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比如說我們打佛七,打佛七當然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想辦法使令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跟阿彌陀佛這個廣大的功德能夠感應道交。當然我們這一念心是歡喜攀緣,到處的在這個廣泛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攀緣,我們不愿意在一個境界安住的。但是我們思惟名號的功德,強迫的“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xù)安住”,剛開始是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甭?,從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到第三天。</p>
因為我們不斷的去專注,這個時候我們心就會變化。就是我們會從前面的一種擾動相,透過這種專注的因緣,內心能夠慢慢的寂靜下來,這個時候我們感到心中佛號的運轉,不像前面幾天那么困難了,我們一下子就能在佛號安住十五分鐘,乃至于三十分鐘,你第三天時候能夠跟佛號安住的這種專注的功能,是怎么有的呢?是你前面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禮拜、贊嘆,不斷的這樣的一種串習的累積而成的。</p>
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的心識,對于我們的造作的功能有累積的一種情況,它能夠把你的一次一次的造作,由少而變成大。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如此的困難,但是到第四天、第五天變成如此的容易,這種專注的功能,點點滴滴的被執(zhí)持,被保存下來。就是由前面的一二三天的專注,才有第四天的專注,這個表示有執(zhí)種心的存在。</p>
當然我們造善如此,造惡也是如此,我們剛開始造惡業(yè)的時候內心也是薄弱,也不太敢造作,有慚愧心,造了一點點,也起慚愧心。但是你要是不對治的時候,慢慢的慢慢的,慚愧心就消失了,這個時候我們在造罪業(yè)的時候,那心力就更強大。我們這個惡念的生起,它也不是一下子變成很大,它也是點點滴滴的累積,才有最后那個強大的惡念出現(xiàn)。這樣子我們明顯的知道,在我們有情眾生的一念的明了心識當中,的確有一種保存善惡功能的一種心識,它能夠把我們善惡的數(shù)數(shù)的造作,把它累積起來。</p>
這個心識是誰呢?</p>
《成唯識論》的論師就問這個小乘的學者,小乘的學者說這個是第六意識啊。說第六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它前念的心識能夠帶動后念的心識,說前念的心識因為造作了,所以帶動后念的心識,使令后面的心識更加強大——前念熏習后念,是這個意思。但是《成唯識論》當中就提出了這個說明,說這樣子是不合理的。</p>
因為所謂的熏習有兩個條件,就是你要受熏有兩個條件:</p>
第一個、要和合性:兩個法的一個能熏和所熏,一定要和合的運轉。說這個第六意識的前念熏習后念,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這個等無間緣,是大小乘共許的了。第六意識是前一念滅,后一念才能夠生起,那你前一念已經(jīng)滅了,第二念才生起,那第一念怎么能夠熏習第二念呢?這個熏習的義理成立,一定是兩個法要同時存在。說這個手帕拿到大殿去,讓沉香去熏,這個香和手帕要同時出現(xiàn),你不能夠說香已經(jīng)消失了,手帕才出現(xiàn),那誰去熏習手帕呢?所以前一念熏習第二念,這個是不合理的,因為你前一念已經(jīng)消失了,第二念才出現(xiàn),它們兩個沒有一種和合性,這第一點。</p>
第二點,要成就受熏持種,這個心識本身要無記,才能夠接受別人的熏習。那么第六意識的性質是有善有惡的,它是不能受熏的,它不能包容善惡的功能進來,以這一點也不構成這個受熏的意義,當然沒有受熏,自然就不能夠持種了,第六識來持種這是不合道理的。</p>
所以這當中,第六意識不能持種,那一定只有是第八識能夠持種了,在我們的粗顯心識的造作之余,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就是它不造作,你前六識有本事,你盡管造作善業(yè)惡業(yè)。但是前六識在造業(yè)的時候,有一個第八識它不參與的,我不參與你造善,也不參與造惡,我這個第八識就在這個地方,剎那生剎那滅,把你所造的善惡業(yè)給記錄下來,給保存下來,就是第八識做這個工作,它有持種心。從持種義可以證明有第八識存在,可以證明的。</p>
