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觸食:我們雖然沒有吃它,但是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當(dāng)然也可能是假藉眼識的因緣去攀緣色塵,或者耳朵去攀緣聲塵,我們?nèi)ヅ示壩覀兯鶜g喜的境界,雖然我們?nèi)鞗]吃飯,但是色身還是非常的光彩康健。這是什么食物在資養(yǎng)我們呢?就是觸食,就是這個心識的了別功能,跟你歡喜的境界接觸,你歡喜的境界,有資養(yǎng)你色身的功能,叫觸食。</p>
思食:思食就是希望,說一個有情眾生身心的果報,有很多的苦惱,有很多的病痛,老病的一個障礙,但是他的色身還能夠維持下去,他不會死亡,他的病痛也不會太嚴(yán)重,這是怎么回事呢?因為他有希望,他對來生有希望,他知道今生的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對他來生是一個大功德的相貌,心中有希望,這個希望對今生的果報體,也有資養(yǎng)的功能,這叫思食。</p>
識食:識食就是執(zhí)持意,就是我們這個心識有執(zhí)持色身不壞的功能。所以這個地獄的眾生,在地獄中受刀山、油鍋的苦惱果報,他當(dāng)然沒有飯吃,他的生命當(dāng)中也沒有快樂的境界好接觸,他也沒有希望,他今天死了,明天還要受果報。但是他的色身,不會死亡。因為他有識食,地獄眾生是以識食來生存。當(dāng)然要扮演識食體,要有執(zhí)持色身的功能,那就必須有普徧性。這個普徧性,當(dāng)然是第八識,所以這是講到識食體。這個是講到這個有漏因果的相續(xù),來建立第八識的存在。</p>
第九個、滅定有識</p>
這個滅定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的滅盡定。說這個阿羅漢他今天要去托缽,突然遇到下雨,下雨了,他不想出去就入定了。入定之前要咒愿:說是我這個打板的時間,就要出定。他咒愿以后,他就入定,內(nèi)心當(dāng)中從最初的初禪到二禪、三禪、四禪,超越到四空定,最后入了九次第定,一個非常高深的禪定。這個時候的在這個滅盡定當(dāng)中,前六識完全不活動,一個全徧休息的境界。這個時候,僧團發(fā)生了糾紛,不和合,就離開了,就沒有打板了,沒有打板,等到幾個星期以后,大家又和合,又回來了,又打板了。打板了,這個阿羅漢就從禪定出來,這個時候,阿羅漢沒有死亡,他入了滅盡定,心識沒有活動,但是他的色身還是在。</p>
這樣子講,滅盡定是前六識不活動,這個小乘的學(xué)者是共許的,為什么第六識不活動,他不會死掉,還能從禪定出來?可見得在滅盡定當(dāng)中,還有一個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的心識,在支持他的色身存在,而這個心識正是第八識,就是“滅定有識”。阿羅漢的滅盡定,不是完全沒有心識,他不是一個死人,他還是個活生生的人,他只是比較粗的心識不活動,他的微細的心識照樣在活動。而這個微細的心識,正是第八識。這個就是“滅定有識”。當(dāng)然這是一個圣人的心識,那就不是凡夫的心識,這是一個圣人的第八識。</p>
第十個、染凈心</p>
這個地方《成唯識論》的意思是說,生命體的凡圣是由內(nèi)心的染凈安立的。說這個人是一個圣人,是因為他有清凈的心;他是凡夫,他有染污的心。這個地方的第八識就扮演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染凈心不能約第六意識安立,否則會有嚴(yán)重的過失,怎么說呢?我們是一個凡夫,但是仰仗對三寶的信心,我們能夠去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當(dāng)然主要的是歸依法,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隨順佛陀的清凈的圣言量去活動,我們這一念心可以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生命各式各樣的現(xiàn)象,它都不是自性有,是因緣而有,因緣有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所以從本性上來觀察,它是畢竟空的。</p>
這樣子的觀察,就能夠把我們凡夫的心境,就從這個有漏的雜染的境界,就帶到了一種相似于圣人的一種圣境里去了。那是一個圣人的境界,這種境界,我們平常沒辦法到達。但是我們也能夠帶相觀空,假藉語言、文字的引導(dǎo),也能夠類似于跟這個真理少分的相應(yīng),但是您還是一個凡夫。反過來說,一個初果的圣人,他斷了三界的見惑,但是他還有三界的思惑。初果的圣人到外面托缽的時候,遇到染污的境界,還會起貪愛的煩惱。當(dāng)然這個圣人內(nèi)心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只要稍為如理作意,他煩惱就停止活動,他心中有那種對治力的,那不同。我們對煩惱沒有抗拒,那是不同的。他雖然暫時的,圣人也會暫時的起煩惱,但是說還是圣人。</p>
