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二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二卷《唯識三十頌直解》
法師慈悲,和尚尼慈悲,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諸位居士,阿彌陀佛。</p>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面,十九面我們看講義的地方:</p>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yīng),云何應(yīng)知現(xiàn)起分位?</p>
我們前面講到這個第三能變,就是這個了境能變。這個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在六塵的境界生起了別的功能。這個當(dāng)中造了很多的善業(yè),也造了很多的罪業(yè),就是前面講到第三能變這個染境的相貌。這以下“云何應(yīng)知現(xiàn)起分位?”我們怎么知道這個第三能變它生起了別功能的一些分位,這個分位就是它的差別情況,就是它是什么情況生起了別性,什么情況不生起了別性,就是它的一個生起的因緣。前面是講它生起的一個活動的相貌,這以下是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這個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是怎么有的,是講這個它生起的因緣??促薯灒?lt;/p>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xiàn)、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p>
意識常現(xiàn)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p>
這個偈頌我們可以分三段來說明。依止根本識它等于是一個總說,把這個前六識生起因緣,先做一個攏總的說明。五識隨緣現(xiàn)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這個是講前五識生起的因緣。意識常現(xiàn)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這個講第六意識生起的因緣。這個偈頌基本上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好,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此明第三能變之后三門也。</p>
這個第三能變蕅益大師是用九門來解釋,前面的六門主要是說明第三能變的一個活動相貌,這個后三門它是交待這個第三能變它生起的因緣,所以就是后面的三門七、八、九。先看第七門,第七門叫共依門,共同依止的,就是整個前六識它所生起的一個依止處:</p>
七、云“依止根本識”者——謂前六轉(zhuǎn)識,必以第八根本識之現(xiàn)行而為共依。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前六轉(zhuǎn)識種子為各別親依也。</p>
我們講到這個了境能變,為什么會有這個了別性呢?這當(dāng)中有兩個因緣,第一個是親因緣,第二個是增上緣。先看親因緣,親因緣是在第二行的地方。說這個了境能變它一定要以第八識中所藏的前六轉(zhuǎn)識的種子為它的一個親因緣。就是說您的第六意識的了別性,當(dāng)我們平常在觀察這一念第六意識的時候,發(fā)覺它有一些善念,也有一些惡念。</p>
這個時候我們會問,這個善念跟惡念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它會出現(xiàn)善念、會出現(xiàn)惡念呢?就是您過去生的數(shù)數(shù)造作,所留下的一種種子前生的熏習(xí)而來的,智者大師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相貌,把這個一切的眾生分成四種。</p>
一種是根利遮輕,說有些人在過去生當(dāng)中,他長時間的在三寶的境界里面修學(xué),修學(xué)戒定慧,所以他長時間在三寶的境界熏習(xí),他的第六意識有對三寶有強(qiáng)大的信進(jìn)念定慧的善根。他很少在五欲的境界活動,所以他煩惱淡薄。就是這種人,他今生得人的果報的時候,他的第六意識根利遮輕,他善根強(qiáng),煩惱淡薄,平常很少起煩惱,因為他過去生沒有煩惱的造作,這種人修學(xué)佛法就很順利,沒有什么障礙。</p>
