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7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7面,我們看這個偈頌:</p>
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p>
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p>
狂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p>
掉舉與昏沉,不信并懈怠,</p>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p>
前面是講到這個善良的心所,這以下講到煩惱的心所。先解釋這個煩惱,什么是煩惱呢,就是「煩躁擾動,惱害身心,故名煩惱」。說這以下心所的體性是煩躁擾動的,它是違背涅槃寂靜,它是不寂靜,違背涅槃法的。它的體性是煩躁擾動,它有什么作用呢,惱害身心。</p>
就是這個煩惱一發(fā)動的時候…我們本來是心平氣和的,我們可能在佛堂用完功以后,內心心也平氣也和;但是煩惱一活動以后,惱害身心,就是煩惱的本性是擾動的,它也使令我們的身心也擾動起來,它有這個作用,所以安立做煩惱。它本身是擾動相,它的出現(xiàn)也會帶動我們的身心一起擾動,所以就違背了涅槃寂靜之法,所以安立做煩惱。</p>
這個煩惱又安立做惡法,因為它能夠引生我們此生他生痛苦的果報。它以下的活動,一次的活動,有一次的痛苦;兩次的活動,兩次的痛苦。所以安立做惡法。那么這當中,它這個地方是分成兩大類:</p>
第一個是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p>
第二個、隨煩惱是有二十個。</p>
先看根本煩惱:</p>
(四)根本煩惱六</p>
一、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p>
根本煩惱第一個是貪,貪呢,就是對于這個“有、有具染著,染著為性,身苦為業(yè)”。我們對于這個三界可愛的果報的染著,就引生我們身心很多的痛苦了。我們一般人的心情,總是認為這個痛苦是外在的人、或者事情加注給我的;但是佛法的意思就是,痛苦是你內心的貪著,你對這件事情有所貪著,有所期待;所以這件事情它有變化的時候,不如你意的時候,你才生起痛苦。</p>
所以痛苦的根源是你內心的貪著心生起的。</p>
當然這個地方講的很粗了,龍樹菩薩把這個身苦,就是貪著五欲快樂的痛苦他開的詳細。他說是</p>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愄,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p>
說我們一個修行人,去追求這個欲,或者是財富,各式各樣的財富;或者是追求眷屬,廣泛的收攝很多的皈依弟子;那么財色名,第三個是追求名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個追求的過程不是快樂的,因為這當中是有逼惱,壓力;有很多的愚癡眾生都喜歡追求這種事情,當然這種境界不會多了,機會不多,大家只好就是有很多的壓力。這個時候你追求的過程當中并沒有給你得到快樂,所以「諸欲求時苦」,在追求的過程當中你有這個逼迫的痛苦。</p>
得時多怖愄:好,你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努力的用功,財色名現(xiàn)前了,你的財富很多,很多的皈依的弟子,很大的聲名地位,你應該快樂了吧?不對,「得時多怖愄」,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還是不快樂。為什么呢?你心中的壓力雖然沒有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怖愄;你很清楚這個境界是非常脆弱的,隨時會破壞;所以你內心當中是一種不安、怖愄的心情,所以你得到以后,你內心還是很不快樂,就是怖愄的心情。</p>
那么不管你愿不愿意,這個因緣所生法它是無常敗壞的,總有一天因緣有變化,財富失掉了,眷屬離開你了,你的地位,名望都沒有了,「失時懷憂惱」。你失掉以后,你的心情是什么呢——憂惱,憂愁苦惱,你也沒有得到快樂。</p>
所以一切無樂時。事實上我們對于外在的五欲的境界的追求,不管是追求的過程,或者得到的過程,或者失壞的過程,都沒有生起樂受。</p>
那沒有生起樂受,我們?yōu)槭裁磿袠肥苣??這個是我們的妄想生起的,是顛倒的。就是這個狗嚙枯骨,說是一個饑餓的狗去啃這個枯骨,這骨頭是沒有肉,但是它把它的舌頭咬破以后,流出這個血,它就認為這個血很甜美,事實上它是自己咬到自己的血,不是骨頭能夠給它快樂。</p>
