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岛国无码深夜在线观看_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探花九_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_国产精品喷潮在线观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是說: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的煩惱,它已經是一個生起的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如果我們不對治,它當然是不會自動消失掉。說是前面有一堆垃圾,我們不去掃它,它永遠不會失掉。掃它的方法當然是有一定的方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依于大乘教理,如實觀察,一定要依止圣言量來觀察。俾使無我的正解,漸薰?jié)u著。當然這樣子的觀察是加行智,帶相觀空,就是依止文字的引導,去觀察空性的真理。</p>

再看第二個,根本智:</p>

至成熟位,方得無漏實智現(xiàn)前,又即此無漏實智,數數勤修,然后四煩惱種,方得永斷。</p>

到了這個成熟位的時候,這個我空法空的智慧,就真實地現(xiàn)前。這個真實智慧現(xiàn)前,是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前面的加行智是有文字相,這個地方是離一切相。這個時候就是再依止這個智慧再數數地勤修,就是修道位,然后俱生的煩惱才慢慢地消滅??吹谌蔚目偨Y:</p>

今人輒談六度萬行,而于破執(zhí)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回,不亦難乎?!</p>

——《觀心法要》——</p>

如果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就開始去建立佛法,廣度眾生,但是對于這個破執(zhí)的法門,沒有好好地下工夫,依止這樣的因緣,求出輪回,不亦難乎!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菩薩道剛開始發(fā)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它第一個下手處,一定要先做一個自利的功德,就是在這個內心上,做一些調伏的功夫。就是剛開始你應該從假入空,你不可以剛開始就去向外攀緣,廣度眾生,不可以這樣。就是說,當我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很真實地依止一個僧團,很真實地依止佛陀的圣言量,來如理思惟這個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調伏自己心地的我愛執(zhí)的煩惱。雖然我們沒有成就圣道,但是就算我們以后去行菩薩道,因為你有前面的基礎,你的功夫還可以慢慢地進步。你會慢慢地進步,你有前面的這個修行的基礎。</p>

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把這個基礎打下來,你這個修習一點善業(yè),但是使令你心不安,你心中那個擾動,你不可能靜下來,就是把心帶回家,你心中沒有個家,就是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流動。你剛開始的時候,你心中能夠先找到一個清凈心的家,就算你后來有一些事業(yè),有一點擾動,但是你心一靜下來,馬上能夠把自己安頓下來,就有這個好處。你心中有一個真實的、很踏實的皈依處,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先對破執(zhí)法門下功夫,然后再去廣度眾生,這個意思。好,那么這個地方是講到出世道無有,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時候,它對于這個染污的恒審思量,它是可以對治的,使令它消滅。</p>

接下來我們看:</p>

戊三、釋第三能變相</p>

問言:如是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p>

前面說到了思量能變,這以下講這個第三能變。我們看偈頌:</p>

頌曰: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徧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皆三受相應。</p>

第三能變就是了境能變,它的一個情況我們看蕅祖的注解:</p>

此以九門釋第三能變識之相。而先舉前六門頌也。</p>

這當中有九門,先講前面的六門。先看第一門。這個第一、第二、第三是有關系的。這個第三能變的功能,主要的就是“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一個是總相,一個是別相。這個了境為性相是一個總相,第三能變的共同相貌就是了別六塵的境界,這個是它共同的相貌。它的別相,開出來是差別有六種,它有六個差別,它是六個心識來共同的合作。</p>

我們照次第上來說,先看第二跟第三,先看它的第三能變的一個共同的總相的相貌:</p>

二、云“了境為性”者——六識皆以了別塵境為自性也。</p>

三、云“了境為相”者——六識即以了別塵境為行相也。</p>

在《成唯識論》上說,心識都有了別的功能,為什么單單以第三能變?yōu)榱司??以了別來做它的功能呢?因為前面的初能變跟二能變,它的了別的功能行相非常微細,不可知執(zhí)受,它是不可知的境界。雖然它們對于所緣的境界都有了別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太微細了,反倒是第八識初能變的功能,它表現(xiàn)在阿賴耶的功能,這個藏的功能比較強烈,所以安立作阿賴耶。第七意識的功能以思量的功能為強烈,所以安立作思量。</p>

雖然前面兩個識都有了別,但是這個了別義太微弱了,不像第三能變,第三能變的了別境界是非常明顯的,它能夠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了別,這個是我們能夠感覺的出來。所以,它的了別功能特別地粗顯,所以安立作了境能變,這個是講它的一個總相。再看它的別相:</p>

