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章 李斯的佩服,元首真是天生的上位者!,始皇帝看到地球儀后,炸裂了,景燿,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位總理,請你們注意一下形象!”
看著李斯跟馮去疾捧著紙張,臉上所露出的癡漢相,提醒道。
“是老夫失態(tài)了!”
李斯、馮去疾的老臉皆是一紅。
這也不怪他們這么激動。
他們深知紙張的出現(xiàn),對于他們讀書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將有更多的人能夠有書念!
當然了,這只是利好讀書人,跟他們自身的利益關系不大。
對于李斯這種身價好幾十個億,甚至是上百億的大人物來說,錢財,包括權力,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追求了。
他追求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推廣給更多的人,能夠傳世。
再多的錢,再大的權力,人一死,那就是一抔黃土。
可學說卻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讓后人都可以看到。
比如,孔子在物理上死了兩千多年了,但在精神跟影響力上,他不但沒死,還在全球擴大影響力。
他在精神上實現(xiàn)了永生!
李斯也在追求這種永生的境界。
紙的出現(xiàn),將推動紙質(zhì)書的出現(xiàn),那他就能更好,更便捷地向天下推行自己的學說。
周朝以禮治國,就是所有的諸侯國都聽周天子的話。
周天子跟諸侯國保持和睦共處的一種狀態(tài)。
大家節(jié)日里,聚在一塊,奏樂跳舞,其樂融融。
禮壞樂崩的開始,源于鄭莊公射周天子的那一箭。
周天子的實力已經(jīng)無法再壓制日漸強大的諸侯國。
強大的諸侯國欺負弱小的諸侯國。
天下大亂,陷入到了赤裸裸的叢林法則之中,強者為尊,人間的價值觀瓦解。
人應該做什么,已經(jīng)沒有了標準。
人們無法判斷誰是善,誰是惡,善惡混淆。
即便判斷了善惡也沒用,因為善不一定會有善報。
惡也不一定會有惡報。
這兩點混淆的結果,就是價值觀的瓦解。
人們無法分辨善惡,善惡也無報應。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個危機,沒有人再行善避惡了!
大家都心存僥幸,認為殺人放火是無所謂的事情。
先秦儒家思想就是在價值觀瓦解的情況下,重新提出的善惡標準。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
它強調(diào)愛人,即對他人的關愛、尊重和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等話語體現(xiàn)出了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倡導人們以善良,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
孔子思想之中的“禮”主要指社會的禮儀規(guī)范和等級制度。
孔子主張通過恢復周禮,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強調(diào)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應遵循相應的禮儀,做到克己復禮,以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因此,儒家強調(diào)的是仁政。
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他們天真地認為只要用仁政,就可以感化世人,建立一個和諧友愛的社會。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事實證明人性是靠不住的,不符合現(xiàn)實。
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最后的代表人物。
他發(fā)現(xiàn)人性之中惡劣的一面,是人與生俱來的。
于是,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否認了人生來就是品德高尚的,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才能使人變得友善起來。
荀子的離經(jīng)叛道,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
他們也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要通過刑罰來去除惡源。
秦始皇推崇法治,李斯在干掉了韓非子以后,他就在秦國推行法治,官也是越當越大,成為了秦國的二把手。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始皇帝看到地球儀后,炸裂了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景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景燿并收藏始皇帝看到地球儀后,炸裂了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