第二種情況是根利遮重,說他過去生曾經(jīng)花很長的時間在三寶的佛法當(dāng)中修學(xué),成就了信進(jìn)念定慧,所以他今生他還是愿意來修學(xué)佛法,或者是在家,或者出家,看到三寶就起大歡喜心。但是他過去生可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五欲的境界造作殺盜婬妄的業(yè)力,留下了很多貪瞋癡煩惱的功能。所以他今生得果報的時候,他好樂佛法,但是他也經(jīng)常起煩惱。他這是根利遮重,所以這種人修行就有點障礙,但是因為他有善根的力量,他遲早可以突破過去。</p>
第三種人是根鈍遮輕,這他過去生完全沒有跟三寶接觸的,對三寶完全沒有信心,沒有歡喜心。但是他也沒有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各式各樣的罪業(yè)。今生得果報的時候,他是一個世間上的君子,克己復(fù)禮的君子。但是他對佛法完全沒有歡喜心,這就是根鈍遮輕。</p>
第四種人是最糟糕了,根鈍遮重。就是他的第六意識今生得果報的時候,對佛法沒有歡喜心。煩惱麤重,過去生長時間在五欲的境界造業(yè),完全沒有參加三寶的活動。</p>
所以我們第六意識的生起因緣,就是您過去生是如何地栽培,您今生就是繼承您過去生的等流性,就是他是以第八識當(dāng)中所藏的前六轉(zhuǎn)識的種子,當(dāng)作一個親因緣,這是第一點。</p>
第二點謂前六轉(zhuǎn)識必以第八根本識的現(xiàn)行而為其共依。您的第六意識還有跟您的第八識的現(xiàn)行有關(guān)系,就是阿賴耶識有關(guān)系。就說饒你的善根深厚,您對三寶的信進(jìn)念定慧的光明特別地強(qiáng)大,但是您這個阿賴耶識是一個畜生,這當(dāng)中也有障礙。這畜生的果報體、餓鬼道的果報體,或者地獄,就是您曾經(jīng)有某一個罪業(yè),臨命終的時候您起了惡念刺激這個罪業(yè)得果報了。假設(shè)您到三惡道去,到畜生道去做一只狗,雖然您前一生就是出家人,但是這個狗的果報障礙您的善根不能顯現(xiàn),所以這個果報體,它對您的這個第六意識會有障礙的,或者是您生到天上去,天上的樂受太強(qiáng)烈了,也會障礙您的善根。</p>
目犍連尊者有一個皈依弟子叫耆婆,大家應(yīng)該不陌生,他是阿阇世王的大臣,阿阇世王殺父了以后,耆婆引導(dǎo)阿阇世王向佛陀懺悔。耆婆他是一個很有名的醫(yī)生,也是阿阇王的一個重臣,他平常遇到他的皈依師父,就是目犍連尊者,那都是當(dāng)下就是恭敬禮拜,不管是在寺廟,不管是在馬路上,只要看到師父就恭敬禮拜。</p>
耆婆居士因為他是供養(yǎng)三寶的緣故,死了以后生到忉利天去了。后來目犍連尊者他有很多的弟子生病了,沒辦法治好,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力,飛到忉利天去問耆婆,說這個病應(yīng)該要怎么辦?耆婆當(dāng)然跟以前耆婆不一樣,以前的耆婆是一個人的明了性,他現(xiàn)在是一個天的明了性。這個時候他看到目犍連尊者,他坐著那個車乘,天上的車乘帶著幾個宮女飛過來飛過去,看到他師父也沒有停下來頂禮,就打個招呼:師父,您好!就飛過去了。目犍連尊者因為有事情,就用神通把他止住了,止住了以后,就說:師父有什么事呢?我的弟子很多生病了,怎么辦呢?耆婆居士說:那就是斷食就好了,然后又繼續(xù)他的玩樂。</p>
這個意思就是說依止根本識,就是說我們這個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跟您過去的善根栽培有關(guān)系,還有您今生的阿賴耶識它是投生在那一個道就有關(guān)系。就是您到畜生道、到這個長壽天,是八難之一,饒您善根深厚您到那個果報體的時時候,您的善根不能顯現(xiàn),所以三世諸佛他一定是在人道里面示現(xiàn)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p>
因為只有人道他才能夠接受佛法的熏習(xí)成就種種的圣道,人是法器,其他的六道都是障礙。其他六道除了人道以外不能出家的,因為他不能生起佛法的善根,所以我們在探討您現(xiàn)前這個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跟您過去熏習(xí)的種子有關(guān)。還有跟您今生所現(xiàn)的果報體的阿賴耶識有關(guān)。比如這個畜生道的阿賴耶識,這個天的阿賴耶識,這當(dāng)中還有差別的,他也是一個增上緣。這一段是講第六意識的生起的一個共依門。</p>
再看第八科,第八科是講前五識的生起因緣,講這個俱轉(zhuǎn)門:</p>
八、云“五識隨緣現(xiàn)”等者——謂前五轉(zhuǎn)識,皆仗眾緣方得生起現(xiàn)行。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緣具則不妨俱起,緣缺則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多少無定。水喻第八藏識,波濤即喻前五識也。</p>
