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切的境界本身是離相的,它只是一個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一個相貌。那么這個相貌為什么會有差別相呢?</p>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p>
一切法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安立出來的。</p>
過去有一對夫婦,這對夫婦生了兩個兒子,這個母親她的徧計執(zhí)…當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她對大兒子特別討厭,對小兒子特別喜愛。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兩個兒子用功的情況,母親到大兒子寮房一看,這個大兒子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書,這個母親看了非常生氣,搖搖頭,嘆口氣就走了。那么這個母親就接著到小兒子寮房一看,小兒子也打瞌睡了,手上也拿本書,但這個母親就非常歡喜,點點頭走了。</p>
晚上父親回來問,兩個兒子今天的用功情況怎么樣,母親就報告她的心得,她說大兒子非常懈怠,怎么說呢?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平常不拿書本還不見得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沒有善根、懈怠。小兒子怎么樣?小兒子非常了不起,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說他即使打瞌睡了,還不忍心把書本放下來,你說這個人多精進。</p>
以上我們就知道,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就是說她的心中這兩個兒子,“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她就是現(xiàn)出一個影像。但母親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從因緣所生法說萬法唯識,我們可以判定如果母親不修止觀對治,她跟大兒子生生世世結惡緣,這個結解不開,佛也沒辦法,她跟小兒子結善緣。說是:知己內(nèi)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別;境界本身沒有什么分別不分別,這個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它就是業(yè)力所顯現(xiàn)出來,你造了什么業(yè),它就很如實的變現(xiàn)果報,問題是我們的心跟果報一接觸的時候,我們產(chǎn)生很多的想念,這個就是要破的,這叫徧計執(zhí)。</p>
三、結勸</p>
常應如是,守記在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p>
——《占察業(yè)報經(jīng)》——</p>
在唯識學的觀念里面,我們剛開始先破妄——破執(zhí)。它的意思就是說,你一開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這個意思,先修無分別智。好,看第三段問答事宜:</p>
(三)問答釋疑</p>
問曰:若必證見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則初心修觀,即應便觀真如,何故《大乘止觀》乃令先觀徧計,次觀依他,后觀圓成耶?</p>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在唯識的觀法跟天臺宗有所不同:天臺宗的觀法是一心三觀,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是利根人。我們不要說我們是利根人,我們說我們是鈍根人;唯識學是認為剛開始是先從假入空,然后再從空出假,它是兩個次第。所以唯識學是認為先破徧計執(zhí),證得圓成的空性以后,這個時候才觀依他起,才從空出假觀緣起法。為什么要這樣子?蕅益大師回答說:</p>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觀真如,必將妄計一個無名無相,曠若虛空者,以為真如,便成徧計執(zhí)。此情最不可救,以不達諸法當體無性,墮惡取空,不知所觀空理,正是第六識之相分。</p>
我們剛開始不破徧計執(zhí),直接用妄想修空觀,我們就捏造一個空的影像出來,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動,這個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執(zhí)直接就入空。</p>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一個善知識,禪師就問善知識說,壞劫到的時候,大火把這個世界都燒掉了,佛陀在《楞嚴經(jīng)》上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滅,常住真心壞不壞呢?這個時候善知識說“壞”,禪師就不服氣了,《楞嚴經(jīng)》說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你怎么說大火會把常住真心燒壞?善知識說,我說的壞,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說的常住真心。</p>
就是你讀經(jīng)典以后,你自己捏造一個影像,這叫常住真心,這個剛好是生滅法,是心中的影像。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斷惑才證真。你一定是先破執(zhí)才立,你不能馬上建立一個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p>
你看我們經(jīng)典上對心識的修行,我們把大小乘的經(jīng)典都匯歸起來,對心識的態(tài)度只有兩個態(tài)度:</p>
第一個、否定法門:就是告訴你,心是罪源,是罪業(yè)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剛開始我們對心是訶責的,是否定的法門。</p>
第二個、肯定法門:有些經(jīng)典里面,佛陀處處贊嘆心識,說“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這念心跟諸佛具足無量的功德,這個是沒有差別。</p>
這樣初學者就矛盾了,我對心到底是應該訶責它、還是肯定它?這是一個次第的問題。你剛開始先破——徹底的否定,等到這個妄想被你破壞以后,你才能夠直下承當,再重新肯定。所以剛開始從假入空破執(zhí),然后再從空出假,再肯定你這念心有無量的妙用,依體啟用,修六度萬行,這個地方是說這個意思。假設你不照這個次第,你一切時就是觀一個空現(xiàn)前,那么你有兩種情況:</p>
假使一切時中,空境現(xiàn)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撥萬行,一祇可生無色天中。若因見此空故,破戒破見,直墮阿鼻大地獄矣!</p>
第一個,你不破戒律也不誹謗善法,那么你就是有福報力了,生到無色界天去了。因為你一定要觀空的嘛,這個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這就是到無色界天去了。</p>
第二個你因為空相破戒、破見、誹謗善法、誹謗戒律,就直墮阿鼻地獄,因為你錯認消息,所以佛陀說空要先破執(zhí)。</p>
所以一切大乘法門,皆令眾生,即于現(xiàn)前諸法,強觀無實;既知無實,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實性;既悟實性,方能從體起用。</p>
——《觀心法要》——</p>
所以一切大乘法門都要使令眾生,剛開始強觀無性,知道無性,知道如夢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夠依體起用。</p>
