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2章 查找了解需求,雜論對話,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格物尋機錄:眾哲論察需之道
序章 書齋問難
時值初夏,和風(fēng)吹拂琴弦。城南有座\"知止齋\",竹影搖曳映著窗欞,室內(nèi)典籍堆滿書架。齋中坐著四位哲人,個個道貌岸然,各有所長:東首是王哲,精研心性之學(xué),深明探究事物的原理;西首是李哲,擅長經(jīng)世致用,熟悉治國安邦的實務(wù);南首是張哲,博通天文歷法,善于觀察陰陽變化;北首是趙哲,久歷商業(yè)場域,洞悉市場行情與民生疾苦。
忽然有位少年,姓陳名策,挾著書簡進入齋中,長揖行禮后說:\"晚生陳策,久慕諸位哲人名德,今日有一疑惑,懇請賜教。近來談?wù)?需求'的人很多,有人說商道在于察覺需求,有人說治術(shù)在于了解需求,有人說做學(xué)問在于明晰需求。但晚生觀察,世人大多停留在表面,有的執(zhí)著一端而忽視整體,有的只見現(xiàn)象而不明本質(zhì)。敢問諸位哲人:想要深入發(fā)現(xiàn)需求,路徑何在?是否有先后方法?\"
王哲撫須微笑,對其他哲人說:\"這位后生所問,是探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的關(guān)鍵,也是經(jīng)世濟民的要術(shù)。從前朱熹說'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需求之中,正藏著天理人情。諸位既然各有所長,何不分頭論述,啟發(fā)后生?\"
李哲點頭道:\"王哲所言極是。需求的發(fā)端,始于人情,成于世事。請讓我先談。\"
第一章 李哲論實務(wù):察言觀行,因跡尋情
李哲正色說道:\"《墨子》說:'言論必須有標(biāo)準(zhǔn),行為必須考察軌跡。'想要了解需求,首先必須考察外在跡象。人的情感欲望,必定會表現(xiàn)在言語中,顯露在行為上,如同冰面有痕跡,水面有波紋。從前商鞅在秦國為相,推行新法前,下令'搬木頭樹立威信',并非單純立威,實則是考察百姓的信任程度——百姓若信任,法令就容易推行;百姓若懷疑,就需要加以曉諭。這就是從行為跡象考察需求的例子。
《管子·八觀》說:'巡視他的田野,觀察他的耕耘,計算他的農(nóng)事,那么國家的饑飽就可以知道了。'治國如此,考察需求也是如此。如今的商人,有的設(shè)立'市場交易法則',觀察人們購買的物品;有的施行'詢問對答之術(shù)',傾聽人們所說的話。然而言語可能虛假,行為可能掩飾,必須像良醫(yī)診脈,三根手指之下,分辨虛實。從前范蠡住在陶地,見吳越百姓多穿葛布,知道暑濕之地需要輕薄的絲帛,于是勸百姓種桑養(yǎng)蠶,后世稱他'陶朱公',這不是從風(fēng)土人情考察需求嗎?
再看《史記·貨殖列傳》,白圭'喜歡觀察時機變化,所以別人放棄我收取,別人收取我給予',他的方法在于考察時人所放棄的,知道將來會需要;考察時人所收取的,知道已經(jīng)過剩。這種需求的變化,如同四季運行,春天需要耕具,秋天需要鐮刀,不僅在于物品,也在于時機。所以說:'需求是時機的征兆,時機是需求的信號。'
《論語》記載:'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詢問。'孔子的詢問,并非不知道,而是想了解太廟的制度在時人心中的輕重,這也是考察需求的方法。如今的學(xué)者,有的閉門造車,說'我知道天下的需求',這就像用竹管看天。必須像太史公司馬遷'走遍天下,覽盡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一帶的豪杰俊士交游',然后知道各地需求的差異:齊魯需要禮儀,荊楚需要音樂,秦隴需要農(nóng)耕工具,巴蜀需要紡織技術(shù)。
從前方仲永的父親,見同鄉(xiāng)人對仲永的才華感到驚奇,索要詩作觀賞,就以為這是需求,讓仲永四處拜訪同鄉(xiāng),最終才華盡失。這是誤把一時的好奇當(dāng)作恒定的需求,不知道需求有真有假、有短暫有恒常。所以考察需求的關(guān)鍵,首先在于分辨'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區(qū)別'短暫需求'與'恒定需求'?!秾O子兵法》說:'用兵的情理重在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考察需求也需要知道'意料不到的道路',人們沒有戒備的地方,或許就存在真實需求。\"
陳生聽后,拱手問道:\"哲丈以考察實務(wù)跡象為要,然而人心幽微,需求有時隱藏不顯,如何探究其本原?\"
第二章 王哲論心性:反求諸己,以心印心
王哲拍手道:\"李哲談考察跡象,得其事理;老夫談明悟心性,得其根本?!睹献印氛f:'行為有得不到預(yù)期效果的,都要反身自問。'想要了解他人的需求,首先必須明晰自己的需求,以己心揣度人心,這就是'推己及人的法則'。從前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需求雖然表現(xiàn)在外,根源卻在于內(nèi)心。
《大學(xué)》說:'想要修養(yǎng)自身,先要端正心思;想要端正心思,先要使意念真誠。'使意念真誠,就是不自我欺騙。如果自我欺騙,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又怎么能了解他人的需求?如今的商人,大多說'顧客需要我所售賣的',這不是真正了解需求,而是想售賣自己擁有的東西罷了。從前庖丁解牛,'依循牛的天然肌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引導(dǎo)刀刃進入骨節(jié)間的空處',考察需求也應(yīng)當(dāng)依循人心的天然道理,尋找其中的空隙。