這意思就是說呢,五欲的境界本身不是功德相,不是功德相你跟五欲的境界接觸,你怎么會有樂受呢?就是那種虛妄心,這妄想自己捏造出來的;不像我們在三寶的境界用功,我們在佛堂當中拜佛、靜坐、誦經,那內心當中有法喜,那是真實的;因為那個三寶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它可以釋給你快樂,它本身就是功德相。所以這個地方是不一樣的。</p>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這個法空觀還沒有很純熟,所以我們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總是就是有這個取著心,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我空觀是比較好修,法空觀是非常微細的,菩薩都還有法執(zhí)。所以我們剛開始說,完全是對于這個三界的這個財色名完全不貪,這當中就是要轉換你的所緣境。</p>
轉換所緣境呢,比如說在《維摩詰經》有一件事情,說是《維摩詰經》講這個持世菩薩,(持是執(zhí)持名號的持,世是世間的世)這個持世菩薩是一個出家比丘,是一個菩薩比丘。他有一天在佛堂里面打坐,在家里修止觀;這個魔王呢就變現(xiàn)成這個釋提桓因的相貌,帶了一萬兩千個天女,到他的寮房去唱歌跳舞,主要的目的是要破壞他的止觀。這個「釋提桓因」他唱歌跳舞以后,就贊嘆這個持世菩薩說,善哉比丘,你在這個地方修學佛法修學圣道是值得贊嘆,我決定把這一萬兩千個天女全部送給你。</p>
這個持世菩薩不動,默然;這個時候維摩詰居士就出現(xiàn)了,當然這個魔王也是有神通的,他跟這個維摩詰居士一接觸,他知道哎呀這個居士是大威德,惹不起啊。這個時候呢,這個居士就說了,說釋提桓因這樣子好了,這個持世菩薩是比丘,你送給他不合乎佛制,我是居士我代他接受,你把一萬兩千個天女全部送給我。當然這個魔王不歡喜,他就要離開,帶著他的宮女離開;但是他不能動,他心中非常害怕但是不能動。那天上就有聲音出現(xiàn)了,說魔王,你已經把話講出來要做布施了,你應該把這一萬兩千個天女送給這個居士,你才能夠離開,否則你不能離開。當然魔王也知道這個居士是大威德的惹不起,心不甘情不愿,就把一萬兩千個天女送給這個居士,他就走了。</p>
維摩詰居士歡喜的把一萬兩千個天女就帶到他那個大富長者的家宅去了,到家宅以后居士就問天女說,你們在天宮的時候是做什么事情?她說居士,我們在天宮的時候種種的享受的境界,唱歌跳舞,每天活的很快樂。那么居士就訶責她說,你這種快樂是有過失的,很多很多的過失;以有煩惱故,有很多的煩惱在那個地方活動,你這個樂受有煩惱??;第二個有這個罪業(yè),有這個罪業(yè)就有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你這種安樂是有過失的安樂。這個天女說居士啊,我們一路都是習慣這種樂受,你說是要我們放棄這個樂受,那怎么辦呢?</p>
維摩詰居士說,這個世間上還有更殊勝的樂受,沒有過失的樂受,它也是一種快樂,而這種快樂沒有過失。那個天女聽了很歡喜,有這種快樂嗎?有。他就告訴她你發(fā)菩提心,那么他就告訴她發(fā)菩提心的方法,天女照這個方法去思惟操作,哎呀,果然生起了法喜的快樂。</p>
發(fā)菩提心以后呢,他就讓她們修六波羅蜜,施波羅蜜、忍波羅蜜…乃至于般若波羅蜜,這個居士就很有耐心的引導她們去修六波羅蜜的法門。這些天女慢慢慢慢在這個居士家里面,修習這個菩提心跟六波羅蜜的法門,這個身心世界那種粗重的境界就消滅了,取而代之是一種輕安的樂受,法喜的樂受,這些天女也是對這個居士很感恩。</p>
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這魔王就出現(xiàn)了,他受不了了;他就說居士,我聽說菩薩要修這個布施法門,有人向你乞求的時候,你要把你東西送給別人,我現(xiàn)在要向你乞求一萬兩千個天女,你應該把這個送給我,你才是一個菩薩;居士說,行,就把這個天女賜給你。這一萬兩千個天女要回天宮之前,就跟居士告假,說居士,我們現(xiàn)在的心情,厭惡這種粗重的有過患的五欲的快樂,好樂大乘法樂,我們現(xiàn)在回到天宮應該怎么修行呢?</p>
居士說,你要修這個無盡燈的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說你在天宮當中,那個五欲的黑暗當中,你自己的心中繼續(xù)修習佛法,大乘法樂;然后你把這個法門,也教導給其他的天女,使令她們內心當中也出現(xiàn)光明;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是名無盡燈法門。這些天女聽了很歡喜,就離開了這個居士家回到天宮去修無盡燈法門。</p>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資糧位的菩薩,當然這段的開示,是針對凡夫開示的。說我們凡位菩薩的心是有所住,說你一開始要他完全無所住做不到,那怎么辦呢,就是你把你安住在五欲境界的這個心,轉成安住在大乘佛法的心——發(fā)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在佛堂當中拜佛、念佛、誦經、靜坐等等。那么這樣子,你也能夠產生樂受,而這個樂受是沒有過患的,沒有煩惱的過患,沒有罪業(yè)的過患,沒有老病死的過患,是跟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相應。所以我們剛開始轉這個貪,就是你要把你貪著五欲的心,轉成對三寶的安住,是這個意思。</p>
