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什么安立這個“唯”字呢?這個“唯”就是唯獨,說一切法唯獨是心識所變現(xiàn)。為什么要強調(diào)“唯”這個字呢?因為遮境有,遮止境界是離開了這一念心而獨立自主存在。換句話說是遮止心外的境界是真實有,這是遮止有心外的境界可得,所以安立一個“唯”,就是唯獨只有心識。</p>
其次“識揀心空”,前面的唯是一個否定,這個“識”是肯定。就是簡別心的作用是空,意思就是說肯定內(nèi)心的作用,從依他起的角度是有它的作用。就是肯定內(nèi)心的作用,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不是說完全加以否定的。你起了善念就能夠創(chuàng)造可樂果報,你起了惡念就會創(chuàng)造不可樂果報,這個內(nèi)心的作用是因緣而有,這個因緣有是不能否定的。所以識揀心空,就是簡別這個內(nèi)心的作用是空亡的,這樣的思想要加以簡別,所以安立這個識。</p>
這樣子合起來,“唯識”就是離開了有,也離開無的這一邊。離開了小乘部派的執(zhí)著心外有真實的法;也離開了大乘中觀的它不安立心識,到最后一切法畢竟空無的這一邊;使令我們能夠觀察到諸法的中道實相。就是說從唯識的教法的學(xué)習(xí),我們能夠遠離小乘部派的執(zhí)著有,也能夠遠離中觀思想的否定內(nèi)心的作用,看到了諸法的真實相,這個就是安立唯識的一個主要的意義。</p>
關(guān)于這樣的一個思想,我們看附表第一,蕅益大師《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的序文,他對于這個唯識的教義,有一段很扼要、但是很詳細的一個說明。我們看附表一、唯識觀心法要。這個是蕅益大師《唯識觀心法要》的一個很重要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p>
附表一、唯識觀心法要</p>
夫萬法唯識,雖驅(qū)烏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歸,則耆宿尚多貿(mào)貿(mào)。此無他,依文解義,有教無觀故也。然觀心之法,實不在于教外。試觀十卷論文,何處不明心外無法,即心之法,是所觀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觀智乎?能觀智起,則二執(zhí)空而真性現(xiàn)。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識,而五位五觀,一以貫之,紛而不雜;賾而不亂者也。</p>
好,我們加以說明。首先分成三大段:第一段是個總標,第二段是個別明,第三段是結(jié)示。先看總標:</p>
“夫萬法唯識”,我們在解釋標題的時候,等于是把本頌的宗旨,萬法唯識的宗旨表達出來。這個宗旨我們先簡單地介紹。先解釋萬法,這個萬法是屬于所變相。這個所變的相貌包括了十法界的色心染凈諸法,十法界的色心諸法。這當中有佛菩薩的萬德莊嚴,有二乘的偏空涅槃,人天的可樂果報,也有三惡道的不可樂果報,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p>
這些相貌是怎么有的呢?并不是上帝或者大梵天所創(chuàng)造;唯識,就是唯獨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的造作,念念所創(chuàng)造出來。這個唯就是唯獨,唯獨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的造作所創(chuàng)造出來,這個生命的現(xiàn)象,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所以叫萬法唯識——萬法是所變相,唯識是說明能變相,能、所合起來叫做萬法唯識。</p>
這樣子一種觀念,“雖驅(qū)烏亦能言之?!彪m然是七歲的小沙彌,驅(qū)烏沙彌,他也能夠從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種粗淺的理解,也能夠說萬法唯識,他也能夠這樣講。但是,“逮深究其旨歸,則耆宿尚多貿(mào)貿(mào)”。如果我們今天要說,你能夠深入地去研究這句話的宗趣,乃至于耆宿,年高德重的大和尚,尚多貿(mào)貿(mào),這個貿(mào)貿(mào)就是眼目昏暗。眼目昏暗就比喻說,我們對于這樣的觀念還都不能夠很深刻地理解。就是說從文字的表面每一個人都能夠講,但是這里面很深入的含義,乃至于修學(xué)佛法很多年的年高德重的老和尚,尚且都不能夠完全地理解。</p>
這是什么原因呢?“此無他,依文解義,有教無觀故也。”這個原因就是在于我們一般只是依文解義,只是把文字這樣念下去,我們很難對于這樣的一個教法,做很深入地觀察,有教無觀。</p>
比如說我們看到一盆水,第一個觀念,哦,這個水是有獨立性的,它是離開我們這一念心,它有它獨立自主的體性。這個水的性質(zhì)是它自己能夠生起來的,它自己能夠決定它的性質(zhì)。但事實上不然,因為我們?nèi)说男淖R善業(yè)力強,我們看到是水;惡鬼的心識有惡業(yè),他看到是火;天人的心識,看到是琉璃地??梢姷盟男再|(zhì),它自己不能夠獨立自主,是由眾生的心識所決定。</p>
