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霆希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閨蜜老公把我壓在懷里,鈞霆希音,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這一章開始,我們便進入到了《千字文》的第三部分。這部分是對前面的接力,是“好爵自縻”的具體體現(xiàn)。第二部分講的是立德修身,講的是踐行人之道,而第三部分便來到了達到德才兼?zhèn)渲蟮?、切切實實的建功立業(yè)。這一部分從“都邑華夏,東西二京”到“曠遠綿邈,巖岫杳冥”為止,不僅突出描寫了盛世的繁華昌盛,更記錄了那些開拓萬里河山、締造華夏文明盛世的英雄豪杰。
這一部分是以從“都邑華夏,東西二京”開始,以描繪帝都京城恢弘大氣的描寫為開篇,極力描繪了都邑的壯麗,同時描寫了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體現(xiàn)了一個繁華盛世,也轉入到了人們功成名就,治理國家并享受繁華盛世的情景。接下來的“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記錄了在之前那風起云涌的各個時代,為華夏的統(tǒng)一與繁榮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們,實現(xiàn)了“九州禹跡 百郡秦并”。最后,描寫了我們華夏兒女們締造的大好河山,以“曠遠綿邈 巖岫杳冥”結束了這激潮澎湃的第三部分。
為什么會以“都邑華夏,東西二京”開始第三段呢?因為這都邑代表的是繁華盛世的核心,這繁華的盛世,都是一代代英雄豪杰用其生命和熱血開創(chuàng)出來的。一個強大富足的國家,一個國泰民安的繁榮盛世,便是一代人最大的功業(yè)。繼前面周朝建立后,幾經起伏,西周結束,立時進入到東周時期。在這個時期,華夏文明進入了“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諸侯紛爭時代。諸侯爭霸,英雄輩出;思潮涌起,百家爭鳴。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分裂的東周時期由秦國促成了華夏的大一統(tǒng),從此,中華便以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后來經歷了兩漢、魏晉最終來到了周興嗣所在的南北朝后期,周興嗣沒有看到下一個大一統(tǒng)的隋、唐兩大王朝將以無可比擬的傲然形態(tài),開創(chuàng)一個前無古人的繁華盛世。
話不多說,我們開始我們第三部分開篇的講解——“都邑華夏,東西二京”。我們先從文字說起。
“都”(du我們今天只從作為都城之意進行解析),形聲字,始見于金文,從邑、者聲。在金文的字形中,其左邊為“者”,“者”字我們在前面說過,是眾人聚在一起點燃火堆,燒煮食物的意思;右邊是“邑”,“邑”是漢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時變體為阝(右耳旁)。以“邑”為意符的字多和國家、城市、行政區(qū)劃、地名等意義有關,如都、郡、邦、鄰、鄭、鄴等;綜合下來“都”的意思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形成的大的城市的意思,又特指有先王宗廟的城邑?!墩f文解字》:“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蹲髠鳌罚骸胺惨赜凶趶R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盶"所以,天子所宮曰都\",天子住的大城市叫都;\"諸侯所都曰邑\",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當于現(xiàn)在的首都和省會的概念?!端抉R法》云:“王國百里為郊。二百里為州。三百里為野。四百里為縣。五百里為都?!边@里的“都”是指王子弟和公卿的采邑,在那時并非“京師”的意思?!吨芏Y·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遁d師》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洞笤鬃⒃唬憾急桑浯蠓蛑梢?。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耼畢原之屬在畿內者。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卑磽攀厢尷捍笤欢?、小曰邑。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又按左氏言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直到后來才引申為國家的都城的意思。
“邑”,會意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甲骨文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為跪著的人形。表示有土地有人,綜合下來的意思是很大的、意指城墻所包圍的城市;下部是一個跪坐的人表示城中按秩序生活的居民——有人居住的城市便是“邑”。在上古時期,連國都也被稱作邑。字形發(fā)展到秦代小篆階段,表示“城市”的“囗”由方到圓,表示跪坐臣服的“人”也變成了“卪”,漸漸失去了其造字本義。發(fā)展到隸書和楷書階段,表示疆域的“囗”不變,人卻已訛變?yōu)椤鞍汀绷恕?