這一段是講這個前五識的生起因緣,前五識它是要依托眾緣才能生起。說《唯識學(xué)》講講萬法唯識,說是一切法是心所變現(xiàn),它跟外道的神我是不一樣,這神我變現(xiàn)了萬法,神我是不生不滅的。</p>
佛法是說心是變現(xiàn)萬法,但是這個能變現(xiàn)的心也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也是仗多緣才能生起。這以下說明它的因緣,說眼識九緣生。</p>
這個心識的活動我們也簡單說明一下,就是心識的活動您要有親因緣,有四種因緣,</p>
第一個是親因緣。您要有這類的種子,就是善惡的功能。第二個要有所緣緣,要有各式各樣的境界,要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當(dāng)所緣緣的一個種子一個境界。第三個是增上緣,增上緣就很多了,這里要有所依的根,這個根敗壞了,心識也不能活動。還有這個作意,作意當(dāng)然是個心所,要有這個警覺性。第六意識當(dāng)分別依,第七意識當(dāng)染凈依,第八識的根本依。反正前六識的活動一定有第七第八的。還有等無間緣有四種因緣。這個地方的九緣生是不包括等無間緣。</p>
這個眼識它還要多出兩個因緣,就是空間跟光明當(dāng)增上緣,有空間有光明。耳識它是八緣,它不必要光明,您在黑暗當(dāng)中念佛,您也能夠聽得到聲音的。鼻舌身三識是七緣生,鼻舌身連空間也不需要了,它這個根跟境可以完全地接觸,它根跟境不需要空間。</p>
“緣具則不妨俱起,緣缺則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边@波濤指的是前五識,這個水是第八識。這個前五識的生起,有時候是一個心識,有時候兩個心識,有時候五個心識,它是不決定的,就是您因緣具足了就生起了,因緣不具足就不現(xiàn)起。當(dāng)然前五識在我們?nèi)粘J褂卯?dāng)中,特別是強(qiáng)調(diào)耳識了。就是我們在這前五識是取現(xiàn)前的境界,這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要明了現(xiàn)前的境界,一定要依止前五識。前五識不給它訊息,第六意識不能了別現(xiàn)前的境界。</p>
在我們娑婆世界當(dāng)中,這耳識它的力量特別強(qiáng)大,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音樂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地厲害,不管是好的音樂,不管是壞的音樂,因為這個耳識的力量太大,就是前五識的生起,耳識是最常生起的。</p>
印光大師講出一個理由說:為什么我們在念佛當(dāng)中要執(zhí)持名號呢?要聽這個佛號的聲音,而不要用眼睛去觀想觀像呢?因為這個持名一法,不但攝心最能養(yǎng)神。就第一個它容易去取到所緣境的相貌,在前五識當(dāng)中,最容易去取到所緣境相貌的是耳識,它最容易攝心。第二個它有持久性,就是這個眼識、鼻識、舌識、身識,它很容易疲累,它不能持久。但是您耳識能夠長時間的聽聲音而不疲累。這個果報體,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個果報體它耳識就特別地強(qiáng)大。</p>
所以一般我們在佛法特別是中國佛教很強(qiáng)調(diào)這個音聲佛事,您看中國佛教的梵唄,靠音聲來宣揚(yáng)真理,因為這個耳識功能太強(qiáng)大了,它能夠吸收,長時間地去吸收外在的熏習(xí),所以這個耳識是值得我們注意的。</p>
我們再看第九科,這個第九科是講到起滅分位門,前面的是講到前五識的生起因緣,這是講第六意識的生起因緣:</p>
九、云“意識?,F(xiàn)起”等者——謂前五識,所藉緣多,緣有具缺,故起滅不定。第六意識,所待緣少,緣具無缺,故常得現(xiàn)起,但除五位,暫時不行。一者生無想天,二者入無想定,三者入滅盡定,四者極重睡眠,五者極重悶絕也。</p>
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四就是這個補(bǔ)充講表第二十八面:</p>
附表十四——起滅分位門</p>
第二十八面它這個是起滅分位門,我們這一科在《成唯識論》是把它判做起滅分位門。這個“起”就是現(xiàn)行位,就是它前六識生起了別的功能叫“起”。這個“滅”就是種子位了,它是變成一個潛伏的功能,這個分位就是它的一個差別情況。因為這樣的了解能夠引導(dǎo)我們通達(dá)諸法實相,所以叫做“門”。它有一種門的功能。我們先看前五識:</p>