所以這個染凈心,以第六意識來安立是有過失的,因為第六意識,也可能假藉善因緣的引導(dǎo),生起圣人的心,第六意識也可能會有這個染污的因緣的誘惑,暫時生起煩惱。但是這不足以作凡圣的判定,凡圣的判定,是以第八識的有漏種子的斷除來安立的,一定是業(yè)的種子斷除。你暫時生起善心,不表示你就是圣人,一定是要斷煩惱才算。所以假設(shè)不安立第八識,這個凡圣的安立就有困難,凡圣就會混漤,這個染凈心就沒有一個判定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從這個地方,第八識的建立就非常重要。</p>
這個地方是講到,《成唯識論》依止這個教理,十種的義理,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第八識的存在,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它影響到我們對于這個涅槃的認知。待會兒我們會說明,這個地方《成唯識論》講的非常詳細,非常的認真,大乘論師對第八識的安立,非常慈悲、非常認真、詳細,剖析它的存在性。因為這個地方對你的成佛之道,有很絕對性的影響,您認為有第八識,跟不認為有第八識,對你未來的果證,有很大的差別,你成佛之道,會不會有障礙,這個地方是扮演重要的角色。</p>
我們再看下面的依止圣言量來證明。前面是根據(jù)義理,我們再看底下的第十一面(《補充講表》)。佛陀是不是有親口的說出這個第八識的存在呢?當(dāng)然義理上,我們認知說是有,但是我們也想看看佛陀的圣言量,是不是有這樣的說明?!冻晌ㄗR論》當(dāng)中引出了四種圣言量,我們這個地方,先引出三種,來跟大家互相學(xué)習(xí)。</p>
第一個是《大乘阿毗達摩經(jīng)》,佛陀在經(jīng)典上說:</p>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lt;/p>
佛陀在《大乘阿毗達摩經(jīng)》上說:佛弟子,你們要知道,在我們的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當(dāng)中,有一個明了的心識,它扮演什么角色呢?“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它能夠做你無始劫來,所栽培的這個“界”(這個“界”就是種子),您這個善惡的種子,跟一切法,這一切的現(xiàn)行果法(這地方指的是一期的身心果報),果報的依止處。這個心識,它能夠做你的種子,跟一期果報的依止處,有一個心識是這樣的心識?!坝纱擞兄T趣,及涅槃證得?!币驗橛羞@個心識的存在,所以就有所謂的諸趣的流轉(zhuǎn),也有所謂的清凈涅槃的證得。換句話說,假設(shè)沒有一個心識來持種、來異熟,這樣子,有漏的因果,跟清凈的功德,就不能建立。</p>
說他這個人為什么流轉(zhuǎn)生死,因為他累積很多的罪業(yè)。這個人為什么成就阿羅漢,因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點點滴滴有無漏的戒、定、慧的功德。我們講四圣諦,苦集滅道。這個苦集滅道,如果沒有第八識的建立,四圣諦不能建立,說“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边@個雜染的苦集的因果,滅道的清凈的因果,一定是有第八識的持種跟異熟,才能夠使令染凈的因果建立,染凈因果的相續(xù)。所以講“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從這段經(jīng)文,佛陀明顯的說到第八識存在的。</p>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外道也說這個生命有一個依止處,有情眾生的色身跟內(nèi)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離開了這個剎那、剎那的身心當(dāng)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那個我叫什么呢?叫神我,這個神我是不生不滅的。佛法的第八識,跟這個神我是不一樣的,這個神我是不生不滅的,它不受熏的;你造了善業(yè),神我還是這樣,你造了罪業(yè),神我也沒變化,這是不合乎道理的!佛法建立第八識,它是受熏,就是你造了善業(yè),第八識就會有變化,它會有變化,善的功能會增長;你造了罪業(yè),第八識也會有變化,罪業(yè)的功能增長。它受熏,剎那剎那受熏,剎那剎那變化,這個地方的依止跟外道的依止是不一樣。</p>