第二個、異熟心</p>
前面的是一個因相的建立,這是講果相,《成唯識論》論師說,佛陀在《阿含經(jīng)》講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說有情眾生的生命的生起是由一念的無明——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一念的妄動,一念的攀緣,好,就有無明了,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這個無明當然它就是躁動的,它要變成行,就是造業(yè)了,可能是造善業(yè),也可能是造惡業(yè)。</p>
這個行緣識,這個造業(yè)以后就會熏習一個心識,當然這個心識是第八識了。這個心識等到因緣的時候,會把它的業(yè)力釋放出來,就變成一個果報體,叫名色,當然也可能是一個天的名色,也可能是三惡道的名色,一個色心諸法。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這個行、識、名色這三支,當然主要是識,這個時候呢,《成唯識論》論師就在探討,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到底是哪一個識?就跟小乘的論師辯論這個識是什么識?</p>
《成唯識論》論師說這個識,識往前對望這個行支,它是接受行的熏習。就是這個行當然是造業(yè),這造業(yè)當然是前六識在造業(yè),造了善業(yè)造了惡業(yè),造業(yè)的因緣就有阿賴耶識的變化。所以這個識對望著行,它就是持種義,它代表了一個因相,它接受信息,接受善的信息,也接受惡的信息。但是這個識,轉成名色,這個是一種異熟的功能,第八識的明了性,當它把善業(yè)釋放出來的時候,它現(xiàn)的是一個人天的莊嚴的名色,人天的胞胎;當這個第八識釋放一個罪業(yè)的時候,它現(xiàn)的是一個三惡道的苦惱的名色,這個時候識緣名色,扮演的是一種異熟的功能。所以說呢,這個識,識緣名色這是一種異熟心,而這個異熟心,當然就是第八識。</p>
為什么?因為異熟的識體,一定是無記的。</p>
因為你今天要把這個業(yè)性變成果報,這個心識本身不能增加這個善和惡,它一定要是無記性,一定是無記才能夠做異熟識體的。而第六意識是有善惡的,所以它不能扮演識緣名色的這個角色,它不能扮演這個角色,它不是無記性。前六識不能扮演,那一定有一個更微細的心識存在,它扮演著識緣名色的角色,因為佛陀說有十二因緣的存在,這個是小乘的共許。所以從異熟心的存在性,我們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p>
第三個、三界趣生體</p>
三界趣,趣指的是六趣,就是在這個三界六趣的生命當中有一個自體,這個自體就是指有一個依止處。說這個三界的有情眾生,他得了果報,不管是他正報的身心,不管是依報的資具,他所受用的這些環(huán)境資具,他有一個依止處。就像一個人,他有一個房子住,刮風下雨,不會傷害到這個人,它能夠會保護這個人,使令他不失不亡,我們這個三界的這個果報體——依正二報,它也有一個依止處,使令這個果報體不失不亡。</p>
怎么知道呢?說你今生是一個人,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但是你這幾年來的出家的生涯,懺除罪障,積集資糧,不可思議,你的第六意識造了很多很多的善業(yè)。要以第六意識判斷你應該不是個人了,因為你這個業(yè)力是一個天的業(yè)力,或者是極樂世界的業(yè)力。但是事實上你還是個人,就是你那個果報體還沒有失掉,這表示,在這個果報當中有一個執(zhí)受這一期果報的心識存在,當然不是第六意識。就是有一個心識它能夠做三界六趣生命的依止處,它能夠執(zhí)持這個生命體,使令它不失不亡,只要它業(yè)種子的功能還在,這個果報體就不失不亡,這個三界趣生體,的確是有這個心識存在。</p>
而這個三界趣生體的存在,它有一個特性,就是它必須普遍性,它普遍三界,它能夠普遍在三界當中生起了別的功能,才能夠做三界生命的依止處。而前六轉識,在無想天的時候,前六識是不能活動的,所以前六識它本身不普遍,前六識到了無想定就不活動了,那誰來執(zhí)持無想天的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呢?所以能夠扮演三界趣生體的,也只好是第八識,因為它有普遍三界的這樣的一種功能,所以從三界趣生體的建立,也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p>