前五識——前五識須待多緣和合,方得現(xiàn)起,故由生緣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識乃至五識同時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濤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識或一或多現(xiàn)起,第六意識必隨之俱起。</p>
這個我們講過了,就是前五識它的了別性就是各自獨立的了。比如說我們前一念可能是耳識生起,第二剎那眼識生起,第三剎那兩個識都不生起,第四剎那四個識都生起,就是每一個剎那它那個前五識的生起,它是隨外在因緣變化,它前五識的生起是不斷、不斷地變化的。而它只是能夠了別現(xiàn)前的境界,所以它生起都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它不能去回憶過去,也不能去觀想未來,是這樣子。所以如波濤依水。這個波浪當(dāng)然這個水是經(jīng)常存在的,這波浪就是要有風(fēng)的刺激了,一個東邊風(fēng)吹過來,生起一個東邊的波浪,西邊的風(fēng)吹過來西邊的波浪,這各式各樣的風(fēng)就生起各式各樣的風(fēng)浪?;蛘呷繘]有風(fēng)浪。前五識的生起亦復(fù)如是,如波濤依水是這樣子。</p>
再看第六意識,這個前是打錯了,應(yīng)該是第六意識:</p>
第六意識——第六識以其與尋伺相應(yīng)故,自能思慮不藉他引故,藉緣少故,現(xiàn)行時多,惟除“五無心位”外,馀一切時?,F(xiàn)起。</p>
第六意識的生起跟前五識就不完全一樣,因為前五識只能夠隨外門轉(zhuǎn),前五識沒有行識的活動。換句話說,前五識它一定要有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緣來刺激它,前五識才能夠生起了別的功能。第六意識它能夠隨外門轉(zhuǎn),也能夠隨內(nèi)門轉(zhuǎn),就是它有尋伺,就是外境不給他任何的訊息,第六意識也能夠在心中安立各式各樣的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境界里面去了別去活動,這個就是尋伺,它隨內(nèi)門轉(zhuǎn)。這是第一個,它能夠獨立地去思慮,不必靠外在的境緣來引導(dǎo)它。</p>
第二種理由就是藉緣少故,它不需要空間光明這些都不需要,它也不要所謂的外在的色聲香昧觸的境界,現(xiàn)前都不需要。所以它現(xiàn)前的時間多,除了是五無心位以外。</p>
五無心位我們解釋一下,就是說第六意識是經(jīng)常生起的,意識常現(xiàn)起,它生起的時間多,但是有五種的情況是例外的。第一個是無想天,先看:</p>
一、無想天——謂修彼定,以厭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p>
這無想天它是一個果報,它因地是怎么修的呢?這個無想天不是佛弟子修,是外道。外道修這個無想定,他怎么修無想定呢?厭患麤想之力。外道他的心也是寂靜的,他也是持戒清凈,修習(xí)種種的苦行,他在寂靜的心中去觀察,他認(rèn)為我們生命的痛苦的根源是來自心中的“想”。說我為什么會痛苦呢?因為我心中很多的思想,很多的名言,我要是沒有思想,我就不會痛苦了,所以他就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想給消滅。</p>
所以厭患麤想之力,他就在禪定當(dāng)中去呵責(zé)這個想,就是這個心所有法,就觀想這個想,我們心中的這個名言的分別,如病如庸如瘡,就像一個身體的健康的皮膚長出瘡,流膿流血一樣。說我這個思想流出很多很多的貪瞋癡的煩惱。我們這一念心當(dāng)然它也不是有自性,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您用呵責(zé)的因緣來對待它,它就慢慢、慢慢、慢慢地就思力就調(diào)伏了,乃至于就消滅不活動。</p>
不活動以后,它死了以后,就生到無想天去了。在無想天當(dāng)中,他使令這個不恒行的心王、心所,就是前六識不活動。因為它的下手的因地,是以滅足這個想為首,叫做無想天。</p>
無想天的果報當(dāng)中說是前半劫滅后半劫生,無想天有五百劫的壽命。你剛先去的半劫這個想還在,您還是有很多的思想,您會知道您是什么因緣生到無想天的。到了過去半劫以后,這個想就消失了,這個想一消失,這個想是五徧行,想一消失以后,第六識就完全不活動了。后半劫生到了四百九十九劫半的時候,剩下半劫的時候,這個想又生起了。生起了之后,您知道您下輩子會去那里,又開始打妄想。所以這個無想天的果報是四百九十九劫,是完全無想,只有第七識的恒審思量跟第八識的這個阿賴耶識這兩個微細(xì)的心識在生命體當(dāng)中剎那剎那地活動,但是非常微細(xì)了。這個無想天的果報是這樣子,他沒有第六意識的活動。第二個:</p>
二、無想定——謂有異生,伏徧凈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名“無想定”。</p>