這個地方是說,說我們在這個修行是點點滴滴的,的確是急不得的,修行五年、十年,這是很淺的功夫。這個修行,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好。第八識,當(dāng)然第八識不會去拜佛,第八識它不造善,也不造惡,前六識的眼識,第六意識夾帶眼識,去看八十八佛的本子,或者你背下來,完全是獨頭意識在拜佛,獨頭意識推動著身口去拜佛。第八識,它不造業(yè)的,它就在那個地方,把你整個拜八十八佛的所有的功能,從頭到尾,全部記下來,你要打妄想,它也把它記下來。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拜八十八佛,拜了三年,一千部,第八識全部記下來。它是這樣子的,就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你所造的善惡功能,第八識都把它給記錄下來,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它就把你今生所修的功德,全部表現(xiàn)出來,當(dāng)然我們造的罪業(yè),它也表現(xiàn)出來。</p>
所以一個人他會墮落,他也不是一下子,不是第六意識造業(yè),馬上墮落,不是的;說你今天造善,馬上生天,也不是的,它是點點滴滴的它是受熏持種的。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第八識的存在性。</p>
再看第二個《解深密經(jīng)》:</p>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p>
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p>
佛陀在《解深密經(jīng)》當(dāng)中,講到說有一個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翻成中文叫“執(zhí)持”,它能夠執(zhí)持我們這個內(nèi)在的種子。但是這個阿陀那識的明了性是甚深細,是不容易去了解它的存在的。它攝持種子是一個怎么樣的相貌呢?“一切種子如瀑流”,這個阿陀那識它在保存種子的時候,它不是常一不變的神我,它就像急速的水流,剎那生剎那滅,雖然生滅,但是又相續(xù),雖然相續(xù),可也是生滅,就像急速的水流。</p>
這樣的一個心識的活動,基本上,“我于凡愚不開演”,我對于一般的凡夫,還有鈍根的二乘人,我是不為他講這件事情。佛陀為什么不講呢?這以下講出一個重要的理由,“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佛陀恐怕二乘人,你跟它講阿陀那識的相貌,他把它執(zhí)著常一的我。這樣子對二乘人來說,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有害。所以佛陀為他講只有前六識,他起碼能夠把第六識停下來,入滅盡定,成就偏空的涅槃。有些人你跟他講第八識,他反而執(zhí)著是常一的我,而流轉(zhuǎn)生死,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是有害。</p>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成唯識論》乃至于整個《唯識學(xué)》,對于第八識的存在,這個論點是花了很多的時間跟小乘的論師在辯論。就是我們佛弟子對涅槃的看法是有差異的,《金剛經(jīng)》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陀在經(jīng)典當(dāng)中,安立很多賢圣的階位,說他是初果,他是二果、三果、四果,佛陀說這個菩薩是初地、二地、四地。這些賢圣的差別,當(dāng)然我們講賢圣的差別,我們倆個見面,不會說,你一天拜幾部八十八佛,我拜三部,我拜兩部,那你是大乘,我是小乘,不是這樣子的。就是這個賢圣的差別他不是在有為法的差別,就是說你對涅槃是什么看法?您對真理的看法是什么呢?這一點會影響到你成佛之道一個果證的問題,你是一個什么樣的種性?那這樣子就茲事體大了。</p>
