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5章 上洛城外,穿越東晉,山河共挽,楚廟寒鴉,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桓溫雖然沒有前往建康,但還是呈上一封措辭嚴厲的奏疏,指責朝廷敷衍塞責,這么一點事情,耗日持久,未有決斷。
朝中眾人一合計,被桓溫發(fā)配到廷尉府的孫綽出面承擔責任,表示愿意親赴司州,調查王凝之求和一事。
謝安也適時提出,王凝之退兵一事,導致其他幾路大軍無功而返,所以唯一的戰(zhàn)果汲郡不該由司州掌握,朝廷應當重新派人擔任太守。
這就是將汲郡的歸屬交給桓溫來處理了。
有了這兩個臺階,加上桓溫也不支持繼續(xù)擴大事端,郗超只能見好就收。
不過汲郡是個燙手山芋,孤懸河北不說,還夾在王凝之和燕人之間,沒有人愿意接手。
只能說王凝之的小算盤打得太精了,黃河南岸的司州、兗州和青州都直接或間接的受他控制,汲郡不管是派軍還是運糧,都得從王凝之的眼皮底下過,萬一哪天翻臉,汲郡直接就失聯(lián)。
桓溫送到汲郡的人馬和錢糧,搞不好全成了王凝之的。
最后還是郗超出了個主意,任命桓伊為汲郡太守。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目前任大司馬參軍,善于吹笛,論音樂為江左第一。
桓伊和桓溫同樣出身譙國桓氏,但他不屬于桓溫的龍亢桓氏,而是铚縣桓氏,所以兩人只能算疏族,連輩分都扯不清的那種。
郗超想到他,還是花了點心思的,桓伊懂軍事,和其他世家的關系都不錯,姓桓且出身大司馬府,但又不是桓溫這一支。
汲郡這樣的位置,簡直就是桓伊的天選之地,他既有膽識前往任職,又不用擔心周圍的王、謝見死不救,還是桓溫的同族和舊部。
各方博弈之下,王凝之私自求和一事落下帷幕,雖然孫綽還得去司州走個流程,但大家都知道,這件事已經結束了。
王凝之從盧氏出發(fā),沿洛水西行,抵達上洛城五十里以東的拒陽縣(今商洛市洛南縣),在山中扎營。
桓豁所在的商縣(今商洛市丹鳳縣)距離上洛城約百里,得知王凝之出兵的消息后,他帶著四萬人北上,來到上洛城南。
王凝之探得消息,沿途清理鄧羌布置在山中的崗哨,來到上洛城東的山頭安營。
讓李盛留守營地后,王凝之帶著劉桃棒和一隊親衛(wèi)來到桓豁大營。
桓豁之子、寧遠將軍桓石虔在營門處迎接。
王凝之老遠便笑道:“怎敢勞鎮(zhèn)惡相迎。”
桓石虔拱拱手,王凝之身為他們這一代人中的翹楚,哪怕是桓家子弟,對他也并無惡感。
從這點看,桓溫篡位這事,哪怕是在家族內部,得到的支持都很一般,不然就算他被熬老頭,兒子也不行,可桓沖、桓豁并不差,只要延續(xù)桓溫的路子,勝負尚未可知,怎么都不至于桓溫去世沒幾年,桓家就被陳郡謝氏給擠了下去。
兩人寒暄過后,一起來到桓豁的中軍帥帳。
同為刺史,王凝之比桓豁還是差了不少,除荊州外,桓豁還統(tǒng)領著益州和梁州。
“見過桓使君,我?guī)局蒈娗皝恚牶蛘{遣?!?
桓豁笑道:“叔平客氣了,我可不敢指使你,大家通力合作,奪回上洛?!?
王凝之放低姿態(tài),桓豁也不會順桿爬。
“桓使君以為當下是該強攻,還是攔截糧道,等鄧羌主動出擊?”王凝之問道。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穿越東晉,山河共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楚廟寒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楚廟寒鴉并收藏穿越東晉,山河共挽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