第四個、有執(zhí)受</p>
前面的趣生體是一個約著自體,這個執(zhí)受是約它的作用,生命的作用。說一個有情眾生,他在三界里面得一個果報體,這果報體的一念心跟境界接觸,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乃至于無想天都有感受,無想天的感受是不苦不樂的舍受,都有受。</p>
這個感受,是誰來安立這個執(zhí)受呢,把這個生命當做一種“領納以為自體”呢?當然不是前六識,因為前六識它沒有普遍性,那么有執(zhí)受,誰來執(zhí)受這個果報體呢?那當然是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有普遍性,這個道理跟前面類似。只是前面的趣生體是約著體性來說的,約著執(zhí)持自體,這個是講這個自體在受用環(huán)境的時候,它有一種執(zhí)受根身的功能,這兩個都是要普遍性的,那當然只有第八識能夠扮演這個角色了。</p>
這四個是約著因果的建立,不管是因的建立,還是果報的建立,都必須有第八識的存在,否則這個因果就不能建立起來。再看第五個,以下是講到因果的相續(xù):</p>
第五個、壽煖識</p>
佛陀在經(jīng)典上講,壽暖識三者互相的攝持,說壽命、和我們身體的溫度、和我們的心識,這三個互相攝持,只要有一個,就會有兩個,另外兩個就會存在。說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時候做夢,但是有時候不做夢。我們晚上睡覺大概有一個小時時間是不做夢,這個時候,前六識是完全不活動的,那是真正休息的時候。那么前六識不活動,但是你摸這個人的時候,他身體的溫度還在,有這個暖,有暖就是他這個人生命沒有死亡,壽命還在,壽命還在表示這個身體這個軀殼當中有一個識,還有一個明了的心識,當然這個時候的明了心識是一個微細的心識。</p>
那這個時候,《成唯識論》論師就說,你說這個心識是哪一識呢?你不能說它前六識,因為它前六識它不做夢它不活動。那么前六識不活動,這個生命的軀殼還有一個明了心識存在,那只好說是第八識。因為他的溫度還在,他的壽命也還在,他還可以醒過來,他睡了覺以后還可以醒過來,所以從“壽暖識”這個角度,也證明有第八識的存在。</p>
第六個、生死時心</p>
我們從臨命終時候的內心狀態(tài),也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三種心會出現(xiàn):</p>
第一個、是明利心,明白的名,利益的利。說我們一個人臨命終之前,會有一個心識是非常明了的,清楚分別,頭腦還很清楚,所以這個時候,臨終的安慰開導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講說是隨念往生。說這個人造了罪業(yè)很重,但是沒關系,我們臨終在他明利心的時候安慰開導,能夠在他內心當中建立一個強大的善念,或者一個強大的對阿彌陀佛皈依的心念,也能夠靠這個念力來轉業(yè)力,隨念往生,是可以的。所以臨終的助念,臨終的往生,一定在明利心完成,不能到死亡的時候。就是頭腦清楚的時候,依止強大的善念的引導,然后強者先牽,先得果報,這是第一個明利心。</p>
第二個、昏昧心。假設明利心的時候沒有正確的開導,明利心過去了,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到昏昧心,開始昏暗了,就像蠟燭快燒光的時候,慢慢昏暗。這個時候,第六意識的了別性也慢慢失掉,慢慢失掉。它引導的功能,引導業(yè)力的功能,這個主導的力量也慢慢的減低了。</p>
第三個、悶絕心。到了悶絕的時候,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了,這時助念、開示都沒有效果了,就只好隨業(yè)往生了,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已經(jīng)不能扮演隨念往生的主導功能。這個時候這個有情眾生,這個補特伽羅只有靠他過去儲存在第八識的善惡業(yè),在那個地方真妄交攻,強者先牽,看他的哪一個業(yè)力量最強,然后釋放出來。假設他是善業(yè)釋放出來,善業(yè)起現(xiàn)行,善業(yè)的體性是輕飄的,他身體的溫度,會從腳部開始冷起,他的心識是由下往上沖的,他的溫度是由下往上慢慢慢慢的冷卻。</p>