小乘的學(xué)者不相信第八識,對自己的傷害是太大了。我們不相信有第八識,那當(dāng)然就只有前六識了,那前六識我們不斷地依止教理來觀察第六意識,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不凈、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第六意識,我們會發(fā)覺,第六意識是沒有價值的,是攀緣心。所以,小乘學(xué)者會把所有的心識全部停下來,就是什么是佛?佛是一個沒有心識的一個東西,就是佛陀是沒有明了性的,就是偏空涅槃。所以智者大師講小乘的涅槃是灰身泯智,色身消失了,他的心識活動也停止了,那這就很嚴(yán)重了;這就是一個補特伽羅,他本來還有心識,修證了以后,進入到一個沒有心識的狀態(tài)。</p>
但是在大乘經(jīng)典就不是這個說法,大乘認為佛也是有心識。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大悲心,就像月亮一樣,晝?nèi)龝r、夜三時地在觀照一切的有情眾生,誰跟佛能夠感應(yīng)道交呢?千江有水,你要把這個平靜的水準(zhǔn)備好,佛陀的月亮就印在你的水上。所以說,在整個大乘當(dāng)中,我們講歸依佛,講感應(yīng)道交,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假設(shè)佛是沒有明了性,那我們怎么跟佛感應(yīng)道交呢?所以大乘認為,心識本身是不決定的,不能把心識消滅,第六意識的雜染,但是第六意識也可以轉(zhuǎn)成清凈,轉(zhuǎn)識成智。</p>
所以大乘佛法對于心識的看法是:心識是我空、法空,是無自性,它可以善,也可以惡,它隨順于不覺,那它就創(chuàng)造煩惱障、業(yè)障、報障。心識假設(shè)隨順于佛法的啟發(fā),能夠覺悟業(yè)果,它就能夠斷惡修善;它能夠覺悟到空性,就能夠解脫生死;它能夠覺悟到佛性,就成就佛道。所以大乘佛法對于心識的看法是認為它無自性的,不能把它判定它是絕對的惡,而完全地消滅,不可以的。所以簡單地說,大乘佛法對于涅槃是認為,一個人入了涅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說小乘的學(xué)者這個心識跟空相應(yīng)以后,這個心識不能活動,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币欢ㄊ恰吧鷾鐪缫眩艤鐬闃?。”你要做選擇。</p>
大乘的佛法是認為“菩薩清涼月,長游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薩影現(xiàn)中?!边@句話跟前面的話內(nèi)涵就不一樣?!捌兴_清涼月”,菩薩的那念明了心,就像晚上的月亮地大悲、慈悲,不會給人家一種壓力,但是他的心識是怎么回事呢?“長游畢竟空”,當(dāng)然是講自受用。佛的他受用呢?“眾生心垢盡,菩薩影現(xiàn)中”,他隨時跟你感應(yīng)道交。所以這個地方是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的心識當(dāng)中,是攝持無量無邊的功能,而這個心識這個瀑流、這個水流,它會不停止地流轉(zhuǎn)下去的。當(dāng)然到成佛以后,這個水流就是一個平靜的水流,攝持無量無邊功德的平靜水流。</p>
第三:《入楞伽經(jīng)》</p>
如海遇風(fēng)緣,起種種波浪;現(xiàn)前作用轉(zhuǎn),無有間斷時。</p>
藏識海亦然,境等風(fēng)所擊,恒起諸識浪,現(xiàn)前作用轉(zhuǎn)。</p>
前面的《解深密經(jīng)》是講因相,從因地上來證明第八識,這個地方是從果相。這個偈頌前面是一個譬喻,后面是合法。看譬喻:“如海遇風(fēng)緣,起種種波浪;現(xiàn)前作用轉(zhuǎn),無有間斷時”。大海遇到風(fēng)吹的因緣,生起種種的波浪,這個波浪就有各式各樣的作用,波浪也能夠去傷害人,波浪也能夠幫助人,有善惡的功能在轉(zhuǎn),而這樣的因緣是沒有間斷的。這個意思把它合法,說“藏識海亦然,境等風(fēng)所擊,恒起諸識浪,現(xiàn)前作用轉(zhuǎn)”。這個藏識當(dāng)然指的是阿賴耶,阿賴耶的大海也是這樣,假設(shè)遇到境界風(fēng)的吹啊!的刺激?。∷采鸶魇礁鳂由茞旱牟ɡ说墓δ?,在我們現(xiàn)前的生命當(dāng)中,生起種種善惡的作用而運轉(zhuǎn),這個是講果相的相續(xù),這個地方我們是講到第八識的一個存在性證明。</p>
好,回到講義來,看講義第六面,這個地方我們講到“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是講第八識的所緣行相,是微細不可覺知,乃至于廣大而不可窮知。接下來我們講“常與觸,作意受想思”。前面是講到第八識心王的活動,這以下講第八識所相應(yīng)的心所。心識的活動它一定不能單獨地活動,它一定是夾帶著它的心所,有各式各樣善惡的情緒跟著它一起活動的,第八識亦復(fù)如是。第八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帶動了五個心所,所謂的觸、作意、受、想、思,來跟它相應(yīng)。我們看講義的第八面的第七科:</p>