這個無想定它這個也是外道修的。說是一般的凡夫外道他在禪定當(dāng)中調(diào)伏了這個徧凈貪,這個徧凈貪是三禪離喜妙樂,三禪的輕安樂。當(dāng)然三禪的輕安樂調(diào)伏了以后,就生到四禪。沒有調(diào)伏上染,沒有調(diào)伏這個上界的,就是四空定的這個貪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他在禪定當(dāng)中的一個作意,他不是作意無常無我的智慧,他是作意去呵責(zé)這個想,使令這個第六意識的心王、心所消滅,所以叫無想定。</p>
這個無想定它是一個因地,這個是一個在人的時候修的定。這個無想天是那個果報體本來就是有這樣的相貌,那是一個果報。這個無想天是一個果報,那個禪定是一個果報所生起的。這個無想定是一個在人的時候去作意修行而成就的。這個無想在大乘佛法當(dāng)中是呵責(zé)無想的。</p>
說是周利槃陀伽,他過去生是曾經(jīng)做過三藏法師的,有很高深的智慧跟善根。但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以后,他做佛弟子,他這個第六意識特別地遲鈍。他的師父教他四句偈百日不能成誦,一百天的時間也不算短,就是四句偈背了前面兩個偈頌,忘了后面兩句,背了后面句忘了前面兩句。這怎么回事呢?</p>
佛陀就說周利槃陀伽因為前生是無想天下來,無想天的果報是四百九十九劫第六意識不活動,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長時間不活動,不要說心識,這機(jī)器都生銹了,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它長時間不流動,他是特別的暗鈍,您跟他講道理他不能明白,這個對整個修學(xué)般若波羅蜜、修習(xí)大悲心,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p>
所以您看所有的圣者,乃至于阿羅漢,不要說大乘的菩薩,乃至于小乘的阿羅漢,他修三明六通八解脫,他那個八解脫,他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一定是要跳過無想天。沒有一個佛弟子沒有一個佛的圣弟子,是入無想天的,沒有。因為這個無想天是個障礙,他這個從無想天出來以后,對您修學(xué)圣這個有障礙,所這個地方要注意的。所有的圣人他不入無想天的,也不入無想定的,因為這兩個都是對您修學(xué)智慧是很大的傷害。</p>
第三滅盡定,這前面兩個定都是凡夫的境界,這個是圣人的境界,他在這個無想的當(dāng)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p>
三、滅盡定——謂三乘學(xué)無學(xué)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滅無所有處之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滅;以加行等,徧厭受想,故亦名“滅受想定”。</p>
這個滅盡定是三乘的學(xué)無學(xué)圣人,《成唯識論》說滅盡定要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的因地是要止息想作意。前面的無想定跟無想天,他是以無想為究意,他以無想為涅槃,為當(dāng)生命的皈依處了。這個三乘的圣者他是在人的時候,他因為疲勞,有時候去托缽,有時候為眾生說法,他只是想要立這個滅盡定暫時讓這個思想暫時休息一下。他是止息想作意暫時的休息。所以他伏滅了無所有處就是這個四禪四空的最高點,無所有處天的貪心所。使令這個前六識的不恒行心王心所還有第七意識的染污心所滅,所以它這個地方在禪定當(dāng)中還滅了我愛執(zhí)的心所。所以它也是有我空的智慧,有無常無我的智慧。以加行等徧厭受想,因為它在整個加行過程當(dāng)中,它主要是在消滅這個第六意識的這個想跟受。</p>
所以在滅盡定的時候,它不受一切法,它第六意識不活動,它不受一切法。您外在境界怎么樣的暴風(fēng)雨的干擾,不能破壞它的滅盡定。因為他這個補(bǔ)伽羅這個阿羅漢的這一念心,他對外境是不受一切法的,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完全不受。他一定要與他自己的咒業(yè)力才能夠出來的,所以叫滅受想定。當(dāng)然這個是圣人的禪定,不過多數(shù)都是二乘人入的。</p>
四、極重睡眠——謂由身勞頓故,六情暗閉,前六不行,名“極重睡眠”。</p>
這個是屬于睡眠的因緣,說我們這個身體太勞頓了,第六意識暗閉了,在睡覺的時候,我們大概是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是不做夢的,就熟睡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身體是得到完全的休息,內(nèi)心也得到完全的休息,這樣子也是這個第六意識不活動,暫時不活動。</p>