假設這個補特伽羅是罪業(yè)起現(xiàn)行,罪業(yè)勢力強。罪業(yè)是一個粗重的,是下沉的,這個補特伽羅的身體的溫度,是從頭部慢慢冷卻,慢慢冷卻,然后從腳下面出去的。從悶絕的當中,我們也知道,悶絕的時候是前六識不活動;那這個時候的溫度還在,就是有一個心識,當然這個是第八識。因為第八識這個時候在釋放業(yè)力,它也快要離開了,從這個臨命終這種悶絕的“生死時心”,我們也知道有第八識存在。</p>
第七、緣起依</p>
這個地方是大乘論師引用《阿含經(jīng)》,說佛陀在《阿含經(jīng)》處處講到一切法是因緣生,說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佛陀在《阿含經(jīng)》經(jīng)常說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佛陀在《阿含經(jīng)》說,有一個識,有一個明了的心識,它能夠緣生一個名色——一個色心諸法,一個生命體,而這個生命體的不斷的造作,名色也會去創(chuàng)造一個心識。這個名色這個名,當然是前六識,前六識夾帶這個根身去造業(yè),這個名色緣識,這個名已經(jīng)是第六意識了,那你說這個名色的造作去創(chuàng)造誰?</p>
你不能夠說,第六意識創(chuàng)造了第六意識,那這個不合乎因緣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一定是有此有彼的。當然,名色是第六意識了,名色的活動去熏習又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心識,這個心識只好說是第八識。因為你不能再說它是第六意識,沒有說是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沒有這回事情,這個是違背因緣法的,違背“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道理。</p>
所以從緣起法互相依存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跟前六識互為因緣,就第八識的種子生起了前六轉識,前六轉識的造作又熏習第八識,這樣子前六識跟第八識才能夠構成一種緣起的互動,這樣子才能夠合乎《阿含經(jīng)》佛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道理,這個是講到第七。</p>
第八,識食體</p>
這個“食”就是一個滋養(yǎng)色身的功能。佛陀在經(jīng)典上說,一切的有情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的補特伽羅他一定有食才能夠維持生命,這個食有四種:</p>
第一個、段食。這個段就是,這個飲食本身是分段分段的。我們欲界眾生就是要吃食物,要把它放到嘴巴咀嚼,咀嚼以后它有渣,把它排出去,這是段食。</p>
第二個、觸食。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去接觸我們歡喜的境界,欸,這樣子也能夠生起滋養(yǎng)色身,有些人他歡喜一種游戲,他玩了一天一夜,他雖然沒有吃東西,色身還是可以維持的特別的光彩,他就是有這個觸食,歡喜的境界跟他的心接觸,能夠滋養(yǎng)他的色身。</p>
第三個、思食。這個思就是希望,說這個人心中有希望啊,雖然他現(xiàn)在拜佛…身體多病,有種種的逆境,拜佛也不得力,念佛也不得力;但是他的色身,還能夠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為他對未來有希望。他知道我現(xiàn)在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我未來的生命是光明的,人活在希望當中,他也是一種加持力,也是一種飲食——思食。</p>
第四個、識食。這個識就是執(zhí)持的意思。說這這地獄的眾生,他沒有段食,他也沒有歡喜的境界可以讓他接觸,地獄的眾生他心中也沒有任何希望,今天死了以后,明天還要繼續(xù)的受苦,百千萬劫,他哪有什么希望?地獄的眾生是怎么活過來的呢?他沒有分段飲食的滋養(yǎng),心中也沒有歡喜的境界來滋潤它,心中也沒有希望。那唯一的就是識食了,就是第八識的識食,從這個識食體,可以知道有第八識的存在。</p>
這個五六七八是就著因果的一種相續(xù),必須有第八識的存在才能夠建立補特伽羅的生命的相續(xù)。</p>
我們先講到這里,休息十分鐘。</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