七、云“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yīng)”者,謂與此徧行五心所恒相應(yīng)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p>
第八識的了別性在攀緣境界的時候,是跟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徧行來活動,我們這個地方我們看附表六來解釋。</p>
五徧行它這個本身是非善非惡。它如果是跟善的心王相應(yīng),跟善的其他心所相應(yīng),它就是善。如果說它是跟信心慚愧相應(yīng)的話,這個五徧行就加強信心的功能。如果說它是跟惡的心所相應(yīng),這五徧行就變成是惡。所以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我們解釋的這一段分兩段,第一個,依迷悟而分二門,二、以四力成就作意。先看:</p>
(一)依迷悟而分二門</p>
五徧行當(dāng)中有兩個門,一個是凡夫的流轉(zhuǎn)門,第二個是圣人的還滅門。流轉(zhuǎn)門的次第是:觸、作意、受、想、思(《成唯識論》)</p>
這個地方的“觸”,就是根境識的和合。就是我們根跟境接觸的時候,這個識就生起了了別的活動,這個識生起的時候,我們叫“觸”。這三個都出現(xiàn)了,十八界都出現(xiàn)了,這叫“觸”。觸了以后,就有所謂的作意,作意就是警覺的意思,警覺應(yīng)起心種,它能夠把種子位的心所警覺,把它叫起來,使令這個心所生起活動。當(dāng)然這個警覺,也可能警覺善的功能,也可能警覺惡的功能。假設(shè)它是如理作意,它就是警覺善的功能,它要是不如理作意,就警覺惡的功能,作意就是警覺。</p>
警覺以后,就有受,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苦受、樂受、捨受。受以后就有想,于境取像為性,施設(shè)名言為業(yè)。于境取像就是說,我們內(nèi)心跟境界接觸時候的感受,心中是沒有影像,只是一個直覺的反應(yīng)的感受,到了想的時候,它能夠把外在的境界,變成心中的影像,就是靠這個想。</p>
我們這念心去攀緣佛像,這佛像當(dāng)然是一個外在的境界,但是假設(shè)我們這個想,于境取像,施設(shè)名言,我們可以心中有很多名言的帶動,這個佛像的眼睛是怎么樣,鼻子怎么樣,三十二相怎么樣,透過名言的引導(dǎo),我們心中也會出現(xiàn)一個影像,這個就是想,它能夠假藉名言的施設(shè),把外在的境界,轉(zhuǎn)成你內(nèi)心的影像。就是想,想了以后就思,就造作了,在佛像當(dāng)中,你會生起信心、慚愧心、歸依的心,在這個佛像當(dāng)中,生起種種的善法來造作這個影像,創(chuàng)造很多的功德,這個思就是造作。</p>
還滅門:作意、觸、受、想、思(《瑜伽師地論》)</p>
《成唯識論》安排這個五徧行是由觸、作意、受、想、思?!惰べ煹卣摗返陌才?,它是作意、觸、受、想、思,它是把作意排在前面,它是由警覺而產(chǎn)生觸、受、想、思。這兩種差異,憨山大師《百法明門論》的注解,他做了一個說明,把這兩個觀念融通了。</p>
憨山大師說:《成唯識論》是約凡夫而安立的,凡夫的心是不決定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凡夫的心,到底是生起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他自己不能作主,那誰作主呢?是境界作主。凡夫的心遇到染污的境界,他就放逸,凡夫的心他要出家,來到三寶的境界,他就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的作意是受著境界的影響,所以凡夫的五徧行的生起,是由觸來帶動作意的?!惰べ煹卣摗肥侵v到三乘的修行人,修行人的心是由作意帶動的,我不管境界怎么樣,我心中要生起如理作意,他心中有這種對治力,所以這個修行人五徧行的還滅門,它是作意帶動觸。這個地方有差別的,憨山大師作這樣的說明,這個五徧行有迷悟的差別,所以前后次第也有這樣的差別。</p>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p>
境界力憶念力希望力串習(xí)力</p>
這樣子講,如理作意就是非常重要,什么因緣會決定我們?nèi)缋碜饕饽??《成唯識論》講到有四種力量成就作意。</p>