二、嗔。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p>
我們看這個嗔,這個嗔是對于苦,苦具的憎恚。貪的所緣境當然是如意的境界,這個嗔就是不如意的境界。這個嗔,古德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說這個前面的貪煩惱它引生痛苦,但是它還不會破壞善根;這個嗔心過患就比較大了。怎么說呢?它是心中的一把火,能把你在心中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善根,這個功德林給燒掉。</p>
所以在這個菩薩戒,菩薩戒對這個嗔的制法是非常重,我們下學期會講到這個菩薩戒,那跟聲聞戒不同。聲聞戒里面制這個貪制的很重,它對一個比丘的要求,你能夠有幾個缽;你的衣服,你的三衣,你這個衣服要穿幾年才能夠換;你的具,你所有的資具,那有很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這個菩薩戒里面,對這個貪的制法是比較輕;這個菩薩他畜這個錢寶,有種種的資具,這一點他制法比較輕。</p>
但是菩薩戒里面制這個嗔心制的非常重;說是「嗔心不受悔」,說有人觸惱你了,你生氣了,這個是可以理解;但是他向你懺悔以后,不管他怎么觸惱你,他只要真實的向你懺悔,你一定要接受,而斷除你的嗔心的相續(xù);如果你不接受,這個時候菩薩是犯波羅夷罪了,是這么重;在這個十重里面,就有好幾條是跟嗔有關的。為什么呢?因為嗔心會壞你的大悲心,這個大悲心一壞菩提心就壞了;所以這個嗔心的過失比較重一點。</p>
這個嗔心的對治,藕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他開了兩貼藥:</p>
第一個、就是說我們要觀想,「隨緣消舊業(yè)」想:說是這個人會觸惱我,這件事情會在我的這個生命出現(xiàn),這當中有因緣;就是說,我們過去一定有這樣的罪業(yè),才會去招感這個不如意的境界出現(xiàn)。所以我們應該回光返照,這個不如意的境界是我內心的罪業(yè)所變現(xiàn)的,是一種重報輕受,自作自受。所以我們今天應該心甘情愿去承受,我們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yè)的果報;而這樣的這個不如意的境界跟別人是沒關系的,主要是你阿賴耶識的業(yè)力所變現(xiàn)。這是第一個觀想,就是「隨緣消舊業(yè)」想。</p>
第二個、要「當善知識想」:就是說你把這個不如意的境界,當做你一個磨煉的對象。我們修這個菩提心,菩提心當中的一個基礎,就是這個包容和寬??;而這個包容和寬恕,是要在你的冤家的所緣境去修的。說你的朋友,你的親屬,對你很好的親屬,他可以引生你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善根;但是寬恕和包容,你的朋友不能給你,因為他對你那么好,你不能生起這個寬恕和包容;這個寬恕和包容這種善心的生起,你一定是面對逆境,面對你的冤家的刺激,你才能夠生起寬恕和包容。而這個寬恕和包容,在我們這個修行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p>
我們凡夫的心情是好樂順境,厭惡逆境,一般人是這個心情;但是,如果一個人完全是順境,這件事情并不是吉祥的事情,你有某一部分的功德不能生起,所以說這個生命這個酸甜苦辣你都要去嘗一嘗。當然完全是逆境,可能也會讓你退失信心;但是這個在順境當中摻雜一點逆境,對你是增上的。就是你的那個寬恕包容,還有你這個修行那個忍力——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波羅蜜一定是在逆境成長,在逆境中修起來的,歷事煉心。</p>
我們可以看的到,說是現(xiàn)在的佛教界,跟我這一層的,出家大概十五六年左右的,很明顯的看出一個人的因緣;你看這個住茅棚的跟住僧團的,就不完全一樣,不完全一樣。就是在這個僧團的這個惡因緣,逆境這樣磨煉成長出來的,這種在僧團當中住久了他有一點忍力;他有一點逆境刺激的時候能夠安忍不動,他容易過的了關。</p>
