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p>
—《成唯識論》—</p>
“恒”這樣的一種相續(xù),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續(xù),遮止斷滅見。說我們這個人,果報是相續(xù)的,因地也相續(xù)的。為什么會因果相續(xù)呢?因為有心識的相續(xù),就遮除了這種斷滅見?!稗D”表非常。這種轉是指前后變異,發(fā)明我空、法空的道理,來破除常見,常一主宰的我,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法說。</p>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這種恒轉的情況猶如瀑流。說第八識它的一個恒轉的相貌,就像一個急速的水流。這個水流是恒常相續(xù)的,我們從這個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當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剎那滅剎那生,剎那生剎那滅,這當中沒有空隙。雖然沒有空隙,但是水流是變化的,有時候是往東邊,有時候往西邊,就看出來生命也可以隨著我們的造作而有變化。所以說就像一個瀑流一樣。</p>
因果的道理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說這個生滅的現(xiàn)象本來就是這樣子,是三世諸佛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是《成唯識論》對阿賴耶識,一種因果的相續(xù)和變化做出一個說明。</p>
這以下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三段開示,把它做一個總結,先看第一段。</p>
譬如暴流,前后相續(xù),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斷常,可喻此識。又有三義相似。</p>
《成唯識論》以阿賴耶識——這個藏識,把它譬喻作暴流。這個暴流前后相續(xù),前面的水流接著下面的水流,我們前一個生命接著下一個生命。那么這個水流跟水流當中,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這個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對望前面來說它就是扮演一個果相。就是說你往前看,當下這個水流是扮演一個果相;望后名因,如果這個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個因。這個因果就是這樣的相續(xù)。所以它也不是斷、也不是常,正是能夠譬喻第八識的相貌。</p>
第八識它一方面能夠相續(xù),一方面有變化;一方面有變化,一方面有相續(xù),正是能夠譬喻暴流。譬喻暴流當中,又有三層的意義相似,就是說第八識跟暴流有三層的意義相似。</p>
一者:能漂溺故。</p>
阿賴耶識它的一個功能主要是我愛執(zhí)藏,第七意識執(zhí)著第八識的明了性為我,這個就是無明。因為阿賴耶識本身是無我無我所,它是業(yè)力的熏習而產生變化的,并不是說你自己能夠做主。不是說你到人天去,阿賴耶識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坎皇?,你自己沒有自主性。他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賴耶識有善業(yè),是善業(yè)的因緣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這樣子。</p>
所以說第七識認為第八識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我,這個思想是錯誤的。這樣的錯誤就是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了,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于生老病死。在這個當中的流轉,有時候是屬于漂,就是善業(yè)強。善業(yè)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夠接觸空氣,得到一些可樂的果報;有時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惡道的苦惱。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當中,都沒有到彼岸。所以這個暴流有漂溺的意義,只要阿賴耶識還在,我們就不能解脫生死,這是第一層意義。</p>
二者、轉識間斷,此不斷故。如波濤有起滅,而流不斷。</p>
這個暴流是說,前七轉識是有間斷的,第八識是相續(xù)的。就好像說這個波濤,有時候有波浪,要有風的因緣才有波浪,沒有風的因緣就沒有波浪,有時候起,有時候滅。但是這個水永遠都是有的,不管你有風、不管沒有風,這個水流是相續(xù)的,這樣子也可以是說是暴流。</p>
三者:習氣及心所法恒隨轉故。識所執(zhí)受之內習氣,猶如水內之魚;識所相應之觸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p>
——《觀心法要》——</p>
這個習氣就是個種子。這個心所有法是一個現(xiàn)行,就是第八識所相應的心所,這兩個都隨順第八識而轉。這句話怎么說呢?說這個識所執(zhí)受的內在的種子,猶如水內的魚;識所相應的觸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也。我們從這個譬喻可以看得出來,第八識種子跟現(xiàn)行的一個關系。我們看。</p>
說第八識就像一個水流一樣,這個水流有什么東西呢?有各式各樣的魚,就是有些魚是很兇惡的魚,也有良善的魚,這些魚都是在水里面活動,游過來游過去。這個魚比喻種子,水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善種子、惡種子,在第八識當中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而活動,游過來游過去,但是表面上你看它都沒有事情,事實上里面各式各樣的種子在活動,這第一個。</p>
其次,識所相應的觸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這個是屬于現(xiàn)行法,就是這個水面是阿賴耶。阿賴耶這個水活動的時候,它帶動了這些草,帶動了這些心所法活動。這是指這些草是跟水相應的,就像是心所跟心王相應一樣。從這樣的譬喻,我們對阿賴耶識的種子,和阿賴耶識的現(xiàn)行,跟它相應的心所的關系就更清楚了。這是蕅祖的這一段的一個解釋。</p>
我們再看第二段的開示,第二段開示就比較深一點了。第二段開示是扣著前面的文“恒轉如暴流”而來的。我們分成三段:</p>
祇是現(xiàn)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為果;望后——即名為因。</p>
這第一段是一個總說。說這阿賴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實這個三相就不離開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說穿了就是現(xiàn)前一念。講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說穿了就只是現(xiàn)前這一剎那的一個心法。那么這一剎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為果,對望著前面來說,這個時候安立作一種異熟的果相;對望著后面來說,它是一種持種的因相。所以我們講,生命的本質,一方面承受果報,一方面造作業(yè)力,其實這個因果是同一念。</p>