第一個是“境界力”。你跟什么境界接觸,會影響你的作意。古時候我們中國的圣人孟子,孟母三遷,剛開始孟母把家搬到菜市場旁邊,孟子就學(xué)人家賣菜,做一些秤輕重的事情,孟母想這是不對,以后可能變成一個賣菜的,就搬家,搬到墳?zāi)古赃吶チ耍献泳蛯W(xué)人家怎么祭祀,孟母還是不同意,再把他搬到學(xué)校旁邊,哦!他學(xué)人家讀書,看人家讀書,他也學(xué)讀書,所以變成孟子。所以說,我們經(jīng)常跟什么境界接觸,會影響我們作意的,你經(jīng)常跟染污的境界接觸,你就容易不如理作意,你經(jīng)常跟三寶的境界接觸,你就容易如理作意,境界力,就是會影響作意。</p>
其次,“憶念力”。我們外境已經(jīng)消失了,我們已經(jīng)發(fā)心出家修行,但是有時還是會憶念過去一些五欲六塵的境界,所以這個憶念的力量也會影響你的作意。雖然你沒有跟這個境界接觸,但是你不斷地去憶念五欲的境界,你心中容易生起煩惱,煩惱勢力會增長。你經(jīng)常憶念三寶的境界,你心中的正念容易加強,所以憶念也會影響作意,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斷地去回憶,這件事情也會影響作意。</p>
第三個,“希望力”。有些人他心中的希望是追求世間的安樂,那這樣子他的第六意識的作意,可能就不是很好,他只追求今生的安樂,對來生是什么情況他不在乎的。有些人對今生的痛苦、快樂無所謂,他要的是來生的往生凈土,這樣子的作意就又不同。他的心容易在三寶的境界安住,因為他有希望的支持,容易帶動他的正念力。</p>
這個“希望”,比如說我們受戒。我們沒有受戒之前,心中當(dāng)然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惡,隨環(huán)境心隨境轉(zhuǎn)。今天我們?nèi)ナ芙洌斜酒谑?,心中有一個根本的誓愿,我們在三寶的加被之下,我開始發(fā)愿,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樣子成就一個所謂的受體、戒體,這個戒體在心中的時候,就是一種希望,我希望我的生命是趣向于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三大目標(biāo)。當(dāng)我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nèi)绻麜馃?,這個時候那個如理作意會生起,不可以。你心中會有這個“不可以”的力量出現(xiàn):說我已經(jīng)受了戒了,我不能夠再做這件事情。那個如理作意怎么出現(xiàn)的呢?你生起煩惱的時候,對治的抗拒煩惱的那個正念力,那個作意是怎么生起的?是希望力,就是你的戒體,你當(dāng)初在佛前所發(fā)的那個非常堅固的愿,“希望”會帶動如理作意的,就是這個希望力。</p>
第四個,串習(xí)力。比如說你經(jīng)常在某一個時間拜八十八佛,拜一部,你那個時間到了的時候,很自然想要去拜八十八佛,這就是習(xí)慣。你那個拜八十八佛的作意力是怎么生起的呢?那個警覺性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串習(xí),不斷地串習(xí),這個地方是講到四種力量會影響到我們“作意”的差別。</p>
這個作意在我們研究百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說我們一個人造善造惡就在一念之間,其實一念之間就是在這個“作意力”。主要就是靠這個作意,因為它是所有念頭生起的一個關(guān)鍵,假設(shè)這個作意落入了不如理作意,那后面整個都壞了,帶動的是煩惱,假設(shè)這個作意是如理作意,你還保持了如理作意,就算你先前的煩惱活動了,但是你能夠如理作意,對這個煩惱還有抗拒力量。</p>
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件事。這個故事是在《唯識二十頌》,窺基大師在《唯識二十頌》的疏記中講到。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叫娑婆羅那國。這個娑婆羅那國的國王長得很莊嚴(yán),他自己對于自己的莊嚴(yán)也非常滿意,召告天下:說那一個人能夠比我莊嚴(yán),賞給你很多黃金。果然全國沒有人比他莊嚴(yán),他自己也是沾沾自喜。這一天有一個大臣就說:國王,你跟我們這小國家比,沒什么了不起。這怎么辦呢?他說:“我聽說隔壁國家它叫作阿盤帝國,有一個大阿羅漢,叫迦旃延尊者,長得特別莊嚴(yán),你要能夠比他莊嚴(yán),那大家會恭敬你。”“好!去把阿羅漢請過來!”他請過來不是聽法,是比莊嚴(yán)的。他就把迦旃延尊者請過來,當(dāng)然阿羅漢他會看因緣入定,這件事對眾生有利益,他就去做了。</p>