一、云“差別有六種”者——謂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發(fā),系屬于六根,助六根了別,如六根之各緣一塵,故有六種識也。</p>

它的別相差別有六種,說是這個前面的兩個心識,初能變、二能變都是一個單一的心識。但這個第三能變它這個了境,它不是單一的心識,它是一個工作團隊,它有六個心識。當然是以第六意識為主,夾帶了前五識來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它這是一個工作團隊,這樣的一個心識,差別有六種。這個差別有兩個差別:第一個,所依的根有差別,這里有個心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它們有各自所依止的根;其次,它的所緣的境界有差別,它們在了別的時候,各有各的了別的塵境,所以它的根跟境不同。</p>

不過這個地方,《成唯識論》強調的還是以根為主,就是這個六識以根立名,因為心識跟根的功能比較密切,這個識跟塵境的功能比較疏遠,所以它以根來立名。心識跟它所依止的根,這當中有五個相互的關系:“依、發(fā)、屬、助、如”,我們先看依,什么叫依呢?</p>

謂依六根而住,</p>

就是說,六識的這種現(xiàn)行的了別,它有一個依止處,就像我們人有個房子,能夠依止處。這個六識的了別,是依止根來安住的。第二個:</p>

由六根而發(fā),</p>

所以這個了別性是從那里發(fā)動的?是從根發(fā)動出來,就像這個箭它是由弓發(fā)動出來。</p>

系屬于六根,</p>

比如說你眼睛到那里,你眼睛轉到左邊去,這個眼識就只能看左邊的地方,你眼根轉到右邊去,眼識就了別右邊的境界,所以它這個識的了別性要依止根的活動,要系屬于根。</p>

助六根了別,</p>

這個根是不能了別的,根是個色法,它事實上是幫助六根來了別境界。</p>

如六根之各緣一塵,</p>

它隨順六根去攀緣各自的塵境,</p>

故有六種識也。</p>

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這個《補充講表》第二十四面的:</p>

附表十一——“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p>

我們看《成唯識論》的解釋:</p>

《識論》云:“了境為性相者,雙顯六識自性行相,以了境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了別境,名為識故。如契經說:眼識云何?謂依眼根了別諸色,廣說乃至意識云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lt;/p>

這段的開示是解釋這個“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先講這個第三能變的總相,就是了境為性相。第三能變的主要的功能,是了別它的六塵境界,說明前六識的一個內在的體性跟外在的行相,它是以了別境界為它的自性,也以這個為它的行相,這個先講它的總相,就是了境。</p>

它的別相,“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了別塵境,名為識故。如《契經》說,什么叫眼識呢?眼識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于眼根了別諸色,廣說乃至意識是依止意根了別諸法。所以這個前六識是依根立名,依止它的根來安立它的名稱。前面的初能變跟二能變都是功能受稱,這是不一樣的地方,關于這一點我們把它畫一個講表:</p>

(一)“了境”</p>

“性”─體性───內二分</p>

“相”─行相───見分</p>

前五識</p>

眼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p>

耳識─依于耳根,了別聲塵。</p>

鼻識─依于鼻根,了別香塵。</p>

舌識─依于舌根,了別味塵。</p>

身識─依于身根,了別觸塵。</p>

第六識─依于意根,了別法塵。</p>

這個了境能變,就總相來說,就是了境為性相,性當然指的是內在的體性,就是內二分:就是證自證分跟自證分,這個行相,就是外在的見分,這個四分,我們后面會再說明。它的別相有六種,我們一般都是把前五識歸成一類,第六識又一類。這個前五識為什么被歸成一類呢?這當中因為前五識有五種共同的性質:</p>

第一個,前五識俱依色根,前五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都是依止這個色法做它的根,不像第六意識的根是一個心法,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意識,所以俱依色根。第二個俱緣色塵,前五識只能夠攀緣色法的境界。第三俱緣現(xiàn)在,前五識不能攀緣過去,也不能攀緣未來,所以前五識是每一個剎那、每一個剎那、每一個剎那地生起,它只能夠攀緣現(xiàn)在。第四俱為現(xiàn)量,前五識它不帶名言,都是現(xiàn)量。第五俱有間斷,前五識是有時候生起,有時候不生起,有這五個共同的理由。</p>