說你一開始出家就去住茅棚,在一個茅棚里面事事順利,都沒有人去干擾你,你完全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沒錯,你的時間很多,可能在靜坐方面有一點功力;但是你缺乏這樣的歷練,這種逆境的刺激的歷練,一點點逆境就把你打垮了。那么一切法因緣生,因為你成長的過程當中就缺乏這樣的因緣,非常可惜;缺乏這個逆境的刺激,使令你在整個菩薩道修學當中,那種包容的心,那種忍辱的力量,不能生起。不是你善根不夠,而是你缺乏這樣的環(huán)境。</p>
所以這種惡因緣,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利用,在這個菩薩道當中,有很多的功德都是在惡因緣生起的,這是非常需要。有些功德是在順境,尤其是修止修觀的時候,那一定是心平氣和的時候;但是有些功德,譬如說寬恕、包容、忍力,那一定是在逆境的刺激的時候,你那個潛能才能夠發(fā)揮出來。</p>
所以我們講順逆皆方便,我們能夠真正的去用功,順境能夠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在逆境當中也能夠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遇到逆境你不必起嗔心,你不必因為外在的境界的刺激,把你的功德燒掉,沒有必要這樣。你應該在逆境現(xiàn)前的時候,增長你某一部分的功德,就是忍力和寬恕、包容的這種善根。所以這個就是當善知識想,那這個是更積極了。再看第三個,癡。</p>
三、癡。于諸事理,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p>
這個癡,「于諸事理,迷闇為性,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這個癡是相對前面的無癡的。這個癡當然指的是無明,這個無明有兩個:第一個是「異熟果愚」,對于異熟果,對因果的愚癡。第二個是「真實義愚」,對這個我空、法空智慧的愚癡。</p>
這個愚癡在《俱舍論》說,愚癡的生起有兩個因緣。有些人,他對這個真理迷惑暗鈍;他當然一開始是迷惑了,但是他的心特別暗鈍,你跟他講半天他聽不懂。這怎么回事呢?《俱舍論》說有兩個因緣:</p>
第一個、你過去有謗法的因緣;就是有人在弘揚正法,你說出一些負面的話。你說哎呀,你講這些法都是文字相,根本是無義無利的;這樣子使令這個佛法的流傳受到障礙了,這樣子會使令你來生修學佛法就有障礙——愚癡、暗鈍。就是別人為你說法,說了半天你就是不能懂,不能悟入;這是有問題,這謗法的因緣。</p>
第二個、就是你有這個販賣酒和毒藥的因緣;這個酒是無明藥,你賣這個酒和毒藥給眾生吃,你來生也容易愚癡。</p>
這兩種因緣使令我們愚癡,這都是要懺悔的。</p>
四、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yè)。</p>
這個慢心的生起,當然不是在初學者;他的情況是“恃己于他”,就是這個身口意有點功德的人,才會生起高慢。說你是福報廣大,或者是身相莊嚴,或者是種姓高貴——這個種姓高貴是過去的話,現(xiàn)在的話意思就是學歷很高,高學歷。你有這個其中一種功德,就使令你高舉,在無量無邊的眾生當中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你們這些人誰也比不上我,這樣子就“生苦為業(yè)”。因為你高慢的緣故,別人的勸諫,別人的法你就不能接受,你就容易去造罪業(yè)了,這罪業(yè)就招感痛苦的果報了。</p>
這個高慢心,在我們中國的這個思想文化當中是蠻強調要謙卑的,說是“謙受益,滿招損”。說我們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有些人他的功德是不斷增上的,他從出家到最后都功德都增上,他的功德都很少去折損。有些人一開始功德是增上,到最后他的功德開始折損了,他的功德是負面的。這表示你的慢心生起來。就是你的慢心生起的時候,滿招損,你的功德開始在退步了。它有折損功德的力量,這個慢心不得了。</p>
這個事情是這樣,當然慢心主要是「我」生起的,不過我們這個我空觀不要講那么細。這個謙卑啊,印光大師他也有方法可以對治這個慢;說是“觀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說是我們這個高慢心的生起,你就是一天到晚心中就是思惟你的功德,就你看到你的功德,就高慢了。換個角度,就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其實我們自己要稍微心平氣和靜下來,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的過失,你很容易發(fā)覺你的身口意還有無量無邊的過失,這個時候你不敢起高慢心了。</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