迦旃延尊者來到這個國家的王宮,那就不得了,他一到王宮,大家就被他的莊嚴(yán)攝受,攝受以后,娑婆羅那國的國王看到阿羅漢比他莊嚴(yán),就歸依了阿羅漢。歸依了阿羅漢以后,娑婆羅那國的國王就說:“師父??!,你是什么因緣長得這么莊嚴(yán)?”這個迦旃延尊者說:“我過去做一個小沙彌,小沙彌就歡喜在寺廟做打掃工作,打掃這個房間,打掃大殿,掃掃廁所。有一天,有一個乞丐來跟我要東西,我說:#39;把東西分一半給你是可以,不過你要幫我把這個工作做完。#39;小乞丐說:#39;可以呀!#39;這個乞丐從今以后就經(jīng)常幫助小沙彌整理寺廟。整理完了以后,這個小沙彌就把他的飲食分一部份給這個乞丐吃。我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緣,我就長得這么莊嚴(yán),當(dāng)時那個小乞丐就是你呀!你當(dāng)初跟我在一起打掃寺廟,所以你有福報做國王,長這么莊嚴(yán)。”這個娑婆羅那國王聽了以后,對三寶的功德,生起了真實的信心:“哎呀!我過去就掃掃地,就有這樣的福報力,假設(shè)我盡形壽歸依三寶,在佛法當(dāng)中修學(xué),那是什么境界???”于是就把王位捨給他弟弟,隨阿羅漢出家。</p>
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思惟:這個人是國王,在這個國家修行容易生憍慢心,沒辦法修行,就帶到了隔壁國家阿盤帝國去修行。娑婆羅那國王在山中修止觀,有一天阿盤帝國的國王,帶了很多宮女來游玩,阿盤帝國的國王累了,就睡覺了。這宮女到處游戲,就看到娑婆羅那國王在那邊修行,就跟他打招呼、談話。談話的時候,這個時候國王就嫉妒心,就帶著這個軍隊過來找這個宮女,找到宮女以后,看到宮女跟國王講話,就把娑婆羅那國王打一頓,打得傷很重,就昏了過去。當(dāng)然迦旃延尊者阿羅漢知道,就把他抱回去了。</p>
娑婆羅那國王很生氣,就說:“師父,我要跟你先請假一下,我要回去,帶著我弟弟的軍隊,把這個國家給滅掉?!边@個迦旃延尊者說不可以,就是造了罪業(yè),會成就不可樂果報。國王說:“師父,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不能改變?!卞褥寡幼鹫哒f:“好吧!天也黑了,你今天晚上在我的山洞先休息一個晚上,明天再走?!痹谒X的時候,夢中就出現(xiàn)了境界:哦,他帶著軍隊去跟阿盤帝國打戰(zhàn),結(jié)果打敗了,打敗以后就被抓到了,送到斷頭臺去了,殺頭的時候,他驚嚇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以后,他想:哎呀!這世間上的確是諸行無常,要爭的是爭千秋,不要爭一時。他生起悔改心以后,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再跟他講四圣諦法,他心中的恨就化解掉了,繼續(xù)地跟著迦旃延尊者修行,后來也證得阿羅漢果。</p>
我們從國王的生命變化,我們知道他當(dāng)初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他選擇回去報仇,那他的生命肯定是要承受多生多劫地獄的果報,一念的不如理作意;他后來選擇繼續(xù)修行,一念的如理作意,成就阿羅漢,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亢愠5厥苡媚鶚劶澎o樂。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第一念生起善惡念,有時候這是過去的等流性,我們自己不能呵責(zé)自己太高,不能要求自己不起惡念。但是只怕覺遲,我們第二念的覺照功夫,如理作意一定要生起,這是關(guān)鍵點。</p>
就是修行一定要對煩惱有對治力,就是覺照的功力要生起,這樣子,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慢慢地趣向于安樂的境界,而避免痛苦的境界出現(xiàn)。這個就是我們講到作意它跟境界有關(guān)系,跟憶念有關(guān)系,跟希望有關(guān)系,跟串習(xí)有關(guān)系,當(dāng)然這個境界是外緣,我們盡量避免接觸外在的因緣。內(nèi)因力有三種,憶念、希望、串習(xí)。這個憶念力我們很難去控制,我們會去憶念什么境界?凡夫有時候會起惡念,但是我們在修行的希望,就是你的目標(biāo),跟你止觀的串習(xí),希望力跟串習(xí)力,這個就扮演重要角色。您一定要在煩惱生起的時候,第二念馬上生起對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是我們改造生命的一個關(guān)鍵點。</p>
好,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