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十一個善心所:</p>
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釋。</p>
什么叫善呢?在《唯識學》的定義就是說,這以下心所的活動會帶來我們今生跟來生的安樂的果報,叫做善。它每一次的活動對我們的生命,有召感安樂的作用叫做善。那么這些善心所我們主要分成兩大類,就是信慚愧、無貪、勤安不放逸跟行捨,這個是一種自受用的功德,自利的功德,自己受用。這個不害是一種大悲的功德,大悲心利他的功德。在自利當中我們分成三類,有戒、定、慧三種:</p>
一、持戒:先看戒,那么我們剛開始皈依三寶,來到三寶的因緣,主要就是生起信心跟慚愧心。當然信心你就相信這個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什么叫軌則?就是由業(yè)力來決定我們的生命,由善業(yè)遭感安樂的果報,由罪業(yè)召感痛苦的果報,依止這樣對生命的正見的信心而產生一種慚愧,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說我內心當中對善法特別的好樂贊嘆,對于惡法訶責排斥,也就是說雖然我對惡法,有時候欲望活動的時候還是沒辦法抗拒,但是我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不好,我知道這件事情會帶給我過失、痛苦。你在三寶當中已經具足了信心跟慚愧心,依止這樣來持戒,剛開始就是從這樣子來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這叫有相行,持戒。</p>
二、智慧:持戒一段時間以后,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內心的欲望不加以調伏終究不是個辦法,所以開始就培養(yǎng)一種觀照的智慧。什么叫觀照的智慧?就是無貪、無嗔、無癡,三種善根。這三種的善根主要的重點在無癡,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我空法空的觀照。</p>
當然這種智慧你剛開始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么?說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假借這種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留下的這些傳承的法語,一次一次的在寂靜的心中去思惟觀照,就觀察到我們的生命體,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不管是我們的思想、感受、我們的分別,都是一個生滅法,它只是一個業(yè)力的釋放而已。這個時候就把我們對于感覺思想的執(zhí)取,慢慢的松脫。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鞓I(yè)?主要就是兩個重點,一個你跟著感覺走,第二個你跟著你的思想走。所以我們修空觀,就是把對思想對感覺的執(zhí)取,這種我愛執(zhí)把它給松脫了。這個時候我們有無癡就能夠對治貪嗔的煩惱,這個就是智慧的觀照,持戒然后有聞思的智慧。</p>
三、禪定:第三個要做什么呢?就是禪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這個智慧如果只是散亂心不能斷煩惱,所以要修習禪定。當然你修習禪定要有一個所觀境,你選擇一個所觀境,比如說你選擇佛號或者選擇大悲咒,選擇所觀境以后,勤,勤就是精進,你要在一天當中撥出一些固定的時間,對于你的所觀境專一相續(xù)的去憶念,不斷的憶念以后就產生一個安,就產生一種法喜安樂。這個安就是輕安樂。</p>
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就是說你修習禪定的人跟我們平常散亂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攝心在道,你要經常保持攝心,即使你沒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亂。不放逸以后進入到行捨,行捨就是一種平等心,就是成就禪定,一個人有沒有禪定的判斷就是行捨,他能夠任運而轉的,不再假借作意,對佛號能夠任運而轉。勤、安、不放逸、行捨,這四個心所都是成就禪定的。</p>
所以說我們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禪定這三種功德。那么這樣子來說,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有一點禪定力,專注力,有一點觀照力,又能夠以這個戒行來收攝我們的身口惡業(yè),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個時候我們生命就慢慢的趨向于光明,趨向于安樂。這個時候我們要想一個問題,當然我們這樣子的生命充滿了希望,但是這個世間上不是只有我們一個人存在,還有無量無邊的有情,他們都活在顛倒當中,他們還不知道什么叫東西南北,不知道什么是過失,什么叫功德,那么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生大悲心,以我們的力量來開導他們,使令他們也知道生命的真相而趨吉避兇、離苦得樂,最后我們就生起大悲,叫不害。</p>
這十一個心所就是佛法的善法,就是說這十一個心所,你只要是不斷的生起造作,對我們的生命不管今生來生都會創(chuàng)造安樂的果報。</p>
