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個、昏昧心。如果明利心錯過以后,就到了第二個階段,昏昧心。這個時候這個人,第六意識就像蠟燭,慢慢慢慢地昏暗了,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明了性也慢慢淡薄了,對一切的記憶的功能也慢慢退失了。</p>
第三個、悶絕心。那么一直地退失一直地退,到第三個叫做悶絕。第六意識的明了性完全不活動,不活動的時候那個色身的溫度還在。如果你是善業(yè)起現(xiàn)行,這個善業(yè)的功能是輕,輕浮的,所以說是超生的。你的溫度就從腳部開始冷起,一直到頭部出去;如果這個人是惡業(yè)起現(xiàn)行,這個惡業(yè)的勢力是粗重的,是下墜的。你身體的溫度會從頭部慢慢地下降,從腳下面出去。而這個時候人已經(jīng)入了悶絕了,悶絕的時候,臨命終的心識當然就不是前六識了,那么也只好說是第八識了。所以我們從生死時心,也能夠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p>
:這個緣起依是大乘的論師引用《阿含經(jīng)》的一段說,佛陀在阿含經(jīng)里面處處講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十二因緣里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但是名色也夠能緣識。說這個識能夠緣生名色,而名色的活動也能夠緣生識。而這個名色,這個“色”當然就是父精母血了,色;這個名是一個心法,一個了別性的心法。這個時候當然不是前五識,因為六根還沒有現(xiàn)前,沒有根的依止識不能活動。所以前五識不能活動,這個時候第六意識是在的。那么這個名是第六意識,名跟色法的相續(xù)的和合,生命的和合,會去緣生識。這個名已經(jīng)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的活動去緣生一個識,這個識是什么呢?當然就只好說是第八識了。第八識的種子緣生了名色,而名色的活動又會熏習第八識,所以說識和名色互為因緣,這個叫緣起依。當然佛陀在《阿含經(jīng)》沒有明顯地說明這個識是什么,但是從義理上的推論可以知道,這個識也正是第八識。</p>
:這個識食體,這個食就是一種能夠滋養(yǎng)增長色身的功能,叫做食。佛陀在一切的經(jīng)典,包括《阿含經(jīng)》,乃至于大乘經(jīng)典都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的凡夫眾生的色身都要有這個食來支持。這個食有四種:</p>
第一種是段食:就是我們吃的菜、飯這種分段的一個飲食。這個飲食的形狀是一段一段的,能夠拿在嘴巴嚼一嚼,然后吞下去消化,然后有渣排出來的,叫段食。</p>
第二種是觸食:接觸的觸。這個觸食就是我們內(nèi)心去接觸,所歡喜的色身香味觸法。這個人喜歡游戲,他玩游戲玩了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但是他色身看起來還是非常得有精神。為什么呢?因為他有觸識的支持滋潤,就是他接觸他所歡喜的境界,能夠滋養(yǎng)他的色身,叫觸食。</p>
第三種是思食:這個思當希望講,這個人存著有希望。雖然他現(xiàn)在活得很苦惱,但是因為他心中對未來有一種光明的希望,所以他色身看起來也特別得康健,特別得有光澤。為什么呢?因為他心中有希望,而這個希望也正是一種食物,來滋養(yǎng)他的色身。這個觸食和思食,都是第六意識相應的。</p>
第四種是識食:這個識當執(zhí)持,執(zhí)持講。識食這個識到底指的是誰呢?比如說識食這個識怎么知道是第八識呢?第八識來執(zhí)持色身,使令色身不壞,怎么知道呢?說無想天的果報,他得到無想天以后,前面的半劫心還是散亂的,他能夠回憶過去在人的時候是怎么修行的;半劫過后,他就入了無想定了。在無想定的時候,他當然不需要粗重的段食;這個時候第六意識不活動,也沒有觸食,沒有思食,前面三種飲食都停下來。當然這個時候還有識食,那么這個識食是誰呢?是什么東西支持他的色身不失不壞,能夠保持四百九十九劫色身不壞呢?那當然就是第八識了。所以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無想天的果報也有食物支持他,這個食物是誰呢?就是以第八識當食物,所以叫識食體。</p>
這個一到八,就是約著我們凡位的有漏因果的建立和相續(xù),來安立有第八識的存在。第九是指的還滅,圣人的境界。</p>
