乞丐的小孩子來到寺廟來乞食。那么這小沙彌說,我給你東西吃可以,但是你要幫我把房子整理干凈,廁所打掃干凈。這乞兒說好,我?guī)湍愦驋摺蓚€人就一天早上就把這個房子打掃干凈了,浴廁都洗得很干凈了,迦旃延尊者就把他所得到的飲食分一半給這個小乞丐吃。</p>

就是這個因緣,說你當(dāng)初就是那個乞丐,來到寺廟里面就是半天的打掃,就得到這樣的果報,莊嚴的果報,富貴的果報。這個娑婆羅那國王說,哎呀,我過去就是半天的這樣至誠歡喜心打掃寺廟,就這樣的莊嚴;如果我盡形壽的話在寺廟打掃,在寺廟里面修行,那是一個什么境界?。克桶褔踅唤o他的弟弟,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知道這個國王,在這個國家里受到恭敬,不能修行,不能折服我慢。就帶到隔壁的阿槃提國去修行,在山中修止修觀,當(dāng)然主要修四念處。</p>

在修行的時候,那阿槃提國的國王就帶了些宮女,到森林里面唱歌跳舞,唱完歌、跳完舞、喝完酒以后,國王就睡覺了,睡著了。睡著了以后,宮女就到處跑,就跑到娑婆羅那國王這個修行的地方去。這個女眾就這種境界,看到這個人哎呀長得特別莊嚴,就是東看西看,東問西問。那么這個時候阿槃提國國王醒過來,就找找找找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就起嫉妒心了。就問這個娑婆羅那王說,說你證到阿羅漢果沒有?他說我沒有證阿羅漢果。你三果沒有?沒有。二果、初果都沒有。你證得四禪、三禪、二禪、初禪?都沒有。那表示你沒有離欲。沒有離欲,你怎么在這個地方戲弄我的宮女呢?就叫那個仆人、軍隊,打那個娑婆羅那國王??催@個意思打得是很嚴重,打得都是昏過去了?;杷肋^去了,遍體都流血?;杷肋^去國王就離開了。</p>

這娑婆羅那王想,哎呀,我在這個地方修行都沒有惹誰,阿槃提王就這樣就把我打一頓,在心中就恨。恨了以后,就離開了修行的這個處所,跑到迦旃延師父地方,如是如是地報告。說師父,我要跟你請假,回去調(diào)動我弟弟的軍隊,把阿槃提國給消滅掉。迦旃延尊者說不可以,你這個殺生是要造罪業(yè)的,要長時間到地獄受苦惱的果報。娑婆羅那國王說不可以,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不能改變。迦旃延尊者說,那這樣子了,反正今天天也黑了,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在師父的山洞里面先睡一覺。</p>

那么在睡覺的時候,這個夢中就有一些事情出現(xiàn)了,就夢到他回去,以一念報復(fù)的心就把他弟弟的軍隊調(diào)動過來,跟阿槃提國的軍隊就打起來。打起來一開始還是打勝利的,但是阿槃提國國王一發(fā)狠以后反攻,就一下就把他打敗了。打敗以后就把娑婆羅那國王給抓住了,好,今天這個戰(zhàn)爭是你引起的,這么多人死亡你引起,要以死謝罪,就送到這個斷頭臺準備殺頭。要殺頭的時候,他就喊“師父,救命??!”這個時候就醒過來,醒過來沒有去打仗,就是在師父的洞里面就睡覺。睡覺以后他整個人覺醒了。迦旃延尊者為他說四圣諦法,苦集滅道,就把他心中的恨給消滅掉了。消滅掉以后他繼續(xù)修行,就證得初果、二果,結(jié)果終于也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在《唯識二十頌述記》,窺基大師講到這件事。</p>

我們讀這個故事會感覺到,一個人,你看,他一念的嗔心,的確會造無量無邊劫的地獄的果報。你看造那么多殺業(yè),一念的嗔心發(fā)動出的一個不如理作意,發(fā)動了廣大的罪業(yè),也帶給他很多的身心的苦,刀山油鍋,就那一念的不如理作意創(chuàng)造出來;他那個不如理作意,因為佛法的滋潤轉(zhuǎn)變了以后,證得阿羅漢果。一個善惡念的抉擇,兩個不同的生命。他選擇回去打仗,那表示他有多生多劫的刀山油鍋要去受;他選擇修行,成就了一個出世間,恒常相續(xù)的一種涅槃寂靜樂。你看這件事情,這關(guān)鍵是怎么樣?就是在一個他能夠把不如理作意,“不能轉(zhuǎn),要它轉(zhuǎn)”,轉(zhuǎn)過來。</p>

所以在佛法觀念,我們看到很多類似的一些修行的個案,佛法的意思“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佛法的意思不是說對一個凡夫“你完全不要起惡念”,也不是這種態(tài)度,這個是強人所難。我們阿賴耶識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有時候會起現(xiàn)行。但是不怕念起,怎么辦呢?只怕覺遲,就是你的心中一定有一種如理作意的力量。而這個如理作意就是你在平常的時候,心平氣和,沒有人干擾你的時候,在寂靜的心中,你就要去修習(xí)止。從這個止當(dāng)中去栽培“不凈、苦、無常、無我”的正憶念,你才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把它給轉(zhuǎn)過來。而轉(zhuǎn)凡成圣的關(guān)鍵就在這一念,而你無量無邊的未來的果報,是快樂、是痛苦,也就在這一念決定了。</p>

