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W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四十八章 比不上的繁華,五都之首洛陽,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浮生WX,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實際上許昌由于漢獻帝的存在逐漸成為了“擁漢反曹”方的“根據(jù)地”(當然還是在曹操一方的嚴密控制之下,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曹操后來其實更多的時間居住在鄴城和洛陽。
可以說,將許昌作為陪都,除了鞏衛(wèi)洛陽以外,更多的是看重其在政治和歷史上的象征意義。
北都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則是曹魏政權(quán)的“大本營”,
鄴城盡管名氣可能不如長安和洛陽,但也是歷史悠久的古都(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不過并沒有大一統(tǒng)王朝)。
曹操在擊敗袁紹之后就開始經(jīng)營鄴城,后來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乃至魏王之后,鄴城就成為了曹操的王城,曹操更是大興土木,興建了著名的銅雀臺等建筑,曹魏宗廟也興建于此??梢哉f,鄴城對于曹魏來說,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大本營”,建都自然不在話下。
除此之外,鄴城地處黃河北岸,在此設都,也可以威懾北方匈奴、鮮卑、烏桓等游牧民族,鞏固北部邊境。
東都譙城(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氏宗族的“龍興之地”,
將家鄉(xiāng)故里作為都城,堪稱不少豪杰梟雄的“一貫操作”,想不到吧?此時的曹操便有了如此開創(chuàng)性的舉措。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在滅秦之后定都家鄉(xiāng)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并揚言“富貴不歸鄉(xiāng)里,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明太祖朱元璋也將家鄉(xiāng)鳳陽作為明帝國的中都,并發(fā)動數(shù)十萬人大興土木(終因耗費巨大而半途而廢)。
作為曹氏宗族(包括夏侯氏)的“龍興之地”,在此建都自然也沒有太多意外之處。而曹操去世之后也是安葬在譙城的,可算是葉落歸根了。
除此以外,地處淮河流域的譙城往南就是東吳政權(quán)的控制地盤,曹魏南下對吳作戰(zhàn)時候,譙城還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在此建都,也起到了鞏固南部邊防前線的作用。
曹魏這個分裂時期的“半一統(tǒng)”政權(quán),之所以設置了五座都城。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要向天下“展示”其從故鄉(xiāng)起兵到一統(tǒng)北方的艱辛歷程和豐碩成果,并樹立其“代漢而立”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
其次更是軍事方面的原因,曹魏雖然在三國時期地盤最為廣闊、實力最為強大,但也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無論是吳蜀兩國結(jié)成的“堅不可摧”的同盟戰(zhàn)線(當然更不乏大打出手的時候),還是西面北面勇猛彪悍的游牧民族,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可以說是長期處于多線作戰(zhàn)、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曹魏政權(quán)與其說是設置多個首都加陪都,倒不如說也是同時構(gòu)建了多個軍事基地和戰(zhàn)略要塞,以便達到利于戰(zhàn)事、便于用兵的目的。
而從后來的實際效果來看,曹魏的“五都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曹魏在軍事政治上的優(yōu)勢地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曹魏施行的“五都制”在日后的歷史上不止一次的被后世王朝政權(quán)效仿采用(也有說法認為春秋齊國最早創(chuàng)立了“五都制”)。
而渤海、新羅等國,也都曾不約而同的施行過“五都制”(當然地盤更小了,只能算是“微縮版本”),從中也可看出“五都制”對于后世以及周邊小國的深遠重要影響。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jié)。