其次,我們再說明,前五識跟第六意識,雖然它們是共同的了境,但是這當中也有一些差別,第一個差別,就空間上來說,前五識在攀緣境界是一個別緣,第六意識是通緣。就是這個眼識是依止眼根,它只能夠攀緣色塵,眼識不能在聲音的境界活動,不可以,乃至于這個聲識是依于聲根,了別觸塵。但是這個第六意識它能夠通緣,它能夠跟前五識合作,廣泛地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可以的,第六意識它能夠通緣。在時間上說,前五識只緣現(xiàn)在,第六意識能夠攀緣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是第二個差別,在時間上有差別。</p>

第三點,前五識不能單獨活動,那第六意識可以單獨活動。說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說,前五識的活動,它是第一剎那生起,但是它第二剎那如果沒有第六意識的幫忙,這前五識就消失了,它一定要有第六意識當分別依,如果第六意識不支助前五識,前五識就不能了別境界了,不可以。但是第六意識可以在止觀當中,不必靠前五識的幫忙,它自己在心中去了別它心中的法塵,可以的,第六識可以單獨活動,這個是三種的差別。這個是講到這個了境能變的一個總相跟別相。</p>

(二)了境三種分別</p>

有關了境,它有三種的分別,先看第一個:</p>

一、自性分別——謂于現(xiàn)在所領受諸法,于自相上而分別之。</p>

這個自性分別,所緣境是現(xiàn)在所領受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在它的自相上而分別,這個自相是相對于共相來說。自相就是它的一個自體相貌,就是說,它不帶名言。比如說,我們說這個桌上有一個杯子,當我們第一剎那去緣這個杯子的時候,我們心中并沒有生起這個杯子的名言,所以我們領受到的是當下這個杯子的一個相貌。但是當我們第六意識第二念生起名言的時候,哦,它是個杯子。這個時候我們心中就緣著杯子的名言在活動了,這個杯子就通于南林精舍的杯子,正覺精舍的杯子,凈律寺的杯子。這個時候我們就失去了這個東西的本來面目了,我們就在自己心中的名言活動了,就活在過去的概念當中。</p>

我們第一念去緣杯子的時候,心中沒有生起名言的時候,我們真實的感受到當下的這個東西的相貌,這個叫自相,它自己的相貌。但是我們第二念第二次活動的時候,我們就跟現(xiàn)在這個相貌脫離了,我們開始緣這個杯子的共相了,就是心中的名言活動,這個是自相跟共相的差別??吹诙€:</p>

二、隨念分別——謂于昔時所領受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別之。(以其隨逐明記不忘之“念”心所,五別境心所故名隨念。)</p>

這個隨念分別,它的所緣境是過去的。就是說,你曾經有接觸過這個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境界,你現(xiàn)在假藉名言,在共相上加以回憶,那當然是一個念心所。比如說你念佛,現(xiàn)在這個佛號沒有現(xiàn)前,那你自己去憶念你過去所能夠憶持的佛號的身相,這個就是隨念分別,當然這樣子一定是假藉名言,名言的話當然是一個共相了。</p>

三、計度分別——謂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三世之不現(xiàn)前諸法,思構而分別之。(即“慧”心所)</p>

這個計度分別,它也是有名言的,它當然是在廣泛地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三世不現(xiàn)前的諸法而分別。我們的念頭,心念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這個了境第一剎那是自性分別,不管第六意識,不管前五識,都是自性分別。到第二剎那的時候,第六意識開始變成了隨念分別、計度分別,那就帶名言了。所以自性分別是不帶名言的,那隨念分別跟計度分別都帶名言。</p>

一、自性分別───第八識、前五識、第七識、第六識</p>

二、隨念分別───第六識</p>

三、計度分別───第七識、第六識</p>

這樣子我們看這個八識跟分別,了境為性相,這個前五識跟第八識,它只有自性分別。這個前五識跟第八識都不能夠有名言的活動,前五識跟第八識都不能安立名言,所以只有自相分別。第七意識它有自性分別跟計度分別,第七意識因為它有慧心所。它十八個心所當中有一個慧,有一個抉擇慧,當然這個慧是邪慧,是錯誤的智慧,不管錯誤、正確,它總是能夠帶動名言,所以它這個第七意識有計度分別。</p>