所以這個如理作意的心所是非常重要。而如理作意的栽培,你決定不是在一種煩惱活動的時候能夠栽培,那不可能。你身體已經(jīng)病痛了,到加護病房了,你再栽培如理作意,那是不可能;就是你現(xiàn)在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沒有人干擾你,你也不用去花精神體力去為了衣服飲食去工作,在山中,你就能夠去思惟無常、苦、無我的道理。就是念念當(dāng)中靠著你的串習(xí)力,在你心中把如理作意的力量栽培起來。你才能夠在臨命終的時候,面對各式各樣的煩惱活動,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的功夫的光明出現(xiàn),才能夠把它轉(zhuǎn)過來,跟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所以這個五遍行,我們今天要緊的就是要栽培如理作意。</p>

好,我們看講義。這個地方是講到“常與觸作意受想思”,就是第八識它的心所只有五個,就是觸、作意、受、想、思。</p>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種,謂苦樂捨。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唯與捨受相應(yīng)也。</p>

我們再看第八,云唯舍受,這個是講到五受相應(yīng)門。說這個第八識這個明了性跟它所緣的境界——這個根身、器界、種子一接觸的時候,它是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就是它不是快樂,也不是痛苦,就是舍受。我們看蕅祖的解釋:“受有三種,謂苦、樂、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p>

“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故唯與舍受相應(yīng)也。”這個第八識的行相非常微細,不可了知,所以不能分別苦樂的境界,故唯與舍受相應(yīng)。所以我們講這個初能遍,就是第八識這個時候,第八識把果報變現(xiàn)出來的時候——異熟,它可能變現(xiàn)一個刀山油鍋的果報,它可能也變現(xiàn)一個人天的快樂的果報。但在初能變的時候,你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不苦也不樂的,不苦也不樂,就是舍受。</p>

你看《成唯識論》,這當(dāng)中提到一個觀念就是說,阿賴耶識為什么是舍受呢?主要的因緣是它不帶名言,這個時候它完全是一個現(xiàn)量的境界。我們快樂、痛苦的感受要到第六意識活動以后才有,第六意識的分別;你第六意識沒有分別的時候,沒有快樂、沒有痛苦。所以說它不能分別苦樂最主要是不帶名言,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就像鏡子去取相狀一樣,它不安立名言,所以唯獨是舍受。</p>

這個第八識是的行相微細也看得出來,你看它的舍受,它沒有任何的快樂痛苦的感受的。我們中國的儒家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名之為中”。當(dāng)然這句話,也可能古代的圣人能夠覺悟到真如;但是這句話也可能會指的第八識,因為第八識也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它的受也是離開了喜怒哀樂。八風(fēng)一吹,順境逆境的時候,阿賴耶識面對一切的境界,它是沒有喜怒哀樂的感受。它沒有喜怒哀樂,這當(dāng)中主要是它不帶名言。</p>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討論一下。</p>

學(xué)員提問:……</p>

師父答疑:圣人是怎么樣?你的意思是,你對圣人的理解是怎么樣?圣人的心情應(yīng)該是怎么個心情?我們這個五遍行,一個人內(nèi)心只要一活動,就有五遍行,就有作意、觸、受、想、思,一定會有的。因為我們學(xué)佛剛開始一定是先思惟善業(yè)的功德、思惟惡業(yè)的過患,然后斷惡修善。剛開始一定是有這樣的思考模式,有一種取舍,斷惡修善的取舍。</p>

六祖大師慈悲,希望我們更進一步,就是說,你經(jīng)常活在善惡的這樣的取舍,你能夠得到可樂果報,但是不能入圣境。這個時候怎么辦呢?“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如何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那我們怎么悟入本來面目呢?就是說這個善惡都是你的分別,你把這些,你加在這一切境界上的這些彩色的東西通通洗掉,不要起善惡的分別,這個時候你能夠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說你從一個凡位的一種斷惡修善的心情,你想要提升,怎么提升?就是你要超越善惡的對立。</p>

六祖大師是引導(dǎo)一個人從凡入圣的一種方便。但是他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作意觸、受、想、思”還是在,只是說它所帶動的下面一個思心所,有一個慧心所,一定有一個慧心所。《百法》你可能還要再學(xué)一下,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個思心所以后,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的觀照功夫生起,一定有一個慧心所。這個慧心所應(yīng)該是我空、法空相應(yīng)的慧心所,是這樣子。有一個慧,就是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于所觀境,揀擇為性”,它能夠揀別。揀別這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它沒有自性,當(dāng)體即空。</p>

你的心就安住在畢竟空的空性當(dāng)中,一切善惡的概念就消失掉了。這個時候,我們會從善惡的概念里面就提升了,從業(yè)果的思想就提升到空性的思想。那這個空性的思想就不是凡境了,那不是凡夫的境界了,那是一個圣境,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當(dāng)然如果這樣的相應(yīng),只是你還是一個凡夫,有少分的相應(yīng),一定還會再從相應(yīng)當(dāng)中,從圣境里面又會出來,又會落入凡境;如果是一個初果的圣人,他就有所謂的道共戒,那又不同。他圣境的那個空性的智慧能夠有禪定的加持,能夠斷除一部分的煩惱。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漏的五分法身的光明了,能夠任運防非止惡了,道共戒,就是這個戒里面有一個道。這個道是什么?就是五分法身相應(yīng)。</p>

那如果你還是一個凡夫,你在佛堂里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安住在這個境界里面,但是你那個空性的智慧不能斷煩惱。你從佛堂里面出來,還是有可能造惡業(yè),甚至于還是有可能造五逆十惡,都是有可能,因為你沒有斷煩惱,是這樣子的。</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guān)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fēng)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xué)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