五、極重悶絕——謂由疲極風(fēng)熱等緣,六識不行,名“極重悶絕”。</p>
——《成唯識論》——</p>
這個悶絕就是說您太疲勞了,或者是有風(fēng)病,有風(fēng)邪的病,或者是熱病中暑了,有病的緣故,使令您這個第六意識昏睡過去了,悶絕過去了,昏過去了。這個時候也使令您六意識暫時不活動。這個是講到第六意識它不活動的相貌。</p>
我們回到講義來。</p>
在《成唯識論》當(dāng)中,他把這個三能變的心識的生起因緣也做了解釋。說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第七識跟第八識是恒時轉(zhuǎn)。就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您不能用任何因緣使令它停止的,不可以。它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到天上,到三惡道去,它是一直是起現(xiàn)行的,這是第七、第八識恒時轉(zhuǎn)。</p>
第六意識是多時轉(zhuǎn),這個活動的時間多,除了五無想,就五無心位以外。前五識是少時轉(zhuǎn),前五識了性活動的時間少,就有這樣的差別。我們佛弟子在修學(xué)佛法,跟外道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對于我們這一念心的態(tài)度很可能就用無想來對付它。就是說我們會認(rèn)為心中很多的貪煩惱、瞋煩惱、高慢心、嫉妒心,都是因為有思想的緣故。然后就把思想給消滅了,讓自己經(jīng)常保持無想。</p>
當(dāng)然這樣子也很快把煩惱調(diào)伏下來,但是您這樣子也深深地傷害到您的善根,就是您以后要起對佛法的智慧、大悲心有障礙。二乘人也是有這樣的一種情況,當(dāng)然二乘人比外道好他還是在想、無想當(dāng)中,他已經(jīng)成就我空智慧了。</p>
這個在《維摩詰經(jīng)》上有一段維摩詰居士對迦葉尊者的開示,他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二乘人經(jīng)常想入滅盡定,乃至于入偏空涅槃,都是沒有第六意識的想。就是說您在這個無想當(dāng)中是一個高原陸地,當(dāng)然內(nèi)心非常清凈,但是不生蓮花,您很難生大悲心的,而這個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卑濕污泥乃生此花,您一定是要讓您的心識這個想生起,思惟苦諦,然后對思惟眾生的苦您才能夠生大悲心去憐憫一切有情,才能夠積集廣大的功德成就佛道。</p>
所以這個地方倒是值得注意,就是說我們在經(jīng)典上說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這的確是真的。但是諸佛正徧知海,也是從心想生。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意思是說從唯識的角度,這個想本身有雜染性的,也有清凈性的。就是說我們今天隨順了世間的名言,我們生起了錯誤的思想,引生了煩惱。但是我們這個想也可以隨順于佛法的教授,而生起清凈的名言,生起大悲心,生菩提心的。所以唯識是講轉(zhuǎn)識成智,它的態(tài)度不是把第六意識給消滅掉,不是這個態(tài)度。它應(yīng)該是要假藉第六意識的思想來覺悟生命的真相,要生起內(nèi)心的一個覺悟,而不是把這個想消滅掉了。應(yīng)該是這樣子的。我們看戊四的總結(jié)。</p>
戊四、結(jié)示</p>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p>
看蕅益大師的注解:</p>
“三能變相”——指八識自證分。“所變二分”——即相分、見分。相見俱依自證而起,故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p>
“三能變相”是八識的自證分,內(nèi)在的體性,這個異熟思量了境,這三個心識有一個內(nèi)在體性?!八兌帧笔且姺指喾?,是外在的作用。相見俱依自證而起,而自證分是相見二分的依止。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補(bǔ)充講表第十五,把這個識的四分說明一下:</p>
附表十五——識有四分</p>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八識的心王跟心所都各有四分,就是說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有心王跟心所的了別性。心王心所在了別境界的時候,事實上細(xì)分來說,是有四分的差別,我們透過四分的了解,我們就能夠了解萬法唯識的道理。就是外境是怎么產(chǎn)生的,您就能夠明了。我們看第一段:</p>