所以整個修行的次第都是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p>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現(xiàn)在把這個偈頌消釋一下。三性的安立,我們先看第二段,</p>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我們在生命當中第一個會面對到由業(yè)力所招感的果報,包括我們自己的果報,正報,還有外在的環(huán)境,不管好壞,我們只有認命,因為這個都是業(yè)力所變現(xiàn)。第二個我們所要破的:</p>
“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我們跟果報接觸的時候,心中捏造了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給我們眾生產(chǎn)生很多的誤導,這個地方正是我們所要破的。破除心中的妄想名言,破除妄想以后就證得“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成就我空、法空的真理。</p>
我們再看最后一段:庚二、轉釋依三性立三無性</p>
第二十八面,這個地方就比較簡單,這一科簡單帶過就好了。</p>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p>
這個是般若經(jīng)的問難,說唯識學安立了三性,但是在般若經(jīng)當中,佛陀說一切法空,怎么會有三性?以畢竟空的道理來安立三性。這個般若經(jīng)就以畢竟空的安立破除三性,這個地方天親菩薩就回答:</p>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p>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p>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p>
后由遠離前,所執(zhí)我法性。</p>
看蕅益大師注解:</p>
前意者,謂即依此三種自性,立彼三無性名,乃是為遣執(zhí)故,密意說為無性耳!非了義極談也。</p>
這地方意思是說,當然我們今天對一切法了解,安立了三性,三性就是說有些東西是因緣所生法,這是你不能改變的,你造的這個業(yè)就有這個果報,叫依他起性。我們對依他起性產(chǎn)生的妄想執(zhí)著,這叫徧計執(zhí)應——該破,破了徧計執(zhí)證得空性的道理叫圓成實。有些人會在這個上面產(chǎn)生執(zhí)著了,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再安立三無性,來破除我們對三性的執(zhí)著。好像說我在黑板上寫三個字,寫這三個字的意思是要你從這個字明白道理,懂了以后再把這三個字擦掉,你不要在文字上執(zhí)著,這就是為什么佛陀安立三性,又同時安立三無性?就是怕你在這三個法上又產(chǎn)生執(zhí)著,所以我們看第一個徧計所執(zhí)性</p>
初依“徧計所執(zhí)”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p>
破我們對這個徧計執(zhí)這個法的執(zhí)著。依他起性安立生無性:</p>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zhí)自然性故。</p>
后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徧計所執(zhí)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p>
對圓成實性又安立勝義無性,就是所謂的我空、法空也是一個假名安立的,不要把空當真實用。所以:</p>
既三無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離識,無性又豈離識哉?!</p>
這個地方我們唯識相都講過了,唯識相當然主要就是講一些因緣所生法。明天下一堂課,我們還有一次會把它全部講完,唯識性就是非因緣所生法,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是因緣所生。但是我們到這個地方都是講,你造什么業(yè)得什么果報,那么得果報的時候,起什么妄想,又起顛倒,又去造業(yè)又得果報?,F(xiàn)在就是說我們從果報當中,我們跟果報接觸,要把愚癡的等流性從這個地方把它截斷,讓生死不要再相續(xù)了,就是把三界的妄想,把它截斷。</p>
當然,你說我這樣子不要想了,不對,你換一個方向,想極樂世界,想佛法的妄想,這個是可以的。但這些雜染的妄想——徧計執(zhí)都要去掉。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改一個方向,當然就是要靠修觀。所以你也不能說,我要對治妄想,我什么都無想,什么都無想,你來生就到無想天去了。</p>
就是說要破的是人世間沒有意義的妄想,但是你所要取代的是佛法的想。</p>
說“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業(yè)障是由你的妄想,不斷的創(chuàng)造出來,誰障礙了我們?自己的妄想障礙自己!但是你說我完全都不想,但是你要注意,諸佛正徧知海,也是從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往生凈土,你還得靠想,你要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這也是想。</p>
所以這個轉,在唯識相里面就強調了一個轉變,轉變我們錯誤的妄想,在清凈的三寶的想里面活動,不要在雜染的地方去想,就說這個道理。</p>
你有這個想法,你就很容易去造這個業(yè),就很容易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你來生又繼續(xù)想,又去造一個業(yè)得果報,就是這三界——十二因緣的力量你就沒辦法切斷,切不斷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切斷你妄想的等流。佛法說你不能生斷滅見,那怎么辦呢?水流要疏導,再開辟另外一個妄想,在三寶的境界里面好好的想,皈依、拜懺、修止觀這都是要靠想,啟動你清凈的想。</p>
當然你要啟動你清凈的想,你就要學習教法,所有的想都要聞、思、修。你必須對歷代的這些圣賢所留下的法語都要學習,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想。就是佛法要有傳承,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亂想,是這個意思。</p>
這個地方我們是講到唯識相,有沒有問題?我們還有一次就把《三十頌》全部都跟大家講完了,還有一次。下次的重點有兩個:</p>
第一個、唯識性,講到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些因緣所生法,它所依的理體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p>
第二個、講到修止觀的次第,有五個內(nèi)涵: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整個修止觀的道次第。它每一個階位的內(nèi)涵是什么?它的重點是什么?講到修行的位次。</p>
唯識學,當然有些人他覺得很難,我覺得唯識學是這樣,你要抓住他的觀念。我以前在佛學院,七十六年讀佛學院的時候,海公一再告訴我們一個觀點,那時海公是我們的院長,他說:“你要用義理來引導文字,不要用文字去引導義理,你在名相上轉,你跑不出來,你要抓到它的觀念,你就知道這個名相在講什么,而且你知道這個觀念名相容易背起來,你用義理來攝這個文字相,你觀念懂了,這個文字永遠不會忘掉,你在這個文字上打轉,不知道他講什么道理,你這個名相很容易忘掉”。所以我記得那個時候讀佛學院,我們第一屆民國七十六年在凈律佛學院的時候,海公告訴我們:</p>
研究教理用義理來攝持文字,不要用文字來攝義理。</p>
大家從這里去體會。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p>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p>
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p>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p>
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p>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