我們看注解,這個地方是解釋十一個善心所,所謂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這三個叫做三善根。為什么無貪無嗔無癡是三善根呢?它能夠引生種種的善法,那么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俱如百法中釋。及,這個及是怎么回事?就是及不害的及,就是說</p>
“及”之一字,顯馀翻染諸善心所。</p>
就是相對于染法的心所,這個地方“及”蕅益大師說:這個就是一個簡略的名稱,應該是說善法不是只有十一個,為了簡單只講出十一個,蕅益大師他說其實還可以列的更多,比如說欣,欣就是希望,對善法的希望。</p>
謂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不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p>
等等,其實我們的善法很多。</p>
然皆不別立者,為顯少善能敵多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p>
善法很多,為什么《百法》只列出十一個呢?因為少善能敵多惡,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雖然我們過去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依止我們的欲望造了很多的罪業(yè),但是不怕。只要你能夠掌握這十一個心所,它就能夠消滅你所有的罪業(yè),不必靠第十二個,這十一個就夠了。少善能敵多惡,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的善法,你生起信心慚愧心,這樣的造作是隨順于我們真如佛性的,所以它是一種真實性;我們生起貪嗔癡的欲望,這個是違背佛性的,它是一個虛妄的想象——捏造出來的,所以真實是破除虛妄。</p>
凈土宗講帶業(yè)往生就是這種觀念。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上,他自己提出一個問答,說是凈土中經常強調十念往生,那么有人就問曇鸞大師說:我們一生當中起那么多惡念,貪嗔癡的惡念那么多,就像須彌山這么高,為什么臨命終的時候十念就往生到凈土去了?曇鸞大師就說打妄想它是不隨順佛性,它是虛妄境。所以我們打妄想從來沒有滿足過,因為妄想是虛妄的,你怎么可能會滿足?我們修學善法你內心會很充實,因為它隨順佛性,所以真實破除虛妄,就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p>
你說這個房間它是千年暗室,但是一燈即明,這個房間它黑暗了一千年,但是你要它恢復光明不用一千年,你打開燈一瞬間就光明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就是說佛法它不怕你起惡念,不怕!就怕你不生起善根,因為這個善法是能夠對治惡法。當然你說我為什么還是很多煩惱?因為你沒有生起善根。</p>
所以說:為什么我房間都是黑暗的,因為你沒有光明當然是黑暗的。光明本來是可以破除黑暗,但是問題是你沒有光明,當然就在黑暗當中了。就是說你皈依三寶以后,你沒有真實的去照佛法的教授,去如實的實踐而產生信心、慚愧、無貪、無嗔、無癡。你只是跟三寶結緣而已,沒有真實的去實踐,你沒有生起善根,當然就不能對治煩惱。我們不怕病重,就怕你不吃藥,你要吃藥病就會好。因為藥能夠對治病,就是這個觀念。所以佛法的善法不必多,十一個善法就足夠你成佛了,這個地方就不安立第十二個善法。我們看煩惱:</p>
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p>
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p>
狂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p>
掉舉與昏沉、不信并懈怠、</p>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p>
這以下有二十六個心所,這些都是煩惱的心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此覆解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也。亦如百法中釋。</p>
總共是有二十六個煩惱,這在《百法》當中有詳細的解釋。</p>
頌中“與”字、“及”字、“并”字,顯隨煩惱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尋伺等等。</p>
就是這個惡心所也不是只有二十六個,只是找出它比較粗重的比較明顯的來說明而已。我們看不定:</p>
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p>
這是《百法》里面的最后一組心所,叫做不定心所。這個不定就是說這以下四個心所的體性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前面的善跟煩惱的體性都是決定的,有的是決定善有的決定惡,而這幾個是不決定。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p>
第一個是悔,這個后悔是不決定的。怎么說呢?你造了惡法你后悔,這個是善法;那么你今天這布施三寶一千塊,或者你后悔我早知道我應該自己留五百塊,那么這樣對善法的后悔,這個就是惡法了。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悔,后悔這個法門,它的性質很像是那個挖土機,它是一個破壞性的,它這個心所本身沒有什么作用,它就是破壞別人——后悔。就是說你如果是把這個后悔來面對善法,那你就壞了。就是造善法不能后悔,你寧可做少一點,量力而為,不要去超過自己的負荷起煩惱后悔;如果你這個后悔是針對于惡法:殺盜淫妄,這個后悔就是一個善法。總之這個后悔它是一個破壞法門。</p>