只是說這個果報是怎么來的呢?對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來的;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為你這樣的造作對后面有影響,所以你這樣的一個心法活動,對望著后面,它又扮演一個因地的角色。所以這個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實上就是現(xiàn)前一念。這是一個總說,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詳細地說明。</p>
約現(xiàn)在果,談過去因。則塵點劫前,猶若今日。乃于現(xiàn)識,變似過去因相,而非實緣過去事也。以過去已滅,無可緣故。</p>
“約現(xiàn)在果,談過去因”。就是說,我們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觀察過去,由果去推因?!皠t塵點劫前,猶若今日”,塵點就像灰塵一樣的這個點,很多的劫數(shù),這事情就像今天一樣。</p>
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識,約現(xiàn)在果談過去因,則塵點劫前,猶若今日”。我們上次有學習過智者大師的傳記。智者大師后來到大蘇山去親近慧思禪師,慧思禪師叫他修法華三昧,他三七日當中寂然入定,誦《法華經》誦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見到“靈山會上,儼然未散”,就發(fā)現(xiàn)自己就坐在靈山會上聽《法華經》。他這一念心識就現(xiàn)出這樣的境界,自己覺得很真實地就在靈山會上,跟著這些阿羅漢、這些菩薩聽《法華經》。那這件事情已經發(fā)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實地去跟這個境界相應。</p>
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師解釋:“乃于現(xiàn)識,變似過去因相,而非實緣過去事也,以過去已滅,無可緣故?!闭f他今天能夠成就法華三昧的陀羅尼,是前面就栽培的。那么這個時候他跟定相應,就把他的因相給變現(xiàn)出來,過去的因。這個因相是怎么變現(xiàn)的呢?是在現(xiàn)識,就是你現(xiàn)前這一念的心識,主要是第八識。第八識變似了過去的因種,使令自己去能夠受用。而不是去攀緣過去,為什么呢?因為過去已經覓之了不可得,怎么能夠攀緣呢?</p>
說智者大師在佛堂,我們的眼睛看他是坐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覺,他自己的這個見聞覺知的受用,覺得他在靈山會上,跟那些阿羅漢、跟那些菩薩在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就是他自己的心識變現(xiàn)了過去的相貌。</p>
再看第二段:約現(xiàn)在因,記未來果。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果,則無量劫后,猶若指掌。這個我們可以講出一個譬喻,像虛云老和尚,我們看《虛云老和尚年譜》,他有一次在禪堂入定,看到這個廣島和長崎被兩個飛機丟下***炸,就像香菇一樣,那個煙霧就像香菇一樣。他當初不知道這叫***,他說他那個時候在定中看到這樣的一種光芒,差一點瞎了眼睛。而事實上美國投下***,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xiàn),那是未來的事情,但是他事先就看到了。當然這表示說日本人這樣的業(yè)力已經成熟了,只是還沒有出現(xiàn)。</p>
那么這樣的業(yè)力成熟了,虛云老和尚入定以后,他能夠預先看到未來的事情——則無量劫后猶若指掌。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現(xiàn)象是什么理由呢?“乃于現(xiàn)識,變似未來果相,而實非緣未來事也。以未來未生,無可緣故?!边@個也是,我們看虛云老和尚他也是坐在禪堂里面,他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況,是他自己的現(xiàn)行的心識變現(xiàn)了一個未來果相。因為這個業(yè)已經成熟了,他事先看到了。但事實上他不是攀緣未來,因為未來未生無可緣故,還是自己的阿賴耶識所變現(xiàn)。</p>
做一個總結:“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lt;/p>
這個十世就是指時間來說,這個時間為什么開展出有十世呢?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每一個過去、現(xiàn)在、未來又分成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合起來就是九世。九世是一個別相;合起來,把這九個合起來,又當作一個總相;這個總相和別相合起來就十世,總別和合,稱為十世,簡單說就是一個時間相。說這無量無邊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時間,始終不離當念。</p>
這個意思就是說,其實都是當念,就是說你現(xiàn)在也是這一念,下一個生命也是這一念,下一個生命也是這一念,就生命的本質就是這一念。你過去也是這一念,這一念出現(xiàn)了,然后下面也是這一念出現(xiàn)了,下一個又是這一念出現(xiàn)了,無量無邊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當念,可以這樣講——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都是當念。</p>
當然我們凡夫一個散亂心的人,只能夠受用現(xiàn)在;有禪定的圣人,他都能夠從當念當中發(fā)明過去、發(fā)明未來。他就能夠把這些我們不能見聞覺知的這一個當念,看到過去、也看到未來。我們一個散亂心的人,面對當念,功能很淺。其實我們每一個念,那是涵蓋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但是我們只能夠受用現(xiàn)在;現(xiàn)在當中又很多的限制,眼睛也是有限制,耳朵也是有范圍。但是我們看圣人,他在每一個當念當中,能看到過去很多很多的事情,看到未來很多很多事情。不管看到過去、不管看到未來,都是當念,所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p>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的一個結勸。</p>
又《宗鏡》云: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唯屬現(xiàn)在。現(xiàn)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chuàng)起,名為初識也。</p>
那這段引證,我們下一堂課再說。</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