這個意思就是萬法唯識,一切法都不能夠離開我們的心識,而單獨的獨立存在,不可以。當然我們對這樣的教法是依文解義,有教無觀,所以我們很難理解它的深意。這是一個總標。</p>
再看它的第二段,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去觀察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一個觀察的方法。</p>
然觀心之法,實不在于教外。試觀十卷論文,何處不明心外無法。即心之法,是所觀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觀智乎?能觀智起,則二執(zhí)空,而真性現(xiàn)。</p>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依教起觀呢?觀心的法門實不在于教外,就是我們觀心,不是說兩個眼睛閉起來,自己在那邊打妄想,不是。要依止佛陀的圣教量,依止歷代的祖師所傳承的教法來觀察。所以說觀心的法門一定要有教理做引導(dǎo),實不在于教外。</p>
怎么說呢?試觀十卷論文,在十卷的《成唯識論》論文當中,何處不明心外無法?每一處都說明了離開了這一念心,沒有法可得。“即心之法,是所觀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觀智乎?”即心之法,即這個心所現(xiàn)的法,心所現(xiàn)的法當然包括十法界了,十法界的五蘊。這都是我們所觀境,我們能夠觀察凡夫的一種苦惱的五蘊是不凈、苦、無常、無我;也能夠看佛菩薩的清凈莊嚴的五蘊,常樂我凈,這些都是所觀境。這些所觀境是怎么有呢?即心之法,都是我們心中所現(xiàn)的。</p>
“了法唯心,非即能觀智乎”。當我們在觀察這個法的時候,能觀的智慧是了法唯心,知道這些法是怎么有的呢?唯獨是心識所創(chuàng)造的。由于清凈的心創(chuàng)造了清凈的五蘊,由于雜染的心創(chuàng)造雜染的五蘊,這個就是能觀的智。那么這樣子講,最終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能觀智起,則二執(zhí)空,而真性現(xiàn)。”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個觀心法門最終的目的是破除我執(zhí)和法執(zhí),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p>
在唯識學(xué),它意思就是說萬法唯識。在一切的色心諸法當中,心法是主要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我們一定要調(diào)整我們的內(nèi)心,這一切法才能夠調(diào)整。那么我們對于內(nèi)心的認識——觀心,這個在唯識的教法當中有五番的次第,就是從遣虛存實、乃至于遣相證性,有五個次第,唯識五觀。那么每一個次第都有一個能所,它都是慢慢慢慢地引導(dǎo)我們一層一層地破除所,而進入能;第二層再把這個所舍掉,再進入這個能;最后的遣相證性,從有為的相貌里面進入到真如本性,恢復(fù)到本來面目。</p>
我們看六祖大師和神秀大師的偈頌,可以看得出這兩個人的觀心淺深有不同。你看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是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兩個偈頌可以看得出兩個見地有不同。你看神秀大師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可見得這樣子還是有所得。他的一種觀心的角度,還沒有深入到最深的真如本性,還沒有。還是在一個所的境界,還是心所變現(xiàn)的境界。</p>
那么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這個時候進入到勝義諦了,觀察到我們內(nèi)心的最終的本來面目,最深最深的那個清凈心的角度,本來無一物,我空法空的真理。</p>
所以我我們學(xué)唯識主要就是,既然一切法的根源是心識,所以唯識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回觀返照,探本求源。一切法而是由識所變現(xiàn),那么心的本來面目是什么?你不把心的本來面目找到,我們不能夠解脫生死,不可以。因為“一切業(yè)障海,皆有妄想生”,你不能夠回歸到我們心的最初的原點——本來面目,我們的妄想是不能停止的,不可以;妄想不能停止,生死就不能停止。</p>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觀心的法門就是依止教理的引導(dǎo),使令我們一層一層地觀進去,從最初的遣虛存實,慢慢慢慢到達“二執(zhí)空而真性現(xiàn)”,觀察到我們最初的自性清凈心,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是蕅益大師,他告訴我們一個觀心的法門。</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