《莊子·齊物論》說:'沒有它物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就沒有取舍。'需求的彼我雙方,相互依存而生。如同饑餓的人需要食物,難道不是食物也需要饑餓的人嗎?寒冷的人需要衣服,難道不是衣服也需要寒冷的人嗎?所以考察需求的人,應(yīng)當(dāng)像鏡子照物,物體到來鏡子就明亮,不是鏡子去尋求物體,而是物體自己來映照。從前顏回'一簞飯,一瓢飲,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那種憂愁,顏回卻不改變自有的快樂,這是知道顏回的需求不在于富貴,而在于大道。
況且'需求'有層次,如同《禮記·禮運》所說'飲食男女,是人的大欲所在',這是生理需求;'富貴而喜好禮儀',這是道德需求;'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這是性命需求。如今的人大多考察生理需求,很少考察道德性命的需求,如同挖井只見到淺層的泥土,沒有觸及深層的泉水。從前孔子'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在其中,這是真正知曉性命需求的人。
《中庸》說:'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發(fā)揮他人的本性。'最真誠的人,能夠洞見自己本性的需求,于是能推及他人本性的需求。如同醫(yī)生自己感受過病痛,才知道病人的痛苦;仁者自己追求仁道,才知道世人的渴望。從前范仲淹'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并非僅僅看到民生的困苦,而是自己心中有憂慮天下的需求,所以能體察萬民的需求。
如今的學(xué)者,考察需求大多依仗'方法',比如問卷、統(tǒng)計之類,這固然有用,但如果缺少'真誠'二字,方法也會流于虛偽。《周易》說:'圣人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感化人心,就是以己心感化他心,需求尚未顯露,已經(jīng)預(yù)先知曉,如同磁石吸引鐵屑,不用召喚就會回應(yīng)。這不是玄虛之談,而是真誠之意充塞內(nèi)心,自然能夠洞見罷了。\"
張哲聽后,微微點頭:\"王哲明心見性,探究需求的本原。然而老夫曾觀察天道,發(fā)現(xiàn)需求的變化,實在符合陰陽之道,愿以天道論之。\"
第三章 張哲論天道:觀時察變,陰陽相需
張哲仰望天象,緩緩說道:\"諸位談?wù)撊诵?、談?wù)撣E象,都以人事為本,老夫請以天道為本?!吨芤住氛f:'一陰一陽稱為道,繼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需求的產(chǎn)生,如同陰陽相濟,孤陰不能生長,獨陽不能存續(xù),所以有'需卦',乾下坎上,'需的意思是等待,前面有險阻,剛健而不陷入,其意義是不會困窮'。
天道有寒暑交替,所以需要裘衣葛布;地道有燥濕差異,所以需要舟船車輛;人道有老少之分,所以需要慈愛孝順。《淮南子》說:'春風(fēng)到來就會降下甘雨,生育萬物,有羽毛的鳥類孵化幼雛,有皮毛的獸類孕育后代,草木繁榮,鳥獸產(chǎn)卵懷胎,沒有人看見是誰做的,但功效已然成就。'需求的形成,也如同春風(fēng)化雨,看不見形跡,而功效自然顯著。從前燧人氏看見鳥啄木生出火,知道百姓需要熟食,于是教導(dǎo)鉆木取火,這不是觀察天道的跡象,知曉人道的需求嗎?
再看《月令》,孟春之月,'命令輔相布施德惠和政令,施行獎賞,施加恩惠,下及萬民',以此順應(yīng)春生的需求;孟冬之月,'命令有關(guān)官員說:\"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之氣不通,閉塞而形成冬天。\"'以此準(zhǔn)備冬藏的需求。需求的變化,如同天道四時,不可違逆。如今的世人,有的逆時而求需求,如同夏天販賣裘衣,冬天售賣扇子,這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時機未到。
《老子》說:\"災(zāi)禍啊,幸福依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災(zāi)禍隱藏在它之中。\"需求的隱藏,也如同禍福相依。比如戰(zhàn)亂之時,需要甲胄;太平之日,需要詩書。甲胄的需求,隱藏在詩書之中;詩書的需求,依傍在甲胄之上。從前商湯遭遇七年大旱,作《湯誥》,在桑林祈禱,知道百姓需要雨水,更知道百姓需要君主的德行,于是以修養(yǎng)德行回應(yīng),后來大雨降下。這并非僅僅考察天時的需求,也是考察人心的需求。
天道有'亢龍有悔'(龍飛過高會有悔恨),需求有'過滿則溢'。如今的商人,看見某種需求旺盛,就蜂擁而至,最終導(dǎo)致過剩,這是不知道'需求到極致就會轉(zhuǎn)向反面'的道理。如同《周易·豐卦》說:'豐是盛大的意思。光明而行動,所以盛大。'然而'擴大他的房屋,遮蔽他的家,從門縫窺視,寂靜無人,三年不見人,兇險',需求過于旺盛,反而成為兇險之象。從前陶朱公'囤積貨物的道理,務(wù)必保證物品完好,不使資金停滯,用物品相互貿(mào)易,腐敗的食物不要留存,不敢囤積以求高價',這符合天道盈虛的道理。
所以考察需求的人,應(yīng)當(dāng)如同觀察星象,知曉其運行軌跡;如同測量氣候,辨識其冷暖變化?!秾O子兵法》說:'能根據(jù)敵人的變化而取勝的,稱為神。'考察需求的神妙,在于順應(yīng)天道變化、回應(yīng)時機需求,這不是人力強行作為,而是順應(yīng)自然之道。\"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雜論對話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燕麥麩皮的念兒并收藏雜論對話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