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7章 圣人已死,我在大明割韭菜,唐曉非,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復社的實力是很強的。
在崇禎年間,復社下面有三千多人,而且大多數(shù)是讀書人。
這些人在地方上頗有名望。
也不是說讀書人不行。
太平的時候,國家肯定是需要讀書人來治理的。
但問題就在于,明朝末年,讀書人的意識形態(tài)有大問題。
準確的來說,是整個大環(huán)境的意識形態(tài)有大問題。
例如后人吹噓的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這些。
這些其實沒有什么好吹噓的。
可能很多人是反感韃清的無能,所以才吹。
但吹得有點過頭了。
國家政治層面,不是一句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就能解釋的。
中國古代的上層意識形態(tài),到了明末,已經(jīng)進入到一個僵硬的死局。
漢唐這樣的強盛王朝都有和親。
和親是政治手段,是為了讓國家更加平穩(wěn),贏取時間。
所謂的骨氣,在政治層面毫無意義,并且還會壞事。
例如崇禎年間好幾次皇太極想議和,朝堂上的人卻礙于天朝面子,或者說服自己讓自己表現(xiàn)得有骨氣,打死不承認大明朝不是建奴的對手。
這種事情,換做漢唐,就乖乖承認現(xiàn)在不是對手了,好好議和吧,猥瑣發(fā)育吧。
這種情緒化的意識形態(tài)對抗非朝堂獨有,民間的讀書人也非常常見。
例如此時此刻,復社的這幫人都覺得自己鐵骨錚錚,敢于對抗暴政。
實際上呢?
他們連朝廷的新政都沒有去了解過,聽風就是雨。
你要問他們?yōu)槭裁串斀癯⑹潜┱?,他們會告訴你,朝廷殺了這么多人,難道不是暴政嗎?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往道德高地上爬,因為他們腦子里實在沒有什么東西,唯有一句:我很善良啊,我是個好人!
只要說了這句話,他們仿佛所有賢者附體,瞬間充滿力量。
當天夜里,一群熱血的讀書人走上了街頭。
諷刺的是,這件事復社的兩位老大還不知道。
張溥和張采二人剛剛在鄭三俊府上談完,了解到了目前的情況。
本來張溥是這么跟這才說的:“局勢復雜,吾等暫且不要輕舉妄動,還待探明實情,方才我觀鄭大人說話之時,有難言之隱,怕是實情多有曲折?!?
張采也贊成他的話:“今日之事,吾等改日一起赴京請求面圣?!?
等到他們到復社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復社已經(jīng)人山人海。
不僅人山人海,許多人已經(jīng)從里面出來,三五成群到了大街上。
到大街上干什么?
游行!
游行?
明朝有游行?
明朝還真有游行。
明朝的皇權(quán)的確加強了,但明朝中后期已經(jīng)屬于小政府,小政府意味著對全國各地的地方管控是很弱的。
這就造成了許多地方的權(quán)力真空。
地方不受控,掌握了思想、金錢和權(quán)力的人就容易放飛自我。
大明朝的讀書人已經(jīng)習慣了不受管制。
所以養(yǎng)成了許多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你要說這是人文主義的覺醒也不對,畢竟大家還是信奉儒學圣道的,并且儒學已經(jīng)儒教化。
張溥一看,頓時臉色蒼白。
這下壞了。
他和張采連忙組織剩下的人。
“諸位不要沖動,今日之事尚且有諸多疑點,諸位請聽吾一言。”
“張兄,汝為復社之首,習圣人之道,今日朝堂鷹犬爪牙涂炭社稷,殘害忠良,汝莫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張兄,吾等敬重你正氣浩然,這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正義必要是要得到伸張的,朝廷無道,吾等當推行圣道!”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唐曉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曉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