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yè)。</p>
睡眠,睡眠你也不能夠說它是好是壞,你完全不睡眠這個也不對。就是睡的剛好,這個睡眠就是善法,睡的超過了,你反而昏昏頓頓障礙修行,這個就是惡法。睡眠這個心所也是不決定。</p>
尋。令心忽遽。于意言境,麤轉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yè)。</p>
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yè)。</p>
尋跟伺就是一個覺觀,思想覺觀,你不能夠說思想是決定是壞或者是壞,如果你每天在三寶里面的的境界去覺觀:三寶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它一定能夠救拔我。你在三寶的境界里面不斷的覺觀,這就是善。假設你不斷的去回憶過去五欲的境界,這個時候尋伺,這個覺觀就是惡。</p>
言二各二者,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p>
所以說尋伺二各二,就是說悔眠、尋伺這兩組心所,它們是通于善跟通于惡叫二各二,這第一個二字,二就是兩組了,悔眠是一組,尋伺是一組,這兩組心所。第二個二是通善通惡,所以叫做二。它們通于善惡。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xiàn)起分位?</p>
我們前面已經說明第三能變它在造善造惡的時候,所帶動它的一些眷屬,這以下我們說明第三能變它的一個現(xiàn)起分位,佛法在唯識學叫做現(xiàn)行,或者現(xiàn)起都有,就是說它從一個種子位而生起一個了別的作用,這叫做現(xiàn)起。它的現(xiàn)起有一些差別的因緣叫做分位,它是什么時候現(xiàn)起,什么時候不現(xiàn)起,就講這個道理。我們看偈頌:</p>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xiàn)、</p>
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p>
意識?,F(xiàn)起、除生無想天、</p>
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p>
這個地方就說明第三能變它什么時候生起現(xiàn)行,什么時候不現(xiàn)行,講出這個因緣。</p>
此明第三能變之后三門也。</p>
前面九門講到六門,這以下講三門。先解釋依止根本識:</p>
七、云“依止根本識”者——謂前六轉識,必以第八根本識之現(xiàn)行而為共依。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前六轉識種子為各別親依也。</p>
第三能變的現(xiàn)起因緣,我們先看第二段:</p>
第一、它有一個它的親因緣,它必須有它的種子,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第三能變,這個了境能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惡法,有一些欲望,但多多少少也有善根,你要能夠出家都有善根,有些人他持戒善根特別強,有些人他喜歡打坐,有些人他的智慧特別高,一聞就能夠明白道理,各式各樣的善根、各式各樣的欲望是怎么來的呢?這些都不是你父母親遺傳給你的,這些都是你前生的造作栽培所留下的一個種子。就是說你對這件事情特別想做,不管是善法惡法,就是你前生一直的造作,所以留下了這樣一個功能,跟你的前世有關系——種子,這第一個。</p>
第二、前六轉識必以第八識——根本識的現(xiàn)行而為共依,跟你的第八識有關系。所以說這個跟第八識它變現(xiàn)果報的時候有關系。比如說你本來善根很強,結果你因為有罪業(yè)做一只狗;比如你今生出家,本來在三寶當中具足了信、進、念、定、慧,止觀也很強,但是你突然間一生當中偶爾牽扯到一個罪業(yè),后來臨終的時候這個罪業(yè)表現(xiàn)出來,變成一只狗那糟糕了,你在這一期狗的生命當中善根遮蔽了——報障,就是說你的第六意識的現(xiàn)行跟第八識有關系。</p>
你看目犍連尊者他有個弟子叫耆婆,耆婆是阿阇世王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阿阇世王的大臣。耆婆本來是皈依目犍連尊者的,他以前對目犍連尊者非常恭敬,只要看到目犍連尊者當下就是禮拜,后來他往生了以后到忉利天去,目犍連尊者有一個徒弟生病了,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到忉利天去,看到耆婆跟著這個宮女坐著車子到處游玩,看到他師父打個招呼就走了,還是目犍連尊者用禪定把他定住,他說:師父啊,你有什么事趕快告訴我,我忙得很啊。目犍連尊者說,我的徒弟生病了怎么辦呢?耆婆說你叫他斷食就好了,講完就走了。</p>
就是說你一個人生到天上也有障礙,所以八難當中除了三惡道,天上也是個障礙。就是說你雖然善根深厚,但是你的果報體是變成一個天人的時候,變成三惡道的時候,你的善根就暫時變成種子位,就表現(xiàn)不出來。</p>
所以《成唯識論》里面再三的警告,所有的有志于修學圣道的菩薩,假設你不求生凈土,你來生一定要發(fā)愿做人,因為只有人才是法器,當你變成了天人的時候,變成畜生惡鬼地獄的時候,你的善根全部遮蔽了,所以叫依止根本識,你的第六意識跟第八識有關系。</p>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