在發(fā)展過程中,這字在秦篆階段還分衍出偏旁“阝”來。這偏旁,在形聲字里,都放在字的右邊作為表意的形旁,表示和地域城鎮(zhèn)有關。如“邦”即國家,“鄭”“鄧”“那”為古代國名,“郡”“鄙”為國家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又可以表示地名,如“鄔”“鄞”“鄴”都是古代地區(qū)名稱,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列舉的這些字都是以“阝”作為唯一表義符號的形聲字,也就是說它們的字義只是維系在“阝”之上。邑在這里指的便是城市的意思。
“都邑” 指都城、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古代,都城的建設通常非常宏偉壯麗,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象征意義。
“華”,其繁體字為“華”,形聲兼會意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在金文中,其字形就是個會意字,寫作“??”,沒有后來“艸(艸)”字頭。西周金文的“??”像花朵的形狀,就是“花”的本字——上部像花瓣,中部兩橫畫像花萼和花托,下部像莖和根。也有人認為“??”像株繁花盛開的草木,中有株,下有根,旁有枝,上有花。后來的“華”是在“??”的基礎上加旁繁化而來的。可能是因為“??”不能直觀地表達漢字本義,大約到戰(zhàn)國,“??”字上部被加上“艸”字頭,將草字頭作形符,表示與花草有關,從而造出“華”字,并用以表示花朵的意思。
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用作動詞,指開花。南北朝時期產生了“花”字,用于花朵義。花朵是美麗的,故“華”又引申為光彩、華麗。再引申指事物的精華,又引申指文采。中國古稱“華夏”,后來“華夏”就成了漢民族的代名詞,再后來引申指“中國”?!墩f文解字》:“華,榮也。從艸從???!彼浴叭A”的本義與“花”是相同的,表示植物的花蕾、花朵的意思。由于華字后來用的都是其字義引申的意思,為了把它的本義和引申義區(qū)別開來,后代專門造出“荂”“花”兩字專門表示花朵的意思,而華只表示其引申的意思。
由于花朵開滿枝頭的時候通常給人光彩奪目、絢麗、繁盛、華麗、華美的感覺,后來引申出光彩、彩色的、繁盛顯耀、華美、美麗等意思。如《史記·商君列傳》說:“有功者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里的“華”即指“顯耀、榮耀”。后來從光彩、華麗的含義進一步延伸出事物的精華,優(yōu)秀的、杰出的事物的意思。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 “物華天寶”,這里的 “華” 就是指優(yōu)秀的、杰出的事物。當 華”字用來形容事物的精華后,又被用于形容人的文采。比如可以說一個人的文章很有 “華彩”,就是說文章的文采很好。
又因為花開是植物結果之前的前奏,因此對于植物來說意義重大,這和一個人的青年時代恰有相似之處,因此“華”又用來指年輕、年少,例如李商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夏”,象形字,最早見于甲骨文。關于“夏”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個人的象形:頭、發(fā)、眼、身軀、兩臂、腿腳一應俱全,且雙手擺開呈現(xiàn)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架勢。金文中的“夏”字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復雜化:人的頭和身軀變成繁體的“頁”字形結構;其左右兩邊的兩個呈鋸齒狀結構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腳趾朝向左邊的兩只腳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發(fā)展而來,只是“腳”只剩下了一只,整個字的結構看起來也更為明朗。約在隸書階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上面繁體的“頁”被寫成了中隸書“夏”字所示的形狀,兩邊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腳”變成了“夂”。由此演變?yōu)榭瑫械摹跋摹弊?。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為“雄武的中國人”。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復雜。金文中的“夏”字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頭”,中間為“軀干”,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經發(fā)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只大腳還在。楷書中的“夏”字從小篆演變而來,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之人”。
《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睙o論哪種說法,夏的本意就是中國之人。后來又代指四季的第二個季節(jié)。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閨蜜老公把我壓在懷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鈞霆希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霆希音并收藏閨蜜老公把我壓在懷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