第六意識有三種分別,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跟計度分別。我們剛開始去了別境界,多分來說都是前五識帶動的,前五識看到前面一棵樹,但是前五識它只有一剎那就過去了,如果第二剎那,第六意識不來支持前五識,那這個前五識就不能相續(xù)地活動。如果第一剎那的前五識過去以后,第六意識起來支助它,這個時候它就能夠繼續(xù)地去看這個樹,但是它看這個樹只有第一念看到這一個境界,第二念以后它只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這個是共相。所以我們真正去了別境界的時間不多,大部份的時間都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的成分多了,就是自性的分別的時間短,大部份是隨念、計度兩種分別多。這個是講到了境能變的一個情況。</p>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p>

我們看這個第四科。前面的第一科,我們把它說明一下,這個科判解釋一下:第一科是差別門,差別有六種,這是講它的差別相。第二科,了境為性,這是講體性門,內在的體性。第三科是講行相門,外在的行相,所以了境為性相,是說明第三能變的一個總相,差別有六種是它的別相。我們再看第四科,第四科是講三性門:</p>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謂此六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即善性攝。若與無慚等法相應,不善性攝。俱不相應即非善非不善,無記性攝也。</p>

前六識的一個體性,它有三種:善、不善跟無記。說這個前六意識的了別性,如果是善等十一心所相應,它是善性的,它帶動我們此生、來生安樂的果報;如果是跟無慚、無愧等法相應,那就是不善的,這樣的活動帶動我們此生、他生痛苦的果報;如果它也不跟善,也不跟惡相應,那就是無記性的情況。</p>

這個第七跟第八這兩個心識,是不造業(yè)的,它在心識的功能當中,扮演藏跟思量的角色,它不造業(yè),真正造業(yè)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對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力,蕅益大師說是:“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闭f一個人他能夠成佛作祖,成就圣道的功德,一個人會造罪業(yè),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的活動。</p>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老國王壽命很長,他這個太子就不耐煩,就用這個毒藥把他的父親給害死。害死了以后,他就自作國王了,享受世間的這個五欲的快樂。這個時候,山中有一個阿羅漢,他在禪定當中,知道這個國王的福報,七天以后要享盡,要墮落到地獄去了。這個阿羅漢觀察這個國王宿世跟他有因緣,就想要來度化他,當然阿羅漢有神足通,一下子就飛到他的寢室去了。</p>

那么這國王看到這個阿羅漢現(xiàn)前以后,就說你是個人呢?還是一個非人?他說:我是一個人。這個時候,阿羅漢就跟他講說:你殺父的因緣,七天后要墮落。這個時候,國王就請求阿羅漢教他懺罪的方法。阿羅漢說:現(xiàn)在只有你念南無佛才有辦法救你,你要七天七夜專心念南無佛,無令間斷。這個國王念南無佛,念到第七天的時候,吃飯吃到一半就死掉了,那個東西噎到身體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墮落到地獄去了。因為他前七天有念佛的善根,跟地獄的這個苦惱境接觸的時候,他馬上念南無佛,這地獄的眾生也跟著念南無佛,結果這些人都從地獄解脫出來,放大光明。這個人出來以后,出生以后,遇到這阿羅漢起歡喜心,就跟這個阿羅漢出家,后來也證得阿羅漢果。</p>

我們會想,這個人當初起惑造業(yè),造了五逆十惡的是誰?還是第六意識。</p>

他當初起了一念的貪心,把父親害死了,是第六意識;他后來懺悔念佛,乃至于發(fā)心出家,修行圣道,成就阿羅漢的那一念的清凈心,也是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是善不善俱非。我們可以是這樣講,我們從三能變的學習,初能變跟二能變在我們生命當中,它沒有改造的功能。就是第三能變的這個了境能變,在我們的心識當中,它是居于主導的地位。</p>

就是你要改造你的生命,你能夠利用的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善不善俱非。過去我們顛倒、起惑造業(yè)的是第六意識;現(xiàn)在我們發(fā)菩提心,努力修習戒定慧的,也是第六意識,它對生命是有改造力量的,它能夠造善,也能夠造惡。我們前面說是:第八識恒轉如瀑流。其實第八識這個水流,它流到天上、流到人間,第八識不能決定的,主要是靠第六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來引導第八識。所以這個生命是一個水流,但是引導這個水流的關鍵點在第六意識,這個善不善俱非的這個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p>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玄幻魔法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敵!詭道下山!

臨風曲

我都元嬰期了你跟我說開學

妙妙醬

偷染月光

久久謠

開局搶天賦?我刨你家祖墳

擅長燉魚

馬伏山紀事

美知

諸天模擬:從莽荒紀開始

萬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