(一)正明四分</p>
相分——相謂“相狀”,乃識“所緣”之影像。如色塵有青黃赤白等相狀,乃至法塵有五塵落影等相狀,凡八識所緣之境界,皆“相分”所攝。</p>
在我們的心識的第一個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們叫相分,它是所緣,它就是一個相狀,是個所緣。這個相狀比如說這個色塵它有青黃赤白,聲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識所緣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攝。這個相分它的定義就是所緣的意思,它可能是個色法,也可能是個心法。因為第七意識去了別第八識的時候,這第八識的見分它是一個所緣,是個相分,但是它是一個心法。所以相分不一定是色法,也不一定是心法,它的定義是所緣,識的所緣。再看能緣。</p>
見分——見謂“照燭”,乃識之了別照境功能,“能緣”為義。凡八識對境所起之“了別”作用,皆“見分”所攝。</p>
見分的意思就是照了,這個燭就是清楚分明。它是一個識的了別照境的功能,它是能緣,就是八識對境界所生起的見聞嗅嘗覺知的了別作用,都是見分所收攝。這見分一定是心法了,不可能是色法。就是我們講這個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境,其實這種功能都是見分,都是屬于見分的功能。這是識了別性,它的作用都屬于見分所收攝。再看</p>
自證分——謂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此為識之自體,見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體分”。</p>
這個自證分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它有當(dāng)這個自體的意思,它當(dāng)依止義,依止,見相二分的依止。就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緣的見分去緣相分的時候,這兩個一定有一個依止處了,誰來當(dāng)它的依止處呢?就自證分,所以這個自證分它有當(dāng)見相二分的依止的意思,這是第一個,當(dāng)這個依止義。</p>
第二個當(dāng)量果義,就見分去攀緣相分的時候,它要以自證分去當(dāng)量果。這個量果這句話是印度古時候的名詞,印度的當(dāng)時的情況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個量,這個量就是識了或者是正確的認(rèn)識或者是不正確的認(rèn)識;或者是現(xiàn)量,或者是非量。那這個量它有一個能量的一個所量的,能量的是見分,所量的是相分。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這當(dāng)中又有一個判定的人判斷者,這個判斷的就是量果,就是能量所量跟量果,就有三個東西。這個自證分能夠當(dāng)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的量果,它能夠當(dāng)判斷抉擇者。所以這個自證分有兩層意思,有一個量果義有一個依止義。再看:</p>
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而不謬故名“證自證分”。</p>
——糅合《宗鏡錄》——</p>
自證分去判定見分的時候,如何來判定自證分呢?就證自證分又能當(dāng)量果,一個更微細(xì)的一個心識。不過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這兩個意義是很接,很接近的。我們可把這個四分識的四分分成體能所的關(guān)系,把它做這樣的歸納就清楚。就是說,先分成體用,就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一個內(nèi)在的體性,它是一個內(nèi)部的體性,不表現(xiàn)在外的。見相二分是外在的作用,這個作用當(dāng)中,又分成能所,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這體用能所的關(guān)系,這樣容易清楚。我們再看譬喻:</p>
(二)四分三喻</p>
相分——鏡中影像——所照——用</p>
見分——鏡光——能照——用</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zhì)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