:這個滅定指的是滅盡定,滅盡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有時候去托缽,有時候去說法,他內(nèi)心感到很疲勞,感到第六意識的分別很疲勞,他想要暫時地得到止息,想把第六意識暫時地停止下來。所以他就能夠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到了四禪八定再進一步,到第九次第定,到了滅盡定。在滅盡定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全面地休息了。全面的休息以后,他在這個山下打坐,樵夫經(jīng)過以后,看到這個比丘在打坐,今天打坐;樵夫下了班晚上回來以后,看他還在打坐;第二天早上起來看他還在那個地方打坐;一天、兩天、三天,到了七天,還在那地方打坐,都沒有動。這樵夫過去一摸他的鼻氣息,哎呀,這個人沒氣息了。這個比丘真可憐,死掉都沒有人收尸。樵夫就把這個比丘的身體就扛著,用這個木頭把他用火去燒。</p>
但是阿羅漢他在入滅盡定的時候是有咒愿的,火不能燒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他一咒愿的時候就入滅盡定了。當然這個時候,他的生命跟外面的色身香味觸法都不能接觸了,因為前六識不活動,外面發(fā)生什么山河大地的變動,他都不知道。你用大火一燒的時候,把他的整個衣服全部都燒成灰了,但是他身體的部分一點都沒有影響,他那個咒愿的力量支持著。</p>
那么這個滅盡定的人,他已經(jīng)沒有對外境的分別力,也沒有氣息了,但是他的生命還在,還能夠從定中出來。這個時候他的心明了性還在,溫度還是在,壽命還是在。大乘論師就問小乘的學者說,那么這個人入了滅盡定,已經(jīng)沒有第六意識了,這個時候的明了性是什么識呢?那只好說是第八識了,滅定有識。就在滅盡定當中,他不是一個死亡的一個尸體,這個尸體有一個明了性在支持他,使令他的色身不壞。而這個明了性是誰呢?從義理上來判斷,只好說是一個微細的潛意識,就是第八識,這第九。</p>
:第十是一個總結(jié),染凈心。這個染凈心,說凡圣的差別就在這一念心。說你長得莊嚴,你的心中有煩惱,就是凡夫;你長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凈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這個心的染凈來安立。那么假設我們只有安立前六識有什么缺點呢?說我們是一個凡夫,但是偶爾在佛堂中也能夠修習止、修習觀,從這一念散亂心,由這個止的力量,把心能夠?qū)W⒓澎o;乃至于觀一切法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把這一念寂靜的心,也能夠觀察不可得,就從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說,你雖然跟圣境相應,你還是個凡夫。</p>
那么反過來,一個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爾也會動一些凡夫的一些煩惱,但是他還是一個圣人。假設只有第六意識的這個生滅的分別的話,那么凡圣就沒辦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約著當下念頭的好壞來安立凡圣的話,那么這凡圣就混亂,就是凡夫有時候也能夠跟圣境相應,圣人有時候也會落入凡境。那表示說我們凡圣的安立,要約著他阿賴耶識的種子,煩惱的斷除的多少來安立,不能夠約他當下念頭的好壞,否則凡圣就會有混亂的過失。所以說不安立第八識,這個染凈的心識就不能夠成立了。</p>
凡夫有時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時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還是凡夫,圣人還是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阿賴耶識的種子你有沒有斷除,從煩惱的斷除,這個斷德這方面來安立染凈心,才合理。所以說從染凈心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識。</p>
這個是《成唯識論》它很認真地依止這個教理,十種的教理來成立第八識的存在。這是第一大段。</p>
我們再來看第二大段。接下來《成唯識論》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識論》它提出了有四個圣言量,我們這里簡單地提出三個來解釋,先看第一個。</p>
一、《大乘阿毗達摩經(jīng)》:</p>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p>
佛陀在《大乘阿毗達摩經(jīng)》上說:無始時來,這個時間很長,沒有開始。這個時間從一個無始劫以來有一個界,這個界就是一個種子,或者是善的種子,或者是惡的種子,或者是有漏的種子,或者是無漏的種子,無始劫來有各式各樣的種子。另外“一切法”,這一切的現(xiàn)行的果法,前面是一個因種,這個是有現(xiàn)行?;蛘呤巧?,或者天的色法、人的色法、三惡道的色法,乃至于有它的心法——善心、惡心,就是有些色心的這些現(xiàn)行的果法。這些界和一切現(xiàn)行果法“等依”,所依止。就是說有一個法,它是無始劫來的種子和現(xiàn)行所依止。</p>
“由此”,這個此就是這一個心識。由于這個心識的成立,所以在這個法界當中就有諸趣的流轉(zhuǎn),以及涅槃的證得。說無量劫來有一個明了心識,它攝藏無量無邊的有漏種子、無漏種子,它變現(xiàn)各式各樣的色心的果報,所以講它是一切的種子和現(xiàn)行所依止處。由于這樣的因緣,所以說才有諸趣的流轉(zhuǎn),才有涅槃的證得。</p>
當然這個地方,佛陀所說的依止,跟外道所說的這個“我”不一樣。因為外道說的這個我是常一主宰的;佛法說這個阿賴耶識為一切種子、現(xiàn)行所依止,它是剎那剎那地受熏而變化,所以這一點也是不一樣。</p>
這個地方我們再講一下。說這個染污的因果、清凈的因果,有第八識的建立才能夠更加得圓滿。這個染污的因果,其實我們看《成唯識論》一大段,你有空可以把這一段讀一讀,就是這個建立第八識。大乘的論師之所以很認真地去辨證第八識存在,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說如果只是站在這個諸趣的流轉(zhuǎn),那安不安立第八識沒有多大影響。因為小乘的學者他不相信有第八識,修我空、法空觀,他也能夠超越三界,可以的。</p>
但是對涅槃的思想就有差別了,說你不安立第八識有什么過失呢?只有前六識,這個人的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以后,第六意識從他的一個禪定和智慧攝持的時候,慢慢慢慢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這個五蘊的身心前一剎那滅,下一剎那就入了無生了,就是“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的境界。在《大毗婆沙論》上說,這個人的生命體就入了灰身泯智的境界?;疑?,這個色身不可得;泯智,明了的智慧心也不可得。</p>
這樣子講的話,如果說三世的諸佛他這樣子修行,最后都入無余涅槃的時候,那么我們講“皈依佛”,這句話怎么解釋呢?佛陀已經(jīng)入無余涅槃了。換句話說,如果從前六識的角度來觀察,佛是沒有生命了,沒有明了性了。那么我們是一個有明了性的眾生,佛是一個沒有明了性的佛,這件事情不能感應道交。這個人是無情了,《大毗婆沙論》明顯地說明阿羅漢入涅槃以后,這個阿羅漢是無情了。</p>
但是從凈土的角度,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從經(jīng)典上的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消息,可以知道佛陀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說這個月亮晝夜六時地去觀照大地,什么人能夠把月亮表現(xiàn)出來呢?千江有水就有千江月,你什么時候把水平靜下來,月亮就出現(xiàn)。所以這個月亮是隨時出現(xiàn)的,隨時出現(xiàn)什么時候跟它感應呢?你千江要有水,千江就有月。我們看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是存在的,佛陀的那個明了性是存在的。而這樣子,一個人入了圣境以后,一個人跟第一義諦相應,他解脫了有漏的果報以后,還有明了識的存在,這個跟建立第八識有很直接的關系。第八識一變就是真如了,就是有了別性的真如。</p>
所以說“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假設不安立第八識,那么大般涅槃就不能安立。佛陀入了大般涅槃以后,他怎么又能夠出現(xiàn)一個身心來到我們世界來呢?而這個身心還有明了性,佛陀有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都有明了性,這就不能解釋了。所以說“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句話是說得非常重要。佛陀的大般涅槃之所以有生命,有明了性,就是有第八識的安立。第八識在凡位叫作阿賴耶,入了圣境它就是真如。</p>
當然在凡夫位攝持無量無邊有漏的種子,煩惱障、所知障;入了圣位的時候,那清凈的那個真如的明了性,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攝持無量無邊的陀羅尼,攝持無量無邊的大悲心,所以講“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钡诎俗R是通于凡位、通于圣位,而作一切凡圣的依止?!洞蟪税⑴_摩經(jīng)》這一段是一個總說,可以說是一個總說。</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